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关于乌托邦的故事 印度莫尔王朝历史

导语:印度莫尔王朝历史中,有一个乌托邦的故事,讲述了一个理想国家的诞生和繁荣,但最终却因为人性的弱点而走向衰落。这个故事反映了人类对于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人类的局限和不足。

目录导航:

  1. 关于乌托邦的故事
  2. 图里琛扮演者
  3. 空想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4. 为什么16世纪在英国历史上很重要
  5. 亨利八世是如何进行宗教改革的
  6. 1848年发生了什么事
  7. 《红与黑》这本书讲了什么
  8. 什么什么亨利
关于乌托邦的故事

乌托邦这个概念,是由都铎王朝时期国王亨利八世的大臣托马斯莫尔在他的著作乌托邦中提出的。

当时的英国正在进行激烈的宗教改革,刚刚确立的英国国教正在激烈的反击天主教,作为英国国教徒的托马斯莫尔幻想建立一个完美的人类社会,这个社会中一切正义都将得到实现,而这个幻想出来的人类社会就是乌托邦

图里琛扮演者

胡荣华扮演。

胡荣华,197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同年进入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任演员,现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员。

代表作有《杜鹃山》、《夜店》等。

话剧作品

1976 《杜鹃山》饰 雷刚

1979.6 《夜店》饰 癞皮匠

1979 《日出》饰 黑三

演员胡荣华

1979 《苍天在上》饰 反贪局局长

1980.6 《柔密欧与幽莉叶》饰 长尧

1987 《三剑客》饰 黑衣剑客

1987 《泰特斯安特罗尼克司》饰 莫尔人

2002.5 《十一朵玫瑰》

2003.6 《凝聚》

2004 《浴火忠魂》饰 总指挥

2004 《肮脏的手》饰 亲王

2005.3 《李亚子》饰 李嗣源

2006.8《萨勒姆的女巫》饰 警长

音乐剧

2005.8 《狂雪》饰 老汉

电影作品

《没有航标的河流》饰 石牯

《绑票》饰 罗飞虎

《逢凶化吉》饰 飞贼

《孤岛血雨》饰 猎枪手老赵

《梁上君子》饰 沙皮

《血战台儿庄》饰 山东大汉

《开天辟地》饰 陈炯明

《三毛从军记》饰 征兵站长

《马路骑士》饰 大个

《潇洒走一回》饰 店老板

《血囚》饰 鲁能

《血色玫瑰》饰 司机

《潘汉年》饰 李柏民

《香堂往事》饰 淮北帮主

《原野 》饰 洪大

《缉毒队在行动》饰 铁头

《情缘》饰 鲁忠根

《地宗仁归来》饰 阙锡山

电视剧作品

《雍正王朝》饰 大内侍卫图理琛

《陆小凤》饰 城北庄主李燕北

《骗侠》饰 旅长

《商场之战》饰 大卫

《边塞烽火》饰 鲁副团长

《黑色的梦》饰 采煤班长

《黄金走私案》饰 飞刀老四

《上海滩绑票案》饰 戴宗

《江淮大侠》饰 余忠成

《女船王》饰 队长

《岳飞》饰 牛臬

《杜公馆》饰 金阿三

《徽邦曲当行》饰 余黑头

《她的代号白牡丹》饰 鲁洪山

《小刀祭》饰 三元帅

《奶奶的婚事》饰 电梯工

2004年《我主沉浮》饰 省委副书记于华北

2006年《我本英雄》饰省委副书记于华北

2012年《浮沉》 饰江州副市长张启明。

空想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

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①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家庭手工业生产方式相适应,代表人物有托马斯·莫尔和康帕内拉。

②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手工业生产方式相适应,代表人物有摩莱里和马布利。

③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与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相适应,代表人物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后期,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是占有工人剩余价值空想社会主义,他点名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理想但空想社会主义,他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和工人阶级的力量,他不能通过积极斗争实现推翻封建资本主义王朝的统治,它具有历史局限性。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空想社会主义这种学说最早见于16世纪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是先贤柏拉图的理想国与欧洲不公现实的冲撞产物。在文艺复兴思潮的人文主义氛围影响下,与托马斯·莫尔同时代有相当一批人探索过这种思想,但一般认为莫尔为空想社会主义第一奠基人。

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6世纪至17世纪、18世纪和19世纪初,共经历了300多年。三个阶段的社会和历史条件各不相同,无产阶级的发展水平也不同。

16世纪至17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了“实行公有制”、“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等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但对社会主义的设想还仅仅只是一个粗糙而简单的轮廓而已。

