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诗人张继生平揭秘:他为何死在南昌 诗人张继生平揭秘:他为何死在南昌

导语:诗人张继的身世之谜:他为什么会死在南昌?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一下!有关诗人张继的生平,记载最详细的是元代辛文房所撰的《唐才子传》: 张继,字懿孙,襄州人。天宝十二年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与皇甫冉有髫年之故,契逾昆玉。早振词名。初来长安,颇矜气节,有《感怀》诗云:「 ”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尝佐镇戎军幕府,又为盐铁判官。大历间,入内侍,仕终检校祠

诗人张继的身世之谜:他为什么会死在南昌?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一下!

有关诗人张继的生平,记载最详细的是元代辛文房所撰的《唐才子传》: 张继,字懿孙,襄州人。天宝十二年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与皇甫冉有髫年之故,契逾昆玉。早振词名。初来长安,颇矜气节,有《感怀》诗云:「 ”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尝佐镇戎军幕府,又为盐铁判官。大历间,入内侍,仕终检校祠部郎中。继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亦尝领郡,辄有政声。诗情爽激,多金玉音。盖其累代词伯,积袭弓裘,其于为文,不雕自饰,丰姿清迥,有道者风。集一卷,今传。 这段话错误很多,比如张继的职位应该是「 ”检校祠部员外郎”,而非郎中;唐代中后期,检校郎官只是个品阶,不用入朝「 ”内侍”;此外也不太可能「 ”领郡”。 辛文房好容易搜罗了这么一段材料,结果大部分都是错的,其实他使用的材料,跟我们今天见到的也差不多,通过「 ”逆向工程”的方式,很容易考察出这些材料的来历: 一是《新唐书》里面那段话:「 ”张继,字懿孙,襄州人。大历末,检校祠部员外郎,分掌财赋于洪州。” 二是唐代高仲武编撰的《中兴间气集》,这里面收录有张继、皇甫冉和刘长卿等人的诗,并且给张继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 ”累代词伯”之类的话,就是从高仲武那里抄来的。 辛文房应该看过张继等人的诗集,但是看得不怎么仔细,最关键的一点,辛文房不熟悉唐代官制,没搞清检校官的真正含义,「 ”一顿操作猛如虎”,结果错了一大半。 其实张继的资料全都摆在这里了,就那么三五句话,谁来读,都是这些货。 我们只能从另外一个途径来给张继画像。 张继的生卒年月肯定是没有记录的,怎么办呢?只能从别的地方下手。 张继的朋友圈里有位和尚叫灵一,灵一生于开元十五年,两人能成为朋友,通常年龄差别不会超过十多岁,所以张继应该出生在开元中期前后,他天宝十二载中进士,这个时候大约二三十岁。 考察张继生平,最关键的史料,得靠另外一位着名诗人,也就是写过「 ”风雪夜归人”的刘长卿。 刘长卿和张继是朋友,两人应该还是同事,怎么判断出来的,我一点点往下说。 中进士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张继的职务履历无法考察,可以肯定的是,张继和刘长卿一样,在大历时期进入了刘晏主持的盐铁转运司系统,并且深得刘晏欣赏。 有四条关键证据,其一,《新唐书》说他曾经「 ”检校祠部员外郎,分掌财赋于洪州”;其二,辛文房也说他当过盐铁判官;此外,张继死后不久,刘长卿写过一首《哭张员外继》,这首诗提供了一些关键信息: 恸哭钟陵下,东流与别离。