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晋语为什么被独立出来 战国两大谋士

导语:晋语为什么被独立出来 战国两大谋士

目录导航:

  1. 晋语为什么被独立出来
  2. 战国两大谋士
  3. 晋语形成于什么时候
  4. 为什么韩赵魏不相互兼并
晋语为什么被独立出来

晋语是中国北方的唯一一个非官话方言。晋语使用人口约6305万,晋语区东起太行山、西近贺兰山、北抵阴山、南至黄河汾渭河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晋语别于官话的最大特点就是保留入声,新《中国语言地图集》将北方所有有入声的地区方言命名为“晋语”并从现代官话中分立出来。多数晋语有五个声调,部分地区有六个、七个或四个声调。晋语声调有复杂的连读变调现象。晋语全浊音清化有四种不同的演化方式。晋语有很多与官话差异较大的特征词以及保留的古语词。

晋语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观点认为晋语起源于秦晋方言,因为《切韵序》“秦陇则去声为入”符合现代晋语特征;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晋语起源于赵魏方言,因为古代赵国的三代都城今都属于晋语区。今之晋语区拥有春秋时代晋国、战国时代赵国的大部分领土,以及战国时韩国北部、魏国西北部领土。唐是晋的古名,晋语区是中国唐诗重要产区,晋语基本能合平仄格律。

晋语的主要使用地区有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陕西省北部、河南省黄河以北大部、河北省西部,地跨175个市县。晋语位于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相对封闭,是造成晋语在北方较为独特的原因。晋语核心区主要为太原话(已分化成新老两派)和吕梁话

战国两大谋士

苏秦、张仪作为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谋士,便是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二人虽只是文弱学者,但却凭借过人的胆识、谋略以及“三寸不烂之舌”游弋于各国之间纵横捭阖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各国之间的关系。

苏秦以“合纵”之策,游说山东六国结盟对抗强秦,自己更是佩六国相印;张仪则以“连横”之策游说六国,以“横”破“纵”。而在各国的合纵连横之间,两人将自己的智慧彰显无疑。时人甚至有“一怒而天下惧,安居则天下熄”之评语。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作为战国时期的两大谋士,苏秦、张仪之间谁又更胜一筹呢?

师出同门,智慧超常的二人

苏秦,生于今天的河南洛阳。家中以务农为生,生活亦是贫困拮据,但是恰逢这样一个时代的他却立有大志。

因此,他早年便投入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不过虽然师傅鬼谷子乃是战国时期神鬼莫测般的人物,但这并未给他带来生活境遇上的变化。在学成外出游历多年之后,他依旧是贫困潦倒、狼狈不堪,甚至连家人都耻笑与他。

心中有愧的他,遂闭门不出,终于在伏案钻研《阴符》之后,揣摩出合纵连横之术。而此后,他的人生也揭开了新的篇章。

他求见周显王被拒,西行秦国被拒,在赵国又为奉阳君不喜,但这些挫折并没有打败他。终于,在前334年,苏秦说服了燕国国君燕文侯;而当他第二次来到赵国之时,赵肃侯在他切中时弊的分析之中也被彻底地说服了。

如是,“合纵”之策有了燕国、赵国的支持之下,苏秦又继续游说韩宣王、魏襄王、齐宣王、楚威王。而在他的助益之下,山东六国终于达成了合纵联盟,共抗强秦,秦国亦是“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关”。

他本人也从穷困潦倒的境遇到身佩六国相印,不得不说的是这是时代造就,更是苏秦善于运用智慧的结果。

而张仪可以说是与苏秦“一时瑜亮”的人物。张仪出身于魏国名门,早年的张仪亦是拜入了鬼谷子门下,与苏秦一般无二亦是学习纵横之术。作为同门师兄弟,苏秦对于张仪的评价甚高,认为自己的才学比不上张仪。

