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吴三桂历史评价 吴三桂评价是什么

导语:吴三桂评价是什么吴三桂是明清交替时期的关键人物,他是明朝重要的守关大将,又是满清入关的灵魂人物,如此摇摆不定之人,历史对其的人物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吴三桂评价你可以认为他是个不忠不义之人,李自成发动农民起义之时,崇祯帝将所有

吴三桂评价是什么

吴三桂是明清交替时期的关键人物,他是明朝重要的守关大将,又是满清入关的灵魂人物,如此摇摆不定之人,历史对其的人物评价也是褒贬不一。

吴三桂评价

你可以认为他是个不忠不义之人,李自成发动农民起义之时,崇祯帝将所有的赌注压在吴三桂身上,封其为平西王,快马加鞭召其速速班师回京,守护京师,而他未能及时赶到,眼睁睁地看着一代王朝覆灭;你也可以说他不为虚名负累,抛弃民族英雄的赞誉,拒绝其手下十万将士成为明朝崇祯帝的殉葬品,此番决定亦对得起十万将士,据守云南,过了几年太平日子。

是否死守明朝残败的基业,属于见仁见智,历史并不能抓住你不选择以身殉国为把柄而将历史罪人的骂名扣在你的身上。事实上,真正令世人诟病的是,吴三桂一怒为红颜,将异族放入关内,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如此莽撞的行为确实不像是英雄豪杰所为,但话又说会回来,没有吴三桂倒戈清军,中原之地落入李自成手里就会出现一片繁盛景象吗?这无疑是自欺欺人,大军顺的分崩离析,其结局可想而知,中国近代的农民起义并非历史的进步,而是封建王朝的重蹈覆辙。与此同时,满清族对中原虎视眈眈,没有吴三桂的协助,进军中原也是早几年晚几年的事,而之后的几百年大清王朝,也切实出现康熙乾隆这般的康乾盛世。

因此吴三桂并非历史的罪人,他只是错过了成为名族英雄的机会。

吴三桂真的投降李自成了吗

吴三桂在历史人物的评定上极为尴尬,因为你摸不清他行为作风的路数,也可以说他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人,他曾经为救父亲吴襄冒死杀入清军敌腹阵营,但当李自成以吴襄性命相威胁时,他却为救红颜置其父生死于不顾;他曾经与满清铁骑作战,奋勇杀敌,关内外皆赞颂其勇猛,当却在明清两国生死攸关之际,不战投降,全身而退。

吴三桂投降李自成

如此摇摆不定之人,遇上了李自成,不知是不是因果报应。李自成数次招降吴三桂,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曾命令各个将领游说吴三桂,花费四万辆白银犒赏吴三桂的军队,并赏赐军队所需一年多的军饷,与此同时令其父亲吴襄撰写书信招降吴三桂。最终吴三桂同意招降,但是仍保持着高姿态,并试探其部下忠心,另其誓死效忠于自己,可见吴三桂投降于李自成仅为权宜之策,并非诚心,而崇祯皇帝被杀害后,吴三桂还命令将士全军缟素为崇祯举哀。

吴三桂反李堪比四月的天,说翻脸就翻脸,议和不久,因陈圆圆被夺一事,吴三桂成了跳脚兔子,翻脸不认人,心中的怒火促成了吴三桂莽撞行事,将清兵引入关内,借其兵力剿灭李自成势力,中国明末的历史大改。

吴三桂因红颜之祸投降满清招致千古骂名,李自成因贪图美色而丢了到嘴边的政权,此二人到底谁输的狼狈,结果一目了然。相比之下,李自成下如此大的血本才拉拢了吴三桂,最后却因意气用事,功亏一篑,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金殿与吴三桂

金殿,是昆明的重要旅游景点,由吴三桂在镇守云南之时建成,所谓金殿其实是铜铸而成,每天来这里游览的游客络绎不绝。吴三桂作为历史的争议性人物,人们来到这里能切身体会到金殿吴三桂当年的复杂,其争议也同样来源于复杂。

云南吴三桂金殿景点

看过一篇文章就以金殿里的吴三桂作为命名,对于吴三桂我们大多停留在“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千古名句以及“满清走狗”“汉奸”的骂名之中。尤其是金庸武侠小说的巅峰之作《鹿鼎记》,描绘了世人对于吴三桂打开山海关,使清军入主中原的痛恨。现在并非是给吴三桂正名,而是客观的看待他之所以反复无常的背后真相。吴三桂刻意勤王迟缓,那是因为有袁崇焕的前车之鉴。陈圆圆被掳打消了他原本要归降李自成的心思。起兵反叛清朝也是被逼无路的无奈之举。而那座始终屹立的金殿好似一个强硬的外壳,为这个生逢乱世却不得已为之的将领一丝心灵慰藉。

曾有房地产公司借着金殿吴三桂的噱头,打出吴三桂为陈圆圆建造金殿,大有金屋藏娇的爱情风尚。但出于对历史的尊重,我们不得不加以纠正,现如今最有文案考察的原因是吴三桂自知草菅人命,惧受天责,于是重建金殿,以求神佛护佑。尊重客观历史,使我们学会明辨学会慎思、学会笃行的重要方式。当你完全懂了这段历史,也许有一天你来到金殿时,能够切身体会到那个金殿吴三桂的心历路程。

