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无字碑是哪位皇帝的功德碑 清朝陵寝制度知多少?

导语:中国封建社会的陵寝制度到了清朝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2000多年中,陵寝制度先后有三个辉煌时期。第一个辉煌时期是秦汉时期,以秦始皇陵为代表;第二个辉煌时期是唐朝,以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为代表;明清时期是最后一个辉煌时期。清朝的陵寝制度虽然基本上是沿袭明陵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的陵寝制度到了清朝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2000多年中,陵寝制度先后有三个辉煌时期。第一个辉煌时期是秦汉时期,以秦始皇陵为代表;第二个辉煌时期是唐朝,以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为代表;明清时期是最后一个辉煌时期。清朝的陵寝制度虽然基本上是沿袭明陵制度,但在其基础上又进行了改革,并结合满族的特点,形成了清朝的陵寝制度。而清朝的陵寝制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就是清圣祖康熙皇帝。

清朝陵寝在地域上大致分三个地方,一是东北辽宁省的永陵、福陵、昭陵,在清朝称“盛京三陵”。另外两处就是今河北省遵化市的“清东陵”和易县的“清西陵”。盛京三陵虽然在营建上早于关内的清陵,但清朝的陵寝制度实际上是始于关内的陵寝。

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生前戎马倥偬数十年,忙于统一东北满洲和与明朝作战,无暇顾及陵寝制度的规划和营建,虽然那时已有了永陵和东京陵,但那时,一、永陵和东京陵的墓主人当时还没有皇帝的名号。二、当时这两处墓根本没有陵的称号。三、福陵和昭陵虽然是清太宗皇太极和清世祖所建,但其规模仅是“三间小屋”而已,远非现在的规制所比,也不能称陵。所以也就谈不上陵寝制度。

清朝的12座皇帝陵中有9座建在了关内,所以说清代的陵寝制度应该从关内开始。

清西陵 摄影/杜智广

为什么说康熙帝是清朝陵寝制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呢?

陵寝规制方面

一、康熙帝确立了清陵效仿明陵制度的总方针

清太宗皇太极虽然建立清朝入关之前,但相对明朝来说毕竟还是偏邦小国。当清朝在入关统一全国之后,他们了解到了规模巨大、气势恢宏的汉、唐、宋、明诸陵,相比之下,他们更钟意于明陵,于是决定清陵效仿明陵制度而又有所改革和创新,同时还具有满族的特点。顺治帝的孝陵就是清朝在关内按照这一总方针营建的第一座皇帝陵,以后相继建起的景、泰、裕、昌、慕、定、惠、崇8座皇帝陵都是以这个总方针建起来的。而这个总方针正是康熙帝制定的。

清东陵

二、康熙帝营建的清孝陵为后来的清朝皇帝陵提供了效仿的蓝本,奠定了基本规制

顺治帝的孝陵始建于康熙二年二月十五日,康熙三年九月陵宫部分建成。其前导部分在以后的几年内陆续完成,石牌坊在康熙十年尚未建成。其主要建筑从南到北依次是石牌坊、下马牌、大红门、具服殿、神功圣德碑亭及华表、石像生、龙凤门、一孔拱桥、七孔拱桥、五孔拱桥、三路三孔拱桥、神道碑亭、东西朝房、东西值班房、隆恩门、东西燎炉、东西配殿、隆恩殿、陵寝门、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环以红墙。陵前左前方是神厨库和井亭。上述建筑以长达6公里、宽约11米的砖石神道贯穿起来,形成一条气势磅礴的陵园中轴线。很显然,清孝陵的建筑部局总体上是仿照明十三陵的规制而营建的。

清陵和明十三陵地面建筑相比,主要有以下几点不同:

1、明陵不建神道碑亭,而清陵则建之:

2、明陵无皇后陵,而清陵则有;

