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阿拉伯帝国著名历史事件 伊朗王室的历史

导语:伊朗王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阿契美尼德王朝,经历了萨珊王朝、阿拉伯征服和帝国时期。20世纪初,伊朗王国成立,但在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被推翻。

目录导航:

  1. 阿拉伯帝国著名历史事件
  2. 契丹历史
  3. 沙特阿拉伯的历史沿革
  4. 波斯最古老的景点
阿拉伯帝国著名历史事件

一、普瓦捷之战

公元732年,阿拉伯帝国的西班牙总督阿卜杜勒·拉赫曼·迦菲齐大举进攻高卢地区,与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在普瓦捷展开激战。

普瓦捷之战对欧洲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有西方史学家认为,这是改变世界历史的决定性战役之一。这场战役的决定性在于,阿拉伯人从此止步于伊比利亚半岛,未能再向更广阔的欧洲大陆进军,欧洲的基督教信仰因此得到了保全。普瓦捷战役发生的二十一年前,阿拉伯帝国征服了伊比利亚半岛,在此设立了安达卢西亚行省,但是阿拉伯人对此还不满足。最早进军欧洲的阿拉伯统帅穆萨甚至计划率领军队横穿欧洲,击败拜占庭帝国,然后回到大马士革。

更为现实的目标是掠夺欧洲的财富,法兰克王国有很多富丽堂皇的教堂,对阿拉伯人有很强的吸引力。再加上法兰克王国当时内斗不止,进军高卢的计划很快就付诸行动了。 二、安巴萨战败

安达卢西亚总督安巴萨率军入侵今天的法国南部,洗劫了当地的教堂和修道院。进攻图卢兹的时候,安巴萨的军队遭到了阿基坦公爵欧德的顽强抵抗,安巴萨本人阵亡,阿拉伯军队被迫退回西班安巴萨战败,一个主要原因是内部不稳。阿拉伯帝国驻扎在欧洲的军队,主要由阿拉伯人和来自北非的柏柏尔人构成,而且柏柏尔人占多数。柏柏尔人常常受阿拉伯人歧视,占多数的他们自然就心怀不满。柏柏尔人领袖奥斯曼·伊本·阿比·尼萨就暗中勾结欧德公爵,甚至在战后迎娶了欧德的女儿。内部离心离德,这仗当然赢不了。后来上任的安达卢西亚总督阿卜杜勒·拉赫曼,着手解决的第一件事,就是柏柏尔人的问题。阿卜杜勒·拉赫曼颁布政令,规定柏柏尔人和阿拉伯人享有同等地位,算是缓和了双方的矛盾。

接下来,阿卜杜勒·拉赫曼率军讨伐不忠的奥斯曼,一举将之击溃。奥斯曼侥幸逃脱,投奔了岳父欧德公爵。

欧德公爵当时正自顾不暇。他和柏柏尔人结盟,引起了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的不满。因此法兰克军队发动了对欧德的进攻,打得欧德毫无还手之力,实力受到严重削弱。牙。

然而到13世纪,阿拉伯人迎来他们最为残酷的敌人蒙古人,1253年蒙古人发起了第三次西征,此前蒙古人第一次西征攻灭花剌子模帝国,及东欧地区,打开了蒙古人向西的通道;后来蒙古人发动了第二次西征,彻底扫荡了东欧,并攻击了中欧地区;而蒙哥大汗时期蒙古正式发动第三次西征,目标就是阿拉伯帝国,最终旭烈兀攻占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并处死阿拔斯王朝的末代哈里发,阿拉伯帝国正式灭亡。

