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五代十国北齐是哪个朝代 高欢为什么不如宇文泰

导语:北齐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之一,由高欢建立。然而,高欢并不如同期的宇文泰受人称道。北齐虽然在统一北方,但高欢的统治并不稳定,政治腐败严重,导致北齐短命。相比之下,宇文泰是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他在西魏时期表现出色,战胜了北周,最终建立了北周。宇文泰的政绩和军事才能使他成为当时北方最强大的统治者。

目录导航:

  1. 五代十国北齐是哪个朝代
  2. 高欢为什么不如宇文泰
  3. 南北朝是指哪个朝代
  4. 南北朝对峙时期是南朝势力大,还是北朝势力大
  5. 北魏历史介绍
  6. 北齐历史
五代十国北齐是哪个朝代

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割据政权

北齐(550年—577年),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割据政权,由东魏权臣高欢次子高洋所建,建都邺城。因皇室姓氏为高氏,故又称高齐。历经齐文宣帝高洋、齐废皇帝高殷、齐孝昭帝高演、齐武成皇帝高湛、齐后主高纬、齐幼主高恒六帝,于577年被宿敌北周攻灭,享国二十八年。

东魏权臣高欢死后,长子高澄继专魏政,将篡未篡之时,被家奴刺杀。其弟高洋袭位,废掉东魏的傀儡皇帝孝静皇帝,于550年(庚午年五月戊午日),即位。国号齐,建元天保,建都邺(今河南省安阳市北),史称北齐。

北齐继承了东魏所控制的地盘,占有今黄河下游流域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以及苏北、皖北的广阔地区。同时与其并存的王朝有西魏、北周(取代西魏)、梁、陈(取代梁,但只占有前者部分领土)等。北齐天保三年(552年)以後,北击库莫奚、东北逐契丹、西北破柔然,西平山胡(属匈奴族),南取淮南,势力一直延伸到长江边,这时北齐的国力达到鼎盛。齐武成皇帝昏庸好色,北齐国力大衰,不久驾崩,由后主高纬即立。高纬同其父昏庸好色,国政混乱,还诛杀名将斛律光。之后北齐被陈攻下淮南,并在577年亡于北周。

北齐的核心主要为六镇流民及关东世族,其军力比较强盛。由于其源头六镇流民偏向鲜卑化以及统治者为鲜卑化汉人的原因,使得北齐主要提倡鲜卑文化。北齐的农业、盐铁业、瓷器制造业都相当发达,是同陈、北周鼎立的三个国家中最富庶的。北齐继续推行均田制,大体上与北魏相同,但也略有变化。

五代十国是指唐朝灭亡后各镇节度史建立的政权。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十国指吴国,闽国,吴越,南唐,南汉,北汉,前蜀,后蜀,楚国,南平十个政权。北齐属于南北朝时期,北魏分裂后变成东魏和西魏,东魏权臣高欢的儿子高洋建立北齐。

高欢为什么不如宇文泰

高欢和宇文泰这对南北朝时期的枭雄,龙争虎斗了大半辈子,老哥俩到死谁都没把谁给吞并了。后世大家都说宇文泰强于高欢,现在就给大家分析一下为什么说高欢不如宇文泰

一、轻敌。二人在交手初期,高欢所在的东魏的实力是远高于宇文泰所在的西魏的,但是在潼关之战、沙苑之战中因其与部下的轻敌而战败,导致军力下降,使东西两魏实力逐渐拉平。

二、部下不如人。高欢和宇文泰都是识人之人,但是在战争中二者部下的表现却是大不相同。在邙山之战中,宇文泰败给了高欢,彭乐奉高欢命追击宇文泰,但架不住宇文泰的哀求与金钱攻势,便放其逃命去也,气的高欢要砍了彭乐,在大是大非面前拎不清轻重的部下实在是有损高欢的威名。而在河桥之战中,高欢虽然是战胜方,但也是惨胜,因为他损失大将高敖曹,军事高层的牺牲可比兵士的死亡严重多了。

三、子孙教育不如人。查看高欢的家庭成员,你会发现高家真是个大家庭啊,大小老婆一大堆,生的孩子一大堆,窝里斗忙的很,上位者能力是有一些,能斗到最后的能是平庸善类吗?那真是一个赛一个的凶残很戾,残害完自家人残害广大老百姓,历史上也是赫赫有凶名的。再看看宇文泰的儿孙,博学的有,勤俭的有,能力都很强有野心有魄力。最后宇文泰的四儿子北周武帝宇文邕灭了高欢的孙子北齐第五位皇帝高纬。可见家教是有多么的重要。