3、明陵虽然也建有妃子墓,但不是每帝陵都有,而清陵除特殊情况下,大都在帝陵旁都建有妃子墓。

4、明陵只有主陵建石像生,建规模宏大的设有四根华表的神功圣德碑亭,其他陵则建规模较小的无字碑,而清陵在道光帝之前的诸清帝陵均建有设华表的神功圣德碑亭。

5、明朝宫门称祾恩门,享殿称祾恩殿,清陵均分别改称为隆恩门、隆恩殿。

6、明陵皇帝陵前建三路一孔拱桥,而清朝皇帝陵则建三路三孔拱桥。

其他区别还有许多,这里就不细说了。

所说的满族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石像生的文臣、武士均为满族服饰和发式。

2、所有牌匾、碑文均为满、汉或满、蒙、汉文字合璧。

清孝陵以后建的8座清代皇帝陵的规制均仿孝陵而建,大同小异。

清西陵风光 摄影/杜智广

三、康熙帝首开清代建皇后陵之制

清朝共建有7座皇后陵,而建的第一座皇后陵则是由康熙帝建的孝东陵。

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是清世祖顺治皇帝的第二个皇后,因为过于忠厚老实,不善逢迎,几乎被倾国倾城的董鄂妃所取代。在她21岁的时候就开始了漫长的寡居生活。在康熙帝的生母孝康皇后死后,她与太皇太后共同担负起了培养教育年幼的康熙帝的担子。她视康熙帝为己出,以无限的母爱倾注到了康熙帝的身上,因此她与康熙帝之间建起了深厚的母子之情。

康熙帝为什么要为孝惠皇后单独建陵?可能有以下原因:

一、为报答孝惠章皇后的抚养之恩。

二、吸取了太皇太后生前未能建陵给他带来的巨大麻烦。

三、为了解决骨灰坛与梓宫难以葬在同一地宫的难题。

四、可能考虑到不能“以卑动尊”。

顺治帝和孝康皇后、孝献二皇后在康熙二年就已入葬地宫,如果孝惠皇后也葬入地宫属于“以卑动尊”,这是起码是对顺治帝的不尊重。五、怕泄露孝陵地气的问题。所谓怕泄地气,就是怕地宫内的元气泄露出去。怕泄地气问题在明朝和清朝都有实例。从过去迷信角度上讲,地宫葬关闭之后,最怕再次开启。如果打开,容易泄漏地气,破坏风水,对墓主人、对皇家、甚至对国家都没有好处。这方面的事例很多。比如,在营建明孝宗泰陵,开挖金井时,忽然泉水涌冒。金井有水是建陵最忌讳的,也是最不吉利的。吏部主事杨子器如实将这件事向朝廷做了汇报。承修大臣为了逃避责任,偷偷将泉眼堵上了。当朝廷派人到地宫验证时,见金井没水。于是就想治杨子器谎报之罪。这时有一位叫邱泰的新被启用的知县上书朝廷说,杨子器上奏金井有水是件好事。如果现在不说,等皇帝梓宫葬入地宫了,关闭了石门,那时再说,怎么办?不打开地宫吧,会抱恨终生,留下永久的遗憾。打开地宫吧,又会泄漏地气,更不好。经邱泰这么一说,杨子器不仅保住了性命,还官复了原职。

清朝的道光皇帝最初在东陵的宝华峪建陵时,承修大臣英和就因为怕在地宫下建龙须沟泄地气而作罢。

笔者举这件事的目的是想说明地宫关闭后不能再打开,有容易泄地气的说法。这种说法在封建社会是比较普遍的。对于博学多闻的康熙帝来说不会不知道。孝陵在康熙二年葬入顺治帝和二位皇后以后,到孝惠皇后离世不知要有多少年,起码到康熙二十七年已有25年之久了。如果将来将孝惠皇后葬入孝陵,就必须重新打开地宫,就可能泄了孝陵的地气,破了风水,那可是件大事。康熙帝有可能出于防止泄孝陵地气的考虑,决定为孝惠皇后另建陵寝。

康熙帝决定为孝惠章皇后单独建陵。所以大约在太皇太后宾天的第二年就开始为孝惠皇后建陵,约于康熙三十二年建成。

清西陵 摄影/刘玉奎

孝东陵作为清朝第一座皇后陵,成为了清朝后世营建皇后陵的范本,皇后陵要求做到:

1、不建石牌坊、大红门、功德碑、石像生、牌坊、七孔拱桥、五孔桥、三路三孔桥、神道碑亭、二柱门;其他建筑与皇帝陵规制一样。

2、皇后陵作为本朝皇帝陵的附属陵寝,要建在本朝皇帝陵的一旁,其神道与本朝皇帝陵的神道相接。

3、皇后陵没有自己的独立名称,其名称要以本朝皇帝陵的名称紧密相连,命名的方法是:皇后陵的第一个字用本朝皇帝陵名称的第一个字。第二个字用皇后陵与本朝皇帝陵相对方位的字,如果在东侧则用“东”字,如果在西侧,则用“西”字。比如孝惠章皇后的陵位于孝陵的东旁,则名为“孝东陵”。