此后的阿拉伯人先后被蒙古人统治、奥斯曼土耳其人的统治,西方英法等殖民者的统治,再没有迎来统一。

阿拉伯帝国镇压了内部反对势力后,第一任哈里发阿布·巴克尔( Bakr,573—634年)随即向叙利亚方面发动了扩张战争。巨大胜利的强烈刺激下,

第二任哈里发奥马尔(Umar,586—644年)发动了阿拉伯历史上空前的大征服运动。635年,哈里发的军队同时对拜占庭和波斯萨珊帝国(226—651年)展开了进攻。被称作“安拉之剑”的哈立德·伊本·韦立德(Khalid,?—642年),率领阿拉伯人迅速通过人迹罕至的叙利亚沙漠,在亚尔穆克河畔一举歼灭了拜占庭5万大军,占领了叙利亚首府大马士革。阿拉伯军队的接连胜利,迫使被围困两年的耶路撒冷于638年请降归顺。面对阿拉伯人猛烈的攻击,拜占庭帝国国王希拉克略悲哀地说道:“叙利亚,如此美好的锦绣河山,还是归于敌人了!”

占领叙利亚后,4万阿拉伯铁骑乘胜挥师东进。637年,哈里发的军队占领了亚洲西部的伊拉克,并向伊朗高原境内的萨珊波斯的腹地不断推进,最终于642年在卡迪西亚战役中彻底击败了萨珊波斯军队,征服了已有4000多年文明的历史古族波斯人。

与此同时,西征大军也捷报频传。640年阿拉伯人攻入埃及,在科普特人(Copts)的支持下获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642年,哈里发成为亚历山大的主人,整个埃及纳入阿拉伯帝国的版图。

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Osman,574—656年)继续进行扩张战争,在他的统治时期,阿拉伯帝国的铁骑先后征服亚洲的霍拉桑、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以及非洲的利比亚等地区。为了进一步控制地中海,奥斯曼征集小亚细亚沿岸居民,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

穆罕默德和历代哈里发都奉行较开明的文化政策,这使得以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这两个将不同民族融合在一起的纽带为基础的阿拉伯文化得以高度发展。

领先地位和融合精神。阿拉伯帝国的形成促进了伊斯兰教文化的传播,也推动了帝国范围内各个不同地区文化的结合。它是在吸收、消化原埃及、两河流域、波斯帝国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既有鲜明的特点又有很强的包容性

公元4至6世纪,阿拉伯半岛周围强国 到了公元4至6世纪这一时期,北方的拜占庭帝国和萨珊波斯帝国,以及东非的埃塞俄比亚阿苏姆王国,三者为了争夺也门国际商路的控制权,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

阿拉伯历史:普瓦捷之战,欧洲梦破碎

关键词:普瓦捷之战、欧洲梦破碎

前因

征服伊比利亚半岛:公元711年,在穆萨·伊本·努赛尔的指挥下,阿拉伯军队渡过直布罗陀海峡,正式发起了对伊比利亚半岛的征服战争。

后果

柏柏尔人大起义:公元741年,北非发生柏柏尔人大起义,阿拉伯帝国不得不派出大军镇压,因此放松了对欧洲的军事行动。

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四大哈里发时期

穆罕默德之后,阿拉伯国家的首脑称为“哈里发”,意为真主使者的继承人。最初的四大哈里发由穆斯林公社选举产生。第一任哈里发阿布·伯克尔(632~634在位)平定了各部落的叛乱,恢复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634~644在位)利用拜廷帝国和波斯长期战争后两败俱伤的有利时机,在“圣战”的旗帜下,发动了一系列对外战争。先后征服拜占廷统治下的叙利亚(636)、巴勒斯坦(637)和埃及(641)。并于642年大败波斯军。占领了从波斯湾到高加索、从伊拉克到波斯本土的广大地区,为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倭马亚王朝时期

8世纪初,倭马亚王朝的政权巩固以后,阿拉伯贵族又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在东线,征服了布哈拉、撒马尔罕、信德及部分旁遮普地区,并达到中国唐朝边境。在西线,攻占埃及以西的北非地区后,于711年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占领了安达卢西亚。后在入侵法兰克王国的普瓦提埃战役(732)中遭到失败,退回西班牙,从此再未越过比利牛斯山。至8世纪中叶倭马亚王朝后期,阿拉伯帝国的版图西临大西洋,东至中亚河外地区,成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庞大封建军事帝国。