南北朝是指哪个朝代

南北朝(420年~589年 )是南朝和北朝的统称。

1、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南北处于分裂状态。从东晋十六国到隋朝,始于420年宋武帝建立南宋王朝,到589年隋朝摧毁南朝陈。出生于北周八大支柱之一的李唐宗室修订的《晋书》以北朝为正统,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以南朝为正统。

2、南北朝初期仍为世族政治,社会阶层分为世族、齐民编户、依附户及奴婢,对外交往也十分频繁,东至日本、朝鲜半岛,西至西域、中亚、西亚,南部的东南亚和南亚。

3、北朝继承了五胡十六国,这是一个胡汉融合的王朝。北魏皇室多为鲜卑人。鲜卑王室逐渐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其中北魏孝文帝的中国化运动最为繁荣。由于北方的柔然制约着北魏,北魏很难全力冲入南朝,直到更接近北魏的突厥取代柔然,北魏才更加稳定。

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

主要分为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

南朝和北朝的统称

南北朝

中国历史时期

南北朝(420年—589年)是南朝和北朝的统称。[1]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公元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

南朝(420年—589年)有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北朝(386年—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1]南北两方虽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形势,故称为南北朝。

南北朝前期仍是世族政治,社会阶层分为世族、齐民编户、依附户及奴婢,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鲜半岛,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南到东南亚与南亚。

此时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进一步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汉化)的步伐。

南北朝不是一个朝代,而是南朝和北朝的统称。南北朝时期中国南方和北方处于分裂状态,自东晋十六国至隋朝,始于420年刘裕建立南朝宋,止于589年隋灭南朝陈。

南朝(420-589)承自东晋,由汉族建立,有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四朝,均以建康(今南京)为都;北朝(386-581)承自十六国,由鲜卑族建立,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北周灭北齐。

出身于北周八柱国之一的李唐宗室修《晋书》奉北朝共为正统,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则奉南朝为正统。

南北朝对峙时期是南朝势力大,还是北朝势力大

南北朝(4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分裂时期,由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该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所以称为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齐、梁、陈等四朝;北朝(439年—589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南朝各国皇族主要是寒族或次级世族,因为在东晋末期之后,军职大多由寒族或次级世族等担任。由于执政者的努力,出现元嘉之治与永明之治等治世,使得国力富盛。皇帝受获声誉深重的主流世族拥护,然而世族只想保有本身政治地位,并非全然支持皇室,皇帝也扶持寒门担任军职或次要官职以平衡政治势力。由于皇室内部也因为争夺皇位的斗争,时常发生宗室血腥事件。由于战略运用错误与北朝的兴起,使得南弱北强,疆域渐渐南移。到南朝梁时为梁武帝改善,使南朝国力再度胜过北朝。但在他晚年时国家渐乱,又发生侯景之乱,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独霸政局的侨姓世族也完全崩溃,由南方土著豪族取代。最后到南朝陈的陈文帝方完全统一南朝,但南朝陈国力已衰,只能依长江抵御北朝。北朝承继五胡十六国,为胡汉融合的新兴朝代。北魏深受五胡文化影响,皇室多为鲜卑族。朝中的汉族官员,多与胡人通婚,带有胡人血统。而鲜卑皇室也逐渐受到汉文化的薰陶,其中以北魏孝文帝的汉化运动最盛。由于北方的柔然牵制北魏,使得北魏难以用全力攻入南朝,直到较亲北朝的突厥取代柔然后才较安定。北魏后期政治逐渐败坏,六镇民变后国力大衰。最后分裂成东魏及西魏,并分别由北齐及北周取代。北齐的核心主要为六镇流民及关东世族,其军力比较强盛。由于其源头六镇流民偏向鲜卑化,使得北齐主要提倡鲜卑文化。北周在立国时鲜卑军不如北齐多,政治地位也不如北齐及南朝梁,所以建立关中本位政策,融合鲜卑及汉文化以消除胡汉隔阂。最后北周形成团结的关陇胡汉集团,得以攻灭因政治混乱而衰退的北齐,而汉族也逐渐成为北周军队的主力之一。周武帝去世后,汉人杨坚依靠外戚身份掌握朝廷,并在篡夺北周建立隋朝之后,发兵南征灭南朝陈,统一了中国。以上供参考。

北魏历史介绍

北魏(386年—534年),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王朝。也称“拓跋魏”、“元魏”,鲜卑族拓跋氏所建,传12帝(列入正史帝纪者)。

4世纪初,拓跋氏在今山西北部、内蒙古中部等地建立代国,376年,为前秦苻坚所灭。386年,代国王族拓跋珪乘苻坚淝水之战兵败之机复国,称代王,同年改称魏王,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建立北魏。他相继击败库莫奚、高车、柔然及后燕等,势力日益强大。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正式称帝。其孙太武帝拓跋焘时,先后灭夏、北燕、北凉,统一北方,与南朝宋对峙。493年,孝文帝拓跋宏宣布迁都洛阳,其后推行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并改姓元氏。后来,北魏统治者日益腐化,吏治败坏。六镇起义后,北魏内乱迭起,争战不息。534年,孝武帝元修为权相高欢所逼,西奔关中,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东魏为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取代。[70][71]

