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多尔衮去世之后,八旗骑兵的战斗力为何直线下降?

导语:本文主要探讨了清朝八旗的战斗力下降原因以及历史演变过程,从努尔哈赤到康熙时期,八旗作为清朝的顶梁柱强大了大约70年,但在清中叶以后,他们不得不依靠绿营。最后,清廷允许地方应永入驻,曾国藩为湘军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今天,边肖谈到清朝八旗的战斗力是如何下降的。

多尔衮作为清初最强的军事统帅,他的死对八旗的影响很大,但多尔衮的死并没有导致八旗战斗力的下降,这是历史的必然。多尔衮之死只代表了八旗二代的孤独,从此以后八旗逐渐丧失战斗力。

如果把入关前的清朝视为“前清”阶段,清朝的战斗力绝对是一个杠杆,尤其是八旗制度建立完善的时候,挂明军就更重要了。

1619年萨尔胡之战,明朝调集了11万精锐包围后金。当时后金只能集结6万兵力。为了防止后金战败后逃跑,明廷主帅高阳采取了分合攻的策略,以三军包围后金,试图完全抓住后金的主力。

理想是充实的,现实是脊梁。努尔哈赤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分裂。短短5天,他就粉碎了明三军,歼灭了明军5万余人。

许多人把萨尔胡战役的失败完全归咎于高阳的泰才领导的军队,但实际上忽视了当时后金强大的军事力量。如果不是因为藐视后金,早就开始攻城战了,结果绝对不会这么惨。

萨尔浒之战后,明廷在辽东战场失去了精锐,失去了军事主动权,由过去的进攻态势转变为防守态势。但是,他一路拖不住清军攻城,把整个辽东都收进了口袋。

这使得镇守边疆的明廷总司令得到一个共识,如果明军在战场上打八旗,那就必死无疑。在这样的作战思想指导下,从孙承宗到袁崇焕,明廷致力于修筑城墙,防止八旗进攻。特别是在防守战中,袁崇焕创造性地将船载枪架放在城上,成功打赢宁远战和宁晋战,使后晋意识到自己不能靠蛮力进攻城池。

宁远战争后不久努尔哈赤就去世了。皇太极登基后,积极完善八旗制度,培养了包括多尔衮在内的众多优秀将领。由于宁远城短时间内无法攻克,皇太极命令八旗以骑兵优势从遵化入关,吓得崇祯皇帝心惊肉跳,最后斩了袁崇焕以泄愤。

可以说八旗军在野外作战时是当时亚洲最强的军队。1640年八旗火器充足时,开始进一步进攻锦州。在这样的情况下,清廷派洪承畴从明朝9方共调动了13万精锐部队,企图与清军进行战略决战。当时洪承畴知道自己无法与清军野外作战,所以采取了步步为营的策略,但是崇祯催促洪承畴出战,结果还是屡战屡败。

清军以5万兵力直接歼灭明军5.5万人,吴三桂军仅剩3万余人以相对完整的组织体系和较快的逃跑速度向宁远撤退。

有人认为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完全可以抵御清军的进攻,这其实是无稽之谈。在晋松战争中,清军已经有实力用强大的火器占领大城市。为什么晋松战争后清军没有进一步向明廷发动进攻?主要原因是皇太极在这个阶段突然去世,清廷从晋松战争开始短暂陷入统治者的权力斗争并进行整合。

到了1644年,清军调整后,入关更加无敌。总的来说,八旗军入关后很长一段时间战斗力保持极强,特别是在明廷将士的配合下,最终推翻了明廷,建立了清王朝,完成了康熙时期的大一统。

清廷八旗军事实力的衰落确实是在多尔衮死后的康熙时期。为什么会这样?一方面,入关后,八旗兵开始包围土地,迅速腐朽,作战松懈,日益腐败。但是八旗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直到三藩之乱解决,台湾收复,俄国抵抗,准噶尔收复。

只是因为战争太大,不足20万人的八旗难以承担国防重任。清廷不得不依靠绿营和绿营来建立模仿光明军的制度。从康熙平定三藩到乾隆时期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成功地扭转了八旗战斗力下降的军事虚弱期。

可以说八旗作为清朝的顶梁柱,从1619年的努尔哈赤上升到1688年康熙率领的清军。八旗已经强大了大约70年。从此以后,虽然腐败了,但并不代表完全没有战斗力,只会有二十多万的八旗,会蔓延到全国,影响力自然也就弱了。清中叶以后,他们不得不依靠绿营。

乾隆嘉庆年间,虽然有整顿旗务的计划,但由于阻力过大,未能取得成效。然而,这个绿色营地实际上并没有好到哪里去。绿营是清军入关形成的,1796年白莲教被镇压的时候已经不可能了,但也强大了150年左右。

太平天国起义时,八旗和绿营都丧失了战斗力。最后,清廷允许地方应永入驻,曾国藩湘军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以前以为湘军很强,最近看了唐郝明的《曾国藩》,才知道湘军只是初期打得太狠,后期已经奄奄一息了。太平天国覆灭后,湘军在进攻捻军时更是大败。

可以说湘军是第一代,没有死,已经死了。八旗绿营,世代坚持。

其实军队的战斗力和军事制度有关。明朝的禁军制度,清廷的八旗,绿营都是天下兵。军队打了几代人,第一代打得最好。但是经过两三代,战斗力不如以前了。

当然,世界军事体系也应该是最经济的出兵军事体系,自然有可取之处。宋朝的征兵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昂贵的军事制度,结果对外战争没有给力,让人更加心疼。

其实如果能把世界大战制度和征兵制度结合起来,那就是一种战术,常规军队会需要一些世界大战制度,然后在大战期间征兵。不知道这个想法在古代空是否可行。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baike/37401.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古玉鉴赏 古玉鉴赏点滴谈下一篇:石青 石 青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