18世纪,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开始对社会主义进入理论探讨和论证阶段,并用“法典”形式作出明确规定;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了批判,认为私有制引起经济上的不平等、进而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当具备初步的阶级观点后,主张实行绝对平均主义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时,以农村公社和手工工厂为原型,主张在封建制度崩溃后,在农村公社和手工工厂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赞同君主制、终身制、家长制等。

19世纪30和40年代,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顶峰时期。由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这时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和道德观念进行了批判;理论上,提出政治制度的基础是经济状况,指出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设计未来理想社会主义制度时以大工厂为原型,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

为什么16世纪在英国历史上很重要

因为16世纪,在英国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大变革。

1、圈地运动和资本原始积累。16世纪以后,英国陆续组织许多贸易公司,进行海盗掠夺。海盗J.霍金斯贩运黑人致富,F.德雷克则在伊丽莎白一世赞助下劫掠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并于1577~1580年间进行了震惊欧洲的环球航行。

2、专制王权和宗教改革。都铎王朝统治时期,英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王权空前强化。旧贵族在玫瑰战争中自相残杀殆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希望保持和平,以利于发展经济。专制王权的统治首先依靠新贵族,保护和奖励工商业和航海业,以增强国力。

3、16世纪,英国经济发展,文化亦兴。人文主义者T.莫尔撰写《乌托邦》,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先驱。诗人E.斯宾塞初写田园诗,后写《仙后》,歌颂伊丽莎白一世时代。F.培根作为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创始人”,倡导归纳的和实验的新哲学。

4、16世纪后半叶,英国文学中最繁荣的是戏剧。悲剧作家C.马洛是新剧的先驱,留下可观的戏剧创作遗产。文学巨匠莎士比亚,留下许多不朽名著,对人类文化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亨利八世是如何进行宗教改革的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及导火线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背景可以概括为:(1)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要求宗教改革;(2)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社会各阶层反教会情绪不断高涨;(3)日益强大的王权力图摆脱罗马教权的桎梏三点。

英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线是亨利八世的一场离婚案。16世纪20年代后,王后凯瑟琳已无生育的希望,将来继承王位的,非那位公主莫属了。但是在英国历史上女王执政尚无先例。于是离婚再娶的求子嗣成为亨利八世心目中的一件大事。当时,英国新兴市民阶级和贵族都希望英国实行宗教改革,国为他们都垂涎教会的财产,而且市民阶级也迫切要求推翻天主教的统治以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亨利八世在市民和贵族的支持下,决定与罗马天主教廷决裂。他于1529年召议会,讨论宗教改革问题。1530年下半年在枢密会议内形成了以托马斯·克伦威尔为首的改革集团。

二、宗教改革的内容

英国宗教改革的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确立英国国王对于英格兰教会的至尊地位;二是剥夺修道院的土地和财产。前一方面主要体现在《至尊法案》、《反对教皇权力法案》等一系列国会法规中,这些法案一劳永逸地使英国国王取代凶教皇的权力,成为英国最高的世俗领袖和宗教领袖,并且把许多否认国王至上权威的主教、修士和官吏们处以死刑(其中包括红衣主教约翰·费希尔和大法官托马斯·莫尔等人)。在后一方面,截止到1540年,共有560所修道院被查禁,年收入值13.2万英镑的土地归于英国王室,后来又通过赐赠和变卖等方式流入贵族和地方乡绅之手,实现了土地产权从修道院向世俗乡绅的转化。土地所有权的转换使英国一批乡绅在经济和政治舞台迅速崛起,成为英格兰宗教改革的中坚力量和新兴的土地资产者。

三、宗教改革的局限性

亨利八世虽然将自己的离婚案演绎成了一场宗教改革运动,但他本人仍然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他虽然不承认罗马教皇的至高权力,却仍然奉守天主教的各种教义与教规。在他的在有生之年,英国与罗马教会的关系虽然紧张,但是英国的宗教改革却始终被限制在一个非常有限的范围内,与欧洲激进的宗教改革运动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他将英格兰宗教改革仅仅限制于教会政治和经济方面,很少涉及宗教神学和教义、教规方面的问题。他要求英格兰教会继续保留罗马天主教会的教义和教仪,宣称自己所信奉的仍然是正统的天主教信仰,并且明确地与新教划清界限。

