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明清两朝的不同品格,从《天工开物》就能看出

导语:明末社会是传统社会的一次大变革,经济、文化、思想都发生了可喜的新变化,特别是随着西学东渐的浪潮,中国传统技术遭遇了现代科学思维,产生了大量的科学著作。其中一本书影响了世界,但在中国被乾隆皇帝禁毁,直到

明末社会是传统社会的一次大变革,经济、文化、思想都发生了可喜的新变化,特别是随着西学东渐的浪潮,中国传统技术遭遇了现代科学思维,产生了大量的科学著作。其中一本书影响了世界,但在中国被乾隆皇帝禁毁,直到近代才从日本回到中国,凸显了明清的不同性格。

江西省奉新县一个人,写了一本书,给了中国一个难题。到目前为止,这个问题是否已经解决,可能还不清楚。

这个人叫宋。他可能没有想到,在自己的科举无望之后,他写了一本闲书,使他成为后人敬仰的科学家,并在家乡奉新县专门为他修建了纪念馆和大花园。

他写的这本书叫《天工开物》,最早印刷于明朝崇祯十年,但它的光芒直到1928年,也就是近300年后才微弱发光,被人们发现,成为这片古老土地上科学思维方向的航标,进入中国历史。

《天堂的创造》

并将时间回归到中国历史的17世纪。这段历史有趣,悲伤,至关重要。

时间是一个很有趣的东西。当世界上的事件彼此无关时,我们总是会通过把这些事件与时间安排在一起,找到一些线索,但却是如此重要的信息。

这些信息很可能对现在的时间和历史没有影响,但却可能决定一个朝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是未来特定生活的走向。

对于历史,我们总是习惯于纵向看。看着历史一步一步向前,好的或者不可逆的坏的。个人的生活也是如此,从青年,青年,中年,一步一步,好还是不知道是不是好的生活。

天堂创造中的图画

如果说《天工开物》这本书所承载的苦难,就时间而言,是一个纵向的维度。

从纵向维度,我们在这本书里读到了很多关于自己民族的信息。从纵向维度看,这本书的命运如此之紧,以至于与民族的苦难纠缠在一起。

后面还不如放这么重的叙述。我们可以先在时间的横向维度列出一些东西。

一个

1637年前后的中国,科技思想似乎非常活跃。1637年,宋·《天工开物》出版前后,一批科学著作相继问世。

1578年,李时珍主编、印刷《本草纲目》,1584年朱载堉《新法学说》,1590年潘继勋《江河防御表》;1592年程大为《算法统一》,1596年涂本军《闽中失误》;1633年,徐光启《农政书》;1640年徐霞客游记,1642年吴有兴《论鼠疫》。

当时用于实学的书籍很多,如邢云录天文历算的《古今律》,毛《武备火器集》的《武备志》,赵世贞的《神器谱》,古典园林的《园冶》,方以智的《物理知识》,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和医学...

1993年,陈梅冬先生就晚明科学作了一篇很好的总结性文章。他说,这期间“中国的科技早已百花齐放,西方的科技知识更是锦上添花”,“群星灿烂,成就辉煌”。

他还总结了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的三个特点,其中“重实践、重考察、重验证、重测量”、“高度重视数学或定量描述”是现代实验科学萌芽的标志,是中国传统科学技术走向现代的希望。"

同时,在西方,笛卡尔于1637年建立了解析几何理论,西方科学开始向快速方向发展。

1655年,在家乡躲避瘟疫的牛顿,花了两年时间构建了自己的科学发现草图,最终成为影响世界的著名科学家。1765年,瓦特蒸汽机开启了工业革命,欧美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好像中国和西方都在一条起跑线上,总结,发现,传播……科学的声音太美了。

1840年前后,英国的机械生产基本上取代了手工业生产。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1847年,西门子-哈尔斯克电报制造公司成立,开始了电气化时代。

但不能罗列18、9世纪后中国的发展,因为这一时期中国的科技步伐突然停止,中国与西方的差距迅速拉大。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是研究中国科技史的专家。他在15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

如果我的中国朋友在智力上和我一模一样,为什么伽利略、托里切利、史蒂文、牛顿这样的伟人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为什么现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发生在欧洲?.....为什么中国直到中世纪都比欧洲先进,但后来却给了欧洲人一个先机?这种变化是怎么发生的?

