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竺可桢简介 竺可桢生平资料简介竺可桢的成就有哪些

导语:朱克真简介:朱克真的人生经历是怎样的?朱克真有什么成就?本文将向您介绍:朱克真简介竺可桢,字瓯芳,浙江绍兴县东关镇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共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1909年

朱克真简介:朱克真的人生经历是怎样的?朱克真有什么成就?本文将向您介绍:

朱克真简介

竺可桢,字瓯芳,浙江绍兴县东关镇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共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

1909年,朱克真考入唐山路矿学校学习土木工程;1910年,朱克真公费留学美国;1918年,他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1920年秋,他报考了南京师范大学。1934年,朱克真、翁和共同成立了中国地理学会。1936年4月,任浙江大学校长13年。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他对中国气候、地理和自然科学史的形成、特点、区划和变化有着深刻的研究。竺可桢是中国物候学的奠基人。

朱克真的人生经历

一、青年人才

竺可桢1890年3月7日出生于浙江绍兴东莞镇。从小刻苦学习,发展爱国思想,推崇宋代诗人陆游和明代学者王阳明的学识和思想。朱克真年轻时聪明好学,从2岁开始读书。

1905年,他小学毕业,各科成绩优异。当年秋天,他进入上海承中学校,因学习成绩优异,为人热情正直,被同学提拔为班长。

1908年春,学生要求更换不称职的老师举行罢工,学校一度停课。暑假后,朱克真被调到复旦大学。

1908年,美国国会正式通过退还部分“庚子赔款”,引发赴美留学潮。此时的朱克真正在唐山路矿学校读书,他的“最温暖的希望就是出国去欧美”。

1909年,朱克真考入唐山路矿学校学习土木工程,学习成绩名列班级第一。

第二,在美国学习

1910年,朱克真考上了第二个公费留学美国的学生。因为中国以农业为基础,他被选入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学习。毕业后,他被调到哈佛大学地理系,致力于研究与农业密切相关的气象学。

1914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读书的任鸿隽和杨全提议组织科学学会,创办杂志,向中国介绍科学知识和思想。很快,科学协会及其出版物连同其创始人被转移到哈佛大学。

1915年10月,科学社正式定名为“中国科学社”。竺可桢成为“中国科学社”第一位成员,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活动。自从他在第二期《科学》上发表文章以来,他已经成为《科学》最重要的作者之一。

1915年朱克真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后,留在哈佛继续深造。竺可桢也是中国科学学会最重要的领导人之一。

由留美学生创办的中国科学社及其期刊《科学》,对科学救国思想的宣传给予了相对固定的地位和代表性人物,最终推动了科学救国思想的形成。在此期间,他发表了《中国的降雨和风暴理论》、《台风中心的一些新事实》等多篇论文,并于1917年被美国地理学会接纳为会员,获得了Imasun奖学金。

1918年,朱克真以论文《远东台风新分类》获得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随后带着报国为民的激情,于秋天回到祖国。

第三,回国研究

回国后,朱克真受聘在武昌师范学校教地理和天文气象。他自己做的讲义,内容新颖丰富,体现了当时最先进的地理、气象理论。他还带领学生课后参观、练习,深得同学们的喜爱。他的教学成绩和负责任的精神也深受学校的重视。

1920年秋,朱克真被调到南京师范大学教气象和地理。今年冬天,在南京师范学校的基础上,东南大学开始成立。1921年,朱克真被任命为地质学系系主任。

在此期间,他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东南亚台风、天气模式、历史气候变化和科学地理学发展的专著,并当选为中国科学学会讲学委员会主任、中国气象学会第一任理事、副会长。

后来由于东南大学领导的派系,1925年至1926年朱克真调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南开大学教授一年,1927年回到东南大学任地理系主任。在此期间,他被中国科学学会派往东京参加第三届泛太平洋科学大会。

