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如何学习研究艺术史 如何学习研究艺术史

导语:如何学习美术史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根据不同的学术概念,可以从多维的角度研究中国美术史,从而形成许多中国美术史的学术著作。比如可以观察艺术创作技术,形成中国艺术门类的历史;从艺术思想的考察中,我们可以形成中国艺术美学史;我们可以考察艺术创作者和传承,形成中国艺术的社会史;可以考虑自然科学对艺术发展的影响,形成中国艺术科技史;我们也可以借鉴文化学的理论,形成中国美术史

如何学习美术史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根据不同的学术概念,可以从多维的角度研究中国美术史,从而形成许多中国美术史的学术著作。

比如可以观察艺术创作技术,形成中国艺术门类的历史;

从艺术思想的考察中,我们可以形成中国艺术美学史;我们可以考察艺术创作者和传承,形成中国艺术的社会史;

可以考虑自然科学对艺术发展的影响,形成中国艺术科技史;我们也可以借鉴文化学的理论,形成中国美术史的文化学研究。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中国艺术影响深远,这与中国艺术的发展密不可分。

以此为题,探讨中国美术史的文化研究理论和研究课题。

一、中国美术史的文化研究视角

艺术与文化的关系

说到艺术与文化的关系,可以从文化的意义入手。

文化的内涵非常广泛。哲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人类学等领域的许多学者。国内外一直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给文化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在西方,根据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Kluckhohn的统计,文化的定义多达164种。

中国学者对文化有很多定义。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文化由显性和隐性行为模式组成;

这种行为模式是通过符号符号来实现和传递的;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他们在人造物体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观念,尤其是它们带来的价值;一方面,文化系统可以被视为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它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性因素。

这个定义指出,文化的本质在于它的行为模式、符号和传统观念。

中国学者对文化的定义更加具体、生动、易懂。

如陈教授认为:“所谓文化,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在人类生存过程中为维持人类的有序存在和可持续发展而创造的有形和无形的结果”。

张岱年教授认为:“所谓文化,包括哲学、宗教、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社会心理、民俗等等。

中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社会心理和民俗属于最底层;哲学和宗教属于最高层次;科技、文艺属于中等水平”。

总结中国学者的思想,文化是指国家或民族的意识形态,如风土人情、传统风俗、文学艺术、行为思维方式、价值观等。它既有物质表象,又有精神内涵:大致包括四个方面: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理文化;其中,文化自然包括文学和艺术。

艺术的意义也是一个很难精确解释的问题。

西方学术界认为:“艺术这个词的意思是‘人工技能’,而不是‘自然创造’,其内容大致包括手工制作的各种艺术品、文学、戏剧、音乐,甚至服装制作、修养、拳击、医术等。”。

查阅中国古代典籍,没有“术”字的记载,只有相关技艺的描述,如“雕琢之道”、“六艺”。

20世纪后,随着艺术实践的发展,人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理解艺术,并得出不同的结论:一是注重艺术活动的结果,认为艺术是一种艺术作品;第二,他们关注艺术活动的过程,认为艺术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活动、创作活动或对现实的模仿;第三,从精神的角度来看,他们认为艺术是一个文化领域或一种文化价值。

通过分析上述文化和艺术的内涵,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文化包含艺术,是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土壤;艺术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之一。它具有物质文化和心理文化的双重属性,即具体文化、抽象文化和文化本质。

中国美术史的文化研究理念

因为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研究它的精彩程度可想而知。

文化学是把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学科,它以人类创造的文化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

在西方,“文化学”的名称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上半叶,德国学者列维·皮根(Levi Pyghen)于1838年首次提出了这一新学科的名称。

它源于人类学,经历了文化人类学和文化学的演变。

20世纪后,中国学术界引入文化学,并与西方学术界同步开展研究工作。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文化学研究在中国呈现出繁荣景象,至今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科理论体系。

我们可以借鉴文化学的文化形态、流派、特征和体系来研究中国美术史。

1.根据文化形式对比艺术

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活动相当丰富和复杂,因此人类创造的文化表现出多样性。

目前,文化领域有许多理论。

其中,有两种理论认为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种理论认为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有四点,即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

