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帕尔马修道院 司汤达简介司汤达的作品司汤达的墓志铭是什么

导语:司汤达简介:司汤达的故事是怎样的?司汤达的作品有哪些?司汤达的墓志铭是什么?本文这就为你介绍:司汤达简介司汤达。原名马里-亨利·贝尔,“司汤达”是他的笔名,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着作为《阿尔芒斯》、《红与黑》、《帕尔马修道院》。1783年1月23日,司汤达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少年时代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氛围中长大,崇敬

司汤达简介:司汤达的故事是怎样的?司汤达的作品有哪些?司汤达的墓志铭是什么?本文这就为你介绍:

司汤达简介

司汤达。原名马里-亨利·贝尔,“司汤达”是他的笔名,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代表着作为《阿尔芒斯》、《红与黑》、《帕尔马修道院》。

1783年1月23日,司汤达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少年时代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氛围中长大,崇敬拿破仑,并多次随拿破仑的大军征战欧洲。

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后侨居米兰,同意大利爱国主义者有来往,后被驱逐出境,回到巴黎。他的主要作品大部分是在1831年后写成的。1842年3月23日逝世于巴黎。

司汤达的故事

1783年1月23日,司汤达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城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他的本名叫亨利·贝尔。他早年丧母,父亲是一个有钱的律师,信仰宗教,思想保守,他是由信奉伏尔泰的外祖父教养成人的。

司汤达在家庭中受到束缚和压抑,从小就憎恶他父亲。他少时兴趣广泛,酷爱数学,雅各宾党人数学老师格罗经常向他讲述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指导他学习洛克等哲学家的唯物主义学说。这些为他世界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796年,司汤达进入格勒诺布尔中心学校学习,期间曾获美文奖和数学首奖。

1799年,司汤达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来到巴黎,原来准备投考着名的综合工艺学校,但为革命的形势所鼓舞,加入了拿破仑领导的军队,并通过表兄达吕在军部谋到一个职务。

1800年5月司汤达投奔拿破仑军队,参加了着名的马伦哥战役,并先后在米兰兵站、骑兵部队任过军曹、少尉和副官。6月初入米兰,9月23日被任命为第六龙骑兵少尉。之后辞去军并在米兰定居,开始练习写作。

1806年至1814年期间,司汤达回到巴黎随拿破仑的军队转战欧洲大陆,在1812年从莫斯科大撤退时,他担任后勤军官。

1814年拿破仑下台,波旁王朝复辟。资产阶级的革命派遭受镇压,封建的王公贵族则弹冠相庆。在这种形势下,司汤达觉得“除了遭受屈辱,再也不能得到什么”,便离开祖国,侨居意大利的米兰。

1821年回到巴黎,依旧是波旁王朝的激烈反对者。七月革命后,司汤达仍然郁郁不得志,在教皇管辖下意大利的一个海滨小城当领事。1842年3月23日,司汤达在巴黎中风死去。

1817年司汤达使用笔名M。B。A。A在意大利发表了他的处女作《意大利绘画史》。不久,他首次用司汤达这个笔名,发表了游记《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

1821年意大利革命失败,许多爱国者身陷囹圄时,司汤达被警察当局作为烧炭党人的同情者而驱逐出境,之后回到巴黎。

1823年到1825年,他陆续发表了许多文论,并收录在《拉欣和莎士比亚》中。此后,司汤达开始转入小说创作。期间在巴黎出版了《罗西尼传》。

1827年发表了《阿尔芒斯》,1828—1829年写就《罗马漫步》,1829年发表了着名短篇《瓦尼娜·瓦尼尼》。

1829年司汤达开始动笔写他的代表作《红与黑》,并于1830年脱稿。

1832年到1842年,是司汤达最困难的时期,经济拮据,疾病缠身,环境恶劣。但也是他最重要的创作时期。他写作了长篇小说《吕西安·娄万》,《巴马修道院》,长篇自传《亨利·勃吕拉传》,还写了十数篇短篇小说。

1833年,司汤达再次来到意大利后,在一个朋友家的藏书室里,发现了一批“古代的手稿”。这些手稿真实地记录了意大利十六、十七世纪的一些重大的“社会新闻”。

司汤达在阅读之后,大感兴趣,认为它们是“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意大利历史的有益补充”;它们描绘了“孕育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一代天才的风土人情”,便花重金购得抄录权,请人仔细抄录了某些篇章,保留在身边,反复阅读,并以部分翻译加部分创作的手法,将这些手稿改写成短篇小说。

