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五代十国先后顺序 十国割据

导语: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指的是从唐朝灭亡后,至北宋统一之前的五代十个不同政权相继建立的历史阶段。在这个时期,中国分裂为十个割据的政权,争夺中原统治权。这段时期充满了战乱和动荡,但也出现了一些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化人物。

目录导航:

  1. 五代十国先后顺序
  2. 十国灭亡顺序
  3. 五代十国人口与面积
  4. 五代十国历史框架
  5. 三国和十国的区别
  6. 979年谁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
五代十国先后顺序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五代十国(907年—9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一称谓出自《五代史记》,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902年—979年)的合称。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后梁太祖朱温在中原地区建立后梁,定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五代十国开始。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杨吴、桀燕等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杨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马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南平、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平海军、吴越、北汉等地方割据政权,形成了与契丹(辽)对峙的局面。

五代是有更替的,十国是相互交融共存的,五代顺序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十国吴国 ( 892-937 ) 南唐 ( 937-975 ) 前蜀 ( 891-925 ) 后蜀 ( 925-965 ) 闽国 ( 893-945 )

楚国 ( 896-951 ) 南汉 ( 905-971 ) 南平 ( 907-963 ) 吴越 ( 893-978 )北汉 ( 951-979 )

基本是一些唐末存在的诸侯藩镇割据,寿命都不长。

1 后梁 汴州(今河南开封) 907年——923年 太祖朱温

2 后唐 洛阳(今河南洛阳) 923年——936年 庄宗李存勖

3 后晋 汴州 936年——946年 高祖石敬瑭

4 后汉 汴州 947年——950年 高祖刘知远

5 后周 汴州 950年——960年 太祖郭威

2.十国基本情况一览表 序号 朝代/政权 都城/首府 统治年代 开国君主

1 吴国 广陵(今江苏扬州) 892年——937年 太祖杨行密

2 南唐 金陵(金江苏南京) 937年——975年 烈祖李昪

3 前蜀 成都府(今四川成都) 891年——925年 高祖王建

4 后蜀 成都 925年——965年 高祖孟知祥

5 闽国 长乐府(今福建福州) 893年——945年 太祖王审知

6 楚国(南楚) 长沙府(今湖南长沙) 896年——951年 武穆王马殷(无庙号)

7 南汉 兴王府(今广东广州) 905年——971年 高祖刘䶮

8 南平(荆南) 江陵府(湖北荆州) 907年——963年 武信王高季兴(无庙号)

9 吴越 西府/杭州(今浙江杭州) 893年——978年 太祖钱镠

10 北汉 太原府(今山西太原) 951年——979年 世祖刘崇

3.五代十国时期其余割据政权情况一览表

序号 政权名称 都城/首府 称号/地位 姓名 统治时间

1 赵国 镇州(今河北正定) 赵王 王镕 883年-921年

2 北平国 定州(今河北定州东) 北平王 王处直 907年—921年

王都 921年—929年

3 晋国 太原府(今山西太原) 晋王 李克用 891年—908年

李存勗 908年—923年

4 岐国 凤翔府(今陕西凤翔) 岐王 李茂贞 907年—923年

5 定难 夏州(今陕西靖边北) 定难节度使、夏国公 李思谏 895年—908年

李彝昌 908年-909年

定难节度使、朔方王 李仁福 909年-933年

定难节度使、夏国公 李彝超 933年-935年

李彝殷 935年-967年

李光睿 967年-978年

6 卢龙、燕国 幽州(今北京) 卢龙节度使、燕王、皇帝 刘守光 907年—913年

7 殷国 建州(今福建建瓯) 皇帝 王延政 943年—945年

8 武平(湖南) 潭州(今湖南长沙) 武平节度使 刘言 950年—953年

王逵 953年—956年

周行逢 956年—962年

周保权 962年—963年

十国灭亡顺序

北宋灭十国顺序,南平--楚(武平节度使周保权)--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闽(清源节度使陈洪进)。楚和闽已被南唐所灭,不过两地都有节度使割据,南唐未能掌控局面。其中吴越和清源节度使陈洪进是没开打就投降的,其他国家或多或少和北宋干了几场。