甚至还有六个子系统,即文化分为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习俗等子系统。

将上述学术概念与艺术相比较,还可以有物质艺术、制度艺术、行为艺术和精神艺术。

我们对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可以按照这个思路进行,文化观念的艺术形式可以研究。

其中,材料艺术,如园林艺术、石窟艺术;机构艺术,如古代礼乐制度下的雅乐;行为艺术,如丧葬艺术、婚礼艺术;精神艺术,比如文人艺术,宫廷艺术。

这四种艺术形式的最后三种,相当于人们所说的“非物质艺术”。

我们可以讨论文化观念的新艺术形式。

2.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审视艺术

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爱因斯坦在观察物理现象时发现,在一个万物都在运动的世界里,任何可靠的推断和预测都必须基于观察者的相对位置。

受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影响,“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这似乎是一个悖论,却成为20世纪西方一种有代表性的思维方式。

它为人们观察世界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西方文化学的研究有许多不同的角度,形成了不同的学术研究流派。

代表性的学术流派包括进化学派、传播学派、历史学派、社会学派、结构主义学派、功能学派、心理学派和新进化学派。

这些学派在文化研究上各有特色,但也有争议。

文化研究中的进化学派是一个有影响的学派。

它以文化进化为研究理念,认为文化进化的过程是连续的、累积的、传播的、进步的。

19世纪下半叶,早期的进化学派侧重于研究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现象和民族的认同。

莱斯利·阿尔文·怀特(Leslie Alvin White)是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是20世纪新进化学派的代表人物,他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对文化的促进作用。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特提出了“多线进化”的概念。

他关注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提出了“文化变异”和“文化生态”的概念。

文化进化学派的研究成果对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启发意义在于,它促使我们研究艺术科技的重要性,并能开展艺术形式的变异、艺术生态的保护等研究课题。

传播学派也是一个影响广泛的文化研究学派。

其影响涉及德国、奥地利、英国、美国等国家。

德国人类学家弗里德里希·拉采尔就是他的代表之一。

他最早提出“生存空”的概念,认为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很大。

他在作品中注重对文化来源的考察,认为民族迁徙促成了文化交流现象。

弗罗贝尼斯随后根据世界上具有相似特征的文化的地理分布,将其称为“文化圈”,并对每个文化圈进行了实地考察。

文化传播学派的研究思路也值得我们关注,即开展艺术的文化地理学研究。

如今,我们已经意识到不同的地理环境可以产生不同的艺术特征。

其他文化学流派的研究成果对中国艺术研究也或多或少会有启发,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3.根据文化特征审视艺术

如果我们通过对文化特征的研究来看待艺术,我们仍然会得到很多启发。

根据文怡的化学理论,文化体现了自然性与超自然性、个体性与超个体性、普遍性与民族性、阶级性与时代性、积累性与变异性的统一。

文化的自然性体现了人类文化创造以自然为对象,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会制约文化创造。

人作为文化主体也具有自然属性。

文化的灵异本质体现在它不仅是人改造外在本质的过程,也是人改造自身的过程。

文化传承的方式取决于后天的行为。

与今天的艺术史研究相比,受自然生态系统制约的艺术创作研究、人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自我转化研究、艺术品种的传承研究有待发展。

文化研究中体现的主客体、共性与个性等辩证思维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在文化特征的研究中,文化的普遍性和民族性是学术界关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文化的普遍性是指文化是人类的基本生存、生产和生活需要,具有为社会组织服务的特征。

文化的民族性是指文化本身所体现的民族和地域差异。

目前,中国艺术史更注重艺术的普遍性,如艺术的社会功能、艺术技巧、艺术审美等。,但对中国艺术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研究相对薄弱。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独特的艺术风格造就了中国艺术的丰富多彩。

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艺术交流促进了中国艺术的发展。

加强对中国不同民族和地区艺术特征的研究,有利于把握中国艺术的整体特征。

4.按照文化体系观察艺术

文化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

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按照一定的秩序和规律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发展过程中,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使得文化学的研究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繁荣景象。

