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老子燕王哙禅让导致国破家亡 儿子燕昭王励精图治成功复仇

导语:老子颜的灭亡导致了国家的灭亡,他的儿子为自己的成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禅让是一个政治童话 提起「 ”禅让”,我们通常会想到尧舜禹禅让的美好传说,其实这只是中华文明中最温情脉脉、最令人神往的

老子颜的灭亡导致了国家的灭亡,他的儿子为自己的成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

禅让是一个政治童话 提起「 ”禅让”,我们通常会想到尧舜禹禅让的美好传说,其实这只是中华文明中最温情脉脉、最令人神往的政治童话。 战国时期的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在《韩非子·说疑》里,就毫不客气地指出:「 ”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着有《史记索隐》的史学家司马贞引《竹书纪年》说:「 ”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父子不得相见也。”由此可见,传说中尧舜禹之间温文尔雅的禅让,其实是血淋淋的暴力逼迫。难怪魏文帝曹丕在接受汉献帝「 ”禅让”后,说道:「 ”舜禹受禅,我今方知。” 其实第一个主动禅让的君主是战国时期的燕王哙,他是第一个「 ”吃螃蟹”的人。可惜这次实践很失败,他把王位禅让给子之,最后却落得个身死国亡的下场,受到人们百般嘲笑。 那么燕王哙为什么会做出如此荒唐举动呢? 被子之设套忽悠 子之的身世,历史记载很少。《战国策.燕策》记载他和苏秦、苏代兄弟俩都有姻亲关系,通过这个我们可以推测出他们应该是志同道合,至少是门当户对的。 战国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凭嘴皮子进行政治活动者为"纵横家",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游说七国之间,追求富贵。他们的代表人物就是苏秦和张仪。 苏秦、苏代兄弟人生理想就是要「 ”当世之君出其金玉锦绣”,而自己获「 ”取卿相之尊”。荀子曾斥责他们「 ”内不足使一民,外不足使距难,百姓不亲,诸侯不信,然而巧敏佞说,善取宠乎上,是态臣者也。”「 ”态臣”意思是奸诈之臣。子之就是这么一个投机取巧、善于钻营的人。 电视剧《芈月传》:乔涵饰演苏代 燕王哙三年,子之出任燕相。他开始培养个人势力,谋求更大的权力。有一天,他坐在厅堂上对左右假装说道:「 ”刚才走出门去的是匹白马吗?”大伙都说没看见,只有一人追出门外,回来时禀报说:「 ”确实有一匹白马。”他玩的这手和后来赵高「 ”指鹿为马”相似,以此探知效忠自己的还不多。 子之为骗取王位,巧设圈套,内外勾结,走了「 ”四步棋”就把燕王哙完全蛊惑了。 首先子之为大忽悠苏代创造和燕王哙见面机会。《史记.苏秦列传》记载:「 ”燕相子产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侍质子于齐”。当燕王派公子到齐国当人质时,子之就叫苏代去侍候。齐王派遣苏代回复燕国,自然而然燕王哙召见了苏代。 第二步苏代借机忽悠燕王。燕王哙很关心国际时事,就问苏代:「 ”你看齐宣王怎么样,他能称霸天下吗?”「 ”不能”,苏代回答的很干脆。燕王哙接着问:「 ”为什么呢?”苏代回答说:"齐王不信任他的臣子。"这句话的暗示性很强,其潜台词就是子之就是你的管仲,大胆使用他吧。 燕王哙问曰:"齐王其霸乎?"曰:"不能。"曰:"何也?"曰:"不信其臣。"——《史记.苏秦列传》 于是,燕王专一重用子之,苏代得到了子之馈赠的百金。 燕王哙 第三步子之聘请隐士鹿毛寿来游说燕王。鹿毛寿用尧让天下给许由而获得千古美名诱惑,直接提出叫燕王把国家让给子之。这个诱惑的高明之处在于尧既有让天下之名,而实际上又没失去天下。燕王再次上当,把国家让给子之。 鹿毛寿谓燕王曰:「 ”不如以国让子之。人谓尧贤者,以其让天下于许由,由必不受,有让天下之名,实不失天下。今王以国让相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与尧同行也。”燕王因举国属子之,子之大重。——《战国策.燕策一》 最后子之得国后,还没能全面掌权,再次派出鹿毛寿游说。鹿毛寿对燕王说:「 ”太子之人尽怀印为,子之之人无一人在朝廷者”,这样将来太子会夺子之的权,就像大禹传位给益,而被大禹儿子启夺取政权一样。