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吕蒙简介 吕蒙正生平简介

导语:吕蒙正生平简介吕蒙正,字圣功,河南洛阳人,金榜题名入仕,三登相位,是北宋时期着名的贤才兼备的宰相,他为人宽厚仁德,对上敢于直言进谏,对下和善清廉正直,十分受到皇上的赏识与重用。吕蒙正故里吕蒙正出生寒门,早年间住在破窑中寒窗

吕蒙正生平简介

吕蒙正,字圣功,河南洛阳人,金榜题名入仕,三登相位,是北宋时期着名的贤才兼备的宰相,他为人宽厚仁德,对上敢于直言进谏,对下和善清廉正直,十分受到皇上的赏识与重用。

吕蒙正故里

吕蒙正出生寒门,早年间住在破窑中寒窗苦读,977年高中状元从此开始了他的仕途。吕蒙正先后任监臣、通判,后升左补阙、知制诰,十分受到宋太宗的宠信。吕蒙正做官以后,不记恨当初抛弃他们母子的父亲,接其同住,周到礼待,其父死后,吕蒙正扶摇直上,平步青云。

吕蒙正由于为人仁厚宽容,严于律己。在朝中名望甚高。在李昉被革职后,吕蒙正任中书侍郎兼尚书。且吕蒙正为人刚直,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从不隐瞒受到皇帝的赞许。后来母亲去世,吕蒙正辞官守丧,不到三年重新起用。

当时由于的惯例是宰相的儿子一入仕就任不小的官员,吕蒙正便向朝廷进言,认为自己的孩子刚成年难以胜任如此的官职,以此开始宰相的儿子均以九品官位起。

此后,吕蒙正在对外征讨等多个事件上对皇上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均被皇上采纳。宋太宗去世时,吕蒙正念其知遇之恩,伏地痛哭。咸平六年,吕蒙正兼任太子的老师,封国公,为规劝太子写下流传至今的《破窑赋》。

景德二年,吕蒙正辞官回乡时,由儿子搀扶着向宋真宗进言肺腑之见,六十八岁逝世,追赠中书令,谥文穆。

穷过吕蒙正的典故

“穷过吕蒙正”是民间的一句俗话,意思就是贫穷超过了吕蒙正当年的程度。为什么要拿吕蒙正和穷人来比较呢?因为吕蒙正虽然后来成为了北宋的宰相,但少年时非常贫穷,甚至沦落为乞丐。

吕蒙正故事画

在民间传说中,吕蒙正小时候父母关系不和,他和母亲就被父亲赶出了家门。母子俩居住在洛阳山上的一座寺庙里,方丈很可怜他们,于是就派人在寺院旁边的山上凿出一个石洞给他们安身。据说吕蒙正母子俩在这个石洞里一住就是九年,虽然方丈好心照顾,但生活自然还是贫困无比。这个故事在他的《破窑赋》里也有记载,这个石洞就是他所谓的“破窑”或者“寒窑”。当时他们的处境是“思衣不可遮其体,思食不可济其饥,上人憎,下人厌”。不过因为这篇文章应该是后人托其名所作,但至少是有这个故事的。

也有传说是,吕蒙正小时候家道中落,父母都双双早逝,所以他是无家可归,而且求助亲戚朋友都被他们嫌弃拒绝。于是,吕蒙正只能在外漂泊,风餐露宿,沦为了一介乞丐,处境非常凄惨。

相传,有一个很出名的灯谜或者说是对联也和吕蒙正的贫穷有关。就是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横批为“南北”。上联和下联少的是一和十,所以指的是缺衣少食,而横批少了东和西,所以指的是没有东西。

无论是哪个版本的民间传说,所谓无风不起浪,吕蒙正小时候应该是很穷的,所以才有“穷过吕蒙正”这种说法。

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译文

吕蒙正是一代贤相,后世评价很高。当时的皇帝宋太宗赵匡义自认,就气量而言,不如吕蒙正。所以,同为北宋的欧阳修后来评价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宋史》也赞扬他是“质厚宽简”,逐字解释的就是质朴、敦厚、宽容、不苛求。

吕蒙正故里照片

所谓宽厚,就是待人宽容厚道,这就是一个人雅量的体现,用在一个高官身上就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是有许多事实依据的。有次,宋太宗问吕蒙正哪个官员适合出使辽国。吕蒙正推荐了一个人,皇帝不同意。第二天皇帝再问,吕蒙正还是推荐这个人,皇帝就再次否决。没想到第三次问起,吕蒙正还是在呈上来的文书上写着这个人的名字,太宗就气得把文书扔在地上。

皇帝说吕蒙正太固执,而他回答说是皇帝不能体察谅解,还说他推荐的那个官员是可以用的,别的人都不如这个人,他不想阿谀献媚来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那样会耽误国事。这句话指责皇帝的意味是很重的,所以当时朝廷的官员都吓得一句话都不敢说。后来事实证明,吕蒙正推荐的人的确非常正确,所以太宗就感叹:“蒙正气量,我不如。”

