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为什么西晋要增加太子的兵力 西晋巅峰时期兵力

导语:西晋在巅峰时期增加了太子的兵力,这是为了加强王室的控制力和国家的稳定。太子作为皇位继承人,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可以维护王朝的统治,确保王室的权威不受动摇。

目录导航:

  1. 为什么西晋要增加太子的兵力
  2. 魏国灭亡时有多少兵
  3. 五胡十六国国力排行
  4. 西晋人口下降原因
  5. 为什么西晋会被胡人灭掉,是因为兵力不强吗
  6. 古代各国兵员比例
为什么西晋要增加太子兵力

西晋要增加太子的兵力。首先是西晋建立后,吸取了曹魏灭亡得教训,开始大肆分封诸侯,这些诸侯掌握着极大的权力。

其次是增加太子的兵力有利于维护和巩固太子的地位,可以使得太子能够震慑住诸侯王和世家大族,有利于使得西晋能够长治久安

魏国灭亡时有多少兵

魏国灭亡时,即公元 266 年,魏国被西晋所灭。在这个时候,魏国的兵力情况并无确切的记载。不过,根据历史资料,魏国在其鼎盛时期,即曹魏时期(220 年 -266 年),兵力雄厚,拥有数十万军队。而在魏国末期,由于政治腐败、经济困难等原因,兵力可能已经有所减弱。

需要指出的是,古代战争中,兵力的数字往往有很大的水分,实际兵力可能远低于官方记载。因此,要了解魏国灭亡时的确切兵力,是非常困难的。

灭国前夕魏国的兵力在30万上下,只因其其战国前期财货当时都为天下之最,而在战国之争中,其财货根基未曾失落。

五胡十六国国力排行

五胡十六国,指的是从西晋末年(公元304年)巴氐人李雄和匈奴人刘渊分别建立“成汉”和“前赵”政权开始,到公元439年“北魏”拓跋焘灭亡“北凉”为止的这段时期,由匈奴、鲜卑、羯、羌和氐等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十六个实力比较强劲的国家——前凉、成汉、前赵、后赵、前秦、西秦、后秦、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胡夏。

这段历史上的大分裂虽然持续了一百多年,中原地区的政权犹如走马观花般更迭,但其中只有一个国家的疆域和实力是最强的,而且没有之一,那就是由氐族人苻健在公元351年建立的“前秦”政权。

我们应该都听说过著名的“淝水之战”,这便是前秦皇帝第三位皇帝苻坚在统一北方后,对东晋政权发起的一场规模浩大的统一战争,这几乎和曹操当年发动“赤壁之战”的战略意图如出一辙。

有意思的是,“淝水之战”和“赤壁之战”不仅战略目的和战争规模比较相似,其结局也是相同的——均被南方政权以少胜多,而且战争的失败都和南方将领的“诈降”有着莫大的干系(淝水之战是朱序,赤壁之战是黄盖)。有所不同的是,最后曹操的势力退回北方尚能自保,而苻坚的前秦则在三年之内土崩瓦解,分裂成了八个大大小小的国家,让好不容易统一的北方又重新陷入分裂状态。

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前秦”这个国家的历史。

氐族首领苻洪曾先后担任前赵和后赵(从前赵投降到后赵)的将军,后赵皇帝石虎去世后,后赵政权也陷入内乱,苻洪于是趁机自立。苻洪去世后,儿子苻健继位,正式建立“前秦”政权。

由于苻健的儿子苻生在位时暴戾无常人心尽失,结果被苻坚等人攻杀,“大秦天王”苻坚也由此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即位后的苻坚重用汉人王猛,采取“休养生息,加强生产”的国策让前秦迅速变得强大起来,并先后灭掉前燕、前凉、前仇池、代国(北魏前身)等政权统一了北方。

不幸地是,苻坚虽然统一了北方地区的各少数民族,但由于他们之间积怨深重,而且苻坚用人不择贤愚忠奸并蓄,导致很多少数民族首领在暗中保存实力积蓄力量,所以前秦政权内部并不稳定。然而,急功近利的苻坚不听王猛等人的劝阻执意南征,发动“淝水之战”,意图一统中华。

史载“淝水之战”前,志在必得的苻坚号称“有众百万,资杖如山”,“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但其实际战斗力远不如东晋朝廷新组建的“北府兵”,以至于前秦前锋受到强攻受挫后,百万大军瞬间兵败如山倒,也引出了“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著名典故。

“淝水之战”失利后,苻坚仅率战前十分之一的兵力回到北方,前秦国力大不如前。不久,苻坚被其手下羌族首领姚苌(后秦开国君主)所杀,北方各少数民族首领也趁机纷纷自立,三年内中原地区便冒出了八个国家,他们分别是前秦、后秦、西秦、后凉、后仇池、后燕、西燕、北魏(北魏不属于十六国之列)。

