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是怎样生活的?有着怎样的居住习惯

导语:旧石器时代,由于历史悠久,发现的遗址很少。新石器时代大约是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2000年。这时,人类生活的遗迹逐渐增多。目前,大约有1000个发现的地点,几乎遍布全国。我们可以从不同的遗址中看到当

旧石器时代,由于历史悠久,发现的遗址很少。新石器时代大约是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2000年。这时,人类生活的遗迹逐渐增多。目前,大约有1000个发现的地点,几乎遍布全国。我们可以从不同的遗址中看到当时人类生活的片段,并将它们联系在一起,形成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发展的轨迹。人类终于走出了原始的洞穴和巢穴生活形式,展示了建造自己房屋的线索。

1.石黄河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居住地,一直被视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汹涌澎湃的文化洪流中,中华文明的波澜汹涌了五千年。当时的社会生产格局已经由原始的渔猎和人采集,逐渐走向相对固定的农业耕作,出现了纺织、陶器等手工职业和一定的社会分工。社会结构也从简单的血缘关系和人数较少的原始人发展到关系复杂、人口众多的民族部落。与此同时,居住区也有了很大的飞跃。人类终于走出了原始的洞穴和巢穴生活形式,展示了建造自己房屋的线索。有窑址、公共房屋、住宅、生产和生活用的兽穴和牲畜圈、防御用的城墙和护城河、原始崇拜用的祭坛、寺庙和雕像以及公共场所。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基本集中在黄河流域,分散在甘肃东部、陕西西部、河南中部和河北南部。主要有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河北武安磁山遗址、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聚落面积不是很大,一般在1-2万平方米,使用过半地穴房,墓葬集中在聚落附近。

如果非要找一个典型来研究的话,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的典型。它发源于河南省刚池县邵村,分布广泛,西至青海、甘肃交界处,北沿长城、黄河河套地区,南至河南东部、湖北西北部。有1000多个遗址,包括陕西Xi安的半毗邻遗址、河南郑州的大河村、陕西县的庙底沟、山西石楼的穷沟,突出了仰韶文化的主要特征。在住宅建筑中,有一定的规模、布局和各种建筑类型。新石器时代晚期遗物,应以玉步文化、龙山文化为典型。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西进的延续。1923年在甘肃赵霖发现。马家窑、半山、麻场四种类型。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甘青两河、大夏河及湿润的水流域。大汶文化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北有大面积旅游,南到江苏,北绕,西到河南中部,东到山东半岛,西北到黄河北岸,是龙山文化发展的源头。灿烂的龙下坡文化最早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程子崖,分布于山东省、河南省大部分地区、陕西省西南部和山西省西南部。随着先民对建筑和技术认识的逐渐提高,一些聚落已经扩展到城市,相当一部分房屋的面积已经缩小。除了半地下室,居民楼里也有地面房屋。建筑物的室内地面和墙壁涂有白色粉末,个别建筑物下方也采用捣固技术。这种捣固技术的推广使用首先表现在城子崖的古城墙上。

早期李岗文化:半地下室

裴李岗文化遗址于1977年发现于河南省新郑市,属于中原地区。李岗文化之所以具有典型性,主要是因为裴李岗文化是中国北方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出现于公元前5500年至公元前4900年之间,距今已有8000-7000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中部地区,以裴李刚的出土文化为代表,反映了新石器时代中前期以后的文化面貌。场地位于两水交汇的三角地带,有大面积的耕地,四面环山防御。山地、水边和平川是祖先最重要的定居环境。李岗遗址中有房屋地基、窑洞、墓地等村落遗迹,似乎有一定的布局,民居建筑集中在遗址的中部。穴位主要在南方,墓地在西部和西北部。房屋底座为方形或圆形半地穴。在河南省米县鹅沟遗址发现了6处属于裴李岗文化的半地穴民居。在形式上,它们有两种不同的形状:圆形和方形,最大面积超过10平方米;洞底地面也铺了一层26厘米厚的灰色垫层土,加工成光滑平整的硬土生活面;洞壁附近均匀分布几个柱孔,支撑草棚屋顶;墓室的南面或西南面开有斜坡形或台阶形的门道,以方便进入。今天,当时的房子是如此简单,但对于那个时代的祖先来说,这样的房子已经是用非常先进的建筑技术制造出来的了。