1539年,亨利促使国会通过了“六条教规”,该教规的正式名称为《废除不同信仰法案》,它表明了亨利试图与罗马天主教会重修旧好的意愿。该教规重申“化体说”、教士独身、秘室忏悔制度和其他一些罗马天主教会的教义和仪式,将否定这些教义和仪式的人判为异端。“六条教规”引起了国内新教徒和欧洲大陆新教派别的强烈不满,激化了天主教徒与新教徒之间的矛盾,从而使英格兰成为“各种宗教流派诞生与实验的大本营”。

四、宗教改革的影响

进一步完善了政府的组成,并确立了主权国家的对外主权,对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英国宗教改革期间,亨利八世所实行的措施中,有一项措施对后世的影响甚大,那就是废除修道院制度。

五、总结

亨利八世同他的妻子(阿拉贡的)凯瑟琳在婚姻和王朝方面的麻烦,从表面上看,是由于凯瑟琳没有能够为他生育合法而又成活了的男性继承人所激化的矛盾造成的。但实际上,当时“国王的大事”是宗教问题。基督教世界的精神领袖教皇裁决:亨利必须尊重自己的婚姻。但亨利的良心告诉自己,必须解除这一婚姻。这两种立场都隐含着重要的政治意义。在亨利的内心深处,他不仅要同凯瑟琳离异并重新结婚,而且还要进行一系列事先并未预见到的,但同时又是必然的宗教改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英国的宗教改革。

1848年发生了什么事

1848年,《共产党宣言》横空出世,宣告自人类产生以来,一个即将到来的政党讲石破天惊的创造奇迹。这年,欧洲也爆发了工人阶级为主导的革命。

1848年革命,也称民族之春(英语:Spring of Nations)或人民之春(英语:Springtime of the Peoples),是在1848年欧洲各国爆发的一系列武装革命。这一系列革命波及范围之广,影响国家之大,可以说是欧洲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革命运动。

1848年发生的历史事件是法国二月革命。

1848年2月22日,法国“二月革命”爆发。人们冒雨走上街头,高喊口号冲向基佐住宅。2月23日,起义群众同政府军进行激战,工人也举行了自发的总罢工。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军队发生了动摇。路易·菲利普感到局势严重,下令把基佐免职,授命莫尔伯爵组阁,以内阁交替转移起义者视线作为缓兵之计,以保全王位。但广大人民吸取了1830年“七月革命”的教训,不再受欺骗了。他们决定推翻七月王朝,建立共和国。

二月革命的意义:

对于法国来说,声势浩大的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王朝的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拿破仑帝国时期以法律形式确立起资本主义发展的正常统治秩序,以后的各个王朝也都担负着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的任务。

二月革命推翻了阻碍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和损害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金融贵族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确立起资产阶级的全面统治,为资本主义在法国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道路。二月革命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继续,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1848年历史重大事件:

2月2日——美墨战争结束。

2月2日——首批满怀着淘金梦想的中国移民抵达 旧金山。

2月21日—— 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得里希·恩格斯发表 《共产党宣言》。

2月25日——法国 二月革命,七月王朝被推翻。

3月20日—— 巴伐利亚 路德维希一世退位。

3月23日——奥塔哥成为新西兰的一个省。

4月6日—— 杨秀清首次假托天父,附体传言。

5月18日——德国首届德国 国民大会在法兰克福召开。

5月29日——威斯康辛州成为美国第30个州。

6月22日—— 法国六月起义爆发。

7月11日——英国 滑铁卢车站通车。

8月11日—— 威尼斯共和国复国。

8月17日——犹加敦正式成为墨西哥的一部分。

9月12日—— 瑞士联邦参政会通过宪法。

9月16日——土卫七被发现。

11月4日——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建立。

12月2日——奥地利皇帝斐迪南一世让位给他侄子弗朗茨·约瑟夫。

12月10日—— 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当选首任法兰西第二共和的总统。

12月20日——拿破仑三世: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总统在法国国民议会前宣誓就职。

1848年—— 洪秀全写成《 原道觉世训》。

1848年——上海老凤祥 银楼开张,此举开创了中国首饰业的世纪品牌,引领此后百余年的时尚。

1848年发生的事情主要有:

欧洲1848年革命,

美墨战争的结束,

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

以及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成立。

《红与黑》这本书讲了什么

小说描写一个名叫于连·索累尔的外省青年,出身低微,有一定的聪明才智。他在当地市长家中当家庭教师时,勾引上主人的年轻妻子,后来又在巴黎勾搭一个贵族小姐。市长夫人出于嫉妒,揭穿了他的丑行。他一怒之下,开枪打伤了市长夫人,法庭以预谋杀人的罪名判处他死刑。主人公于连是当时一代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上流社会的迫害与影响,个人的孤傲与野心,是于连悲剧的根源。这部小说的魅力还在于作者颇费匠心地赋予小说以浓厚的政治色彩。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