司汤达在世时,曾选出《艾蕾》、《维多利娅·阿柯朗波尼》、《桑西一家》三篇结集出版。在司汤达去世十二年后,他的表弟整理了根据他改写的短篇小说,并加上描写意大利人爱情故事的《瓦妮娜·瓦尼尼》,结成一集,取名为《意大利轶事》出版。

1842年3月22日傍晚司汤达在巴黎街上行走时突然患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于23日清晨2时去世。而当时他手头上还有好几部未完成的手稿。

司汤达的作品

一、《阿尔芒丝》

《阿尔芒丝》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贵族青年奥克塔夫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最终服毒自尽的故事。

《阿尔芒丝》小说的副标题是《1827年巴黎沙龙的几个场景》。书中主要通过贵族德·博尼维夫人沙龙的几个场景的生动描绘,揭露了在政复辟时期“赔偿法案”通过前后,封建贵族的反动嘴脸及其腐朽糜烂的生活,嘲笑了这个“最缺乏生命的阶级”妄图使历史车轮倒退的各种丑态,再现了复辟时期封建贵族倒行逆施的图景。

二、《红与黑》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作品讲述主人公于连是小业主的儿子,凭着聪明才智,在当地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与市长夫人勾搭成奸,事情败露后逃离市长家,进了神学院。

经神学院院长举荐,到巴黎给极端保王党中坚人物拉莫尔侯爵当私人秘书,很快得到侯爵的赏识和重用。与此同时,于连又与侯爵的女儿有了私情。

最后在教会的策划下,市长夫人被逼写了一封告密信揭发他,使他的飞黄腾达毁于一旦。他在气愤之下,开枪击伤市长夫人,被判处死刑,上了断头台。

小说发表后,当时的社会流传“不读《红与黑》,就无法在政界混”的谚语,而该书则被许多国家列为禁书。《红与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层次。

它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后来者竞相仿效这种“司汤达文体”,使小说创作“向内转”,发展到重心理刻画、重情绪抒发的现代形态。人们因此称司汤达为"现代小说之父"。《红与黑》发表100多年来,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并被多次改编为戏剧、电影。

三、《帕尔马修道院》

《帕尔马修道院》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39年。

小说《帕尔马修道院》主要描述的是一对主人公的爱情故事。故事中的男主人公是法布里奇奥,他从年幼时就赢得了姑妈的宠爱,长大之后更是因为长相英俊而成为很多女人关注的焦点。

在从滑铁卢战场回到帕尔马之后,当上了修道院副主教,与一个女伶邂逅,一时冲动误杀了这个女伶的情夫,走投无路之下,落难至博洛尼亚,过着百无聊赖的生活,而此时女歌唱家玛丽埃塔又出现在他的生活中,进而与其上演了一系列的闹剧式风流韵事。

直至法布里奇奥入狱之后,遇到了要塞司令的女儿,才彻底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从此开始了与女主人公之间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

《帕尔马修道院》塑造了一个生不逢时的意大利青年法布里奇奥,法布里奇奥同于连一样,也是拿破仑的狂热信徒,却在正可以开展一番事业的时候遭遇了拿破仑的滑铁卢之战,原本充满热情与价值的人生忽然变为一场虚空。

而帕尔马则是欧洲封建阶级与政治阴谋的缩影,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强烈的意志力成为故事主要人物独立与勇气的思想来源。司汤达在对意大利的自我认同中完成了对法国社会的批判。

司汤达的墓志铭是什么?

马利-亨利·贝尔,笔名“司汤达”。19世纪的法国作家,最有名的作品是《红与黑》。

他的墓志铭是:arrigo BEYLE,MILANESE,SCRISSE,AMO,VISSE。

如何评价司汤达?

无论从作家的情绪生活,还是从他刻画人物的手法来看,显然有很多的浪漫气质。他的作品是写给未来的书简倒更确切一些。

司汤达“全神贯注心理学现象,把其他一切置之度外,他是心理学家,而且只是心理学家”。“他把人物心灵的默默无闻的活动揭露无遗,把他们在内在的思想用语言表达出来。他的独白决不是乔治·桑所常有的那种抒情的狂歌似的爆发,而是借以开展沉思默想的一问一答——短小、精悍,虽然未免有些烦琐。”

司汤达是留在哲学家的书房里“研究心灵的机械结构,为了满足想了解这种结构的好奇心,只作有关人的纯粹哲学和道德研究,把人从自然中取出,放在一边,只对他的情感方面作简单的观察”因而他笔下任一人物都是“完全装配好的智慧和情感机器”。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白鲟鱼 盘点:九大巨无霸淡水鱼下一篇:玻璃蛙 研究发现玻璃蛙的皮肤其实只是半透明 为保护自己随环境转变伪装机制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