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有一座古镇是佛家筑庵建寺聚集地 有一座古镇是佛家筑庵建寺聚集地 多达十庵三十寺

导语:有一个古镇,佛教徒在那里建寺庙,十座寺庙和三十座寺庙下面的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始于东汉,兴于宋,盛于明清的南屿镇,地灵人杰,民康物阜,民风淳朴,人心向善,虽为弹丸之地,却是佛家筑庵建寺之所。从唐末到清末,佛家在此建了许多庵寺,林林总总,俗称「 ”九庵十八寺”,有 「 ”钟声佛号闻十里,路上行人半是僧”之谓。 这些庵寺虽经数百年风雨侵蚀,兵匪破坏,大火焚烧,然经历代修建重筑

有一个古镇,佛教徒在那里建寺庙,十座寺庙和三十座寺庙下面的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

始于东汉,兴于宋,盛于明清的南屿镇,地灵人杰,民康物阜,民风淳朴,人心向善,虽为弹丸之地,却是佛家筑庵建寺之所。从唐末到清末,佛家在此建了许多庵寺,林林总总,俗称「 ”九庵十八寺”,有 「 ”钟声佛号闻十里,路上行人半是僧”之谓。 这些庵寺虽经数百年风雨侵蚀,兵匪破坏,大火焚烧,然经历代修建重筑,如今寺庵多数都在。它们遍布于山野河畔,为乡村点缀景致,有的则成为游览区的景点,给旅游业增添了活力。 南屿庵寺昔有「 ”九庵十八寺”之谓,其实仔细计算尚不止此数。据现已退休的宋友齐医师历经10余年的普查和史书核对,庵有十个,寺有三十座。古人缘何谓「 ”九庵十八寺”呢?乃因清末里人在统计庵寺时,举目可见的只有此数,至于清朝以前因年久失修倒塌,兵匪毁坏的就不计算之内了。因之「 ”九庵十八寺”便成为人们的口头禅了。 这十庵三十寺,庵是蟳山庵、象鼻庵、鳌石庵、龙窟庵、边尾庵、东来庵、西来庵、大松庵、蝙蝠庵、福庵。寺为石松寺、隆安寺、云居寺、奉先寺、龙谷寺、洪恩寺、金光寺、福田寺、历山寺、诸圣寺、鸡鸣寺、安源寺、双峰寺、精严寺、吉祥寺南涧寺、黄金寺、 新安寺、八松寺、白云寺、蓬莱寺、五云寺、蝙蝠寺、清奎寺、仙踪寺、福垆寺、显庆寺。 仙踪寺大雄宝殿 十庵中影响较大,声名较佳者为鳌石庵、西来庵、蟳山庵。 鳌石庵,在岭东村后,与尧沙交界,始建于清初。庵旁有鳌石,螃蟹岩诸胜,初名「 ”鳌石祖殿”。因其灵气十足,香火旺盛,成为岭东、尧沙两村民众祈福求安的殿堂,后尼姑进驻易名「 ”鳌石庵”。据传清初前,两村村民不和常为小事而争吵,甚或斗殴,以至互不通婚。清初建庵后,两村相好,婚嫁往来,结为亲家。如今两村各个角落都有他们的儿女结为连理,相敬如宾,因此此庵至今保存尚好。 西来庵在南屿街桥下,始建年间欠详。始为西来境内食素诵经的尼姑信女所建。清末状元王仁堪夫人王氏因婚久未育,后来在此庵食素诵经,怀孕得子,一时传为佳话。抗日战争时期,闽中游击队首领陈亨源、苏华等多次在此庵避过风险。 蟳山庵在窗厦蟳山,因山状如蟳伏,故名。《闽都记》载太建元年建。《三山志》载:蟳山庵旧记作寺。闽光里同年置。山北为邑人陈学夔别业。陈学夔,字解人,一字解庵,侯官人氏。康熙己酉举人。时耿变作,其持节抗之匿橘园三年,不受伪职,康熙己未开博学鸿词科邢部侍郎任克溥荐举,其因丁忧未与试。后授山东宁阳令,兴利除弊,抚臣钱公珏疏荐,迁兵部主事,督理大通桥仓务,又督广东钞关。清慎精明,不渝素守,曾以迁葬假归,居乡七年,足不入城市,居山苦筑别业。昔庵畔有龙鳞轩、梅市、跫喜亭,白云台、桃石、得泉浴、荷池、竹轩等诸胜,是境内庵中景致最多最美的一个。 三十寺中毁于兵火的有双峰寺、龙谷寺、鸡鸣寺。毁于火患后又重新修复的有仙踪寺、石松寺。近年整修的有安源寺、龙安寺、大慈寺、福田寺等。 福垆寺 福田寺昔系东岳都统府祖殿,先有福田寺,后再福垆寺.坐落在坎水历山之巅,始建于北宋景佑三年,万历三十八年林如楚鼎建,重修于清道光二十三年、民国十五年。寺内古井俗称血池,泉水旺盛。寺前锦溪环绕,溪岸古榕耸立。2004年有坎水村民集资重塑十四尊神像,重建戏台、大殿。现内供奉温忠靖王、康英烈王、大世子、五灵公、血池将军、注寿司、阴阳司、六位总政、文武判官、八将等。自福垆寺肇建后,农历三月十六日,温、康两都统春巡境土时都要巡往祖殿福田寺,后再回宫福垆寺。 龙安寺又名隆安寺,位旗山北麓,今高岐边洲村。《闽都记》载:唐乾宁元年建,明成化三年重建,民国年间重修。大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五楹,穿斗式构架,戏台隔天井相对。