正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最后,前秦被后秦所取代,而北魏又逐渐灭亡其它几个国家统一了北方,中国历史正式进入南北朝时代。

西晋人口下降原因

西晋末期遭遇的胡族侵入中原阶段,中国北方遭受极大破坏,人口数量也经历极大变化。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曾经在其著作《中国人口发展史》当中,估算西晋前期人口大约有三千五百万。等到东晋、五胡十六国时期,人口一度减少到两千万以下。这还包括迁入中原的诸多胡族人口,足见当时汉族人口的减少极多。

漫谈人口|除受胡族影响外,西晋后期的人口变化,还有哪些原因?

不可否认的是,在西晋灭亡后的北方五胡十六国时期,胡族的影响是北方人口减少的重要原因。像永嘉之乱中,洛阳城被屠戮数万王公平民,足见胡族之患的影响深重。但是,这并非当时中国人口数量减少超过千万的全部影响因素,还有诸多乱局之中的因素,导致了西晋后期人口的变化巨大。

这里不再讨论胡族侵扰导致人口削减的事实,从西晋后期及之后的历史发展各方面,漫谈西晋人口变化的其他影响因素。

八王之乱中,诸王之间互相攻掠,对人口的影响

西晋末期的八王之乱,持续十数年间,对于人口变化当然有着很大影响。尤其是诸王互相之间攻伐,造成大量兵力、人口的损伤。动辄数万、十数万以上规模的交战,必然有大量伤亡。成都王司马颖进攻掌权的长沙王司马乂,死伤六七万人,足见诸王攻伐时所涉及伤亡极大。

漫谈人口|除受胡族影响外,西晋后期的人口变化,还有哪些原因?

而且,在八王之乱的乱局之中,纵兵劫掠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也是西晋末期人口减少的原因之一。

太安二年,河间王司马颙派大将张方攻打洛阳,张方击败守将,烧毁清明门、开阳门,纵兵大掠京师,死伤万余人。永兴元年,张方又挟晋惠帝司马衷回洛阳,派士兵大肆劫掠京师。

由此来看,无论是诸王之间互相征伐,还是藩王军队对城池的劫掠,都是对于当时西晋内部局面的极大破坏,人口自然也会受其影响而有减少。

战乱频繁,征召人口参与战事,造成人口减少

诸王攻伐过程中,兵力死伤惨重之后,必然会征召地方人口当兵。而在漫长的动荡局面之中,因战乱而死的人口,也是西晋末期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

穷兵黩武的司马氏诸王混战,西晋对抗胡族兵力所派军队等战事,都会造成大量的士兵伤亡,也就形成了人口的减少。

吴兴人钱璯,曾经被司马越征召,让他率领军队驰援京师。钱璯担心北方胡族强大,不敢前往,于是起兵谋反。钱璯的担忧,反映了西晋末期因战乱而造成伤亡惨重的局面。由此可知,当时历时弥久的动荡局面之下,因战事而减少的人口之多。

漫谈人口|除受胡族影响外,西晋后期的人口变化,还有哪些原因?

因战乱、饥荒等影响,形成逃亡的流民等缺少生计人口

既然有战争,自然会影响作战之地的稳定局面,当地人口无法正常生活,加之饥荒等因素,造成了避难流民的产生。

西晋末期北方战乱,关中大旱造成饥荒等情况,都造成了人口纷纷南迁,流散在益州、荆州、扬州等地。北方流民甚至还成为“乞活军”,为活命成为北方各势力争夺权位的工具。

荆州、扬州等地流民,还遭遇到了征召戍边、驱赶返乡等情形,因而更加缺少生计无法生存,也就出现了大量人口的减少。西晋末期荆州刺史王澄,曾经非常严苛地对待荆州流民,引发了杜弢之乱。

而且,西晋末期胡族势大,北方流民难逃时,还要面对胡族军队的威胁。加之途中缺少生计,在途中死伤更多。永嘉之乱后的“衣冠南渡”,虽然大量人口得以过江,但在长江上游动辄数十米宽的江面,渡江流民中溺死者众多。

漫谈人口|除受胡族影响外,西晋后期的人口变化,还有哪些原因?

