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甲午战争时西方媒体为何不同情中国

导语:为什么甲午战争时西方媒体不同情中国?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19世纪末,报纸是西方贵族的消费品。报纸是由社会活动家、外交官和高级军官等新闻记者提供的。当时,媒体承担了比今天更重要的传播新闻的功能。他们选择材料、看待

为什么甲午战争时西方媒体不同情中国?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19世纪末,报纸是西方贵族的消费品。报纸是由社会活动家、外交官和高级军官等新闻记者提供的。当时,媒体承担了比今天更重要的传播新闻的功能。他们选择材料、看待问题和分析现状的方式构成了一个单向传播的巨大信息网络,重建了远东所谓的“真实”中国。

数据过滤=“过滤”当时媒体报道的是甲午战争的剪影

西方人眼中的中日战争

19世纪,西方对远东国家有了深刻的认识。他的综合评论和分析文章不仅以数据和事实为基础,而且具有扎实的分析和推理。东方发生的事情不仅仅是西方读者的好奇心,而是对他们的国家在远东的利益以及政府应该采取什么行动来获得最大利润的分析。

甲午战争后,欧美报纸用了大量篇幅进行报道。1894年8月4日,《伦敦新闻画报》的封面描绘了日本军舰吉野——“东亚战争即将爆发”。

1894年11月24日,《哈珀周刊》发表了一篇关于亚洲战争的故事,作者是美国海军总出纳。他从排水量、防护装甲、火炮、速度等方面详细论证对比了中日舰船的性能。1894年12月,《英国画报》用了整整一页的9张图片来对比中日军舰。

数据过滤=“过滤”在中日战争期间进行战争报道的军队记者

在西方人眼里,经过30年的洋务运动,清朝展现出新的文明,依然是东亚最大的帝国。然而,清政府在1894-1895年的中日战争中非常脆弱。仅仅两个月,西方就不再对这个摇摇欲坠的旧帝国抱有任何同情。

1894年8月12日英国《每日新闻》分析说:“中国和日本分别代表着封闭和文明两种力量,西方国家自然会更接近日本。如果日本有机会最终获胜,西方应该放弃干预。”

至于日本发动的战争,《费城记录》在1894年8月报道说,“英国国际法权威牛津大学的胡兰德教授认为,尽管双方在敌对交火开始时没有宣战,但‘高升号’号的沉没本身已经代表了实际意义上的战争。无论哪个国家的国旗‘高升号’飘扬,日本都有权攻击在战争中对其构成巨大威胁的军事目标。日本释放了获救的中立船员,履行了国际法规定的义务,不需要道歉和赔偿。霍兰德认为,那些声称日本此举野蛮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美国竞技场月刊》介绍:“如今,只有无知顽固的人才能认定日本还是一个未开化的国家。事实上...日本的优雅常常让我们基督徒感到羞耻。

至于中日两国军队的素质,《泰晤士报》认为,“我们要比较的是一个拿耙子武装的军队和一个拿步枪武装的军队,这才是目前中日两国国民的真实对比”。

美国《哈珀周刊》认为“说清朝除直隶外没有现代军队也不过分”。

至于战争的结果,《泰晤士报》在1895年报道说“我们不能再把中国当作一个可以觉醒的潜在伙伴。相反,日本向世界证明了自己是世界强国之一”。

媒体对甲午战争的报道,让西方看到了一个走上文明道路的日本,看到了一个不可逆转衰落的旧中国,让他们在后来的瓜分中国狂潮中更加肆无忌惮。对日本来说,它不仅赢得了战争,也赢得了舆论的支持。

日本如何塑造国际形象?

在中国人眼里,甲午战争是一场侵略战争,但看了这些西方的报道,他们几乎看不到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同情。

为什么几乎所有西方舆论对清朝和日本的态度都截然不同?为什么日本在当时赢得了国际舆论的支持,而清朝在西方媒体面前却好像是一个武断的目标?

