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崇祯在位17年勤勤恳恳,为何没能拯救大明王朝?

导语:本文讲述了崇祯为什么没能挽救明朝的命运。自然灾害、内外双重危机、缺钱面对连年战争以及拒绝和谈和南下等问题都是导致崇祯无法拯救明朝的原因。

我们来看看边肖带来的崇祯为什么没能挽救明朝

崇祯皇帝在位十七年,一直勤奋工作。他为什么不拯救明朝?

历史上死于亡国的大部分都是昏君,比如的胡亥,的陈,的等等。崇祯皇帝是个勤政皇帝。他一心复兴大明,日夜办理公文,吃喝相对节俭。

勤俭是君主的标准,崇祯却意外成为亡国之君,无脸面对先人,不得不上吊。

崇祯在位十七年,做了很多事,对也好,错也罢,他都尽力了。作为一个皇帝,没有人能在危难面前帮助他,但他是唯一一个承受压力,付出那么多的人。崇祯为什么还救不了大明的命运?

一.自然灾害

明末发生了罕见的超大规模自然灾害,这是过去4000年全球空气冷却的时期之一,也就是所谓的小冰期。严重的气候变化使得饥荒年年发生。

历史记录:

“武庚大旱,新圩大旱,任申大旱,野草十室九空。所以有争几千块钱的,有摘蔬菜的根和叶充饥的,有抛弃妻子的,有抛弃儿子的,有吃有血有肉的。”

这大致就是崇祯三年到崇祯五年河南的旱灾情况,十室九空,物价飞涨,人饿到一定程度,什么都能做,骨肉相残之类的悲剧时常发生。

祸不单行,不仅干旱,瘟疫肆虐中原。因为干旱时到处都没有食物,老鼠也需要迁徙寻找食物和水,所以细菌随着老鼠到处传播。没有食物的饥饿的人吃老鼠或老鼠藏起来的食物,瘟疫开始在人群中传播。

此外,由于大规模难民的出现,疾病传播范围更广,广平、天津、河南等大量地区被疾病笼罩。多年的自然灾害让无数人流离失所,丧命,对这片土地的统治者来说也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自然灾害是崇祯年间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没有食物的人可能会成为土匪、土匪或叛军,一系列社会问题会立即发生。这些流民中的一部分将加入李自成和张的军队,成为粉碎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二、内外双重危机

崇祯不仅要面对连年天灾,还要面对朝廷中的党争和辽东、陕西两股强大势力的进攻。最糟糕的是,后八金J和义军同时蚕食大明的势力,两线作战,让崇祯皇帝焦头烂额,拆东墙补西墙,拆西墙补东墙,最后落得无墙可拆,到处漏风。

事实证明,双线作战是一个极其糟糕的决定。公元1214年,在蒙古骑兵的强大攻势下,金宣宗被迫南移,失去了一半国土,国力下降,已经处于亡国灭种的边缘。这个时候,金宣宗还想向南宋泄愤,派武虎高启去征服南宋。结果,双线作战形成了。他们不仅打不过蒙古骑兵,也帮不了南宋。仅存的国力被一空消耗殆尽。想想当初的无敌8金J多么威武,现在只能变成待宰的羔羊,完全被蒙古人杀死。

崇祯皇帝当然不想打仗,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皇帝的尊严使他变得强大,无论敌人多么可怕,他都必须坚持下去。杨嗣昌曾建议崇祯不过要注意,最好通过和谈解决问题。虽然这个提议最后失败了,但是还是有一些可取之处的。

如果崇祯能够坚定的实施先安内再忙外的策略,大明江山还是有机会的。只是崇祯皇帝总是两头老鼠头,做不了决定,在犹豫之间断送了机会。崇祯十一年,杨嗣昌秘密与皇太极接触,希望通过和谈解决争端。

皇太极的回应是:“如果有确定的协议,那就撤军回东”。对于后者金军来说,他们的处境并不顺利。后者金军地处辽东,寒冷,物资匮乏。另外,战争频繁,也需要时间恢复实力。就算皇太极的回应是假的,也可以为大明争取时间。崇祯皇帝因为大臣们的反对,迟迟没有做出决定。皇太极不想再等了,于是再次出兵南下。

历史记录:

“辛巳,清兵入墙岭,兵部侍郎巡抚纪辽吴阿亨病逝。桂味,史静戒严令。冬十月,卢象升参援,召武英堂。”

然而崇祯十一年,工作成效显著,李自成差点丢了性命,逃入深山。这时朝廷得到皇太极出兵的消息,于是发布了他的圣旨,洪承畴、卢象升等将领不得不拆西墙填东墙,埋葬了两线作战的恶果。

第三,没有钱和工资

面对连年战争,明朝军费也是极其庞大,崇祯也筹不到足够的军费。崇祯九年,卢象升曾疏:

“如果你不付出足够的代价,士兵就会从小偷变成小偷。不过这八年请来的兵都是贼,用的工钱都是偷粮。”

由于卢象升军队经常减薪,卢象升向法院要求加薪,法院也断断续续地给了。如果不发工资,军人拼命的理由是什么?保家卫国的口号太宽泛空,吃饱了才是关键。长此以往,很多士兵叛逃或投奔土匪,成为明军的敌人。

由此可见,崇祯年间的缺饷问题非常严重。宋朝之所以屹立300多年,主要是因为宋廷有钱,每年赔偿几十万美元,仍然保持着国家正常运转。

勤劳节俭的崇祯解决不了钱的问题。没钱就交不起,军队会叛变甚至与敌人勾结。很大程度上,战争是对财富的争夺。一旦没有钱,战争就会被打败。

李自成攻占北京前夕,崇祯也搞了一场募捐闹剧,但很少有人愿意捐钱给中国,皇帝成了孤家寡人。那些官僚大臣极其富有,但是崇祯只筹集了20.2万元,对于庞大的军费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

4.拒绝和谈,拒绝南下

在优柔寡断的同时,崇祯皇帝也很爱面子,面对狼一样的敌人,崇祯皇帝一次又一次的陷入摇摆和不确定之间。杨嗣昌劝他和后金和好。崇祯感动,群臣反对。崇祯又陷入了沉思。犹豫不决的时候,卢象升将军死在后金军刀下。

时间是宝贵的,尤其是生与死之间。如果崇祯早做决定,至少卢象升不会成为牺牲品。

崇祯十七年正月,朝臣李明瑞训诫崇祯:

"只有向南迁移才能缓解当前的迫切需求."

崇祯犹豫了一下,三月崇祯没有拿定主意,而是也对大臣们说道:

"香清建议我去南方,今天可以吗?"

到了那个时候,如果崇祯真的决定要走,可能也不晚。如果在第一个月南迁,成功率会更大。李自成攻破京师,一切都晚了,崇祯死在京山公园。

崇祯皇帝对国家的贡献应该得到肯定。他想拯救他的国家。他不想成为亡国之君,也不想成为几千年来被唾弃的对象。他遇到了罕见的自然灾害和大量不可靠的公务员,这只是他的运气不好。

当然也有它自身的很多问题,然后死亡就成了必然的结局。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lishi/39139.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怒海潜沙》张起灵为什么要调动阴兵?下一篇:历史的拼音 “历史”的拼音怎么写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