但是,才学是一方面,如何运用才学则又是另一方面的智慧。而在这一点上,苏秦可以说用一件事,便折服了张仪。

我们都知道与苏秦的“合纵”之策不同,张仪的主张乃是“连横”之策。而张仪更是凭借“连横”之策在进入秦国游说之后,获得了秦惠王的赏识,从而拜相。期间亦是有着用结盟齐国、楚国的策略,来破除山东六国合纵之谋。

1.乐毅: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中山灵寿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魏将乐羊后裔,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

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七十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报了强齐伐燕之仇。后因受燕惠王的猜忌,无奈投奔赵国,被封于观津,号为望诸君。

2.苏秦: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苏秦师从鬼谷子,学成后,外出游历多年,潦倒而归。随后刻苦攻读《阴符》,一年后游说列国,被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苏秦到赵国后,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群雄纷争、百家争鸣的时代,谋臣策士在这种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大显身手。

第一、孙武。凭一部《孙子兵法》便可排行第一,经过两千多年,历代都有研究,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世界广泛传播,对后世影响之深远,可谓后无来者!

第二、赵奢。秦国进攻赵国阏与(今山西和顺),赵王问廉颇:“可以去救援吗?”廉颇说不能,又问乐乘,回答与廉颇一样,后问赵奢,赵奢说:“阏与交战如两只猛虎打架,凶猛的那个可以得胜。”于是赵王拍赵奢去援救。

第三、李斯。战国末期著名谋士,从底层一步步爬上政治顶峰,辅佐嬴政登上大位,后劝说秦王灭诸侯、成帝业,在秦王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朝统一后,传国玉玺上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就李斯亲自刻上去的。

第四、苏秦。是合纵六国的主要人物,曾独自游说诸国,说韩、说魏、说齐、说楚、凭着自己一张嘴,搅得天下大乱,改变当时世界的格局走势,是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晋语形成于什么时候

晋语是中国北方的唯一一个非官话方言。 晋语使用人口约6305万 ,晋语区东起太行山、西近贺兰山、北抵阴山、南至黄河汾渭河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晋语别于官话的最大特点就是保留入声,新《中国语言地图集》将北方所有有入声的地区方言命名为"晋语"并从现代官话中分立出来。多数晋语有五个声调,部分地区有六个、七个或四个声调。晋语声调有复杂的连读变调现象。晋语全浊音清化有四种不同的演化方式。晋语有很多与官话差异较大的特征词以及保留的古语词。

晋语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观点认为晋语起源于秦晋方言,因为《切韵序》"秦陇则去声为入"符合现代晋语特征;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晋语起源于赵魏方言,因为古代赵国的三代都城今都属于晋语区。今之晋语区拥有春秋时代晋国、战国时代赵国的大部分领土,以及战国时韩国北部、魏国西北部领土。晋语区是中国唐诗重要产区,晋语基本能合平仄格律。

晋语的主要使用地区有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陕西省北部、河南省黄河以北大部、河北省西部,地跨175个市县 。晋语位于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相对封闭,是造成晋语在北方较为独特的原因。晋语核心区主要为太原话(已分化成新老两派)和吕梁话。

为什么韩赵魏不相互兼并

韩赵魏三家不是不想搞兼并,吞了其他两家;而是实力不允许,根本做不到。

首先,三家分晋初期,赵家实力最强大,韩赵双方蠢蠢欲动,魏文侯居中调解。首先是赵家,打算联合魏家灭了韩家,魏文侯很聪明,唇亡齿寒的道理理解的很透彻,绝不干这种傻事,果断拒绝了赵家;韩家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恼火,于是就打算联合魏家,干掉赵家,魏文侯同样拒绝了。韩赵两家中间隔着魏家,魏家按兵不动,双方自然打不起来。

其次,魏国率先改革后,虽说实力很强大,但要想兼并其他两家,根本做不到。第一,其他国家不会眼睁睁地看着魏国坐大——处于四站之地的魏国称霸还凑合,但要多线开战还办不到,毕竟底蕴有限;第二,魏国最强大的时候,花了三年的时间、耗损了极大的精力才灭了中山国,中山国实力可比韩赵差远了——灭中山尚且如此艰难,灭韩赵根本就办不到。