孝东陵的建成,开创了清朝建皇后陵的先河,既为后世营建皇后陵的规制提供了蓝本,还为后世皇后陵提供了命名的方法。

四、以明十三陵为蓝本,完善了清朝皇陵陵园的总体规划

康熙帝在为其父营建孝陵的同时,对陵园进行了全面规划。以少祖山即孝陵的后靠山昌瑞山为分界,山南面的开阔田野作为各陵的所在之地,称为“前圈”;山的北面是崇山峻岭,密林覆盖,人迹稀少,作为陵园的保护控制地带,称为“后龙”。昌瑞山的山脊上有明代修建的长城,因有碍风水,所以拆除了马兰关第二台以西至龙洞峪第二台以东长约15华里的长城。

整个陵园面积达2500平方公里。在前圈的东、西、南三面修筑了长达40华里的风水围墙。在后龙的周围开割宽近70米长达约500里的火道,竖立陵园的界桩和界牌标志。顺治帝的孝陵作为首陵位于昌瑞山主峰之下,处于陵园的至高无上的尊贵之位。将来后世子孙的陵寝就以孝陵为中心,在其东西两翼建立,形成敬祖归宗陪葬之势。在康熙年间,昌瑞山陵园的整体规划已基本完成。到后来虽然有些变化,只是陵园面积的扩大、防护制度的逐步完善而已,并没有根本性的重大变化。

清西陵 摄影/王明明

康熙帝为了贯彻自己制定的这一总体规划,自己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康熙十五年在孝陵的东南约3华里的地方开始营建自己的陵寝—景陵。到康熙二十年基本建成。景陵不仅是仿照清孝陵规制而建,而且仿照明十三陵的总体布局,以顺治帝的孝陵为主陵,自己的陵没有单独建石牌坊、大红门、石像生。景陵制度承上启下,为子孙树立了样板。

五、康熙帝建的景陵妃园寝为后世清朝妃园寝奠定了基本规制

明朝妃子的墓称“井”或“坟”,而且建得很少,只是给重要的妃子建,如明宪宗的皇贵妃万氏墓、明神宗的郑贵妃及四妃墓。这些妃子墓不建在本朝皇帝陵附近。有的妃子墓建有碑碣,设石供案,还有的建内外双层围墙。有的妃子墓一人一座地宫,有的数人葬在一座地宫内。总之,明朝妃子墓的规制不统一。

清朝在关外沈阳附近建的福陵和昭陵的妃园寝,大门和享殿都是硬山顶的,没有园寝门,不是前朝后寝格局。围墙平面呈长方形。昭陵妃园寝的宝顶纵向排列。这两座妃园寝规制也不一致。

康熙帝在营建景陵不久,景陵的妃园寝也随之营建。景陵妃园寝既不同于明朝妃子墓的规制,也与关外的福陵和昭陵的妃园寝规制有别,而是另创了一种新的妃园寝规制。其规制遂成为后世妃园寝的范本。这座妃园寝成了清朝妃园寝的遵奉的准则:

1、皇帝的妃园寝必须建在本朝皇帝陵的旁边。

2、妃园寝用绿色琉璃瓦。

3、马槽沟上建一孔拱桥,宫门单檐歇山顶,面阔3间。燎炉建一座,位于院内左旁。享殿单檐歇山顶,面阔5间。宝顶横向排列。

4、无论内葬人的地位高低,均是每人一券,即一人一座地宫。

5、不建砖石神道。

6、清朝的妃子墓称“妃园寝”,前面冠以本朝皇帝陵的名称,如“景陵妃园寝”。

清朝在关内建的第一座皇帝陵、第一座皇后陵、第一座妃园寝都是康熙帝建的。康熙帝开创了清朝皇帝陵、皇后陵、妃园寝齐全,每朝的这三类陵寝共在一区的格局,使清朝的陵寝布局更加合理,制度更臻完善。

六、康熙帝是盛京三陵规制的奠基者

我们今天看到的盛京三陵尽管规模远不如关内的清陵,但其规制还是康熙帝开创的。

最初的盛京三陵十分简陋,骨灰坛只是供奉在享殿内。康熙即位后,营建了永陵的四座碑亭,增建了福陵、昭陵的地宫、方城、明楼、宝城、宝顶,竖立了神功圣德碑并建了碑亭,奠定了今天的基本格局和规模。

丧葬方面

一、改火化为使用棺椁,实行土葬

火化,原是满族的旧有习俗。关外的盛京三陵及妃园寝、陪葬墓等,墓主人都是火化的,入葬的都是骨灰坛。永陵内的武功郡王礼敦和恪功贝勒塔察篇古墓的发掘已经完全证实了这一点。

