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宋朝时「 ”占道经营”无人管 宋朝时「 ”占道经营”无人管 就连皇帝的路都敢拦

导语:到了宋朝,“占道”无人问津,连皇帝的路都堵死了。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看!赵匡胤大概是最「 ”倒霉”的皇帝之一。 开宝九年,即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在会节园宴请群臣,席间老皇帝很高兴,跟一帮大臣聊的龙颜大悦,等吃饱喝足以后,起驾回宫吧,结果刚走到汴梁城的通利坊,赵匡胤就傻眼儿了。 瞪眼一瞧,满大街的宽敞路面,全部挤满了小商小贩,乃至于他宋太祖偌大的仪仗无法通行。 大家

到了宋朝,“占道”无人问津,连皇帝的路都堵死了。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看!

赵匡胤大概是最「 ”倒霉”的皇帝之一。 开宝九年,即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在会节园宴请群臣,席间老皇帝很高兴,跟一帮大臣聊的龙颜大悦,等吃饱喝足以后,起驾回宫吧,结果刚走到汴梁城的通利坊,赵匡胤就傻眼儿了。 瞪眼一瞧,满大街的宽敞路面,全部挤满了小商小贩,乃至于他宋太祖偌大的仪仗无法通行。 大家想象一番那种尴尬的画面。 宋太祖·赵匡胤 堂堂一国之君,车马随行,护卫如龙,结果都堵在喧哗络绎的道路中间,贩夫走卒们呼天喊地,楼房民舍扎堆儿拥堵,这可愁煞了宋太祖的护驾大军。 想往前走吧,走不了,眼见着皇宫就在眼前,却是万般无奈。 不走吧,这整个天下都是他皇帝的,哪有到了自家门口还要绕路的道理? 于是赵匡胤勃然大怒,当场就怒目圆睁。 但就算他气的七窍生烟,也没办法直行,只好绕道回宫。 等到回宫,赵匡胤便立马下诏,严令汴梁城内的「 ”城管官吏”,将通利坊与整座汴梁城占道经营的商贩狠狠治理一番,当然,那些违规建造的民舍也难逃被强拆的厄运。 而这一招,也算拉开了我国「 ”城管治理”的历史序幕。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开宝九年》:乙巳,宴从臣于会节园,还经通利坊,以道狭,撤侵街民舍益之。 《清明上河图》局部 后于宋真宗景德四年,即公元1007年,汴梁城内设立「 ”街道司”,掌修治京城道路以奉乘舆出入,下设「 ”勾当官”两名,由武臣大使臣或三班使臣执掌,或兼领,专治京城内的道路通畅,严打占道经营的小商小贩与违章建筑。 同时还调配五百名兵士,以供差使。 《宋史·职官志五》:街道司,掌辖治道路人兵,若车驾行幸,则前修治,有积水则疏导之。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十五·景德四年》:是月,并东西八作司、街道司为一司。 《宋会要辑稿·职官》:招臵有兵士五百人充街道指挥功役。勾当官二员,以大使臣或三班使臣领之。 按理来说啊,城市管理一事自古有正反两面。 正的呢,是把城市街道治理的干干净净,一来环境得以保护,如改善卫生情况,清理堆积的垃圾等,二来交通得以畅通,再说句好听的,于市容市貌也大有裨益。 反的呢,则势必要伤及百姓的利益,因为很多商贩之所以占道经营,完全也是为了生计,说白了,混口饭吃,起早贪黑的也都不容易,所以这就会激发民间与上层之间的矛盾。 所以城管这份差事,很不好当。 我并非为某类群体发声,实则我身边就有做城管的朋友。 用他的话来说,夹到中间,左右为难。 你干工作干的好了,老百姓骂你。 工作干不好了,领导骂你。 总而言之真是出力不讨好,所以平常如果没啥大问题,我朋友他们的执法理念都是先跟人讲道理,然后小的问题就和气解决,尽可能谋求大家的理解,毕竟伸手不打笑脸人,跟人好好说话,讲事实摆道理,大家也都是乐于接受的。 而在宋朝呢,尤其是北宋时期,占道经营,侵街违建现象十分严重,所以当朝统治者对此问题非常重视,设立街道司也是为了对侵占街道,巷道,甚至是在道路旁违规搭建建筑的,进行依法取缔或拆除,避免交通受到影响。 那么当时的汴梁城占道经营与违建现象到底有多严重呢? 《梦梁录》中便有生动描述: 城郭广阔,户口繁多,民居屋宇高森,接栋连楹,寸尺无空,巷陌壅塞,街道狭小,不堪其行、多为风烛之患。 