目前,文化与社会关系研究的热点包括社会群体与多元文化主义、文化传承社会化、社会形态与文化模式、社会变迁与文化变迁。

当今学术界对文化与经济的研究,试图从全球化背景下经济与文化的融合、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等多维视角来探讨人类文化社会中的经济生活。

文化与科技研究认为,文化与科技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两个相辅相成的学科,世界上许多事物既有社会文化内容,又有自然科学内容,从而形成青铜文化、陶瓷文化、茶文化等研究课题。

与文化民俗学研究相关的课题包括文化的传承机制、文化的口头传承、文化的本土研究等。

在文化与语言关系的研究中,主要研究课题是语言与思维、方言中的文化、语言与文化交流。

由于文化的主体是创造和传承文化的人,文化和生活的研究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文化与生活的研究课题主要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生活现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中国现代新文化建设中的人文精神。

艺术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与文化的其他组成部分密切相关。

如果按照文化系统研究的概念来进行艺术研究,可以在当前的学术界开拓更多被称为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和课题,我们将会呈现出一个广阔的学术袁野。

二、中国美术史的文化研究课题

基于以上中国美术史的文化研究思路,本部分探讨了中国美术史可能的研究课题。

文化视野下的艺术史料研究

史料研究是美术史的微观研究,是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基础工程,必须具体把握。

艺术史料按类别可分为文献史料、考古史料、图像史料和口述史料。

历史文献指的是至今保存下来的历代艺术典籍,如二十四史的《乐记》、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清代凌廷堪的《燕月考原》。

考古史料是指考古出土的历史艺术文物,如陶器、青铜器、乐器等。

影像史料是指在岩画、壁画、纸画等各种媒介上雕刻和绘制的艺术场景、艺术对象、艺术表演和肖像。

口述史料是艺术田野调查中记录的当事人、证人和传闻提供的材料。

在传统美术史中,由于重视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研究,前三种艺术本体的史料得到充分挖掘。

按照文学化学的概念研究艺术史料的学术价值在于非艺术史料的开发。

如前所述,艺术的发展与构成文化的各个部分有关,能够具体说明艺术产生、发展和传播的原因、动机和条件,如社会法规、民俗、地理环境、科学技术等,过去不被认为是艺术的史料,现在被认为是艺术的史料。

其次,文化学理念下的艺术史料研究可以促进口述史料的发展。

与中国相比,由于艺术经典中史料的缺乏,国外美术史学家对口述史料的研究更早注意到。

特别是19世纪末以来,欧洲学者对亚洲、非洲和美洲的本土文化艺术进行了考察,并在考察和访谈中提出了口述史料的研究要点。

随着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研究的发展,特别是在当前非物质艺术遗产保护的研究中,口述史料作为第四类艺术史料被学术界广泛使用。如《山西民间音乐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一书的附录中设置了关于太原莲花落、临县三头秧歌、湘元鼓书、江州鼓乐、河曲民歌的详细口述史料。

另外,在现代美术史研究中,口述史料仍然是学术界史料的重要来源。

《杨与四大知识群体》一文通过大量受访者口述史料,追溯了20世纪中国音乐史大师杨先生的艺术生涯和成就。

李石涛的《口述历史视角下的中国当代美学论辩——中国当代美学口述历史学科报告与资料分析》一文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主题,运用口述历史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当代美学论辩的当事人和参与者进行了访谈,进而为中国当代美学史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珍贵的史料。