于是燕王「 ”收印,自三百石吏而效之子之”。这样子之不仅取得了王位,而且把三百石以上的官员都换成了自己人。 当然煞费苦心登上王位的子之不会像许由一样,当所有大权都集中到他手里后,他便堂而皇之「 ”南面行王事”。燕王哙反而「 ”顾为臣,国事皆决子之”。 追求富国强民的驱动和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 后世多认为燕王哙是愚不可及的蠢货,其实燕王哙是「 ”有为之君”,在韩非子笔下他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 ”圣君”。 《韩非子》这样描叙他: 不安子女之乐,不听钟石之声,内不堙污池台榭,外不弋田猎,又亲操耒耨以修畎亩。子哙之苦身以忧民如此其甚也,虽古之所谓圣王明君者,其勤身而忧世不甚于此矣”。 一个勤政忧民的好君主形象跃然纸上。 燕王哙即位时,各国的改革变法早已完成,他看到了变法给国家带来的好处。他渴望燕国也有商鞅、吴起这样的贤才。 但他又没有办法来判断子之是不是这样的贤才,只能「 ”以其众人之口断之,众人所誉,从而悦之;众之所非,从而憎之”。而子之抓住燕王「 ”求贤”心理,倚仗权势,利用钱财,内外勾结,大造舆论抬高自己。 就是在励精图治、富国强民想法的驱动下,燕王哙一步步走入套中。 当时宗法世袭制是政权交接的正常制度,已经延续了上千年,而禅让学说在战国时期又兴盛起来。 「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成为诸子百家的政治理想。墨子更是提出了「 ”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的口号。尧舜禅让的传说经过理想性加工后广为传播。 正是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燕王哙禅让给子之。其实在这之前,禅让是有先例的。魏惠王两次要传国给惠施,秦孝公也在病中要传国给商鞅,但都被两人拒绝了。纵观中国历史,和平、主动外禅成功的只有燕王哙一例。 身死国亡的悲剧下场 理想很丰满,但被燕王哙寄予厚望的子之治国的确很糟糕。「 ”今燕虐其民”,「 ”燕国大乱,百姓恫怨”。太子平和子之互相攻伐,燕国「 ”构难数月,死者数万,众人恫恐,百姓离志”。 齐国和中山国趁机以「 ”讨伐不义之国”的名义进攻燕国。燕国「 ”士卒不战,城门不闭”。齐宣王自己也好奇,同是「 ”万乘之国”,50几天就攻下来了,怎么会弱到这样呢?由此可见子之的政绩如何。 燕国被攻破后,燕王哙被杀,子之逃亡,被齐人抓住砍成肉酱。想一统天下的齐宣王吞并了燕国,但此举也引起了赵魏等诸侯的不满。其他诸侯国打算联合起来讨伐齐国,齐宣王只好退兵。燕国得以复国,但由此和齐国结下了深仇大恨。 为何推崇禅让的孟子主张伐燕 孟子是推崇禅让的,可是当现实中的「 ”禅让”到来时,当时客居齐国他却主张讨伐燕国,扼杀其禅让。孟子的所为,是不是前后矛盾呢? 其实不然。同孔子相比,孟子的禅让思想已发生了很大改变。孔子对「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学说坚定不移。其禅让思想其实是人禅让于人,王位的获得,来源于人。 而孟子此时已有「 ”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思想,他否认「 ”尧以天下与舜”,认为「 ”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天下是「 ”天与之”。这里的「 ”天”,其实是指民众的意愿,「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所讲的禅让,是天禅让于人。 由此可见燕王哙禅让给子之,未获得天意、民心的认可,是「 ”封而不告”、「 ”不用礼谊,不顾逆顺”的「 ”私受”行为,是人人可得而诛之的。 此外,孟子虽主张伐燕,但他还提出了「 ”伐而不取”的原则,其本意要借齐国之兵,救燕国百姓于水火。 后来 后来燕王哙的儿子公子平或者是公子职,在子之死后两年后即位,他就是燕国最有作为的君主燕昭王。他知耻而勇,筑黄金台,礼贤下士,兢兢业业地奋斗了28载,燕国富强,遂用将军乐毅攻破齐国,占领齐国七十多城,一雪前耻,造就了燕国的黄金时代。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你们在骂权游的时候 老外膜拜起了三国下一篇:冯姓 冯姓起源和来历:受封于冯城后改姓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