阿拔斯王朝时期

阿拔斯王朝历时500余年,分为强盛和衰落两个阶段。王朝建立后最初的近100年(750~842),特别是哈伦·拉西德和麦蒙执政时期,是阿拉伯帝国的极盛时代。751年阿拉伯帝国军队在中亚怛罗斯战役中,击败中国唐朝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军队,控制了中亚的大部分地区。

阿拉伯帝国灭亡之后,“哈里发”的头衔作为伊斯兰教宗教领袖的称号,一直被继承下去。哈里发国由位于开罗的马穆鲁克王朝的控制之下,这奠定开罗在阿拉伯的地位。1517年,奥斯曼帝国征服了埃及,时任哈里发的穆台瓦基勒被俘。1543年,穆台瓦基勒死去,奥斯曼苏丹苏莱曼一世宣布自己继承哈里发的职位,成为全世界穆斯林的领袖。直到1924年,哈里发制度最终才由土耳其共和国的凯末尔完全废除,但土耳其人不是阿拉伯人,加上凯末尔的世俗主义政策,并不被视为穆斯林的代表。直至1932年伊本·沙特统一阿拉伯半岛并建立沙特阿拉伯,阿拉伯地区才重新建立一个统一的政权。

契丹历史

契丹民族史:介绍契丹的历史,契丹Khitan,源于东胡鲜卑的宇文鲜卑,宇文鲜卑中有很大的匈奴成分。契丹与同样说蒙古语的室韦、库莫奚是同族异种。今天的达斡尔是契丹民族的后裔。

契丹,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少数族群,他们建立了辽朝(907年—1125年)。

辽朝被金朝所灭后,皇室耶律大石率领汉、契丹以及北方诸部,远涉万里抵达中亚重建辽朝,史称“西辽”(1124年—1218年),后被蒙古军队所灭。

契丹在中国史籍中最早出现的活动大约可见于《资治通鉴》,事件的时间是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

在朝鲜人金富轼于1115年完成的该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三国史记》,也是目前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正史中,也已经出现了“契丹”的有关人物和事迹。

契丹 中古出现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亦指这个民族所建立的政权。自北魏开始,契丹族就开始在阜新活动,至唐末强大,五代时(公元916年)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统治中国北部,辽朝先与北宋交战,“澶渊之盟”后,双方长期维持平稳关系。

辽中叶后,统治集团日益腐朽,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各民族起义风起云涌。

当女真族展开强大攻势之后,辽帝国迅速走向灭亡,1125年为金所灭。其疆域东临北海、东海、黄海、渤海,西至金山(今阿尔泰山)、流沙(今新疆白龙堆沙漠),北至克鲁伦河、鄂尔昆河、色楞格河流域,东北迄外兴安岭南麓,南接山西北部、河北白沟河及今甘肃北界。

辽(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是契丹人建立的国家。契丹人住在位于西辽河上游与大兴安岭东麓一带,以游牧和渔猎为生,于隋唐之际,其各部由分散活动开始走向联合,并向了河中下游发展,唐末时期,耶律阿保机统领其部落联盟发展起来。

这时,中原大乱,大批汉人避地契丹境内,汉人的生产技术与文化也随之大量传入。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在汉人官员的协助下,仿照中原王朝的模式,称帝(辽太祖)建国,国号契丹,后改称辽。

辽建国以后,东灭渤海,西征服甘州回鹘可汗,北尽漠北,往南获后晋石敬瑭所割燕云十六州。公元947年,南下入开封俘后晋宣帝石重贵而返

契丹人之肇兴以公元907年(唐哀帝天佑四年、五代十国后梁太祖开平元年)为里程碑,标志性事件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继任契丹民族部落联盟首领,916年(后梁末帝贞明二年)立国,阿保机自号“天皇帝”,国号为“大契丹国”,建都于皇都(后改称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建元“神册”。

所谓神册,源出中国道教学说,在古汉语中意味着正统、正道之意,简单可以理解为“神的册封”、“神明的旨意”,取此年号表示契丹人,在十世纪初叶已经将自己建立的政权视作中国正统。

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灭后晋,并于此登基改汗称帝,改国号为辽,改年号为“大同”;983年复名“大契丹”;1007年辽圣宗迁都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1066年辽道宗耶律洪基恢复国号“辽”,自称“大辽”。

