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沙拉洛 彝族民族概况 彝族的起源

导语:彝族是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彝族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长期保持着蓄奴制。南诏奴隶制王朝曾长期统治彝族先民地区,对当地奴隶制的存在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朝后期,清朝在彝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对土司、和奴隶主造成沉重打击。

彝族是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古老的民族之一,有苏诺、那苏、武罗、米沙坡、撒尼、阿希等不同的自称名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其分布形式为大分散、小沉降。主要聚居区为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魏初、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毕节和贵州六盘水。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彝族人口为7762286人。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系的彝语分支,分为六种方言。原本是表意文字,历史上称之为萨克文,有人认为是音节文字。1975年,四川制定了《彝文规范化试行方案》,共鉴定出819个规范化彝文字,开始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使用。

彝族是古代羌族与西南土著部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形成的一个民族。六七千年前,生活在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八方发展,其中一人向祖国西南游去。3000多年前,游向西南的古羌人在祖国西南地区形成了“六夷”、“七羌”、“九支”,即史书上经常出现的所谓的“夷”、“青羌”、“吴”、“昆”、“老浸”、“莫莫”,古羌人游向西南时,西南地区有两个古老的民族——白濮族和百越族。古羌人去了西南后,得知白濮和百越长期在一起生活并相互融合,吸收了南方的白濮和百越文化。魏晋以后,昆明人与燃的融合发展为辽人的融合。汉代至六朝,滇东、黔西、川南的主要居民在中国史籍中被称为夷人,有时与夷、普并列。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中出现了巫蛮和白蛮的分化。乌蛮是昆明部落发展起来的,白蛮主要由隋、普等民族组成,并与其他民族融合。

在长期的形成和发展中,彝族先民曾经覆盖了滇、川、黔三省的心脏地带和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区域应该是三省广阔的连片地区。

彝族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长期保持着蓄奴制。公元前2世纪及之前的西汉时期,彝族先民社会已经出现了游牧部落和定居农业部落的分化。东汉至魏晋时期,一批齐帅、在彝族先民地区继续分化,表明昆人部落在征服普人部落的基础上,基本完成了从原始部落向蓄奴制的过渡。

20世纪30年代,蒙赵奢统一了六肇,云南彝族、白族先民建立了南诏奴隶制政权。统治中心在滇西大理白族自治州,统治范围达到现在的滇东、黔西、川南,基本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区。

南诏奴隶制王朝曾长期统治彝族先民地区,对当地奴隶制的存在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天府二年,南诏奴隶制王朝的崩溃并不意味着彝族先民地区奴隶制的消亡。宋代三百多年来,戎、陆、黎三国的彝族先民处于宋朝与大理政权的互相争夺过程中,奴隶制经济相对繁荣。与之相适应,奴隶制生产关系出现了强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局面。

蒙古蒙哥汗三年,蒙古骑兵从四川三路进攻云南。经过彝区后,分裂的彝区出现了松散的反蒙联盟,并以罗罗的名义开始统一。相应地,蒙古贵族加强了对各地彝族的拉拢力度,发展成为在一些边疆民族地区划分各族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民众的土司制度。1263年至1287年,越西、西昌、平山、大方、昭通、威宁等地建立了彝族土司。

明朝276年间,彝族土司分布在乌泽、乌蒙、芒布、东川、永宁、马湖、建昌等地。横跨滇西、黔西、川水三省,互相扶持,维持着基本相同的奴隶制。为适应社会生产力低下,彝族地区基本可分为土司与黑骨、白骨与家奴三个等级。在上述等级制度的基础上,明代水溪、建昌、乌蒙彝族的土司制度仍是奴隶制的上层建筑。

康熙、雍正年间,清朝在彝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对土司、和奴隶主造成沉重打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地区从奴隶制迅速过渡到封建制。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qiwen/312482.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 维吾尔族家庭成员礼节是啥 民族礼仪简介下一篇:世说新语的作者是谁 《世说新语》作者是谁 世说新语的作者简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