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中体西用是什么意思 中体西用是什么意思 中体西用的评价是什么

导语:“国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是晚清洋务派领袖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提出的。“体用”是一对哲学范畴。“体”是指事物的本质和根源,“用”是指功能和效用。“中学为体”是指以中国封建制度和名教为治国之本;“西学有用”,这是西方国家先进

“国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是晚清洋务派领袖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提出的。“体用”是一对哲学范畴。“体”是指事物的本质和根源,“用”是指功能和效用。

“中学为体”是指以中国封建制度和名教为治国之本;“西学有用”,这是西方国家先进技术的辅助。“中体西用”的观点集中体现了戊戌变法前一代人对中西学关系的认识。

张之洞雕像

鸦片战争后,魏源首先提出了“学习外国军事技术抵抗侵略”的主张。后来,地主阶级改良派冯桂芬用“故事的结局”这个范畴来讨论同样的问题。他想:“如果以中国的常规教学为原始,辅以富国强兵的技能,岂不是很好?”

按照冯桂芬的想法,一方面要坚持封建帝制和伦理原则;另一方面,要学习外国的军事、工业、商业技术,用这些外国的“端”来辅助中国原来的“根”。

当我来到张之洞时,这一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被明确概括为“国学为体,西学为用”,或“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张之洞的“中学”以“四书”“五经”为首,“中学即体”。本质是以儒家、儒家、三纲五常、君主专制为核心;“西学”的范围大大超出了其前辈的视野,不仅包括军事和工业技术,还包括“计算、绘画、采矿、医学、声、光、化学和电学”等科学知识,甚至包括国际公法。

张之洞认为:“中学是内学,西学是外学;中学主身心,西学应和天下。不必求经,也不违经。”西学可以应用到日常事务中,以挽救眼前的需要,但不能成为统领人心的力量。讲西学,必须以不违背“经义”为原则,即“西学为用”。

张之洞本人在办洋务方面有多年的实践,其改革思想日益高涨。他不能忽视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所以他承认他应该在这些方面向西方国家学习。但是,只有一件事可以变通。“夫不变,伦己也。”说到著名的教义,这是绝对不能碰的。

要谈西学,首先要确立中学的“风格”,才能有西学的“用”;“今天的学者,必须先通经,才能明白我中国先贤和老师建立教育的目的...然后选择西学来弥补我的不足”。

按照张之洞的说法,学西学是有限度的,在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等方面,绝不能越轨。他勾画了这样一幅中学与西学结合的画面:“以孝信为德,尊主护民为政,虽然朝鲜汽轮机和絺疵铁路对圣人无害。”

张之洞与《劝学篇》

一方面,现代工业交通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孔孟之道永远不变。封建政治制度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奇妙地嫁接在一起,西学被用来保护中学。“为体而学,为用而学西”的精髓只在这里。

张之洞虽然看到了西方技术的一些优势,但他并不明白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科技成果是与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分不开的,他也不明白在腐朽的封建专制之母中培养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是不可能的,“中学之体”和“西学之用”是不能合二为一的。

张之洞提出的这一观点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站不住脚的。严复曾撰文严厉驳斥张之洞的观点,指出“向中国学习”和“向西方学习”各有具体用途。说“中学之体”可以西学,那是荒谬的,等于说牛之体可以马用。

戊戌变法前,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与维新派的变法主张背道而驰,自然会遭到严复等人的批判。但在保守势力仍然相当强大的情况下,这一观点的提出对于突破长期闭关锁国政策仍有一定作用,因此不能完全否定。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中国孤儿 伏尔泰《中国孤儿》简介下一篇:算经十书 算经十书有哪十书

文章评论

  • £淡墨青衫

    文章探讨了中体西用的含义和评价,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