发现1894-1895年甲午战争期间,日本邀请了114名随军记者,以及11名素描记者和4名摄影师。西方媒体可以自由注册,并派出许多记者在前线跟踪日军。日本允许外国武官观看战争,允许国内报纸记者、行军画师、摄影师、僧人、神灵等人员采访和随军工作。日本在战略上包围朝鲜时,甚至秘密聘请了一位美国专家担任全国宣传战总指挥。此人是House,纽约论坛报记者,熟悉西方媒体的运作。

数据过滤=“过滤”平壤被俘士兵接受了日军的医疗救助

西方媒体认为,中国和日本分别代表着野蛮和文明。比如纽约的《先驱报》说,日本在朝鲜的所作所为对全世界都有好处,一旦日本失败,就会让朝鲜回到中国的野蛮统治下。亚特兰大《先进报》称,美国民众无疑同情日本,认为日本代表了亚洲的荣耀和进步。当时美国公众有一种说法,日本被称为“东方美国人”,感觉对日本人很有认同感,这和媒体的包装有很大关系。这也是西方国家对日本完全拥抱西方文明的民族价值观的热烈回应。

西方媒体也对中国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李鸿章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因为他们认为李鸿章看到了历史变革的趋势。李鸿章个人很难力挽狂澜,西方媒体表示尊重和遗憾。他们对北洋舰队的士兵表示尊重,却嘲笑清军。对清政府和人民的同情很少,他们认为自己没有顺应历史潮流。

1894年9月1日,《哈珀周刊》发表文章分析说:“无论未来如何,即将到来的战争都将为我们解答一个命题:传统的亚洲观或西方的现代观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能否在亚洲取得成功?只有肤浅的观察家才会认为,这个小岛国和它的庞大邻国之间的对抗不过是小事而已。”

西方媒体当时反复问了一个问题:清军将领到底为谁而战?清军士兵到底在为谁而战?清军在没有统一民族价值观的时候,带着明确的扩张心,在日军面前崩溃千里。在1894年12月的《哈珀周刊》上,朱利安·拉尔夫写下了《可怜的旧中国》:“中国不是由一个民族组成的,而是由一群人组成的。一位前美国外交官曾困惑地将中国描述为一个整体,“像冰川一样攻击敌人”。其实中国就像一个千疮百孔的沙袋,沙子溅得到处都是。”

日军通过西方媒体,给西方世界塑造了一个文明进步的老师形象。日本向军事记者开放战俘营和战地医院,说明他们有国际医疗救助体系,对俘虏很好。西方媒体在发布这些图片和文字信息时,会标注“由日军提供”和“根据日方提供的信息,但未确认”以显示其客观身份。

日军在西方世界面前精心塑造了文明和文明的形象,但与他们在1894年11月旅顺大屠杀中的行为完全矛盾,这本来是清政府向国际社会揭露日军残酷面目的机会。王芸生在《中日六十年来》中提到过这段话:“日本进入旅顺时,大屠杀中国人民,一见钟情地杀害妇女儿童,四天三夜杀害两万多人。据说城里只有36个人免于杀戮。”

但奇怪的是:日军如此明目张胆的屠杀,当时为什么没有引起国际舆论?随军记者的声音在哪里?

事实上,在1894-1895年的中日战争中,纽约世界的美国记者克里曼曾报道过日本第二集团军。旅顺大屠杀后第四天,也就是1894年11月24日,克里曼率先在西方媒体发回一条通讯:“我亲眼看到旅顺难民没有与犯罪分子作战”;“我看见一个人跪在士兵面前,终身磕头。士兵用枪尾的刀把头插入地面,用剑把头砍下来。”。

手稿于12月19日到达纽约编辑部。第二天,在纽约世界主席约瑟夫·普利策的安排下,在“旅顺大屠杀”的标题下,克里曼写道:“日本为解放朝鲜采取了突然干预,变成了一场残酷的战争。事情的本质不再是文明与野蛮的纠缠。日本终于揭开了自己的面具。最后四天,征伐军彻底粉碎了文明。”除了克尔曼,《泰晤士报》记者克尔曼,英国《旗帜》记者李玮,黑白记者阿斯顿向各自国家发送了震惊世界的旅顺大屠杀报道。

但令人痛心的是,清政府没有在国内报道此事,也没有在国际上提出抗议呼吁。清朝驻欧美大使也对此事保持沉默。

克里曼等四人的报告一经发表,就引起了英美国家的震惊。但日本政府以各种手段为自己辩护,在几家西方报纸上发表所谓的真相报道,对克里曼等人进行攻击和诽谤。因为清政府本身对这件事只字未提,英美等国也不是出于自身利益才追究这件事的。所以日军旅顺大屠杀就不了了之了,当时没有形成有影响的国际舆论。

♦甲午战争中的西方列强所持的态度甲午战争后,日本对清政府的赔款做了什么?

甲午战争的失败:六万清军不如五千日军

长按右图识别二维码的一键关注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何为海权 为什么说日本海权观具有双重性和不确定性下一篇:“毛泽东思想”是怎样确定下来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