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史景迁 汉学家史景迁:沈福宗的故事是我写作的典范

导语:③:1687年,詹姆斯二世国王在牛津召见傅宗申,让傅宗申为他画全身。本文原标题:《傅宗申的故事是我写作的典范》作者:石剑锋“你听到了吗?你听到了吗?这是一个信号,这是傅宗申的问候。”2月28日晚,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史景迁在

③:1687年,詹姆斯二世国王在牛津召见傅宗申,让傅宗申为他画全身。

本文原标题:《傅宗申的故事是我写作的典范》作者:石剑锋

“你听到了吗?你听到了吗?这是一个信号,这是傅宗申的问候。”

2月28日晚,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史景迁在北京大学做“17世纪的傅宗申及其跨文化梦想”讲座时,铃声突然响起,汉学家适时停下来,开了一个幽默的玩笑。演讲的主角傅宗申并不出名。他是康熙时期的中国天主教徒,但擅长以小有大的史景迁为考察对象,以“讲故事”的方式探讨一部17世纪中西交流史。

史景迁先问观众

你认识傅宗申吗

当晚讲座由北京大学历史系牛大勇教授主持。虽然主办方只是通过校园内的信息告知了史景迁演讲的时间和地点,但史景迁名气很大,前一天晚上涌入北大的观众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校外和各种媒体。由于前来听史景迁教授讲座的观众众多,讲座地点不得不从可容纳180人的第二教学楼405教室改为可容纳380人的105教室。

演讲开始,史景迁首先介绍了自己的个人成长和学习经历,并回答了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因为中国历史很复杂。我也热爱历史,喜欢人,喜欢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于演讲是要介绍一位名叫傅宗申的中国天主教徒,史景迁首先问听众有多少人认识这个人。

1682年,傅宗申跟随佛兰德耶稣会士白英利来到欧洲,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到达法国和英国的中国人。傅宗申曾在法国皇家图书馆工作,翻译介绍儒家经典,教英国东方学家学习中文,被英国国王詹姆斯二世召见,为牛津大学鲍德里图书馆的中文藏书编写书目和内容提要。

史景迁教授以傅宗申为个案,讲述了17世纪末几次跨文化传播的影响,理解了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中可能存在的意义,展示了17世纪西学与西学共存过程中的一个有趣故事。史景迁教授希望通过将事件本身与事件背后的意义结合起来,让读者对历史有更深刻的理解。

傅宗申案

意思是“难以把握”

“傅宗申,一个很少有人知道的人物,但这是一个很有趣的人。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17世纪中西文明的交流,以及17世纪发生的跨文化交流。”史景迁在讲话中说。

“17世纪是傅宗申的故事发生的时候。中西文明有很多不同,但也有一些相似之处。比如康熙可以和传教士交流,讨论不同的问题。在同一时期,西方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首先是30年战争,天主教占主导地位,后来新教也崛起了。”史景迁说,他想研究中国人傅宗申时,发现相关资料很少。“他主要是在一些个人资料中被提及,比如游记、日记、书信等,大多非常简短,字数很少,很难把握。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些零散的材料中找到重要的线索。比如,17世纪末,傅宗申与一位重要的英国大臣共进晚餐,这顿饭被记录在大臣的日记里。我们不知道他们具体说了什么,但至少我们知道,傅宗申当时和英国最有影响力的人在一起,可能聊到了一些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话题。”

通过不多的材料,慢慢勾勒出了傅宗申的人生轨迹,“他住在南京,出生在一个基督教家庭。南京是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基督教城市,那里有很多传教士。由于这个原因,傅宗申有机会和传教士一起学习拉丁语。1682年,傅宗申随佛兰德耶稣会士白英利前往欧洲。1691年,他从欧洲回到中国,但不幸生病,在途中去世。他的欧洲老师白英利在返回中国的途中死于一场事故。由于这些原因,傅宗申在中国史料中没有记载。”在欧洲旅行的中国人傅宗申最终没能回到中国。如果当时他能顺利回国,这个有西方眼光的中国人对当时的中国能有多大影响?这也是史景迁在演讲中提出的一个假设。

就像笔下的康熙、、王一样,说:“傅宗申的故事是我历史写作的典范。“在我看来,真正的历史写作应该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发生了什么,但这还不够,我们还应该知道这些事件背后的含义。很难把事件的意义和事件本身结合起来。因为事件的意义是模糊的,难以捉摸的,但我们需要把握它。就傅宗申而言,同样困难。”

傅宗申的七面

为了具体介绍历史人物傅宗申背后的意义,史景迁从七个部分对他进行了讲述。

"第一部分:欧洲皇室对傅宗申的兴趣."据史景迁说,当时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和英国国王詹姆士二世都对傅宗申既感兴趣又好奇。路易十四还派人带傅宗申到新建的凡尔赛宫,让傅宗申表演书法,听傅宗申用中文念《主祷文》。1687年,詹姆斯二世在牛津召见了傅宗申,并让傅宗申画了他的全身。

