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张国焘回忆录 张国焘简介 张国焘叛变经过及原因

导语:张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但在国共合作抗日期间,他投奔蒋介石加入国民党,却遭到后人的非议。中共中央这么大的领导人为什么公开叛变,引起轩然大波。让我们来看看张的简介和他叛变的真正原因和过程。张简介中文名:张化名:张特立、张彪、凯印、石天、郭导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89

张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但在国共合作抗日期间,他投奔蒋介石加入国民党,却遭到后人的非议。中共中央这么大的领导人为什么公开叛变,引起轩然大波。让我们来看看张的简介和他叛变的真正原因和过程。

张简介

中文名:张

化名:张特立、张彪、凯印、石天、郭导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897年11月26日

研究生院:北京大学

阿姆索夫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西萍乡上里

死亡日期:1979年12月3日

主要成就:组织红四方面军

张名叫凯隐,又名。他的笔名和化名有:张、、张彪、凯隐、张特、、、陶等。俄罗斯名称:阿莫索夫。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于1938年被开除党籍。

1897年11月14日生于江西省萍乡市上里县金山乡明山村。童年时,他和十几个孩子在父亲的好朋友廖先生开办的私立学校读诗、读书。

1908年,张来到萍乡县小学学习。

1912年,张到萍乡县小学继续求学。

1914年,张因替违反纪律的同学辩护,被主管威胁开除学籍,离开萍乡中学,到南昌市新源中学读书。新源中学是著名教育家熊玉玺创办的一所学校。学校提倡崇尚科学,反对守旧;重视西学,反对八股。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张开始“超越取经的范围,开始敲开现代知识的大门”。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是一年级三班的学生。

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是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他被提拔为北京学生会演讲部负责人,经常深入工人群体进行演讲。之后,我积极准备,在长辛店补习学校讲课,为以后的工人运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20年10月,他加入了北京早期的共产党组织。1921年7月,他出席并主持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陈独秀、张、、李达当选为中央局委员,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委员,主管组织工作。会后,他担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劳动周刊》总编辑,领导工人运动。

1921年底,他参加了莫斯科远东劳动人民代表大会,见到了列宁。

1922年7月,他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再次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1923年2月,他领导并组织了著名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923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反对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正确政策。

1924年1月,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

1924年12月中旬,他率铁路工会代表团数十人到天津看望病重的孙中山,并代表中共和北京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讨论孙中山在北京病危时的有关决定。

1925年1月,他在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局委员,并担任中央工农部主任。

1926年后,面对国民党右派排斥和攻击共产党、破坏国共合作的阴谋活动,他实行妥协退让政策。

1926年底任中共湖北区委书记。

1927年7月,陈独秀辞去中共中央总书记职务。鲍罗廷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改组了中共中央,成立了以张、张、李、李、为委员的临时中央常务委员会。同年7月,受中共临时中央委托赴南昌执行中央决议,但张郭涛不愿去,仍对张发奎抱有幻想。

1928年赴苏联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会后,他作为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留在莫斯科。

1931年初回国后,党在上海召开了扩大的六届四中全会。在米芾的控制下,1月10日,政治局会议决定、、张为政治局常委。会后赴鄂豫皖根据地,任鄂豫皖苏区中央分局书记、军委主席。11月,他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副主席。他在鄂豫皖积极推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政策,主持了错误的“肃反”。

1932年10月从鄂豫皖苏区撤出后,率领红四方面军进入川北,与川陕边党组织建立川陕根据地,担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1935年4月,他放弃川陕根据地,开始长征。6月红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在四川茅公地区会师后,中共中央为了统一两个方面军的作战,召开了著名的“两河口会议”。会议决定,张为总政治委员、中国革命委员会中央军委副主席。但是,张反对中央在红军北部建立川陕甘苏区的决定,分裂党和红军。十月,张领兵到川康以南,宣布在卓木吊场另设“中央政府”,通缉、张闻天、周恩来等人。

中央红军在延安建立并巩固根据地后,在南下途中折兵的张奉共产国际之命,撤销了他的“第二中央委员会”。张被迫率领红四方面军和任率领的红二方面军一起北上。1936年10月,在甘肃省静宁县随红一方面军参加太保。参军后,张被边缘化,被剥夺军权,受到批评。

1938年4月3日,时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的张以祭拜黄帝为名,逃离延安,与蒋会合后前往安,投奔中国国民党。4月11日,多次赴武汉汉口与张谈判,但4月18日,中共中央将张开除党籍。不久,他加入国民党特务组织——军委调查统计局,主持“特别政治问题研究室”和“特别政治工作人员训练班”,从事反共间谍活动。