辽,在契丹语里有“镔铁”的意思,在汉语里本意为“远”、“阔”,地理上指“辽水”即“辽河”

辽朝疆域辽阔,其立国之初还只是拥有今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老哈河一带,面积不过万把平方公里。阿保机建国之后,不断对外扩张,征服和统治了奚、乌古、室韦、回鹘、渤海等中国北方、亚洲北部众多族群、部落,疆土迅速扩大。

后晋石敬瑭为了获得契丹人襄助以对抗北宋,割让“燕云十六州”于契丹,从而使辽朝轻易进入了中原。

据《辽史·太祖纪(下)》载:(辽朝疆域)“东自海,西至流沙,北绝大漠。”即其疆域东北到黑龙江口,东边到鄂霍次克海、日本海、渤海,西南边到今天中国甘肃、新疆的沙漠一线,西北界到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等国交界的阿尔泰山脉附近,北至今俄罗斯境内外兴安岭和蒙古国中部一线,南边则进入中原腹地,以今天津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一线与北宋接壤。

《辽史·地理志》概曰:“总京五,府六,州、军、城百五十有六,县二百有九,部族五十有二,属国六十。东至于海,西至金山,暨于流沙,北至胪河,南至白沟,幅员万里。”

具体说来,在辽朝全盛时期,其疆域包括——今蒙古国全境,中国东北三省全部,北京市全部,天津市大部,河北省唐山市、张家口市、秦皇岛市及廊坊市、保定市部分地区,山西省大同市、朔州市全部,以及忻州市宁武、神池、五寨、偏关等县,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兴安盟、通辽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盟、包头市、呼和浩特市全部及鄂尔多斯市的东胜区、准格尔等区旗,今俄罗斯阿尔泰边疆区、阿尔泰共和国、阿穆尔州、赤塔州、滨海边疆区、哈巴罗夫边疆区和布里亚特共和国南部,今朝鲜咸境北道、两江道全部和咸境南道、江原道之一部。

据已故中国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研究考证,并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给出了辽朝疆域地图,其测算辽朝的疆域面积,以1111年(辽天祚帝天庆元年)为准,超过450万平方公里。

辽天祚帝耶律延禧于1125年(北宋徽宗宣和七年、西夏崇宗元德七年、金太宗天会三年)为金朝军队俘虏,辽亡。

值得一提的是,在两年后的1127年(北宋钦宗靖康二年)发生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难”:在契丹人“卵翼”中成长起来的女真人,以羞辱的方式击败并俘虏了积弱甚久的北宋王朝之徽、钦二帝,从而继契丹人之后入主中原。

然而,契丹人政权气数未尽。

在抗击金朝的斗争中,辽贵族耶律淳曾短暂登基,率众抗金;辽朝宗室后代耶律留哥与其弟耶律厮不分别建立了东辽与后辽,前者灭掉了后者,东辽最终被蒙元所灭。

契丹人、辽朝、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光辉注定还要延续——阿保机长子耶律倍之后裔、太祖八世孙、进士耶律大石,文武双全有雄才大略,在辅佐天祚帝抗金失败后,曾拥戴过耶律淳。

不甘服输的耶律大石在被金军俘获后机智脱逃,为避锋芒和东山再起,他毅然力排众议,率领十万汉、契丹等各族百姓向西踏上新的征程。

他们一边与围追的金军厮杀,一边挣脱了西域地方十万联军的堵截,终于于1131年(一说1132年)在广袤的亚洲中部,重新恢复了辽朝,建都虎思斡鲁朵(即唐代安西都护府四镇之一的碎叶镇,时称巴剌沙衮,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托克马克市附近),国号“辽”,建元“延庆”。

因在中国西方,故称“西辽”,于1218年被蒙元军队所灭。

辽朝916年正式建国,至1125年被金朝更替,凡206年,历九帝;若以西辽最终灭亡的1218年计,则大辽政权跨越了四个世纪,共302年,历十二帝(另,西辽还有皇太后和皇妹各一人分别临朝称制)。