2007年,考古学家在河南省新郑市汤湖村发现了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的壮族李岗文化时期的聚落遗址,这也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大的裴李越文化时期的聚落遗址。清理出47栋布局有明显规律性的房屋。房子的地基都是半地穴式的,椭圆形、圆形、圆角矩形,形状不规则。按结构形式可分为坡道门道单间、阶梯式门道单间和坡道门道双人间三种。这些住宅基地可分为四组相对独立的单元,其中第四组有27间清洁房屋,分布规律,从北到南大致可分为三排。新发现的双门道、阶梯式门道的房屋,每边都有一个灰坑,形成了独立单元的布局特点。房屋结构的新变化和按一定规则成排分布的特点,说明第四组房屋在建筑技术和布局形式上更加成熟,是聚落的核心城市。此外,住宅基地现场有排水系统,说明当时人们知道如何利用自然地形建造排水设施,体现了更先进的建筑理念。

这些已知的最早的半地下室住宅展示了原始建筑的最基本形式。从远处看,它们都是位于河边平台或斜坡上的圆形或方形棚屋。近看,窝棚口有一个带斜坡或台阶的小门口,通向内部,内部是半个地穴。生活面比室外地面低,平整光滑,是人工精心加工的硬土面,比室外地面干净整洁得多;为了防止受潮,有的还被火烧过;房间中央还有一个圆形或方形的灶坑,似乎能让人看到这里燃烧的火炉。室内光线比较暗,但也可以看到木棍做的屋顶铺着树枝或杂草,外面是混着泥巴的草。半地穴民居的出现代表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氏族祖先用智慧改造和征服自然的伟大杰作。时至今日,当我们用惊异的目光看着这些建筑遗迹时,那种发自内心的赞叹依然无法言表。

仰韶中期文化:半坡半窑洞的Xi安,因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都,成为中华文明最璀璨的文化中心之一。即使在5000多年前的洞穴时代,Xi安也不是一个落后的地区。著名的半坡村文化遗址位于Xi市东6公里处。它被称为半坡村文化遗址,因为它发掘了一个五六千年前的古村落遗址。它属于黄河流域的一个重要文化遗址,发现于1952年。据专家研究,半坡文化遗址距今约5600-6700年,其村落遗址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经过六次发掘,整个遗址呈略不规则的椭圆形,由北向南较长,由东向西较窄。饲养牲畜的房屋、坑和围栏集中在村中心,约3万平方米。在废墟中发现了46栋房子。房屋分圆形和方形两种,其建筑结构包括半窑洞和地面木框架建筑两种。有的房子是用柱子支撑的,墙是泥墙,墙上涂满了草和泥。房子的面积从十到几十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不等。每个居住区都有这么大的房子,面积约120平方米,估计是少数民族首领的住处,也是氏族成员的聚集地。大房子周围有小房子,大部分是圆形的,少数是正方形或长方形的。这些小房子大小不一,从十几平方米到几十平方米不等。房子门口和客厅之间有一个两边小墙围成的方形门槛,客厅中央有一个灶炕。由树枝、草和泥土制成的屋顶由几根木柱支撑。室内墙面都是草泥板,有的是火烤的,很牢固。这些小房子通常被用作少数民族成员的住宅。窑散布在房屋之间,用于储存食物和工具。每个居民区都有一个长方形的牲畜围栏,用于饲养氏族所有的牲畜。住宅区外围还有一条深达5-6米、宽达6-8米的大沟,起到防御作用。看祖先居住的地方,这些遗址地下约50厘米,中心有一两个柱洞,用作立柱支撑木骨架和草泥覆盖的屋顶。靠近坑壁外侧,有用树干、树技、草泥筑成的木骨泥墙,用于遮屏、遮指、支撑屋顶。因为房子的墙借用了坑墙,所以木骨泥墙不高。木骨泥墙的建筑,显示了原有建筑技术的进步,也使得人们的客厅位置从地下转移到了地表,为后来的地面建筑奠定了基础。

2008年,考古学家在陕西省高陵县羊官寨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窑洞式民居。属于新石器时代半坡四期文化遗存,距今约50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列为2008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位于陕西省高陵县吉家乡羊官寨,位于泾河左岸一级流注,现有面积约80万平方米。自2004年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大规模挖掘,占地面积16485平方米。发掘区南端,发现成排分布的半坡四相文化的房屋和陶器秘籍。总共有17栋楼。它们成排分布在杨公寨村附近泾河附近的悬崖边上。基本都是前后厢房,平面呈“鲁”字形。前室一般为落地式,后室为窑洞式建筑。它们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窑洞式建筑。在房子旁边,还发现了存放陶器的陶窑和洞穴,里面有大量的陶器、陶器胚胎碎片和一些陶器工具。从半坡文化的两个遗址来看,几千年前的祠堂代表了中国民居发展的雏形,其中一些重要的元素至今仍被人们所使用。既体现了先辈们萌发的建筑智慧,也印证了一些由来已久的科学理念。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三月三歌会 壮族传统节日三月三上的歌圩和歌会是什么样的下一篇:你知道跟随刘邦的汉初十八功臣 你知道跟随刘邦的汉初十八功臣 以前都是做什么的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