"

“李约瑟难题”很耐人寻味。中国是世界闻名的古代文明,曾经有过引以为傲的科技辉煌成就。除了举世瞩目的四大发明之外,历史上还有多达1000项科学发明和发现引领世界。

然而,自17世纪中期以来,中国的科学技术就像一条衰落的河流一样陷入了困境。伴随这种困境的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百多年的苦难。

《天工开物》被埋没在历史的尘埃里,静静的看着中国在1840年进入鸦片战争,见证着一个民族的苦难,一次又一次的开始悲悼百年。

也许,中西方大碰撞的秘密或原因,就在《天工开物》这本书的背后。正是这两个世界对科学截然不同的理解导致了未来的大碰撞。

我可以肯定地说,宋青少年绝不是立志成为科学家的。他可能热爱科学,但他更需要名声。要不是历史的玩笑,他更有可能当官。在后人眼里,他的人生经历是出类拔萃的,但他的历史没有记载,他是空白。

谁说不是?忘记一个官员,即使是高官,也是很容易的,不管是历史还是现在。

宋,号长庚,奉新县北乡雅溪牌坊村人。

他的曾祖父宋景,在明郑德和嘉靖年间,累了官员和工人,改兵部,参赞维修,进入左都帝国。祖父宋承青,字道正,是县里的一名粮食学生。父宋,字如润,号聚川,又命姚。有4个哥哥,哥哥宋英生,同父异母哥哥宋,哥哥宋英静。

宋像

他和应生童年时在宋、清两家学堂读书8年,勤奋好学,有特殊学历。

有一次他因为某种原因起得很晚,应胜已经看完了7篇限制篇,而他正躺在床上听着背着。图书管理员提问的时候,一字不差的背出来,让使馆师范大学大吃一惊。

他年纪稍大,潜心研究十三经。关、闵、连、罗等理学家,都能够掌握自己的精液语境。古文研究从周、秦、汉、唐、史记、左传、战国策,甚至百家争鸣。

万历四十三年,宋和他的兄弟宋应生一起参加了江西省考试,两人一起参加了考试,他名列第三。

当时全省参加考试的有一万多人。在参加考试的109人中,奉新只有宋两兄弟,故称“奉新二松”,为当时人们所推崇。

同年冬,他们去首都参加次年春的国考,但未能通过考试。天启元年,宋兄弟再次赴京参加考试,但仍未能如愿...

历史的真相是,正是科举的无望使宋走上了这样一条道路。在公交车上五次,也就是五次考试后,他逐渐对名气降温,开始专注于旅游考察,总结各地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为编撰一部科技巨著积累资料。

事实上,宋在这个时代已经摆脱了儒家理学的束缚,有着丰富的科学思想。

晚明科学受到林东学派实学的影响,注入了时代精神和萌芽中的资本主义科学思想,使晚明科学思想的性质和内涵更加非凡,具有类似西方现代化的早期现代化因素。

这时已经引进了太溪水法、火器火炮、物理机械等实用科学。《几何原本》的翻译开始向人们传播严谨的逻辑论证和演绎推理思维方法的引入。

明末,崇祯历书在西方传教士的参与下编纂,中国历法被西方历法修订,西学与儒学兼容。当时,葛老叶高祥有诗《赠西文士》:

"

有八万里外的西方人。说慕中华风,深在我儒。

"

明末,甚至出现了一位具有现实世界视野的学者,他有世界人文主义的观念,认为整个世界可以产生不同的文化,并逐渐走向融合和交流。

这个人就是屈。他批评了《外国职员传》中对萧炎夷夏的旧歧视。提出新的人文标准:

"

人是忠诚而睿智的,虽然远离外地,夏天也是。若夫温柔,汩汩,贱贱无耻。虽然她接近于比肩,但荣迪也是。

"