衣冠南渡

西晋末期各地叛乱,在平乱过程中,伤及无辜人口

荆州、扬州等地胡族侵扰较少,因而成为北方人口迁徙的主要去处。流民一旦为生存和逃避戍役等,聚众叛乱,在平乱过程中,必然也会出现大量因战事而伤亡的人口,进而加剧了西晋末期人口的衰减。

西晋末期荆、扬等地,发生了多次规模较大的流民起义,如张昌起义、王如起义等。起义波及数州之地,朝廷派官军平定叛乱,这个过程中必然也造成了大量的死伤人口。而且,荆、扬等当地人口,也必然会因叛乱而受到波及。

江左政权北伐活动及内部叛乱,出现人口伤亡

江左政权建立之后,一直有规模各异的北伐活动。像祖逖、桓温、殷浩等人,都曾经率军北伐。同样的,北方过程中江左政权与北方胡族交战,伤亡在所难免,也造成了人口的减少。

并且,东晋在江东建立之后,便伴随着极多的内部叛乱。初期的王敦之乱、苏峻之乱等,都是规模较大的内部叛乱,因此也有大量兵力人口减少。

为什么西晋会被胡人灭掉,是因为兵力不强吗

西晋会被胡人灭掉,是因为兵力不强吗?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让人不忍回头的时刻,特别是每个朝代的末期,社会总是动荡不安,战乱频发。但如果要说所有朝代中最为悲惨的一个,那么西晋末年绝对排得上前列。首先西晋绝对是非常富裕的,例如大家都知道的石崇和王凯就是西晋时期的两大富豪。而且由于西晋结束了三国时候的战乱,所以西晋一直崇尚武力。那么为什么西晋又会被胡人给灭掉呢?

其一,胡人的大量内迁为西晋的灭亡埋下伏笔。所谓胡人,就是曾经被西晋灭掉的吴国的百姓。在西晋被灭之后,吴国的胡人就开始大量的向西晋这边迁移。后来几十年间,胡人在西晋的数量越来越多,甚至超过了在草原居住上的胡人原住民。而且大部分的胡人都聚集在西晋首都附近。这使得西晋的边防对胡人来说已经没有实质意义,只要胡人想推翻西晋的统治,直接从内部就可以发起,基本无视边防布置。

《晋书》卷65《王导传》据说:“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其二,西晋尚武之风的缺失,给胡人以可乘之机。西晋后期为了能够扩充军队的容量,选择让胡人加入军队。虽然早期也有少量胡人能加入西晋军队,但是随着西晋尚武之风的流逝,越来越多的胡人加入到了军队当中。这相当于把自家的大门向胡人敞开。等到西晋朝廷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胡人已经被养的兵强马壮,所以西晋很快就在西晋的侵袭下荡然无存。

《晋书》谓:"自惠皇失政,难起萧墙(内乱),骨肉相残,黎元涂炭……戎兵接而宗庙隳,支属肇其祸端,戎羯乘其间隙,悲夫。"

其三,裁撤武器。在西晋统一三国以后,就颁布了裁撤武器的政策。所以等到胡人真正打过来的时候,民间也缺失了抵抗的力量,加速了西晋的灭亡。

其四,大量分封藩王,把持朝政。晋武帝认为三国时期之所以会比较混乱,就是因为缺乏同宗的保护,所以在他上位以后开始大量分封藩王。在他死后由于继承人是一个傻子,藩王纷纷造反,为了平息这场造反消耗了西晋的大量国力,也让后来的胡人在消灭西晋的过程中基本不费吹灰之力。

《晋书》记载:以下宗室子弟均封为王,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邑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人;五千户为小国,兵千五百人。

综上所述,西晋能够被胡人消灭,并不是因为兵力不强。而是因为西晋后期已经没有兵力可言,朝内奢靡之风甚重,八王之乱让西晋已经经不起折腾。所以等到胡人揭竿而起之时,西晋已经没有可以与之一战之力,所以灭亡也成了必然的事情。

参考:《晋书》

古代各国兵员比例

夏朝:夏朝军队以血缘为团体,以氏族为组织,战时为兵,闲时解散为农。兵种分为步兵和车兵。史载“少康有众一旅”,一旅大约为一千余人,所以夏朝军队员额总数可能不满万人(未计算并存的其他部落)。

商朝:商朝军队对外作战频繁,出征时,由商王或贵族大臣任主帅,临时征调平民和奴隶为士兵。兵种分为步兵和车兵。军队员额一种说法是70万,但商朝的人口和经济显然是无法支撑起如此庞大的军队数量的,卜辞记载,商王武丁时期,军队分左中右三师,每师约3000人,商王出征时最多一次出兵数量为一万三千人,所以商朝军队总员额应当在10万以内(未计算依附部落)。

西周:西周军队的最大建制仍为师,金文记载,西周军分西六师和殷八师,共14师,每师仍约3000人,计4万2千人,如果算上诸侯军队和拱卫王都的虎贲,兵员总额超过10万。值得注意的是,西周只有贵族、农民才服兵役,而农奴是不当兵的。