文化理念下的艺术体裁研究

根据艺术创作和表现的物化形式,传统艺术史研究可以分为音乐艺术、舞蹈艺术、戏剧艺术、影视艺术、绘画艺术、雕塑艺术、设计艺术、建筑艺术等。

每一种艺术都可以根据创作手法分为几个流派。比如绘画艺术可以分为国画、版画、油画等流派,音乐艺术可以分为歌曲、歌剧、民族器乐、管弦乐等流派。

这种艺术体裁分类概念的优点在于,它能清晰地反映艺术的物质属性。

如果将艺术与文化形态理论相比较,艺术大致可以分为物质艺术、制度艺术、行为艺术和精神艺术。

每种艺术形式都可以分为几种艺术体裁。

至于物质艺术的体裁,目前美术史上各种艺术所划分的艺术体裁一般都属于这一类,大多是看得见,听得见的。

古代书籍中有许多关于机构艺术的记载,如礼乐制度和乐书制度规定下的音乐活动。

唐·督邮《通典》卷一四七,《齐乐》记载了历代宫廷音乐的有关记载。

例如,梁武帝体系说,“所有的儒家祖先都应该在祠堂里建宫殿。

据周官说:“演黄忠,唱鲁大,舞云门拜神;弹的太快,唱的钟,跳的咸池祭地;弹一泽,唱卢晓,大跳;玩而不射,唱而带铃,舞而大臂赏祖’...“现代学者对机构艺术的研究成果有康瑞君的《宋代宫廷音乐制度研究》、程晖晖的《乐书制度下的女性音乐与都市音乐文化》等。

行为艺术有许多流派,如葬礼艺术、婚礼艺术和礼仪艺术。

以李《民间文化视角下的中国书画乐舞艺术解读》等代表性研究成果为依据,按照文化研究的理念,对河南南阳汉画像石墓葬中的乐舞形象进行了详细的民间调查,认为汉代人以祭祀乐舞为实现人与自然对话的方式, 而墓葬中的石像是这种观念和行为的载体,这也是汉画像石在当时被广泛使用的原因。

孙云和王久-赛用文化地理学的方法研究了鼓乐的社会功能。

吹乐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礼乐。之所以能长期流传下去,取决于礼乐行为的社会习俗。

本文所谓场,是指地理与自然空与社会空关系的多维组合,不同的场会形成不同的音乐文化模式。

精神艺术有许多流派,如图腾崇拜艺术、文人艺术、宫廷艺术、宗教艺术等。

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可引自彭《中国古代文人音乐文化心理结构研究》。

本文从古代文人对高雅音乐和流行音乐的态度出发,探讨古代文人音乐文化的心理模式。

作者论证了在古代文人的思维方式中,崇尚礼乐与追随流行音乐是矛盾的;道德伦理与激情在情感方式上存在矛盾;良好的古代取向与积极的“入世”在行为方式上存在矛盾;在人格追求上,存在着道德二重性与崇尚通断的矛盾。

张文勾勒出古代文人音乐文化心理的四维结构模型,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文人的艺术思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用文化形态理论来划分艺术流派,从事研究,会打破艺术门类的壁垒,促进艺术整体的研究,使我们能够在更深层次上重新认识艺术的起源、功能和特征。

文化学理念下的多元艺术研究

文化多元主义认为文化的发生是多元的。

因为人类生活在不同的地理和生态环境中,会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导致人类群体之间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心理特征。

因此,某个民族或群体创造、保存、传承了某种文化,所有文化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或集体性,是人类创造的文化遗产,具有相同的文化价值。

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强调了多元文化研究的重要性。

遵循多元文化保护的理念,艺术史研究应贯彻多元艺术研究的学术理念。

用文化生态学理论来分析中国艺术的发展,历史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生态环境会产生不同风格、不同特色的艺术品种。

这里我们首先列举不同地域文化影响下的不同艺术风格。

众所周知,先秦时期的齐鲁文化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文化,受其影响,齐鲁艺术也具有相应的特点。

我们只分析音乐风格,它的旋律和调式都是基于古代音阶。

秦晋文化也是一个独特的文化范畴,受其影响,秦晋的艺术特色也非常鲜明。

我们只分析音乐风格,它的旋律和音阶都是以新音阶为基础的。

在南方楚文化的影响下,楚艺术的特点同样突出。

我们只分析音乐风格,它的曲调在古书里叫“初声”。

我们也可以从上述三地出土的青铜器中区分出他们艺术风格的异同。

到目前为止,这三个地方的艺术风格仍然与先秦时期的地方艺术有关。

这种艺术现象告诉我们,在中国美术史研究中,有必要进行多元的艺术研究。

我们将观察中国美术史上不同文化产生的不同种类的艺术品。

在中国艺术史上,曾有受封建贵族文化影响的宫廷艺术,如宫廷绘画、宫廷音乐、舞蹈等;儒道文化影响形成的文人艺术,如文人音乐、文人画等;宗教文化产生的宗教艺术,如佛教艺术、佛教音乐;民间文化影响形成的世俗艺术,如戏曲、说唱;受民间文化影响形成的民间艺术,如年画、民谣等。