清西陵祭祀大典 摄影/王明明

通过专家学者们的研究考证得知,顺治帝及其孝康皇后和孝献皇后死后也是火化,清孝陵地宫内是三个骨灰坛子。清朝入关以后,由于受汉族葬制的影响,加之关内满族已由游牧无定居的生活方式改为定居生活,所以在清朝皇家高层人士中首先废除了火化,推行葬入棺椁,实行土葬。孝诚皇后是康熙帝的嫡皇后,死于康熙十三年五月,她是清朝皇陵中第一个死后没有火化,入葬棺椁的。以后陆续葬入景陵地宫内的康熙帝的孝昭皇后、孝懿皇后、孝恭皇后、敬敏皇贵妃及康熙皇帝本人死后均未火化,使用棺椁。满族丧葬习俗的这一巨大变化首先是由皇家开始的,皇家又首先是由最顶级的皇帝和皇后开始的。景陵是关内皇陵中第一个废止火化,实行土葬的陵寝,以后各陵均沿此制。

满族丧葬习俗的这一巨大变化,一方面是由于汉化,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康熙帝的勇于改革的精神。在当时来说,这一变化是进步的,是符合广大人民心愿的,当然现在看来是不可取的。但我们应历史地看问题,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和是非标准去衡量古人。

二、首创先葬皇后,不关闭石门以待皇帝的葬制

景陵以前的清朝皇帝陵内,与皇帝合葬的皇后,或与皇帝同时入葬,或后皇帝入葬,没有先入葬的。

康熙帝的孝诚皇后、孝昭皇后、孝懿皇后均死于康熙帝之前。随着她们的死亡,陆续葬入景陵地宫,但地宫石门不关,隧道不填,只是在地宫的入口处安装一个木门,长期关闭,以待皇帝。

康熙皇帝于雍正元年九月初一日入葬后,地宫才关闭石门,填平隧道。自景陵以后,乾隆帝的裕陵、嘉庆帝的昌陵、道光帝的慕陵均效仿此制。

陵寝祭祀方面

自清太祖入葬福陵以后,就有了陵寝祭祀活动,但这时的陵寝祭祀很不规范,随意性很强,还未形成制度。随着昭陵的建立,特别是入关以后,营建了孝陵,接触到了先进的汉族文化以后,清朝的陵寝祭祀才逐渐成熟和完善起来。这一时期主要从康熙朝开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康熙二年十一月定:福陵、昭陵、孝陵四时大祭,恭奉神牌安设宝座致祭。其圣诞、忌辰、十月朔及及每月朔望祭祀无祝帛,不请神牌,揭幔祭献。

二、康熙三年定清明节敷土礼仪:每岁清明于各陵上土13担,承祭官总管、关防官率官兵13人升宝顶上土,预于界外取土,贮于陵垣洁净处候用。到乾隆年间将13担土改为1担。

三、康熙三年陵寝祭祀所用的豕改用羊。

四、康熙十五年所定的陵寝祭品样色、数量,所定的祭祀礼仪基本已与后来十分接近。

清西陵祭祀大典 图/网络

陵寝防护方面

历朝历代皇家对他们的祖陵的保护都十分重视,清朝皇帝也不例外。八旗兵是清王朝最亲信最精锐的军队。绿旗兵是由汉人组成的清王朝的另一种国家军队。清朝皇帝为了保卫祖陵的安全,派八旗兵直接进驻到陵园内保卫各陵,昼夜巡逻,戒备森严。

又派绿旗兵负责整个陵园的外围安全。在康熙年间,每座皇帝陵的八旗兵的最高长官是总管,这种设置一直到清末也没有改变。绿旗兵的最高长官在康熙年间最高长官是副将。后来由于陵寝不断增多,陵园面积日益扩大,保卫任务日益繁重,将绿旗兵的兵力由一协增加到一镇,将最高长官改为总兵。但陵园安全八旗兵管内,绿旗兵管外的形式已在康熙年定型。

由雍正帝开创的易县清西陵,无论陵园布局、陵寝规制、陵寝祭祀和陵寝防护都是参照的清东陵。清西陵与清东陵就像孪生的一样,有很多相似却其实各有特色,他们之间的秘密,等待着您亲临发现……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尉迟恭是怎么死的 历史上的猛将尉迟恭是怎么死的?下一篇: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雄姿英发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儒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