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梳理一战二战历史的发展脉络 俄罗斯历史的进程

导语:本文梳理了一战和二战历史的发展脉络,以及俄罗斯历史的进程。通过对这两场战争的回顾,了解了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和重要性。同时,探讨了俄罗斯在这一时期的地位和作用,深入分析了俄罗斯在战争中的重要角色。

目录导航:

  1. 梳理一战二战历史的发展脉络
  2. 彼得一世改革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3. 俄国近代化开端的事件
  4. 乌克兰的历史演变进程
  5. 19世纪的俄国社会状态
  6. 俄国制度的发展历程
  7. 德国工业革命的进程与俄国的不同
梳理一战二战历史的发展脉络

一战:

线索和性质:是由于欧美各国利益冲突日趋严重,导致了列强之间的大规模互斗。

过程:由萨拉热窝的两声枪响,一战在巴尔干半岛拉开大幕,德意奥为首的结盟国与俄法英为首的协约国混战,由于这些国家大多拥有海外殖民地,所以在殖民地的带动下,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加入到了混战之中。

结果:最终欧洲老牌强国大大消耗,而美国乘机从中渔利,通过一战可以与欧洲列强比肩。而其他小国依旧没有摆脱被大国控制的命运,甚至更加窘迫,但还是动摇了欧洲列强在海外的势力。苏联借此时机建立起来。

二战:

线索和性质:除了列强之间的利益冲突外,还有亚非民族独立运动乘机兴起带动了战争的发展和进程

过程:德国不断扩张,最后闪击波兰导致了二战全面爆发。英法被迅速击败,法国陷落。德国如日中天,以整个西欧和中欧的工业实力发动巴巴罗萨计划,被苏联粉碎在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会战后进入相持,库尔斯克会战后德军开始败退。攻克柏林后二战基本结束。

结果:美国再次从中渔利,用最小的付出,得到了二战参战国里最大的利益。苏联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军事强国。在二战后,列强在海外的势力基本瓦解,亚非的民族独立运动连连成功。

彼得一世改革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彼得一世改革,17世纪的彼得一世改革是当时俄国社会提出的要求。也是俄国历史本身发展的必然产物。彼得一世即位以前,俄国无论在政治、经济或文化教育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西欧一些国家。17世纪末,在尼德兰和英国,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确立,而在俄国依然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生产关系,贵族地主是支配。这是俄国历史上第一次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改革运动。

俄国近代化开端的事件

1、开启了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历史事件是彼得一世改革。

2、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农奴制盛行,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农业和手工工场里主要使用农奴劳动,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18世纪初,沙皇彼得一世决心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他发出向西方学习的号召,颁布一系列法令,全面推行改革。彼得一世改革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乌克兰的历史演变进程

蒙古金帐汗国衰落后,乌克兰人开始脱离古罗斯而形成为具有独特语言、文化和生活习俗的单一民族,大约在19世纪的时候,最终形成了乌克兰现代民族。

1654年,乌克兰与俄罗斯签订《佩列亚斯拉夫和约》,邀请沙皇俄国来统治东乌克兰,自此东乌克兰(今第聂伯河东岸)与俄罗斯正式合并,开启了乌克兰和俄罗斯的结盟史。 1667年,俄罗斯和波兰签约,瓜分了乌克兰,条约规定东乌克兰属俄罗斯,西乌克兰属波兰。

19世纪的俄国社会状态

19世纪后半叶,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浪潮进入到了俄国,俄国开启了现代化的进程。不过俄国旧贵族势力比较根深蒂固,不同于法国,法国有大革命,直接瓦解了王室,俄国却没有,旧贵族的势力很难在短时内消亡,而俄国的现代化进程也没有触及旧贵族的利益,旧贵族依然享受特权,是特权阶层。

相反,新富裕的资产阶级要依附于旧贵族,只有依附于旧贵族,他们才能发展,才能发财。于是俄国广大的底层民众既要面对旧贵族的剥削和压榨,又要面对新富裕资产阶级的盘剥,贫富差距相当之大,底层民众生活相当艰辛。

俄国制度的发展历程

在上千年的历史中,俄罗斯实行的是中央集权体制,其联邦制度始于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俄罗斯联邦制度的发展演变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22年苏联成立,是俄罗斯联邦制度的初步确立时期;第二阶段,从1922年苏联成立到1991年底苏联解体,俄罗斯是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这是其联邦制度的发展演变时期;第三阶段,从1991年底苏联解体至今,是俄罗斯联邦制度的重新确立和改革发展的新时期。

政党制度是西方国家政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发达的政党制度是多元化民主政治的重要特色之一。1917年十月革命前后,俄罗斯政党政治经历了多党合作,权力共享到苏共,高度集权的转变,再到苏联解体,俄罗斯恢复多党政治的艰难进程。

目前,俄罗斯已走上了一条被绝大多数人所期望和拥护的政治发展道路,顺应了现代政党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趋势。

俄罗斯多党制的确立经历了一个从沙皇专制到多党制,再到一党制,并最终又回复到多党制的过程,这是俄罗斯政党制度从混乱无序状态逐渐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的变迁历程。

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认为它是农奴制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过渡的转折点。然而,史学家对近代俄国的另一重大事件———1905年后国家上层建筑领域发生的变革却没有定论。

原苏联史学家对于1905年后俄国国家政治制度是否发生根本性演变,即俄国的政体是否发生改变的问题发表了诸多不同的观点。

德国工业革命的进程与俄国的不同

俄国经济技术落后和资金不足成为俄国长期经济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①工业生产的技术设备主要靠国外引进,本国没有建成独立的门类比较齐全的机器制造业。这表明俄国所完成的是一场不完全成熟的产业革命。

②产业革命前期与农奴制相交织,后期与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阶段相联系。

③在上层建筑方面,并没有形成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俄国产业革命是在沙皇封建专制的统治下进行和完成的。

德国产业革命具有自己的特点:

①开始得较晚,但得以利用从英国进口的新机器和先进技术,因而加快了工厂工业的发展。

②从轻工业开始,但能较早重视发展生产资料生产,改组工业结构,结果重工业跟着轻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在普鲁士军国主义影响下,重工业的发展与军火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

③受普鲁士的传统影响较多,产业革命是在城市封建残余势力存在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同一时期的工业增长不如美国发展迅速。德国产业革命的这些特点对以后德国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lishi/598792.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两汉衰落的共同原因 西汉灭亡是哪个皇帝导致的下一篇:2010年世界杯冠军得主是谁 荷兰历史大奖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