“偏安”西域的西辽王朝,在极盛时版图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以上,含今中国新疆、甘肃、青海、西藏等省区之一部,蒙古国及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富汗以及西亚的伊朗等国的全部或一部分。

即使在后期衰败兼有蒙古人西征军的不断压迫,西辽末帝耶律直鲁古时的版图也有近100万平方公里。

西辽德宗耶律大石他和子孙们秉持先进治国方略、开明宗教政策,以德教化各族百姓,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和农具以及蚕桑技艺带到中亚,得到当地百姓拥戴,虽最终被蒙古族西征军所灭,但西辽在中亚统治的80余年给当地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西辽灭亡后,与耶律大石同为契丹皇室出身的耶律楚材随同蒙古军队西征到中亚时,曾这样感慨道:“(大石)颇尚文教,西域人至今思之”。

西辽政权末期,被恩将仇报的乃蛮部王子屈出鲁克篡权,而后又被蒙古军所灭后,西辽契丹贵族波剌黑西逃,在西亚克尔曼地区(今伊朗克尔曼省)建立了一个伊斯兰化的契丹人政权,史称“后西辽”或“西契丹”,前后约八十年(1224~1303或1306年)。

契丹人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里,然而,契丹人及其所建的辽朝、西辽王朝,给世界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唐朝灭亡之后,西域、西亚与东欧地区皆将辽朝(契丹)作为中国的代表称谓;中亚和西亚的古代兵书中,将中国传过去的火药与火器称为“契丹花”、“契丹火箭”;直到今日,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一些斯拉夫民族,或受俄罗斯影响较深的中亚诸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当中,也依旧以“契丹”作为对中国、对中国人的称谓。

辽代的绘画、建筑、佛教造像等艺术,同样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璀璨的高峰。

中国现存最为古老的木构塔式建筑——应县木塔(世界三大奇塔之一),以及北京天宁寺,大同华严寺等等,蔚为大观,均为当之无愧的艺术宝库。

(辽代建筑北京天宁寺/来自网络)

人们会好奇:曾经建立大辽帝国和西辽帝国、叱咤亚洲大陆数百年的契丹人,究竟去了哪里?

目前可知的是——

一部分在漠北的契丹人,因为语言与蒙古接近(口语可互通60%以上),因此在蒙元建立后被蒙古人纳入;

一部分留在东北地区的契丹人被女真人吸纳,后来成为满族的成分;

一部分进入燕云十六州者,部分迫于当时金军杀戮,不得不改为汉姓“刘姓”(耶律就是契丹语中的刘),还有一些则将耶律拆开分别姓“耶”和“律”,二者在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都有分布。

西辽帝国灭亡后,留在中亚和西亚契丹人后裔,后来则基本成为穆斯林,在今哈萨克、乌兹别克等民族中还有“契丹部”存在。

辽朝(916年—1125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传九帝,享国二百零九年。

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部落联盟首领,916年始建年号,建国号“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94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京(今河南开封),耶律德光于汴京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辽”,改年号为“大同”。983年复更名“大契丹”。1007年辽圣宗迁都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1066年辽道宗耶律洪基复国号“辽”。1125年被金朝所灭。

辽末,贵族耶律淳建立北辽,与西夏共同抗金,后被金灭。辽朝宗室耶律留哥与其弟耶律厮不分别建立了东辽和后辽,最后东辽灭后辽,东辽被蒙古所灭。辽朝亡后,耶律大石西迁到中亚楚河流域建立西辽,定都虎思斡耳朵,1218年被蒙古所灭。1222年西辽贵族在今伊朗建立了小政权后西辽,后又被蒙古所灭。

辽强盛时期疆域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中部的白沟河。

契丹族本是游牧民族。辽朝将重心放在民族发展,为了保持民族性将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分开统制,主张因俗而治,开创出两院制的政治体制。并且创造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此外,吸收渤海国、五代、北宋、西夏以及西域各国的文化,有效地促进辽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发展。辽朝的军事力量与影响力涵盖西域地区,因此在唐朝灭亡后中亚、西亚与东欧等地区更将辽朝(契丹)视为中国的代表称谓。