台前石柱为民国重修时所立,柱上刻有民国海军上将、着名女作家谢冰心父亲谢葆璋撰书的楹联:「 ”登台富贵下台空,世事都如作戏;昔日功名今日孽,人生须看收场。”联为隶书,款为楷书。款后为「 ”葆璋”、「 ”谢印”两枚篆书印章。楹联平仄基本工对,隶书法度严谨,楷书齐整不滞。 谢葆璋字镜如,祖籍长乐,出生福州。他毕业于天津水师学堂,曾任烟台海校首任监督,民国海军总司令处二等参谋官,海军部少将军学司司长,海军次长,海道测量局少将局长,全国海岸巡防处处长等职。这样一名海军宿将怎么会给一个古寺题联呢?原来在隆安寺附近有个上街乡的马保村是谢家单姓村。据当地老人回忆,当时隆安寺重修,为了修寺需要和显示谢家联系面广,以「 ”本家”的名义向谢葆璋这位海军宿将索要了这幅墨宝,于民国十年以马保弟子捐献刻石上柱。今楹联和花岗岩石柱保存完好,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文物。 改革开放后,高岐边洲、坑南等村民集资给龙安寺予以修复。使千年古刹得以焕彩。 安源寺又名安源院,俗称灵源禅寺,在后岭三峰山下,始建于宋景佑二年,一度荒废,清同治年间兴复。寺内原有一只金刚般若钟,铸造于清康熙年间,钟铭字多达6372字,另有一石槽高2米,长5米,宽3.5米。寺内现供如来三宝、西方三圣、文殊菩贤、齐天大圣、陈靖姑等神圣。至于清康熙帝亲笔为寺题匾「 ”安源禅寺”四字,笔者认为来历不明,无从考证。 石松寺在旗山北麓,今山水村,又名石嵩。北宋大中祥符三年建,初名灵凤寺。南宋绍兴十年僧天石于石上种松成功,易名为「 ”石松寺”。明成化九年重修,后多颓废。现存大殿是明万历年间兴复,为木质结构,可供研究古代建筑之实物资料。明朝林春泽、陈价夫、邓原岳、陈荐夫等名人均游过石松寺,留下了许多诗句。现尚有天石于宋绍兴十年,自刻的 「 ”法真松”诗碑:「 ”偃盖覆岩石,岁寒傲霜雪。深根蟠茯苓,千古饱风月”及其种松三本自刻石云:「 ”一与寺门作名实,二与山林为标致,三与一切游人作阴凉。”等石刻。 旗山万佛寺山门 石松寺于21世纪初被旗山万佛寺所替代,寺大殿易名为:「 ”石松古殿”。 精严寺坐落在象山支脉,始建于唐长兴二年,初号「 ”浔湖塔院”,宋大中祥符六年易名「 ”精严寺”。元符年间始大辟土莽为游人憩息之所,明洪武年间重建。昔有指柏堂、妙观亭、普照轩、罗汉涧、独露庵、上有小台、金界亭、普现庵、万圣台、盘陀石、金刚窟、清凉台、月华庵、华峰亭、竹洞、绿荫亭、喜见亭、蝙蝠洞诸胜。明林春泽《游精严寺》诗云:「 ”平生不识法华路,今日聊为因果游。昙雨般花白日静,萝烟摇翠青山幽。野僧出定逐云去,童子欢颜缘客留。何日虎溪结三笑,松荫石塌好相酬。”清朝林枫《榕城考古略》载:「 ”伪学禁起,朱子遁迹于此。”朱子乃朱熹也。伪学禁起,朱子同古灵瓜山有名的理学家潘柄星夜从方洞里摆渡到精严山,在环境幽静,人迹罕至的竹洞潜心改易。因朱子在竹洞时间较短,无留下遗迹,后他又恐为人识之,移避他处。精严寺是境内九庵十八寺中范围最大、景致最佳的一个禅寺。可惜这样一个禅寺,不知何因销声匿迹,无留下一丁点的遗迹。 大慈寺坐落在晓岐村,始建于中唐宝应元年。是年天池祖师游访江南寻地至此,认为是佛家修行的好地方,即择日建寺。时此地村落未成,人烟稀少,又是浮岛,交通阻塞,山上但见杂草荆棘,并无高大乔木。经过开山祖师天池的草创,盖起了一座颇有格局的寺院。寺左边临澳江,建有一座石塔。寺后建有一座尼姑庵,庵边有一台尼姑青石墓,但均被毁。大慈寺扩建于康熙年间,重建于清乾隆年间。民国三十一年,寺濒临倒塌之际,村人杨云钦、杨孟衍主持重建古寺,顺借重建之机,将寺坐向由坐北朝南改为坐西朝东。寺内彩色壁画保存完善,戏台尚好。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做242路公交车到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在哪一站下车 做242路公交车到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在哪一站下车下一篇:初三历史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跪求各路大神解答 初三历史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跪求各路大神解答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