小说对于连双重人格、矛盾性格和悲剧命运的描写,客观上也揭露了法国王政复辟时期的残酷现实状况以及由此产生的对青年一代的腐蚀和摧残。

小说的副标题名为“1830年纪事”,实际上读者也可以由此而深刻地了解“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和现实状况。

《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

因此小说虽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毕竟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

作者用它长期以来对复辟王朝时期生活的观察,联系当时的实际,注入他对社会矛盾的认识,使《红与黑》成为一部反映复辟时期社会现实的优秀作品。

作品中的“红”代表了穿红色军服的士兵,“黑”代表了穿黑色衣服的教士,这是当时社会中的青年人出人头地的两条捷径,也代表了当时社会的社会特征。

作品对社会的种种罪恶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同时,成功地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尤其强调环境对人物的影响,也使这部作品成为典范。

《红与黑》虽然写的是主人公于连一生奋斗的过程和其浪漫的爱情故事,但它把具有童大意义的社会题材作为结构小说横纵经纬的重要因素,并使之成为主人公活动的典里社会环境和依据,因而充分显示了它的现实主义艺术方向。小说比较深刻地反映了法国19世纪30年代的社会现实。

小说中写到了拿破仑热烈而奔放的时代,新兴资产阶级的日益发展和繁荣,以及法国几十万受压抑的小资产阶级青年渴求自由平等,渴望战争的强烈愿望。

小说中也再现了波旁王朝复辟后,耶稣会和修道会独揽大权,肆虐横行,以及保王党和反动教会如何沆瀣一气,视人民为敌的残酷现实。更重要的是,小说中还反映了波旁王朝在覆灭前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以及资产阶级自由党企图东山再起的勃勃雄心。

小说描写的于连个人奋斗的悲剧,这在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是极为惯见的社会现象。波旁王朝复辟后,许多小资产阶级青年失去了拿破仑时代靠个人天赋晋官加爵的机会。

他们去等级森严的巴黎进行个人奋斗,但只有少数人成功了。大多数人却失败了。这就是王朝复辟后整整一代小资产阶级平民的现实遭遇,于连的悲剧也正是这样一出富于时代特征的悲剧。

《红与黑》打破了学院古典主义因循守旧、向中世纪和古希腊古罗马取材的清规戒律,把当代社会现实生活引入小说,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并创了先河。

散文化

司汤达在《红与黑》中试验了一种散文化的叙事风格和结构形式。

首先说散文化叙事风格。所谓散文化叙事风格,在司汤达看来,主要是叙事风格上的自然与质朴,而非修辞学意义上的浮夸与修饰。

从《红与黑》的艺术实践上看,无论小说的描写还是叙述,或者人物对话,基本上都体现出这一风格。小说中没有古朴典雅的华丽词组,没有史诗化的壮丽诗句,也没有如浪如潮的浪漫主义式的想象和感情渲染,整部小说都在一种简约质朴的风格中展开的。

为了追求小说风格的散文化,司汤达在小说情节纵向发展过程中,时而切断情节,插入主人公的心理描写或作者本人的评论等。这种写法由于横向描写的增加,势必使小说导向散文化。在小说中,于连的心理活动紧随着情节的叙述,每章,甚至每页都有心理描写。至于小说写到于连最后入狱时,心理描写几乎使情节完全陷于停顿。

因而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情节的“浓度”,使小说走向散文化。除此之外,司汤达本人也时而以全知全能的视野,时而又充当小说中的一个角色出来对小说中的事件或人物发表品头论足的评论。

有些评论固然是画龙点睛,具有点题作用,但有些却完全游离于情节。如写到于连参加德,拉莫尔侯爵主持的一次阴谋会议时,作者加上关于政治与文学关系的一段议论,确是多余的。

《红与黑》小说的结构形式是由三个不同的生活、场景构成的:维利也尔小城、贝尚松神学院和巴黎莫尔候爵府,且三个生活场景又有相对的封闭性和独立性。联接三个生活场景的不是主人公于连性格发展的必然走向,而是于连生活中的偶发性事件,它们纯属于连生活流程中的一个个自然环节。

于连身为一个细木匠的儿子,由于西朗神甫发现了他的才华,教给他拉丁文的《圣经》,尔后把他介绍给德·雷纳尔市长做家庭教师,这对于连说来的确是很偶然的。去贝尚松神学院读书,也是西朗神甫力荐。