沙特阿拉伯的历史沿革

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继承者建立阿拉伯帝国,8世纪为鼎盛时期,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11世纪开始衰落,16世纪为奥斯曼帝国所统治。19世纪英国侵入,当时分汉志和内志两部分。1924年内志酋长阿卜杜拉·阿齐兹·伊本·沙特兼并汉志,次年自称为国王。经过多年征战,终于统一了阿拉伯半岛,于1932年9月23日宣告建立沙特阿拉伯王国,这一天被定为沙特国庆日。

沙特阿拉伯王国,通称沙特阿拉伯(台译沙乌地阿拉伯),简称沙特。沙特实行自由经济政策,位于亚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东濒波斯湾,西临红海,同约旦、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也门、巴林、卡塔尔等国接壤,首都利雅得,国土面积225万平方公里,人口3617万(截至2022年9月),其中沙特公民约占62%,全国分为13个省。

沙特阿拉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阿拉伯半岛最早的文明。几个世纪以来,半岛作为古老的贸易中心和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在世界主要的一神教之一的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自1932年阿卜杜勒-阿齐兹·沙特国王建立现代沙特阿拉伯王国以来,沙特王国的转型令人惊叹。

在短短的几十年里,沙特王国已经从一个沙漠国家变成了一个现代化、成熟的国家,并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主要角色。

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继承者建立阿拉伯帝国,8世纪为鼎盛时期,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11世纪开始衰落,16世纪为奥斯曼帝国所统治。19世纪英国侵入,当时分汉志和内志两部分。1924年内志酋长阿卜杜拉·阿齐兹·伊本·沙特兼并汉志,次年自称为国王。经过多年征战,终于统一了阿拉伯半岛,于1932年9月23日宣告建立沙特阿拉伯王国,这一天被定为沙特国庆日。

沙特阿拉伯王国,通称沙特阿拉伯(台译沙乌地阿拉伯),简称沙特。沙特实行自由经济政策,位于亚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东濒波斯湾,西临红海,同约旦、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也门、巴林、卡塔尔等国接壤,首都利雅得,国土面积225万平方公里,人口3617万(截至2022年9月),其中沙特公民约占62%,全国分为13个省。

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继承者建立阿拉伯帝国,8世纪为鼎盛时期,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11世纪开始衰落,16世纪为奥斯曼帝国所统治。19世纪英国侵入,当时分汉志和内志两部分。1924年内志酋长阿卜杜拉·阿齐兹·伊本·沙特兼并汉志,次年自称为国王。经过多年征战,终于统一了阿拉伯半岛,于1932年9月23日宣告建立沙特阿拉伯王国,这一天被定为沙特国庆日。

公元七世纪,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得的继承者向外扩张,建立了阿拉伯帝国。八世纪时,其版图横跨欧、非、亚三洲,占据了中亚细亚,全部北非和欧洲的伊比利亚半岛,我国史称大食国。到十一世纪中叶,其衰落。十六世纪沦为奥斯曼帝国的行省。十九世纪,奥帝国衰弱,英国侵入阿拉伯半岛。一九二四年内志统治者伊本.沙特统一了内志和汉志两部分,并于一九二六年自立为国王,一九三二年定国名为沙特阿拉伯。

沙特阿拉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阿拉伯半岛最早的文明。几个世纪以来,半岛作为古老的贸易中心和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在世界主要的一神教之一的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自1932年阿卜杜勒-阿齐兹·沙特国王建立现代沙特阿拉伯王国以来,沙特王国的转型令人惊叹。在短短的几十年里,沙特王国已经从一个沙漠国家变成了一个现代化、成熟的国家,并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主要角色。

沙特阿拉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阿拉伯半岛最早的文明。几个世纪以来,半岛作为古老的贸易中心和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在世界主要的一神教之一的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自1932年阿卜杜勒-阿齐兹·沙特国王建立现代沙特阿拉伯王国以来,沙特王国的转型令人惊叹。