试想房子紧挨房子,且大多数民居都是相互靠拢,甚至「 ”寸尺无空”,且不说道路,最为关键的是火灾隐患十分危险,稍有不慎,便会引起连绵大火,所以整治道路问题不仅便于交通,更为重要的一点,则是考虑到可能发生的火情。 但凭此一段,也大可想见当年汴梁城的拥挤,实乃水泄不通。 再说一件趣事,北宋年间成立的街道司,有统一的制服,名为「 ”青衫子”,通常情况下的执法活动,是浩浩荡荡五百人,皆着青衫,由衙门出动,商贩隔得老远看到一群人穿着青衫走过来,立马撤摊就跑。 那这些青衫具体都干啥呢? 总结来说就两方面: 第一,疏导交通。 由于古代没有交警一说,而且路面交通基本以人流为主,车马再多,也形不成如今的「 ”车流”,所以并未设立类似交警的职务,那么日常的交通工作,就由「 ”街道司”主管。 所以这五百人的大队伍出动,自然就是尽可能的把商贩驱离路面,使路面畅通。 而在当时,占道经营也具备专有的名词,为「 ”侵街”。 为什么这么叫呢? 因为古人的认知里,街面是属于公共场所,法理上来说,是属于城市中每一个人的,大家人人皆可走,当然现代也一样,所以如果有人不尊重公共秩序,将摊位摆到路面上,那就属于侵犯了他人的权利,因此被称作「 ”侵街”。 街道司,正是专门治理「 ”侵街”的衙门。 而在街道之上,还竖立有一杆「 ”表木”,用以标记,但凡摆摊经营,均不可超越表木竖立的范围。 第二,卫生清洁。 没错,街道司的这五百人青衫子,也负责打扫卫生,一般是由勾当官率领,突击检查,然后在将违规占道的商贩驱离后,留下的垃圾就由这五百人负责清理。 《东京梦华录》里头就记载过一件趣事,在北宋年间,但凡亲王公主出行,遇到街道垃圾如山,脏乱异常的情况,就由街道司立马派出数十位手脚干练的小伙子,提着水桶与抹布上街清扫,分分钟打扫的干干净净,而后还要有专人提着「 ”镀金银”的水桶,洒上一遍水,谓之「 ”水路”,方可予亲王公主通行。 《东京梦华录·公主出降》:公主出降,亦设仪仗行幕、步障水路。凡亲王公主出则有之,皆系街道司兵级数十人,各执扫具,镀金银水桶,前导洒之,名曰水路。 所以总的来说,这份差事也不易,我想以宋代人见天子仪仗都不必下跪的性子,老百姓对于这些青衫子自然更是没有好眼色,平日里的谩骂与嘲讽必然是少不了的。 但反过来说,这些人也是领着朝廷俸禄干这些让人嫌弃的活儿,要我评价的话,个中心酸,冷暖自知吧。 《清明上河图》局部 综上所述我们也可看出,街道司并非宋朝时的全国性执法机构,而仅为都城汴梁的执法单位。 下设的人员虽然看似很多,有五百人,但其实对于整座偌大的都城来说,人员十分有限,且只针对汴梁城中的某些交通困难区域进行集中整治,如前文所说的通利坊,往常便是商贩聚众之地,违章建筑也多。 更何况那可是当世第一大城,整座汴梁城内人口最多时超过130万,但不比前朝的长安城那般整洁有序,而是房屋都盖建的十分拥挤,人们住的也比较集中,试想每日产生的生活垃圾何起之多? 所以在设立街道司时,遇到问题严重的时候,五百人手也常常不足。 宋真宗就明确提出过这一顾虑,他直言道: 工作甚重,事任非轻,恐将来不济。——《宋会要辑稿·职官》 宋真宗·赵恒 那么除了上文所说的两个主要负责方面以外,宋朝的「 ”城管”——街道司,还有哪些具体事务呢? 细分下来,共有如下三点: 第一,负责维护并监管御街秩序。 所谓「 ”御街”,说白了就是皇帝专用道。 在宋朝,为了便于皇帝出行,会设立专门的御街,可是汴梁城很大,往常御街不用的时候,总不能空着不让老百姓用,于是为了防止皇帝出行时遇到拥堵,又能让百姓使用,大宋朝廷就在御街设立「 ”御廊”,而御廊与街面之间,还安装有隔离护栏。 这些道路设施,则全部由街道司派人定时巡视,街面自然是不许百姓使用,若要通行,则务必要在护栏之外,或廊下行过。 而百姓可在御廊中摆卖摊位,同时在廊与街之间还栽种有花草树木,充作御街的绿化景观。 《东京梦华录·卷二》:坊巷御街,自宣德楼一直南去,约阔二百余步。两边乃御廊,旧许市人买卖于其间,自政和间官司禁止。各安立黑漆杈子,路心又安朱漆杈子两行。中心御道,不得人马行往,行人皆在廊下朱杈子之外。杈子里有砖石甃砌御沟水两道,宣和间尽植莲荷,近岸植桃李梨杏,杂花相间。春夏之间,望之如绣。 现如今大家去开封城旅游,还可见到复原的宋都御街,可一窥当年风貌。 第二,负责为皇帝,乃至亲王公主的御驾开道。 