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长平之战遗址 长平之战尸骨坑介绍

导语:长平之战尸骨坑介绍战国时期,赵国的长平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在战争中,交战双方秦、赵两国的兵力伤亡数目令人震惊。赵国前后死伤约45万人,此后元气大伤。而秦国也伤亡过半,国内空虚。长平之战尸骨坑在长平之战的最后阶段,赵军主

长平之战尸骨坑介绍

战国时期,赵国的长平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在战争中,交战双方秦、赵两国的兵力伤亡数目令人震惊。赵国前后死伤约45万人,此后元气大伤。而秦国也伤亡过半,国内空虚。

长平之战尸骨坑

在长平之战的最后阶段,赵军主将赵括死于秦军的乱箭之下。赵国军队失去了主将,剩下的士兵便不成气候了,全部向白起投降。可是令人没想到的是,白起并没有放过这些降兵。他认为赵国士兵反复无常,如果留下他们,可能会再生其它事端。于是,他便用了欺骗的手段,将赵国的四十余万降兵全部予以坑杀,只放回了年龄较小的240名士兵。这样的事件的确骇人听闻,但也足以让人见识到战争的残酷性。白起临死前,也曾说过自己做了这样的事情,早就足够死罪了。

在1995年的时候,位于山西高平市的长平之战遗址正式开始了相关的考古发掘行动,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工作人员没日没夜的努力下,终于将当年战争中的尸骨坑逐渐挖开,并将其分为一号坑和二号坑。两者均为深坑,并不像是秦军人为所挖,而更像是天然形成的。可以想见当年那四十余万赵国士兵死后被抛入这里,再将一层薄土掩盖上去。经过了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这些尸骨也终究都被深埋于地下了。

因为这个尸骨坑是在永录村发现的,因此也被叫做“永录尸骨坑”,其出土了大量的尸骨、刀币、箭头等文物,为长平之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长平之战大将李牧简介

周赧王时期,长平之战是发生在秦、赵两国之间一场相当惨烈的战争,造成了两方人马共计约七八十万的伤亡,两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均受到了重大损失。赵国更是在这场战争中元气大伤,难以恢复到能够与秦国抗衡的国力。

李牧人物像

长平之战中,廉颇、赵括、白起、王龁都是让世人铭记的两方将领,他们均在这场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李牧,这位在那一时期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的人,却并没有参与这场战争,这不由得使人感到疑惑。如果说一开始是因为已经派遣了老将廉颇镇守长平,故而没有让李牧前去的话。那在廉颇被撤换之后,赵王为什么不派实力更强的李牧来接替他,反而派去了远不如李牧的赵括前去担任赵军主将呢?

其实,李牧不能参与长平之战的原因也很简单,其一是他当时正在北方抵御匈奴,无法分身。其次就是赵王当时中了秦人的反间计,心中不信任廉颇,而如果再派遣李牧去打长平之战,李牧极有可能采取跟廉颇同样的战术,只守不攻。因此,赵王才会派去“主攻”的赵括,而李牧只能无奈地观望战局。当然,这也大多是后世人的推论。

现在很多人都会怀疑,如果是李牧参战,会不会还有与白起一战的可能。然而历史不可能重来,长平之战的结果也不会更改,李牧参与长平之战的故事也只能成为世人心中的想象罢了。

长平之战成语有哪些

历史上的一些战役经常会依据战争的局势或者计谋而衍生出一些成语,例如退避三舍、围魏救赵等。战国时期着名的“长平之战”,除了战争的规模之大、伤亡之惨烈,以及战争后的各国局势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外,由这场战争而衍生出的成语“纸上谈兵”也基本上到了众所周知的地步。

《纸上谈兵》成语故事

纸上谈兵,字面上的意思即在纸面上谈论打仗。那么这个成语的主角又是谁?他跟长平之战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赵军在长平之战中的主将赵括。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他从小熟读兵法,谈论起兵事来,常常连他的父亲也不是对手。在长平之战中,赵军原先的主将廉颇因赵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而被撤换下来,于是赵括便代替廉颇成为了赵军的将领。但是赵括从来只会“纸上谈兵”,没有任何的战场实战经验,只会将书中所说的兵法生搬硬套,根本不懂得根据战场上变幻莫测的形势而改变策略。他上任后,更换了军中的官吏和制度,并改变了廉颇之前的战术。最终,赵括因贸然进攻而中了秦军主将白起的计谋,使得赵军大败,四十余万士兵被秦军坑杀,他自己也在突围时死于秦军的乱箭之下。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就是这么得来的,后世也多将它用作贬义词,用来比喻只会空谈理论,而不能真的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长平之战中赵国为什么输了

按照秦灭六国的脚步来看,秦国攻打赵国其实只是时间问题,但韩国的郡守冯亭向赵国进献上党郡一事无疑是这场战争的导火索。战争开始后,原本赵国的兵力不在少数,且地形有利,还有廉颇这位名将坐镇,应该是尚可与秦国一战的。可是,赵国最后不仅输了,还输得全军覆没,异常惨烈。那么,赵国又是因何故才输掉了这场战争呢?