公元7世纪,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他的继承人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并逐步建立起横跨欧、亚、非的阿拉伯帝国。

16世纪阿拉伯半岛沦为奥斯曼帝国的属地。

1446年前后,沙特家族的祖先离开半岛东部卡提夫,来到内志地区的瓦迪-木勒噶河谷附近定居,并将这个地方定名为德尔伊叶。

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沙特家族成为内志地区三个最有势力的家族之一。

18世纪上半叶,在内志地区出现了伊斯兰教的一个新教派-瓦哈比派。瓦哈比派作为实现政治统一的思想武器,被沙特家族全盘接受下来,并在沙特家族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沙特家族的首领先后征服内志,占领利雅得,并袭击科威特、卡尔巴拉,吞并了哈萨,攻克麦加和麦地那,从土耳其人手中夺取了整个汉志,于1811年建立了第一个沙特家族统治的瓦哈比派王朝。

1924年内志酋长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兼并汉志,次年自称为国王。经过多年征战,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终于统一了阿拉伯半岛,于1932年9月23日宣告建立沙特阿拉伯王国,这一天被定为沙特国庆日。

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继承者建立阿拉伯帝国,8世纪为鼎盛时期,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11世纪开始衰落,16世纪为奥斯曼帝国所统治。19世纪英国侵入,当时分汉志和内志两部分。1924年内志酋长阿卜杜拉·阿齐兹·伊本·沙特兼并汉志,次年自称为国王。经过多年征战,终于统一了阿拉伯半岛,于1932年9月23日宣告建立沙特阿拉伯王国,这一天被定为沙特国庆日。

沙特阿拉伯王国,通称沙特阿拉伯(台译沙乌地阿拉伯),简称沙特。沙特实行自由经济政策,位于亚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东濒波斯湾,西临红海,同约旦、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也门、巴林、卡塔尔等国接壤,首都利雅得,国土面积225万平方公里,人口3617万(截至2022年9月),其中沙特公民约占62%,全国分为13个省。

波斯最古老的景点

一、莫克清真寺

莫克清真寺位于设拉子灯王之墓附近的一个巷子里,因为其外墙彩釉色彩中以粉红色最为出彩,所以又被人们称作粉红清真寺。这座清真寺建于1876年,至今保存完好,为设拉子必游景点。寺内的祈祷厅中间有十多根斜蛇纹柱子撑起整个大厅,每根柱子上都有雕刻以及复杂的瓷砖图案。走廊和大厅地上都铺着精美的波斯地毯,阳光射入进来直接洒在地毯上,色彩和线条完美的结合,置身其中犹如在万花筒之中一般。

二、波斯波利斯

波斯波利斯位于设拉子东北约60公里处,距离帕萨尔加德不足50公里。波斯波利斯之于伊朗,如同长城之于中国,是不可错过的必游之地。波斯波利斯作为伟大的波斯帝国的中心,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礼仪之都。这座雄伟的宫殿是阿契美尼德皇帝们的夏宫,也是举行正式仪式的场所。波斯波利斯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其主要宫殿的地基、台阶、窗户、门厅和柱子等都使用了石头,屋顶为木质结构,墙却是砖砌的。

三、三十三孔桥

三十三孔桥位于伊斯法罕市查赫巴格街,是伊斯法罕著名的地标,也是伊斯法罕11座著名桥梁之一,被高度评价为萨法维桥梁设计最著名的代表之一。 建于1602年,全长298米,双层结构,共有33个拱。3座拱门连接上下的查赫巴格街,拱桥同时也起到大坝的作用,可拦截河水。枯水期河床会干涸,一层的桥洞中会有年轻人演奏乐器,唱伊朗的歌曲,适合发呆。二层有人行步道,人来人往,充满生活气息。

四、伊玛目清真寺

伊玛目清真寺位于伊斯法罕市伊玛目广场的南侧,是波斯建筑的典范和世界最美的清真寺之一,已被录入世界遗产。正门与主体偏角的巧妙设计、蜂窝状门廊拱顶及釉砖、内部蓝色瓷砖是这座清真寺的三大亮点。按照约定俗成的惯例,清真寺正殿必须朝向麦加,清真寺正门必须面对广场,因此,礼拜厅正殿及两边的两个宣礼塔都朝着圣地麦加的方向,为了不影响整个广场的整体效果,清真寺正门依旧面向广场。