"第二部分:傅宗申与欧洲学术界的交流."在史景迁看来,傅宗申当时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帮助耶稣会士将《论语》等中国古籍翻译成拉丁文。"这可能是西方第一部被翻译成欧洲语言的《论语》. "傅宗申在欧洲学术界最重要的朋友是海德,他是牛津大学鲍德里图书馆的馆员,东方学家,在英国学术界有很好的地位。“当他得知《论语》被翻译成拉丁文时,他邀请傅宗申去牛津。1687年,傅宗申去了英国,结识了许多学术界的朋友。我们可以想象,傅宗申和英国学术界的人一起吃饭。一起讨论《论语》,一起讨论中国文化。”史景迁说。

"第三部分:从《论语》的出版看当时的欧洲出版界."傅宗申帮助欧洲人翻译了《论语》,但这本书不是在罗马出版的,而是在法国。史景迁说:“《论语》的出版得到了路易十四的支持。当时英国建立了新的邮政系统,方便了书籍的传播。傅宗申在法国和英国都有出版圈,他已经进入了英国出版业的核心圈子。”

"第四部分:当时西方学术界对东方语言的兴趣."当时,欧洲的东方语言大量兴起。他们研究语言和语法结构,对中国更感兴趣。“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东方最强大的国家。西方对东方语言的兴趣可以深刻理解傅宗申故事的意义。”

“第五部分:当时的欧洲,出版流通非常发达,图书流通非常方便,出现了新的运输公司和系统。傅宗申正是利用了欧洲发达的出版和流通业。”史景迁介绍,海德还邀请了傅宗申帮助他制作波德里图书馆中文图书的目录和摘要。

史景迁最感兴趣的是第六部分,“海德和傅宗申讨论过中国象棋”。海德个人最大的兴趣是研究世界各地的象棋。他不仅研究象棋本身,还希望通过象棋了解其他国家的历史。在傅宗申来到英国之前,海德已经研究过许多种象棋,比如印度象棋。“但他来到英国后,解决了海德对中国象棋的许多疑虑。1690年,海德出版了《不同国家的象棋比较研究》一书,书中提到了傅宗申对其著作的贡献,并感谢他的帮助。但我们知道,桌游不仅仅是游戏,在未来的政治社会中,深入的问题都会通过游戏来考虑。这是傅宗申更深层次的含义。”

傅宗申的传播范围不仅仅是欧洲汉学,而是史景迁发现这个中国人在欧洲认识了当时最著名的科学家大妈。第七部分,傅宗申与欧洲科学界的关系。大妈问傅宗申,一个中国人和一个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应该认识多少个汉字,傅宗申的回答是:1.2万。傅宗申和大妈就气压、气压测量等诸多科学问题交换了意见,而傅宗申则向大妈介绍草药和中药,因为傅宗申的父亲是中医。他们还交换了一些化学问题,可能与中国的炼丹传统有关。"

史景迁认为,通过以上七个部分,我们可以理解这些事件背后的意义。

“在西方学术界,学者们对傅宗申越来越感兴趣,这可能与17世纪西方学术界对中国的中西交流重新产生兴趣有关。近年来,这方面的许多作品已经出版。”史景迁在世界历史和中西交流史的层面上研究了一个在欧洲的中国人,这也是近年来西方学术界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将目光投向世界,研究全球历史成为新趋势。傅宗申的故事有这个意义。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了宗教与交往的本质,孔子与西方宗教的联系,也有学者研究了语言的本质。此外,我们可以从这个案例中了解欧洲社会的现状,当时伦敦成为了一个新的金融和出版中心。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法国启蒙运动与中国的联系,因为傅宗申的帮助,《论语》在法国出版,对当时的法国思想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中国将持续近一个月

昨晚,史景迁访华期间的第一次演讲在北京大学105室发表。将在北京大学举行的第二次和第三次演讲的主题是“贸易摩擦”和“秘密通信系统”。在3月5日的第二场比赛中,史景迁将聚焦最早的中美英贸易摩擦,从1783年美国“中国皇后”号的远航,到1784年停泊在广州湾的英国舰“休斯女士”号英国炮手的斩首,再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并讨论清政府外交政策的历史。第三场讲座将于3月7日举行,以1661年至1735年清朝两位统治者康熙和雍正帝之间的“秘密交流制度”为题,研究这一政治制度在当时的运作模式和特点。

此外,史景迁中国之行还将前往中央美术学院、四川大学、西北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他将于上月底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并于3月24日在复旦大学举行活动。史景迁的中国之行将持续近一个月。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夏侯惇和曹仁谁地位高 在曹操心中 曹仁和夏侯惇谁的地位更高下一篇:振风塔 振风塔在哪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