这虽然符合于连做神甫的决心,但小说并未说明于连一定要进神学院,况且他进神学院主要是迫于他与德·雷纳夫人的暖昧关系。

至于去德·拉莫尔侯爵府,完全是宗教教派内江所致。如果从另一方面说,这恰恰是有悖于他做一个神甫的野心。

以上说明,《红与黑》的结构形式,不是由主人公性格走向决定的,而是由主人公生活流程中的偶然性因素使然。如果剔了这些因素,《红与黑》的艺术结构便会坍塌,因为三个生活组曲之间,并未由于连性格发展的必然逻辑联接在一起。

作者描写人物不重肖像、服饰等外部特征而重内心世界,擅长运用剖析方法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秘密和复杂性格,例如作品中写到“钟声把他惊醒了,如同雄鸡一唱惊醒了圣彼得一样,他明白执行最困难任务的时间已经到了,他一直没有去想他那个无礼的要求,自从把它提出来之后,它是多么令人难堪地遭到拒绝!

我已经告诉她我今夜两点钟要到她寝室里去,他一边站起来,一边想,我可能又粗野,又没有经验,完全是一个乡下佬的儿子,德尔维尔夫人对我讲得够清楚了,但至少我不是弱者。”

从以上描写可以看出:作者描写人物心理与描写人物行动结合在一起,做到由表及里,静中有动,表里一致,动静结合,为小说的情节发展作了辅垫,作者以高超的心理描写技巧刻划人物,使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完整和丰满,具有生动性和真实性。

作品影响

《红与黑》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19世纪欧洲文学史中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也是美国作家海明威开列的必读书,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

《红与黑》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自1830年问世以来,赢得了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特别为年轻人所喜爱。作品所塑造的“少年野心家”于连是一个具有高度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已成为个人奋斗的野心家的代名词。

《红与黑》在文学史上影响深远,法国有专门研究司汤达和《红与黑》的学问—“司汤达学”和“红学”,还有专门研究该书的“司汤达俱乐部”。

作品评价

司汤达的《红与黑》已显示了20世纪小说的方向,进入这本书中,就会感受到只有第一流的心理小说家才能给予的震撼,因为它带给人们的是更富真实感的精神内涵。——美国教授费迪曼

《红与黑》是我平生最受益的书籍。——法国作家纪德

司汤达的《红与黑》中的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社会主义的英雄人物的"始祖"。——俄国作家高尔基

小说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灵空间,广泛运用了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挖掘出了于连深层意识的活动,并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是一首"灵魂的哲学诗”。——《外国文学史》

什么什么亨利

英国都铎王朝第二任君主

亨利八世(1491年6月28日—1547年1月28日),是都铎王朝第二位英格兰国王及首位爱尔兰国王。推行宗教改革,他在位期间,把威尔士并入英格兰。

年轻的英国国王亨利八世,身材魁梧,能文能武。在其统治初年,他的某些作为受到文艺复兴新思潮的影响。他写了两本书,并且还会写诗作曲,他登基不久创作的民谣《绿袖子》成为众口相传的流行歌曲。

亨利八世亲自拜访《乌托邦》的作者托马斯·莫尔(托马斯·莫尔最后因为拒绝接受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而被送上了断头台),并一直任用他为亲信大臣。

他也支持维护英国司法权,反对罗马教廷干涉,声称“在英国国内除了上帝,国王是最高威权。”

亨利八世一手创建了英国皇家海军,他下令建造快速灵活的新式战舰,把火炮装在船舱内部,并配备专门的战斗水手,并修建了几个海军专用的船坞。他在1514年给特里尼蒂公司颁发许可状,令其专门经营航海业,并有权征税资助航海和设置灯塔。

欧·亨利(O.Henry,1862年9月11日—1910年6月5日),又译奥·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美国短篇小说家、美国现代短篇小说创始人,其主要作品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叶子》《二十年后》等。

1862年9月11日,欧·亨利生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格林斯伯勒,曾当过银行职员、药剂师等。1896年2月,欧·亨利因受到盗用公款的指控入狱,后逃亡洪都拉斯。1898年再次入狱,期间开始发表作品。1902年,欧·亨利移居纽约,成为职业作家。1910年6月5日,欧·亨利因肝硬化在美国纽约去世。欧·亨利与契诃夫和莫泊桑并列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的作品有“美国生活的百科全书”之誉。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lishi/569331.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古代哪种鞋子更普遍,木鞋还是布鞋?下一篇:为什么要有国际法 古罗马的万民法是国际法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