是什么阻挡了这个美好时期的进步,阻挡了中国几百年的科技之光?有人说是朝代之间的无奈,有人说是儒家理学的桎梏,有人说是国人的深厚积淀,有人说是满清铁蹄的蹂躏。

明末,科学思想如昙花一现。越来越多的人在科举,在理学的礼仪,在政府与权力的斗争中。而王朝在向百姓勒索勒索的过程中逐渐衰落。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五日,崇祯皇帝命赵盘点国库。白银存款不足4200,国库处于极度空虚拟状态。一度极其繁荣的市场衰落,工商业遭到严重破坏,手工业生产停滞不前,商业萧条。

“天堂创造”插图

七年前,新人宋已写了《天工开物》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

它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工业技能。如机械、砖、陶瓷、硫磺、蜡烛、纸张、武器、纺织、印染、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机械,特别是,详细描述。

它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的各种技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技体系。

《天工开物》在国外被翻译成多种语言,直接影响了西方科学,但在其国内却无人关注。

有一个版本的《天工开物》叫杨本,除了扉页形式不同,和北京图书馆、章考的藏书一样。

扉页横条上有“一见钟情”二字。横栏下左右竖栏分别为宋先生所写,天工所创,两者中间部分上方刻有“耕织之工,冶炼收金宝/一切钱备,密传提示”等20个小字。很有意思!

在世人眼中,“天工开物”不过是理财和发财的一个技能骗局,而不是科学,也没有人意识到书上的科学思维已经这么轰轰烈烈了。

即使“天工开物”被用来理财和发财,它所包含的技术对富裕国家和强兵来说也是非常实用的。但是没有人去关注,也没有人把它变成一个切实可行的治国方针。

“天堂创造”插图

晚明的科学名人中,徐霞客连个书生都没考上,李时珍没考上,宋没考上进士,他们的巨著都是在科学领域受挫后的产物。

徐光启登上了士大夫之巅,但他的《农政全书》却是在闲暇之余完成的。宋在《入体》一文中发泄他的不满:

"

任何属于这个系统的人...还在八股,那么他能走自己的路吗?

"

他甚至在《天工开物》的序言中宣称:

"

乞丐文人弃课桌!这本书与名利和进步无关。

"

崇祯皇帝问徐光启如何看待八股考试,徐直言:“没用。”在家里写给儿子的信中,他甚至用自嘲的语气说:“可笑的是,我这一代人一辈子都在爬一条烂路。”

因为他43岁才中了进士,“一生爬烂路”就是他的科举之路。继明朝之后的清朝用科举束缚了文人,天宫吴凯渐行渐远,被遗忘在历史的尘埃中。

乾隆年间,由于宋的弟弟宋应生和好友的文章中有反清思想,乾隆皇帝甚至还毁了《天工开物》。此后,《天工开物》在国内基本绝版,但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已经从日本回归。

我们现在真的醒了吗?科学理念回归这片土地,变得灿烂开放?

现在,宋作为历史名人被一个新人请到了纪念馆,新的纪念馆已经建成,是一座宏伟的宫式建筑。

在巨大的宋科技文化园里,每年都有一些孩子来。看着空摇曳的纪念馆匆匆而过,孩子们赶紧在户外的草地上玩耍。

他们不懂。这座雕像从纪念馆的旧大厅里搬出来,微微抬起头,用迷茫的眼神看着远方的天空空。在已经沧桑的雕像额头上,依然有着独特的文化激情和民族梦想,科举以教育的名义在这个国家延续着各种外国八股和本土八股。

我担心孩子们参观后,会像写八股一样写散文。我担心宋只是纪念馆里的一个老乡名人,被人崇拜,精神上被人抛弃得像个神。

我担心人们只看到纪念馆里的旧农具和手工工具,而看这些简陋的展品。我担心它在人们眼里只是一个旅游景点,看不出国家真正的繁荣迫切需要科学思维。

我担心宋和天宫真正的科学精神和教育灵魂,在广阔的天宫园中得不到展现。

如果是这样的话,科学之光直到今天才真正来到宋的故乡。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论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共产国际的东方战略和国共两党的利益 论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共产国际的东方战略和国共两党的利益下一篇:死因 什么病排在死因第一位?最新十大死因排名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