五、光明王之墓

光明王之墓位于设拉子市东南,又名查拉库圣庙,是公元835年伊斯兰教先知Imam Reza的兄弟Ahmad的陵墓,始建于12世纪。传说有人路过陵墓附近时,看到金光从其中一个墓穴透出,因而发现墓穴的位置,所以有了光明王之墓的名字。历代统治者不断扩建陵墓并使其变成一座神祠,这里逐渐成为伊朗最重要的什叶派宗教圣地之一。陵墓内部庭院非常大,墓室大厅里数不清的小镜片则让室内充满了光芒。

六、贾玛清真寺

贾玛清真寺又名星期五清真寺、聚礼清真寺,位于伊斯法罕市中心,建于11世纪,是伊朗现存最古老的清真寺。四座不同时代的宗教建筑,组成了伊朗最大、最富历史内涵的清真寺复合体,集中体现了800多年来伊斯兰宗教建筑的演变,同时具备塞尔柱克、蒙古和萨法维时代的特点,这种特性在世界其他地方都看不到。进入贾玛清真寺会感到一份很不同的气氛,这里朴实的土砖装饰丝毫不影响建筑物的美观,墙上仍雕满各式各样的伊斯兰花纹图案,气氛古朴,令人恍如穿梭时空,返回古代。

七、古列斯坦皇宫

古列斯坦皇宫位于德黑兰市中心,是一个庞大的王室官邸建筑群。宫殿建造于1865年,是伊朗首都德黑兰最古老的历史遗迹。皇宫的入口在一个种满玫瑰的花园的后面,因此古列斯坦皇宫也被称为玫瑰花园或玫瑰宫。王宫主体堪称伊朗建筑的精华,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镜厅、大理石殿、钻石宫、通风楼等。尤其是镜厅,是古列斯坦精华中的精华,宫殿内的圆形顶部和四周墙壁都用小块镜子镶嵌。此外,宫殿墙壁上还有著名画家克马尔·穆鲁克创作的数幅名画,使宫殿显得更加富丽堂皇、流光溢彩。

八、萨德阿巴德王宫建筑群

萨德阿巴德王宫建筑群位于德黑兰市区东北的山上,原本是伊朗皇室避暑的“夏宫”,是一座由18座宫殿组成的大面积的建筑群,其中知名的7座分别是白宫、绿宫、母亲宫、军事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细密画博物馆和考古博物馆。主要的看点是白宫内奢华的布置、绿宫内著名的镜厅,以及秋天园区的落叶。景区内的建筑都处于森林、花园和草坪包围下,四周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宫殿还设有游泳池、花园和体育场等。

九、自由纪念塔

自由纪念塔位于德黑兰市中心的自由广场中央,高50米,是为庆祝波斯帝国建国2500周年而建,结合了萨珊王朝及伊斯兰传统建筑两种元素,倒Y形的建筑,代表了当代伊朗精神,追求自由与和平。霍梅尼于1979年2月1日返回德黑兰,推翻了“亲美”的巴列维王朝,成立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此后这里就成为经常举行民众游行集会的地方,现已成为德黑兰的地标性建筑。

十、旺克大教堂

旺克大教堂位于伊斯法罕亚美尼亚社区,是伊朗的亚美尼亚族人的旺克天主教堂,也被称作圣姐妹教堂,建于1606-1655年,外部采用了很多伊斯兰建筑的元素,但是看起来比较朴素,内部装潢却非常华丽,融合了伊斯兰建筑的穹顶和瓷砖镶嵌,并且挂满了精美绘画和浮雕,混合了伊斯兰和天主教两种风格。教堂内设有博物馆,展出伊斯法罕各个时期的历史展品。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lishi/572401.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甄嬛传四阿哥是谁的儿子 历史上甄嬛儿子是乾隆吗下一篇:古代太子居住地是在宫外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