这些艺术都有自己的文化价值,在美术史上应该有相应的地位。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历史进程中,不同的民族文化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民族艺术,使中国艺术呈现出壮丽的景观。

中国多元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多元艺术,使中国美术史丰富多彩。

中国美术史反映了多元化艺术观念的研究成果。比如杨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就把民歌、说唱、民间歌舞放在了重要的位置。

博松年教授主编的《中国美术史地图集》精选了所有的日常工艺美术和社会大众美术产品。

目前这样的研究成果很少,中国美术史多元艺术的研究课题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文化学概念下的艺术现象研究

艺术史是一门科学,它的重要任务在于理解过去与现实的有机联系,阐明人类社会发展中艺术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深入理解现实生活中的艺术,从而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创造性地开展艺术活动。

艺术史与艺术史科学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后者的研究应该能够发现艺术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艺术发展的规律性理论。

艺术现象的研究属于宏观历史研究。

如果对艺术史中的艺术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研究,将会影响中国艺术史研究的科学性。

文化理论可能成为我们观察艺术现象、总结艺术发展规律的有力工具。

我们可以沿着文化考察的线索,探索艺术现象及其发展规律,这将是中国美术史文化研究的特色。

对艺术现象的研究成果,如司的《中国古代秦僧现象的文化阐释》,对禅宗的盛行、唐宋以来中国古代社会文人僧人的艺术修养等作了详细的考察。认为僧人与文人的文化思想互动造就了一批琴僧,形成了琴僧现象,琴僧使古琴文化与禅宗文化交融,为古琴艺术注入了新的理念和风格。

古琴音乐的目的在于启蒙,在于对意境和弦外之音的追求。

何的《从蚩尤与宗教的关系看音乐文化的传播》一文借鉴了文化地理学的理论,从蚩尤与佛教、祆教的关系考察了这种外来乐器在中国的发展,进而探讨了本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规律。

在中国艺术史的研究中,也有关于艺术整体发展规律的研究成果的精彩例子。

中国著名音乐家黄翔鹏先生在中国音乐史上提出了音乐形态发展和传承的规律。

这一规律是这样表述的:从先秦到20世纪的中国音乐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音乐风格出现了三次失误。

第一次发生在战国至秦汉,第二次发生在晚唐至五代,第三次发生在晚清至20世纪。

在以往断层中失去生态环境的音乐品种会失去,但其传统基因促成了新的艺术品种的诞生。

从本质上看,丢失的音乐品种通过改变风格而重生,使我们的传统音乐走向了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

上述音乐形态的发展和传承规律是黄翔鹏参照文化理论对中国音乐史进行宏观研究的结果。

加强艺术史研究中艺术发展规律的探索,是新世纪中国艺术史研究的一项重大任务。

三.结论

以上,我们探讨了文化研究在中国美术史史料研究、艺术流派研究、多元艺术研究、艺术现象和艺术发展规律研究中的可行性和发展前景。

当然,我们也可以按照文化学的概念,对艺术观念、艺术传承、艺术心理、艺术生态等更多的课题进行研究。

如果当前的艺术史研究能让我们“知道为什么”历代的艺术,那么艺术史的文化研究就能让我们“知道为什么”历代的艺术。

中国美术史的文化研究价值在于它开辟了中国美术史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有利于加强美术史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的有机联系,有利于深入探索美术理论,有利于推进美术史理论的科学化进程。

希望中国美术史研究在继承、借鉴、创新的道路上取得长足进步。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关于珍妃之死 关于珍妃之死 慈禧的曾孙所述与慈禧的贴身侍女所述 截然不同下一篇:兰台说史•唐代女性地位真有你以为的那么高吗 兰台说史•唐代女性地位真有你以为的那么高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