1994年有部电视剧名叫《东方小故事》,每集一个故事,讲的都是我国历史上古代或者近代的一些具有高尚品德的名人。其中有一集名叫《蒙正气度》,由此可见,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是一件历史公认的事情。

吕蒙正的后裔介绍

吕蒙正官居宰相,可能也泽被后世,导致他的后裔有不少历史名人。不过这些吕蒙正后裔其实并非直系,因为正如他自己晚年所说,他的几个儿子都比较无能不堪重用,但是他的侄子吕夷简却有宰相之才,所以这些名人其实是他侄子的直系。

吕夷简画像

吕蒙正后裔中出名的第一人就是他的侄子吕夷简,他曾经向宋真宗推荐过这个侄子,所以之后吕夷简深受皇帝重用,当时已经官居高位。等到真宗驾崩,仁宗即位,他就官拜了宰相。虽然是太后临朝执政,吕夷简仍然尽心辅佐年幼的皇帝处理朝政,最后官至太尉,封爵许国公。而他的儿子吕公着后来也是一朝宰相,最后官至司空、平章军国重事。此外,吕公着还是当时着名的学者,一生着述颇丰。而他的其他兄弟在当时也是朝中重臣。

在往下比较出名的就属于南宋了,而且大多不是在官场上成就非凡,而是在学问上颇有研究。比如吕公着的曾孙吕本中是一位诗人和词人;比如,吕夷简的六世孙吕祖谦、吕祖俭是当时着名的理学家,一代大儒,尤其是前者,开创了浙东学派里的“婺学”一支,可以和朱熹并称。

由此可见,虽然吕蒙正自己从小贫穷,无论是状元还是宰相都是他自己争取而来。不过他的身居高位,给自己的后辈了一个机遇,进入官场算是受其恩荫,研究学问则是接受他深厚的家学。

吕蒙正故事介绍

吕蒙正是北宋时期着名的贤才兼备的宰相,他为人宽厚仁德,对上敢于直言进谏,对下和善清廉正直,十分受到皇上的赏识与重用,度量宽大,此外他还独具一双识人慧眼,能够知人善用。

吕蒙正

有一天,宋太宗与吕蒙正商议派谁出访辽国,吕蒙正向皇帝推举了一名姓陈的大臣,皇上认为此人不合适,就没有同意。次日,皇上又以此事问他,吕蒙正还是推荐了昨天那位陈姓官员,皇上依旧否决了。第三次,当皇上又问起此事时,吕蒙正再次提议此人,气得皇上大拍桌子,十分生气,问他:“卿为何如此固执?”吕蒙正回答说:“陛下,不是臣固执,而是您未能查明谅解啊。这个人可以出任辽国,别的人都不如他。为臣不愿意像其他人那样顺着您的意思去发表意见,这样只会耽误国政。”吕蒙正的话气得其它大臣都敢怒不敢言,反而使皇上深受感触,自愧不如。

吕蒙正有一位客人叫做富言,有一天他对吕蒙正说:“我的儿子十几岁了,能否让他进书院呢?”吕蒙正应允之后见了他的儿子,十分震惊地表示:“你的儿子将来一定会功成名就的,他的官职能做到我的位置,他的功绩定能远远超过我!”吕蒙正令他与自己的儿子做同学,十分厚待他。果然那个人就是富弼,长大以后成了宰相。

此外吕蒙正还多次推荐常说他坏话的老同学,可见他心胸开阔,唯才是用,且独具识人的眼光。

吕蒙正不记人过的典故

吕蒙正,北宋初期的宰相,为人仁厚善良、正直敢言,对部下百姓宽容有德,且清廉拒贿,是历史上着名的以贤良着称的官员。历史上流传着关于他的典故不少,其中“不计人过”就是十分着名的一个。

吕蒙正画像

吕蒙正为官时,虽然受到皇帝赏识,但他却不记仇,不去惦记着别人的过错。

在吕蒙正刚刚担任副宰相的职位时,有一次进入朝堂上朝,此时朝中有一名官员在朝堂的帘子里面说:“连这小子也能进朝参政啊?”吕蒙正好经过,知道那人是说给自己听的,于是装作什么都没有听见就自顾自走了过去。和吕蒙正一同为官的其他官员们听到这样的言语感到十分气愤,纷纷去责问那个官员的姓名以及是什么官职,吕蒙正见状赶忙去制止他们,由于那个大臣在帘幕后面被遮挡因此看不清是谁。

退朝以后,与之同行的几个官员仍旧愤愤不平,问吕蒙正为何阻拦他们,十分懊悔当时没有将对方的底细探个究竟。而此时,吕蒙正却说:“如果知道了那个人的姓名和官职,想必定会在心上牢记终生,一辈子念其过错不能忘记,因此还是不知道对方是谁为好。不去追究那个人到底是谁,大家各为各的官,互不干涉,对我来说又有什么损害呢?”大家听闻都深受感触,自愧不如。

可见吕蒙正是个心胸宽广,度量博大的人,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错而捆绑自己,能够放下心中的不愉快,十分具有容忍度。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两次鸦片战争 关于两次鸦片战争比较下一篇:赵公明财神图片 赵公明图片形象是怎样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