五代十国人口与面积

关于五代十国人口说法不一,在史学界上一直有很大争议,关于五代部分国家及政权人口的大概统计数字如下。

【后周】(人口规模可达1000万左右)

后周广顺三年(公元953年),太祖郭威要求根据实际变化以户口数定县等级:三千户以上称“望县”,两千户以上称“紧县”,一千户以上称“上县”,五百户以上称“中县”,五百户以下称“下县”,吏部以户部当年统计的各县户口数为据进行核定,结果定出“望县”六十四个,“紧县”七十个,“上县”一百二十四个,“中县”六十五个,“下县”九十七个,除去淮南郡县不算,得出全国户数为二百三十万九千八百二十户,人口约900万以上。

【南唐】(平均大约为500万左右)

南唐作为十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一般认为南唐人口大约有五百万,如果按照南唐末记载和统计计算,后主李煜时期全国19州3军108县为655065户,人口大概为三四百万,如果把中主李璟划出的江北十四州也计算在内,那么南唐人口最盛时确实为五百万左右。

【南汉】(人口平均大约为100万左右)

后主刘鋹时代全国60州214县总户有180000户左右,人口大约有近100万,军队约20万以内。

【吴越】(人口大约平均为300万以上)

吴越末十四州八十六县户数统计有550608户,军队多时在10多万或以上。

【后蜀】(人口约在300万左右)

据记载,后主孟昶时期全国46州240县为53.4029万户,人口约在300万左右,军队最多时为二十万。

【荆南】(人口约在70万)

入宋之时,高氏荆南的荆、归、峡3州17县计有142 300户,这是史籍中关于高氏荆南人口的唯一具体数字。

【武平】(人口约在50万左右)

周保权时代被北宋兼并时,全地区14州66县为97388户,人口为50万左右。

【漳泉】(人口约在80万左右)

漳泉(945年―978年)又称“清源”,是五代十国时期割据在福建一带的割据政权,又称“清源军”,南唐灭闽后,闽地三分,南唐得建州、汀州,吴越得福州,而留从效、陈洪进等占据泉州、漳州,后被北宋兼并,据记载,漳泉2州14县为151918户,人口大约有七八十万,军队为二万多。

【北汉】

刘继元广运年间为3.5250万户,人口约在20万左右,军队为3万左右。

五代十国末期,除契丹、西域、南诏等少数民族政权外,中原大部、江南大部总户为3533

五代十国历史框架

五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十国即南吴、南唐、吴越、南楚、前蜀、后蜀、南汉、南平(荆南)、闽国和北汉。五代十国(907年—96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902年—979年)的合称。

三国和十国的区别

答三国和十国的区别有以下几点:

第一所处的时代不同,一说三国我们都知道就是东汉末年出现的三国,形成了以魏、蜀、吴三个势力也就是三足鼎立;而十国那就就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这十国都是一些地方割据势力,存在时间断朝代更替快,两个相差800多年。

第二个区别就是政权不同,三国的各国最高领导的梦想就是统一三国,使国家结束战乱状态,匡扶汉室;而十国的各国领导则是想着成为一方诸侯,继续做割据势力,目光短浅。

979年谁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

979年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割据的局面。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公元907年,

唐朝灭亡后,朱温在中原地区建立后梁,定都东京开封府,五代十国开始。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摔军亲征北汉,北汉黄帝刘继元投降,北汉灭亡。这也标志着五代十国的割据混乱局面结束,北宋也完成了全国局部统一。

其实北宋从公元960年建立就开始了统一战争,可惜宋太祖赵匡胤于公元976年离奇去世,其弟赵光义继位,这时十国割据势力只剩下北汉。

宋太宗 赵光义

宋太宗赵光义(939—997年),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太祖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炅。

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驾崩后,赵光义登基为帝。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并且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位期间,改变唐末以来,重武轻文陋习。 赵光义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997年),赵光义去世,庙号太宗,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葬永熙陵。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qiwen/590753.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朱棣能和汉武帝和唐太宗比肩吗?史学家对他的评价是怎样的 历史怎样评论朱棣下一篇:隋炀帝杨广陵墓 隋炀帝陵引文物工作者的关注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