街道司里有设立的专职人员,为皇帝通行时驱散前方人马,负责交通指挥,这一点就类似咱们现在的交警,但还是那句话,毕竟街道司是京城特立,所以这种职务也只存在于汴梁城内。 皇帝仪仗 另外还包括阻塞交通的违章建筑,也属于街道司管辖之内,比如隔老远看见一座小屋棚盖在路旁,妨碍交通,那么就归街道司派人去清除,甚至还包括一些店家门外的空地,也不能胡乱租赁给商贩使用,否则一经发现,便立即查处。 《宋会要辑稿·职官》:乞令街道司常切常觉,两厩店宅务今后不得将街坊白地出赁,及复令人搭盖席棚屋子,妨碍车马过往。如稍违规,申乞根勘。 第三,监管消防,排水除患。 前文咱们也说了,汴梁城内的屋瓦成群,座座相连,且古代房屋大部分均为木质结构,若遇烛火,再借风势,恐成熊熊火灾,即使泼水再多,也难以熄灭。 所以街道司日常的职务除了游街查看占道经营和道路拥堵,还负责监察火情,一旦发生消防隐患,则立即依法该查查,该拆拆,或责令整改,总之是绝不能放过隐患,否则真要烧起来,那就不是房屋受损的问题了,很可能还会危及人命。 《梦梁录》:寸尺无空,巷陌壅塞,街道狭小,不堪其行、多为风烛之患。 汴梁城复原沙盘局部 同时还包括雨天时排水除淤,别看街道司人不多,但真的是功能全面,堪称城管小能手。。。 《宋史·职官志五》:街道司,掌辖治道路人兵,若车驾行幸,则前修治,有积水则疏导之。 对于街道司,我想大家也明朗了,这可比现在的城管部门要复杂多了。 首先是任务重,可谓身兼数职,不仅有交通,城管,还包括消防与卫生。 当然权力也很大,毕竟那是京城特立衙门,负责帝王与皇室出行,所以有类似的出行任务,依照皇权办事,行政等级自然更高。 但不论古今,相信大家也看出来了,占道经营与违章建筑可谓千百年来不变的复杂问题,其影响的方面,我相信通过本文,朋友们也能有一定了解。 究其出现的根本原因,如类似街道司等职能部门的设立,其实是当人口发展到一定数量以后,所不得不为之的事情。 人口越多,日常产生的交通拥堵与垃圾问题,甚至是安全隐患也就越大越复杂,这时候就必须要由当局派出一支执法队伍来进行统一管理,否则最后肯定会发展成更为严重的局面。 这种职能部门的设立,实际上是伴随经济发展所必然出现的结果,尤其是在北宋时期的汴梁城,可见这种部门的设定,的确起到了显着的作用,也做出了一定成效,对城市的交通秩序与生活秩序,都有着无法否定的贡献。 —————— 关注作者:钱品聚,了解更多历史与文化趣闻,带您发现更大的世界~! —————— 参考文献: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开宝九年》:乙巳,宴从臣于会节园,还经通利坊,以道狭,撤侵街民舍益之。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十五·景德四年》:是月,并东西八作司、街道司为一司。 《宋史·职官志五》:街道司,掌辖治道路人兵,若车驾行幸,则前修治,有积水则疏导之。 《宋会要辑稿·职官》:招臵有兵士五百人充街道指挥功役。勾当官二员,以大使臣或三班使臣领之。 《梦梁录》:城郭广阔,户口繁多,民居屋宇高森,接栋连楹,寸尺无空,巷陌壅塞,街道狭小,不堪其行、多为风烛之患。 《东京梦华录·公主出降》:公主出降,亦设仪仗行幕、步障水路。凡亲王公主出则有之,皆系街道司兵级数十人,各执扫具,镀金银水桶,前导洒之,名曰水路。 工作甚重,事任非轻,恐将来不济。——《宋会要辑稿·职官》 《东京梦华录·卷二》:坊巷御街,自宣德楼一直南去,约阔二百余步。两边乃御廊,旧许市人买卖于其间,自政和间官司禁止。各安立黑漆杈子,路心又安朱漆杈子两行。中心御道,不得人马行往,行人皆在廊下朱杈子之外。杈子里有砖石甃砌御沟水两道,宣和间尽植莲荷,近岸植桃李梨杏,杂花相间。春夏之间,望之如绣。 《宋会要辑稿·职官》:乞令街道司常切常觉,两厩店宅务今后不得将街坊白地出赁,及复令人搭盖席棚屋子,妨碍车马过往。如稍违规,申乞根勘。 《梦梁录》:寸尺无空,巷陌壅塞,街道狭小,不堪其行、多为风烛之患。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崇祯朝最后一次派兵「 ”讨贼” 崇祯朝最后一次派兵「 ”讨贼” 如同儿戏 大明朝不亡真是没有道理下一篇:中美建交的历史经验与当代意义 中美建交的历史经验与当代意义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