吴三桂为何放清兵入关

历史上的清军入关又称入关战争,其实称其为战争不免有讽刺之意了,公元1644年,吴三桂投诚满洲族,解除山海关布防,满洲军队在吴三桂的铺排下一路南下,进入山海关,占领北京城,成为中国历史上横跨几百年的一大政权。

吴三桂放清军入关

这场入关战争的契机由来其实颇有看点,自古以来就有烽火戏诸侯,只为求得美人一笑,那么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就是为了报李自成夺妻之仇,换一句话说,就是美人陈圆圆是清军顺利入关的一大契机。

吴三桂身为明朝将领,拥兵十几万,对付李自成难道还怕力不从心吗?其实吴三桂心里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当时明朝已是将倾大厦,关外又是满清铁骑虎视眈眈,若是吴三桂倾其兵力与李自成对抗,必定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只能暂且投降清兵,借其兵力一举歼灭李自成势力,按照关外少数民族的侵略路数,清军多半入驻中原后抢夺一番后,便会回到自己的领地,留下慌乱的中原腹地,到时吴三桂便能自立为王了。

然而吴三桂千算万算算错了多尔衮的野心,满清族远居关外,不仅仅是觊觎中原丰硕的物资这么简单,他想要的是鸠占鹊巢,成为中原正主,统一天下。

吴三桂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原本虎踞山海关,明朝再不济,清军入关也得花费几年功夫,怎会如此轻易地直掠华北咽喉,长驱直入。清兵入关,建立百年基业,开头竟然如此轻而易举,更像是历史跟吴三桂和多尔衮开了个玩笑。

明朝人物吴三桂的历史

吴三桂,乃明朝大将,武行出身,其父吴襄在大凌河之战大败获罪前任辽东总兵,吴三桂得势以前跟随明朝名将袁崇焕镇守辽东一带,带领明朝精锐部队关宁铁骑叱咤关内外。

明朝吴三桂

原本吴三桂势头正猛,足以成为明朝末期的又一救国大将,但后来袁崇焕受皇太极设计陷害,另崇祯帝错将明朝顶梁柱袁崇焕打入监牢,此事件令多数明朝将领寒心,其中包括吴三桂,另其对明朝的忠义之心大大减弱,间接导致明末时期出现历史的大转折,另满清族趁虚而入,窃夺明朝政权。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起义进军北京,长驱直入,连破大同、真定,崇祯皇帝恐京师难保,随即加封吴三桂为平西王,令其退兵宁远,班师回京,并启用其父吴襄提督京营。平西王称号地位仅次于皇帝,可见崇祯对吴三桂极为重视,也可以说吴三桂手上的兵力是落败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崇祯帝将生家性命全当赌注压在吴三桂身上。

吴三桂奉旨增援京师,当其经过山海关,抵达河北丰润时,李自成已兵临城下,进攻北京城了,崇祯帝也已自缢于景山,北京城沦陷,大明朝倾覆。

明朝政权覆灭后,吴三桂并未马上为崇祯帝复仇,反而引狼入室,引清兵入关,加入到这场与李自成的混战中,历史也从此开始掀开新的篇章,明王朝成为了难以倒退的旧黄历,而吴三桂也因此背负上了明朝罪臣的恶名。

康熙为何打吴三桂

清王朝建立之初,根基未稳,尚需明朝降将为之平定镇守南方,并且满清八旗军兵力有限,入关后,面对义军与南明政府的反抗,不得不仪仗前朝降官降将,因此三藩势力逐渐养成,他们即是清朝最为有力的左膀右臂,同时也是皇室最大的心腹之患。

康熙打吴三桂

满清入关后,经过二十余年的抗战,终于肃清了义军势力,南明政权也彻底垮台,而清王朝的军事布局也急需调整,满清八旗军主要阵营在北方,以保卫京师以及镇守重要关口城池,而藩王势力主要分布于南方,吴三桂驻兵云南,尚可喜驻军广东,耿精忠驻兵福建,以此三藩力量最为强大,而这其中属吴三桂的势力最难控制。

吴三桂自始自终对于清王朝的态度都极为跋扈,其率领的将士皆为死士,军事实力极为雄厚,兵数高达十余万,因此清王朝对其势力极为忌惮。

康熙十二年,清朝势力厚积薄发,颁发削藩诏令。吴三桂表面上接受,暗帝正筹划着反清大计,一场耗时耗力的拉锯战因运而生。

康熙十七年,其余藩王势力接连投降,仅剩下吴三桂割据云南一隅之地,大局已定,吴三桂已无力回天,此时的吴三桂也已年近六十七岁,面对着日益雄厚的清政府,积郁成疾,在其部下死党的劝慰下,建国称帝,已了心愿,同年入秋,抱病而逝。

三番之乱在吴三桂去世两年内平定,清王朝在康熙的治理下最终完成统一。平定三藩之乱历时八年,换句话说康熙打吴三桂打了八年,足见吴三桂势力的根深蒂固。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美人心计介绍 美人心计刘启介绍下一篇:广岛核爆炸 广岛核爆的影响是什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