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林海雪原》是怎么变成《智取威虎山》的?

导语:1956年秋天的一天,国家第一机械部第一设计院副院长曲波和妻子偷偷上车。曲波通常乘汽车旅行。这一次,他不能让司机知道他的下落。他要去作家出版社,包里装着一部新完成的40万字的小说,叫《林元》。整个创作

1956年秋天的一天,国家第一机械部第一设计院副院长曲波和妻子偷偷上车。曲波通常乘汽车旅行。这一次,他不能让司机知道他的下落。他要去作家出版社,包里装着一部新完成的40万字的小说,叫《林元》。整个创作过程就是曲波夫妇的秘密,一写一抄。写字时,书桌抽屉总是半开着的。一旦有人来访,立即关上抽屉,把信纸藏起来。连孩子都不知道爸爸每天下班后在书房干什么。这是因为曲波对文学不自信。他经常说自己才上小学五年半,怕自己写不好段子。曲波到了作家出版社,拒绝透露单位地址和电话,告诉编辑:“稿件不成功,打我家电话,我来取,不要打中介。”

二十天后,曲波接到出版社的电话,要他去那里。他一到那里,就沮丧地向编辑伸出手,说:“拿来。”没想到,他带来的不是拒绝,而是作品不错,可以发表的消息。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在不到7年的时间里,他的第一部作品印了150多万册,诞生了很多戏剧、京剧、电影的改编版本,后来甚至成了大家必看的样板戏。

革命斗篷武术气质

曲波出生在山东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5岁参加八路军,进入抗日军政大学。1946年,曲波随军队去东北黑龙江牡丹江剿匪。那时,他只有23岁,就像邵剑波在林袁一样。他少年时很英勇,很成功。他独立指挥一个小分队在茫茫林野和大雪中奋战,度过了一生中最艰难、最辉煌的岁月。1949年辽沈之战,曲波股动脉受伤致残。1950年调任沈阳、齐齐哈尔机车车辆厂任党委书记,后调任北京工业部。

《临海学苑》作者曲波

在小说的后记和出版之初的一次采访中,曲波多次表示,他所享受的幸福生活是由他牺牲的战友杨子荣和高博用深深的怀念和内疚换来的,这使他想写一部与土匪斗争的小说,让更广泛的群众了解烈士们。

20世纪80年代,曲波进一步披露了促使他写作的“特殊情况”。军旅生涯铸就了曲波清廉率直的不羁性格。刚来工业战线工作时,他对商界领袖学苏联垄断权力的“一长制”表示不满。结果被批评挣扎了一个星期。曲波越想越委屈。“在这种情况下,我自然会想到我的黄金时代。”他希望用自己的话语抚慰心中的挫败感,让亲密战友重聚,回归纯真年代。“当时,我的内心是不可理喻的。只有一个办法。如果我写得不好,我永远不会放弃。”这种带有强烈个人主义色彩的不公,在五六十年代是无法自然表达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现了大量的主题小说。临海学苑为什么脱颖而出?读起来更像武侠小说,而不是革命史诗。曲波没有受过标准的写作训练。从小喜爱《说岳全传》、《水浒传》等古典小说。他能够像讲故事一样生动地告诉人们,甚至可以大部分背诵。他自学成才,形成了一种受大众欢迎的写作风格。第一章题为“血债”。土改专案组和村民被土匪屠杀,死的惨不忍睹,血肉模糊,其中有剿匪队参谋长邵剑波的妹妹莒县。这一幕类似于《射雕英雄传》和笑傲江湖的开场。大屠杀埋下了很深的血海深仇,抓住了读者,跟着主人公在天地间追捕凶手,直到大仇大恨得到了报偿。在人物塑造和情节设置上,曲波也获得了武侠小说的精髓,进行了大胆的想象和艺术夸张。杨子荣机智勇敢,打虎上山,他的魅力不输给武侠英雄;每当小队遇到困难,就会有年轻猎人、蘑菇老人等民间高手传授武功指点方向;故事的地点也是浪漫而神秘,壮丽而危险的原始森林。士兵们穿着白色的斗篷,在明月中滑下雪地,画面感堪比《七剑下天山》。

1960年电影《林·元》、邵剑波和的剧照

邵剑波和小护士白茹的爱情故事占据了很大篇幅。这一部分在当时被评论家普遍认为是失败和英雄美人的老生常谈,但实际上读者喜欢这种“老生常谈”。邵剑波“潇洒帅气”,白茹“舞轻如鸟,唱美如琴”。这样的一对媒人,为冰封的战场增添了色彩和温暖。在武侠言情等“坏书”绝迹的时代,“林元”让人沉迷其中。邵剑波的原型是曲波本人,白茹的原型是他的妻子刘波。15岁时,刘波成为胶东军区后方医院的护士长。1942年,曲波去医院检查了解他。不久之后,“苏陀”运动爆发。曲波和刘波都被贴上了托洛茨基主义者的标签,最终熬过了隔离审查和刑讯逼供。他们是少数幸存者之一。1946年,刘波和曲波举行了婚礼,然而婚后第二天,曲波却去参加了。