二星来不返,双剑没相随。 独继先贤传,谁刊有道碑。故园荒岘曲,旅榇寄天涯。 白简曾连拜,沧洲每共思。抚孤怜齿稚,叹逝顾身衰。 泉壤成终古,云山若在时。秋风邻笛发,寒日寝门悲。 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旧宾伤未散,夕临咽常迟。 自此辞张邵,何由见戴逵。独闻山吏部,流涕访孤儿。 刘长卿透露,张继和夫人相继在洪州过世,留下的孤儿年龄尚幼,从侧面说明张继死的时候年纪不太大,或许在五十岁多一点。 「 ”白简曾连拜”,说明两人曾一同获得任命,刘长卿尝「 ”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两人的职事官品阶甚至都一样,同为「 ”检校祠部员外郎”。 诗最后说道:「 ”独闻山吏部,流涕访孤儿”,化用魏晋时山涛为嵇康照顾孤儿的典故。这里的「 ”吏部”,指的是一代名臣、时任吏部尚书刘晏,他也是盐铁转运司系统的创始人和主持者。 此外,《中兴间气集》里还有一则关于张继的记录,其中提到「 ”吏部尚书刘公与祠部员外郎张继书,博访群才,曰:揖对宾客,如叔伦者,一见称心。” 由此可见,刘晏曾就盐铁转运司的人事安排,与张继进行过讨论,这里所说的「 ”叔伦”,是诗人戴叔伦,他在大历初年做过刘晏的幕僚,后来成为盐铁转运司湖南留后。 盐铁转运司在各地设置有分支机构,称为使院,现在还不太了解盐铁司在地方的设置情况,可以明确的是,刘长卿供职于鄂岳使院,担任过判官和留后,戴叔伦担任过湖南使院留后,张继既然「 ”分掌财赋于洪州”,那么他肯定是江西使院的主管官员,不是判官,就是留后,因此才能说是「 ”分掌”。 湖南院、江西院与鄂岳院之间是平行关系还是上下级关系,暂时还不清楚,大历时期,检校官还不像后来那么不值钱,盐铁转运司系统刚搭建不久,张继可以直接与刘晏商讨人事安排,说明他进入盐铁司系统比较早,并且属于刘晏直接管辖的人员之一。张继死后,刘晏亲为安排后事、访问遗孤,这不仅与刘晏「 ”重交敦旧”的个性有关,也说明张继在系统内属于中高级官员。 张继死在哪一年呢?结合史料来看,大历十三年底,刘晏由吏部尚书转任尚书右仆射,贞元元年遭杨炎陷害而死,所以张继之死,不会迟于大历十三年。 如此一来,可以估计出张继大约生当公元725年前后,死于公元778年前后,活了五十余岁,官终检校祠部员外郎、江西盐铁判官。 不得不说,刘晏领导下的盐铁司系统确实人才济济,张继进入其中,想必也经过了一段繁忙却充裕的官宦生涯,假如不是突然死亡,他原本可以留下更多诗作的。 最后补充一个疑点,辛文房认为张继「 ”尝佐镇戎军幕府”,这不能怪辛文房出错,因为《中兴间气集》中收录了刘长卿的一首诗,标题就叫《送张继司直入越》: 时危身适越,事往任浮沉。万里三江去,孤城百战心。 春风吴渚绿,古木剡溪深。明月沧洲路,归云不可寻。 这首诗,计有功的《唐诗纪事》作「 ”送张扈司直归越中”,刘长卿诗集中作「 ”送行军张司马罢使归越”,文字都有些出入。三种不同版本中,高仲武的《中兴间气集》反而是成书最早的,很难说三者之中谁就一定是对的,从「 ”孤城百战心”来看,也许张继确实在安史之乱中参过戎幕,并且把家安在了越地? 大理司直与祠部员外郎虽然同为从六品上阶,但从玄宗后期开始,官制已经开始乱起来了,以「 ”试大理司直”在藩镇手中任判官或者行军司马,后来再担任检校员外郎也并非没可能,张继资料绝少,这里姑且多留一点笔墨,以待将来的新发现吧。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唐朝的“京漂族” 王维杜甫孟浩然都是京漂一族 唐朝的“京漂族” 王维杜甫孟浩然都是京漂一族下一篇:这三十六计中 这三十六计中 哪个计策是最厉害、最狠毒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