长平之战图

其实,赵国输掉长平之战也并不是偶然的。首先,赵国与秦国在开战前的准备上就有区别。虽然两国兵马的武力值相差不大,但是秦国约有兵马60万,赵国是45万左右,这在数量上有了一定的差异。其次,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国内的经济得到发展,而赵国在经济和农业上则稍显滞后。因此,在战争所需的物资方面,赵国的储备并不充足。

当然,除了上述的这些外在因素,战场上真刀实枪的内在因素也是赵国输掉长平之战的重要原因。长平之战中,秦国使用的两次计谋都非常有效。一次是导致廉颇被撤换的“反间计”,一次是白起诱赵括出击的战术,最终导致了赵军全军覆没。而赵国这边,看清楚战局的老将廉颇选择了“固守不出”的战术方案,但却已经来不及看到结果了。后来的赵括又只会“纸上谈兵”,非常缺乏实战经验和灵活变通的能力。

因此,赵国输掉长平之战,一方面是由于在综合国力上,秦国占有相对的优势,另一方面则是双方在用人和战略运用方面的差异。

着名战役长平之战大胜的将领是谁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着名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使得天下的格局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使得秦统一六国的脚步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使得赵国前后死伤约四十五万人。而战争中的几位将领也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白起人物像

白起,就是长平之战中使得秦军大胜的将领。他又名公孙起,秦国人士,在秦王征战六国时,立下了累累战功。他同时也是战国的四大名将之首,与他一起被称为战国四大名将的还有廉颇、李牧和王翦。

长平之战开始时,秦军的将领其实是王龁,而赵国的主将是廉颇。两人对战时,虽赵军接连失利,但由于有廉颇镇守,两军还是处于僵持状态的。后来,秦国派人进入赵国实施反间计,赵王中计,将廉颇撤下,换上了赵括为主将。与此同时,秦军也在秘密地调动白起为主将。之后的长平之战,交战双方实际上都已更换了主将。白起、廉颇虽然都是战国时期的着名战将,但两人在长平之战中却并没有正面交锋的机会。白起担任秦军主将后,他深知赵括骄傲轻敌,只擅长“纸上谈兵”,遂根据其弱点定下了战术计谋。

白起带领秦军与赵括交战时,假装节节败退的样子,引诱赵括贸然带兵追击到了秦军阵地附近。这时,白起派兵暗中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同时阻断其粮道,导致赵军被围困四十多天。最终,赵军主将赵括被乱箭射杀,赵军其余士兵投降,秦军大胜。但面对赵国的降兵们,白起只放回了240个年纪较小的人,其余士兵则均被坑杀。不得不说,白起带领秦军在长平之战中获得胜利,这确实能看出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战将,但坑杀赵国四十余万士兵的行为还是不免让人觉得太过惨烈。

长平之战交战双方情况

世人皆知,战国时期爆发了一场“长平之战”,对后来天下的局势几乎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这场战争的交战国分别是秦国和赵国,秦国的国力已经日益强盛,而赵国当时也没有受到重创,并不比秦国弱上多少。因此,在交战双方实力并不悬殊的情况下,长平之战成为了当时规模最大、死伤最惨烈的一次围歼战。

长平之战图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国内的经济发生了较全面的改革,再加上后世的经营,逐渐变得兵强国富。因此,秦国在长平之战中的经济实力还是非常雄厚的,战争所需物资的准备也很充足。反观赵国,“地薄人众”是当时赵国国内的现状,虽也经历过改革,但力度和深度明显不如秦国的“商鞅变法”。赵国的改革还局限在军事方面,经济上则相对薄弱,农业发展也愈加滞后,因此赵国的战争储备其实并不适合长期的大规模战争。

再来看交战双方的军事实力,秦、赵两国投入的兵力都是数量巨大的,赵国大约为45万人,秦国则是60万左右。秦军民风凶悍,马匹优良,有“虎狼之师”的称号。赵军则以弩弓骑兵为重,骑兵训练有素,经验丰富。因此,两方兵马在武力值上是相差不大的。

长平之战中,交战方的秦、赵两国大军将近百万,而且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也有不少人认为这是双方的一次综合国力的较量。但从准备情况以及最后的结果来看,赵国的实力还是要稍逊于秦国的。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忻口战役 历史上忻口战役简介下一篇:张志新冤案还有秘密 揭秘张志新冤案竟还有秘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