最后,三晋团结对大家都有利,三晋分裂则是互损。魏文侯时期,三晋团结,一起扩张,魏武侯打破了这个局面,魏惠王在位时兵戎相见,后果大家都知道了,魏国快速衰退,韩赵也没得到什么好处,反而是齐国、楚国、秦国趁机崛起。

综上所述,三晋兼并根本做不到,三晋团结则对大家都有利。

进入战国时期,晋国政权被智 ,范,中行,韩,赵,魏六家大夫所控制。

在这六家大夫中,实力最强大的是智氏,其余五家联合起来对抗智氏,最后智氏被消灭,中行氏也被消灭,剩下的四家大夫中,以范氏最强大,于是韩,赵,魏三家联合起来,消灭了范氏。晋国政权被韩赵魏三家大夫控制,公元前403年,三家正式分晋。

韩,赵,魏三国立国以后,由于是协商分晋,三国保持了友好关系,而且延续了很长时间,由于面临其他国家的威胁,韩,赵,魏三国有时联合起来,向东对付齐国,向西对付秦国,向南对付楚国。

魏文侯时期李悝实行变法,魏国迅速强大起来。又经过魏武侯,魏惠文王的统治,魏国实力进一步增强,取得了独霸中原的地位。就连经历了商鞅变法的秦国都非常害怕魏国,这一时期,魏惠文王对韩,赵采取兼并政策,不断发动进攻,削弱了韩,赵两国。公元前342年,魏惠文王派庞涓率10万大军进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齐国派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军进攻魏国都城大梁,这就是围魏救赵的故事,在随后的马陵之战中,魏军10万人几乎被消灭,庞涓自杀。魏国从此衰落下去。

在以后的历史演变中,赵魏两国实力相当,韩国成为小伙伴儿。又面临西方秦国的威胁,这就是韩,赵,魏三国不可能互相兼并,以后赵国一度非常强盛,但主要战争方向是秦国,因而就不存在韩,赵魏互相兼并的形式了。


本不想回答这个问题,但是看到有些答题者的答案,实在是不敢苟同。再者,长篇大论,不知所云,为了凑字数么?

韩赵魏不是没有相互兼并,而是没有兼并成功而已。

早在魏文侯、魏武侯时期的李悝吴起变法使得魏国空前强大,接过强大魏国的魏惠王便开始不安分了。三晋本一家,所以魏惠王一直想再回复昔日晋国的国土,于是就有了马陵之战和桂陵之战。

桂陵之战通常称为围魏救赵的那一战役,马陵之战是攻打韩国,解韩国之围的还是齐国,这次魏国损失更惨,主帅庞涓自杀,太子被俘虏。

更雪上加霜的是,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也强大了起来,把秦献公时期被魏国占领的河西之地再度夺了回去。

自此,魏国基本上是一蹶不振,一直走的下坡路。

韩国更没有那个实力,虽然经过申不害短暂的变法,但是外强中干,跟魏国的马陵之战,也消耗殆尽了。

赵国,除了防备匈奴,还有腹心国中山国,这就够他忙活的了,哪有什么精力和实力吞并魏韩。

1.韩赵魏三国源出晋国,故称“三晋”,虽然彼此间因利益冲突也时有摩擦发生,但还是比较顾及这一层关系,而且三国之间联姻不断。

2.三国实力差距不大,难以兼并对方。

3.三国地处中原,周围各诸候国虎视眈眈,三国在谁也没有兼并其它两国的实力下唯有结为同盟,抵抗外来侵略(西部的秦国,东部的齐国,南部的楚国,北部的燕国均对中原充满野心)。另外,三国中若有某国欲吞并它目,势必打破各国平衡,必然会遭到诸园围攻。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baike/607965.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介绍一本关于韩国历史的书 以前韩国属于中国吗下一篇:明黑是否为反义词?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