曲波反复强调,邵建波是他心目中年轻的解放军军官的理想形象,绝不等于他自己,白茹也不等于刘波。但是他身边的读者朋友习惯于把书中的人物等同于他们的夫妻。有一次,贺龙看见曲波,问:“白茹在哪里?为什么白茹没有陪你?”曲波解释说:“我爱人的名字是刘波,不是白茹。”贺龙笑着说:“不,换一个,叫白茹!”曲波晚年接受采访时说,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小分队带女兵打仗是不允许的,安排这样的人物就是为了烘托和平的气氛。

杨子荣也比原型机高得多。“文字战争中的小炉匠是我理想化的英雄创造,雄伟的滑雪飞山是我理想化的创造,我渴望我军具备这种能力。".杨子荣于1947年2月23日在闹直沟去世。曲波参加了战斗,最终清理了战场,将杨子荣的遗体运回。曲波写了杨子荣半夜牺牲的那一章,抑制不住眼泪。他叫醒刘波,说他不能再写了...于是杨子荣在小说中见到了活生生的胜利,成为了不败的英雄神话。

仁义将杨子荣升级为第一英雄

《林园》不仅吸引了普通读者,也在不经意间迎合了高层次的口味。1958年3月,在“大跃进”运动中,毛泽东提出无产阶级文艺创作要把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结合起来,革命作品中现实主义永远是不可或缺的,而浪漫主义则在两种结合中脱颖而出。以浪漫著称的《林··元》开始踏上模特之路。

是北京人艺率先把“林雪海元”搬上舞台。作为新中国最高的戏剧殿堂,人民艺术以《雷雨》、《日出》、《骆驼祥子》等戏剧而闻名。,这也招致了“不重视话剧”、“工农兵形象处于劣势”的批评。现代剧的编排,首先要有剧本,而老舍和曹禺都在努力写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好剧本。仁一家的一个中学生无意中提到了“林雪海园”,说:“如果叔叔们能把它变成一部戏剧,那就太好了,很多学生不能吃他们看的东西。”。

人艺党委书记赵启阳亲自担任编剧,夏纯、梅茜担任编剧,焦菊音担任导演。焦菊音秉承斯坦尼-拉夫斯基体系,要求演员用心体验角色的生活,所以曲波被特别邀请与演员交谈,讲述剿匪的真实生活。在原著中,对应着正面人物的完美,左山雕等反面人物从外到内都是极其丑陋的。曲波的脸谱化创作既被动地受制于阶级斗争,又主动地模拟侠义小说的情节模式。曲波承认,其实土匪并不都是外表狰狞,也不都是杀气腾腾。他们慷慨、友好、嫉妒、有组织、有纪律。兔子不吃窝边草,远道而来扶贫。他们对母亲非常孝顺,爱自己的孩子。尤其是说到土匪的射击技术,我军平均60发子弹就能干掉一个敌人。这和小说里30多人的匪军轻而易举的砸了200多个土匪是大相径庭的。

1958年5月,《智取虎山》首映。、牛、英若诚等著名演员参加了演出,龙师扮演了四个角色:山中老人、小道士、土匪、解放军战士,是观众中最忙碌的人。

受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舞台无法真实再现土匪复杂的人性。焦菊音1957年差点被打右,深感忧虑。他总是先追求艺术水准,不得不反复强调阶级斗争的红线是剧本的最高目的,所以舞台上正反人物的对立比原著更强烈,《虎山智慧》的水准与其他人类艺术经典剧有着明显的差距,这部剧最大的意义就是为后来所有的改编版本提供一个剧本范本。凭借专业的审美眼光,编导将既有正义又有邪恶的男二号杨子荣提升为第一英雄。该剧超越了“三好学生”邵剑波,砍掉了爱情剧,突出了主人公的主线,提取了小说中最具戏剧性张力的情节,浓缩成杨子荣假扮土匪,打破内外匪窝的故事。《智取虎山》这个充满传统戏曲色彩的剧名,是人民艺术加上去的,原著中没有同名章节,后来全国流传的样板戏也采用了这个名字。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怪才徐克《智取威虎山》:没有爱情也动人下一篇:刘如意 刘邦想立刘如意为太子,为什么不让戚夫人当皇后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