自1941年以来,他一直担任国家政治委员会的第二、第三和第四名成员。

抗战胜利后,曾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善后总署江西分局局长。

1948年6月,《金创周报》在上海创刊,继续反共宣传。同年11月去了台湾省。

他于1949年移居香港。

1968年移居加拿大多伦多。我曾经写过《我的记忆》。

他于1979年因病去世。

张兵变及其原因

1938年,张放弃了自己奋斗了十几年的信念,成为一名反党的深度冲锋队员。20年后的1958年,定居苏联的王明亦步亦趋,写了一篇歪曲我党历史的文章,成为国际反华势力的枪手。然而,这两位在我党早期非常重要的领导人之间的关系相当糟糕,最终王明获胜,张失败。

1935年6月,红军和四方面军会师,和张拥抱庆祝。然而,张,谁依赖他的军队,以加强马庄,拒绝北上,企图建立另一个中央政府。在南方几次失败后,张不得不放弃南下的错误想法,三次穿越草原,北上延安。张到达延安后,政治地位与红一、四方面军会师时不同。但他也是政治局委员,党的一系列重要电文电报都有他们的签名。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章昊回国后,带来了共产国际的指示,毛泽东应该是中国共产党的负责人。作为仲裁员出现,并分别与和张进行了多次讨论。张接受了共产国际的指示,表示服从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

不久,西路军战败的消息传到了延安,张放声大哭。与张渡江时“逼宫夺权”的表现有关,左路军三次渡江失败,南下川康。1937年前后,延安各界要求批判清算张企图分裂党和红军的罪行。张亲自给中央政治局写了检讨。他坦言:“我否定中央政治路线,其实是为了争夺红军最高指挥权。”中央对张的检讨很满意,认为他最终部分地认识到了错误。然而没过多久,王明的归来让张觉得自己像是背上的一根刺,最终成为他投诚的导火索。

那天,张一如既往地早起做早操。出乎意料的是,几个经理径直走向他,以至于他不得不为了另一个中央领导人而搬出他今天住的山洞。他迷惑不解地想知道自己是哪个领导人。有人告诉他,他就是刚从苏联回来的王明。已知是王明,现在生气的张在寒风中激动,寒气袭遍全身。这次,王明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共产国际执委会委员、主席团成员的身份回国。他不仅带来了共产国际的“方上剑”,回国前还受到了斯大林和季米特洛夫的接见。当时中国共产党还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王明的分量可想而知。

宿敌王明从共产国际回来,假扮钦差大臣,张失势。比较两者,他当然明白自己的处境。张郭涛从心底里恨王明,他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写道:“王明就像莫斯科的‘天使’手持利剑,说话的态度仿佛传达了‘圣旨’。但是他还是一个没有经验的年轻人,看起来野心勃勃,才华横溢,爱夸夸其谈,不考察实际情况,缺乏落实自己主张的能力和方法。他在最初几天的表现在总公司引起了一些不安的情绪。”

惹不起,躲不过。于是,张悄悄带着家人来到山下一个僻静的地方,找了另一个窑洞隐居起来。他在心里默默地说,一定要找到王明的弱点,才能摆脱当年的恶灵。他相信,以王明的无知和傲慢,他肯定会做出一些昏招,他不会担心抓到自己的“辫子”。然而,令他惊讶的是,王明主动找到了你。王明首先告诉张,张倚重的前西路军将领、,已被当作托洛茨基分子秘密处死。张顿时惊呆了。王明仍像过去在莫斯科时那样盛气凌人,不断用批判的口吻告诉张,必须彻底检讨和认清自己的错误,明确指出张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有托洛茨基主义嫌疑。后来,王明在各种场合公开点名张,批评他,进一步定性他在理论上的错误。

从这一天起,张就心神不定,坐立不安。毕竟他可以接受前段中央的斗争和批评。王明的归来给了他死亡的恐惧。他永远不会忘记,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上海地下党领导人何孟雄、林育南在王明的攻击下,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杀害。我记得我在鄂豫皖苏区杀了很多红军将领。如果中央政府清算他的罪恶,后果可想而知。从此,张计划起来反抗革命。就在这时,原四方面军重要将领何伟公开投敌,使张的处境更加艰难。1938年4月,张因祭拜黄帝陵从逃到武汉,后公开投敌。

张投奔国民党阵营的真正原因是怕死。是王明给他带来了死亡的恐惧。也可以说是王明把张赶出延安,导致他叛变。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乾隆生母之谜 解密乾隆皇帝出生地之谜:乾隆的生母究竟是谁下一篇:唐婉与陆游的爱情故事 陆游和唐婉的爱情故事:陆游写给唐婉什么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