春秋战国:春秋时诸侯争霸,战时临时征调军队的做法已经无法满足需要,于是常备兵开始建立。周制规定,公国为三军(37500人),侯、伯国为两军(25000人),子爵国仅一军(12500人),军队建制不能超过周天子(吴越等国不受周天子制约),但实际情况是有实力的大国如齐、晋、楚等国兵力早已超过10万,所以春秋军队总额应当超过了50万。战国时,礼崩乐坏,各国征战频繁,军队员额也早已突破了周制,仅秦国一国最多时一次出动兵力60万。战国末期时,各国军队总额已接近500万。不过这一数字是包含了各国最大动员兵力的,并非常备兵力。

秦朝:秦朝常备军数量开始大幅增加,一方面是为了完成秦始皇南进北击的战略,另一方面是为了戍守边地。如征伐匈奴时出兵30万,征南越时出兵50万(此处兵力总数存争议,暂以《淮南子》记载为准),加上咸阳的中尉军和各地的郡兵、县兵,秦朝总兵力应当在100万上下。

汉朝:汉初经多年战乱,国力衰弱,刘邦征匈奴时曾出兵30万,这个数字也应当是汉朝的常备兵力。至汉武帝时期,为了彻底击垮匈奴,兵员额数大幅增加,最多时出现了30万步兵为10万骑兵充当后勤的情况,算上汉武帝设立的屯骑、羽林、期门等诸多军队,汉朝兵力最多时接近70万。当然,纵观整个两汉时期,常备兵力还是维持在30万上下的。

三国:东汉末年的大动乱导致中国人口再一次大幅下滑,由高峰时期的6000万人口下降到不足1000万。截至三国后期,蜀汉常备兵力仅10万,东吴兵力20余万,曹魏兵力最多,为50余万,合计总兵力为80余万人。

南北朝:西晋的短暂统一促进了中国人口的增加,不过随后出现的五胡乱华,又导致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由于匈奴、鲜卑、羌等全民皆兵的民族融入,这个时候的军队员额总数无法估算。

隋朝:隋文帝时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为隋朝带来了大量的人口和物质财富。隋炀帝时征伐高丽曾动用军队113万(有夸大之嫌),不过隋朝常备兵力应当在50万上下。

唐朝:唐朝时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兵员大幅减少,常备军大约为30万。安禄山发动叛乱时,兵力不过10万,但潼关一战,唐军损失10万即导致兵力不足,可见一斑。

两宋:宋朝扬文抑武,当兵是下等出路。不过宋朝的救灾制度完善,遇有大灾大荒,常常以征兵的形式吸收流民以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加上罪人常被处以充军的刑罚,所以也导致了北宋时出现了军队人数的最高点—125万9千人,宋朝财政的70%用于军队。如果算上辽国和西夏的军队人数,此时的华夏地区总兵力远超200万。

南宋时,国土面积大幅缩减,兵力维持在40万上下,算上金、大理、西夏等国,总兵力在80万左右。岳飞北伐时出动的最大兵力为10万,但却极具战斗力。

元朝:元朝时以蒙古骑兵为主力兵种,所以兵力总数并不多,加上吸纳的征服地区降兵,总兵力大约在50万上下。

明朝:明朝推行卫所制,军户世袭为兵。明初时,有卫164,每卫约万人,另有84个独立千户所,全国总兵力接近170万。据《明史》记载,洪武二十六年时全国兵力达到惊人的280万人。但随着军队改革和明朝后期军备松弛,出现了虚额情况,为了冒领军饷,很多军官都大幅虚报兵员人数,至明朝末年,全国总兵力不足百万,当然这一数字也不一定完全准确,因为各地均存在虚报现象。有一种说法是明朝有300-400万军队,其实是不同时期建制累计的结果。当然,还有李自成和张献忠等起义军未计算在内。

清朝:清初时,所动用的兵力最多时为八旗,分满八旗和蒙八旗,总计20余万。之后又建立了汉军绿营,至乾隆、嘉庆时期汉军绿营兵接近70万,1900年前后,清朝总兵力为110万。

三国时期,蜀汉人口不到100万,那么按照10:1的征兵比例,蜀汉的军队最高也就10万人左右。

战国时期长平之战,秦国是1万户(5万人)抽取1000人当兵,比例大概是1:50。

初唐时期,总人口在5000万左右,总兵力是57万,比例大概是1:80。

两宋时期,总人口超过一亿,总兵力达到了100万,比例是1:100。

明朝初年,总人口6000万,总兵力200万,完全脱产的兵力是60万,比例是1:100。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qiwen/586893.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赵高的下场50字 历史上的刘邦和赵高下一篇:印度早期恒河水是什么样子的 古印度有恒河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