1928年,应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之邀,在南京北极馆创办气象研究所,辞去中央大学地球科学系系主任职务,出任气象研究所所长。他出版了中国第一本《现代气象学》。

此后一直到1936年4月,他全力打造北极亭气象台的地面和高空空观测、天气预报和气象广播服务,推动全国各地气象台站建设,培养气象人才,并率先开创气象研究,8年间发表文章约50篇。自1929年以来,他多次当选为中国气象学会会长。

1933年,中国代表团作为首席代表参加了第五届泛太平洋科学大会。1934年与翁文浩发起成立中国地理学会,1935年派人成立拉萨天文台,当选为中央研究院评审员。

1936年,他成为浙江大学校长。抗日战争爆发,敌人炮火逼近杭州时,他们带领学校西迁江西太和。西迁时,曾打电报给教育部,建议将浙江温岚馆的四个图书馆内迁。在浙江大学的协助下,被批准运往贵阳。

1938年,敌骑入赣,率校迁往广西宜山,倡导“求真”校训。1939年冬,敌骑入广西,12月,率校迁往黔北。

1940年初定居遵义、湄潭,1946年夏复员返回杭州。正当朱克真忙于勘察第三学校搬迁新址时,他的二儿子朱恒和妻子张夏顺相继去世。在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下,朱克真以极大的毅力顺利完成了学校搬迁任务。

六年来,竺可桢立志发展浙江大学,开展科学研究,提高学术和教学水平,扩大院系,设立分校,培养良好学风,大大增加了浙江大学的声誉。

1940年3月15日,朱克真和陈济在重庆举行了婚礼。

1940年12月14日,女孩陈济生出生,绰号毛毛,名叫朱松。

1946年,浙江大学被组织迁回杭州,办起了医学院。他本人当选为国际气象学会气候学家,并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大会。

1947年,“玉子三案”发生,围绕所谓的“玉子三系自杀”,朱克真脱离了国民党当局。围绕着对余子三的安葬和纪念,朱克真也与“学生运动”发生了摩擦,几乎受到了“葛杯”的打击。

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4月下旬,教育部部长杭谢绝上海派电赴台,只身赴上海暂住。7月,应邀赴北平参加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和全国教育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会。8月,他出席了CPPCC筹备会议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在讨论和制定“共同纲领”的过程中,提出并采纳了在专列上发展自然科学的建议。10月1日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仪式。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主要负责自然科学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

根据国家关于科研工作的方针,朱克真广泛征求意见,制定了调整和建立研究机构的原则,并组织实施;选聘研究人才,组织与高等院校合作,大力开展科研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竺可桢担任中国地理学会会长,亲自主持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第四,晚年生活

1949年11月,新中国成立仅一个月后,中国科学院宣告成立。中国科学院成立后,朱克真被任命为生物地理学部副院长、主任,主要负责地球科学和生物学领域的学术组织和领导工作。

1950年当选为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业学会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副主席。

冬小麦的物候观测始于1953年,随后是棉花和水稻的物候观测。

1955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兼任生物地理系主任。

1955年6月,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在中国科学院成立大会的报告中正式提出,在医院成立“综合检查工作委员会”,负责综合检查工作,以适应全院日益繁重的综合检查任务。在朱克真的推动下,1956年1月1日,“综合调查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朱克真亲自担任委员会主任。

从1957年开始,作物物候观测被推向全国。

1961年,在朱克真的指导下,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持建立了全国物候观测网,制定了物候观测方法,确定了我国常见的物候观测类型。

1962年6月,72岁的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63年,他加入了其他科学代表,并带领他向人民代表大会呼吁保护自然。

1964年,竺可桢发表了《论中国气候特征及其与粮食生产的关系》,分析了光、温、雨对粮食的影响,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的许多设想。毛泽东看到这篇文章非常高兴,并特意请朱克真去中南海谈话。他对他说:“你的文章写得很好!我们有农业八字宪法,但你的文章管理天空,弥补八字宪法的不足。”

文革期间,他是中国科学院唯一不能参加党团活动的副院长。由于周恩来的保护,他没有受到暴力的直接影响。整个“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既没有遭遇正面批判的斗争,也没有遭遇财产归属的灾难。

1972年前后,文化大革命还没有结束,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体制还不完善,有些领导不方便出国。竺可桢和吴副主席在当时开展民间外交和交流对外科技合作方面承担了大量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4年2月7日,朱克真逝世,享年84岁。

朱克真有什么成就?

一、学术成就

1、历史气候学的创始人

竺可桢是历史气候学的创始人,其中历史气候变化是最努力、最有成就的领域之一,在国际科学界享有盛名。朱克真对历史气候学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历史物候学。

竺可桢曾在中国建立了拥有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站的中国气象观测网。一方面,他注重对物候的观察和记录。从1921年留学回国后的第二天到1974年去世的前一天,每天观察记录物候和天气;另一方面,历史物候数据被广泛收集。他和万所著的《物候》一书,有丰富的历史物候资料和研究成果,这在其他国家的物候著作中是罕见的。

2.现代气象科学的贡献

作为中国现代气象科学的奠基人,竺可桢先生始终关注气候变化研究,并将毕生精力投入到气候变化研究中。他对气候变化的一系列开创性研究,对今天人们理解这一重大全球性问题具有基础性科学意义。

3.对历史地震学的贡献

竺可桢对历史地震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和李四光共同领导的中国科学院地震委员会组织的《中国地震资料年谱》及相关研究工作。

4.对自然科学史研究的贡献

竺可桢一生领导挖掘中国古代科技成果,旨在阐明中华民族在世界科技发展中的杰出贡献,以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研究历史上中外科学文化交流,促进中国与世界人民的友好关系。他还研究了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和科学通史,发表了许多论文。

5.“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作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开拓者,竺可桢始终以科学的眼光关注中国的人口、资源和环境。他不仅在理论上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问题,而且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致力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

从世界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进程来看,他提出这些思想标志着中国科学家独立关注和研究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标志着中国科学界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早期探索。

第二,教育成就

朱克真明确指出,大学要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领导者。

在竺可桢担任浙江大学校长的13年间,浙江大学从文理、工农业三大学院的16个系,发展到文理、工农业、教师、法学、医学七大学院的25个系、10个研究所。教授人数也从70多人增长到200多人,学生人数从500多人增长到2000多人。

浙江大学有3500多名学生成为国家高级专业人才。换句话说,这些人才几乎是新中国科学教育的中坚力量。

为纪念竺可桢校长,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于2000年5月成立。

第三,政治成就

竺可桢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审校之一。

第四,文学成就

1917年朱克真在哈佛大学读书时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日记主要记录各种气象研究资料。由于战争原因,仅保存了1936年至1974年2月6日的日记,共计38年37天,约800万字,对中国近代科学史特别是中国科学院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朱克真一生写了很多作品。如果不算日记,他一生的作品大概有300万字。自1966年以来,他几乎没有发表过专门的学术论文。在八年里,他写的几乎只有字母。这是他的主要文学作品。

如何评价朱克真?

作为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和地理教育家,竺可桢不仅创立了中国最早的地理系,培养了一大批地理专业人才,而且在地理的许多重要领域和问题上提出了创造性的见解。他的大部分学术观点都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他的大部分学术观点都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纵观朱克真精彩的科学人生,人们由衷地敬佩他崇高的科学精神、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对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巨大贡献。

早在哈佛读书时,竺可桢就把研究中国科学史确立为自己的职责。回国后,他忙于教学,创办了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主持浙江大学,但他的科学史研究引领中国,影响世界。

新中国成立后,他作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成立了自然科学史研究室,使国家科学史研究事业走上正规化、专业化的道路。正是他一生执着的追求,才使得中国科学史研究繁荣至今。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贴福字的寓意 过年贴福字的原因下一篇:昌晋源票号 古代钱庄有哪些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