北魏疆域东起辽西,西至今新疆东部,南达秦岭、淮南,北抵蒙古高原。

北魏时期,社会生产力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孝文帝改革后,自耕农显著增加,社会趋于繁荣,农业、手工业都有显著的发展。商业也逐渐活跃起来,北魏铸造并发行货币“太和五铢”,洛阳的商业尤为发达,成为当时少有的国际性大都市。科技文化也取得新的成就,涌现《齐民要术》《水经注》《木兰诗》《洛阳伽蓝记》等科学和文学作品。以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为代表的石窟寺展现了北魏高超的雕塑艺术。[

北齐历史

北齐(550年-577年),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割据政权,由东魏权臣高欢次子高洋所建,建都邺城。因皇室姓氏为高氏,故又称高齐。历经文宣帝高洋、废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幼主高恒六帝,于577年被宿敌北周攻灭,享国二十八年。

东魏权臣高欢死后,长子高澄继专魏政,将篡未篡之时,被家奴刺杀。其弟高洋袭位,废掉东魏的傀儡皇帝孝静帝,于550年(庚午年五月戊午日),即帝位。国号齐,建元天保,建都邺(今河南安阳北),史称北齐。

北齐继承了东魏所控制的地盘,占有今黄河下游流域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以及苏北、皖北的广阔地区。同时与其并存的王朝有西魏、北周(取代西魏)、梁、陈(取代梁,但只占有前者部分领土)等。北齐天保三年(552年)以后,北击库莫奚、东北逐契丹、西北破柔然, 西平山胡(属匈奴族), 南取淮南,势力一直延伸到长江边,这时北齐的国力达到鼎盛。武成帝昏庸好色,北齐国力大衰,不久去世,由后主高纬继立。高纬同其父昏庸好色,国政混乱,还诛杀名将斛律光。之后北齐被陈攻下淮南,并在577年亡于北周。

北齐的核心主要为六镇流民及关东世族, 其军力比较强盛。由于其源头六镇流民偏向鲜卑化以及统治者为鲜卑化汉人的原因,使得北齐主要提倡鲜卑文化。北齐的农业、盐铁业、瓷器制造业都相当发达,是同陈、北周鼎立的三个国家中最富庶的。北齐继续推行均田制,大体上与北魏相同,但也略有变化。

北齐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割据政权,由东魏权臣高欢次子高洋所建建都邺城。

北齐历经文宣帝高洋、废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髙湛、后主高纬、幼主高恒六帝。享国二十八年。

东魏权臣高欢死后,长子高澄继专魏权,将篡未篡之时,被家奴刺杀。其弟高洋袭位,废掉东魏的傀儡皇帝孝静帝,于550年即位。国号齐,建都邺城,史称北齐。

北起继承了东魏所控制的地盘,占有今黄河下游流域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以及苏北、皖北的广阔地区。同时与其并存的王朝有西魏、北周、梁、陈等。

天保(552年)以后高洋连年出塞,伐库莫奚,俘获很多人。天保四年大败契丹,俘虏十多万人口,杂畜数百万头。天保五年击败山胡。天保五到六年连续大败柔然,筑长城自幽州至恒州900多里。大量人口、牲畜的虏获有利于北齐国力的增强。南朝梁正当侯景之乱后,国势骤衰。天保三年,北齐兵锋南抵长江。以后曾两度兵临建康城下,都被陈霸先击退,但其疆土已经扩展到淮南,终与陈朝以长江为界。高阳即位初期,政治清明,人得尽力。此时北齐的农业、盐铁业、瓷器制造业相当发达,是同陈、西魏鼎立的三个国家中最富庶的。几年之后,高洋就腐败起来,整日沉湎于酒色,动用十万民夫修建三座十分豪华的宫殿,他在位后期,对人民的压迫更重。由此,朝政腐败,国势衰落,军力削弱。但是,高洋虽然昏庸尚能任用汉人士族,如杨愔为宰辅,所以时有“主昏于上,政清于下”的说法。北齐天保十年(559年),高洋死,时年31岁。

北齐废帝高殷(545年——561年),高洋长子。高洋临终委托六帝高演照顾他,使高演位高权重,令他产生了觊觎皇位的野心。终于在560年,高演发动政变,高殷被废为济南王,次年被杀,十年十七岁。

高演(535年——561年),高洋同母弟。高演在位期间,文治武功兼盛,关心民生,轻徭薄赋。即位的第二年,高演重病而亡,为了保住儿子高百年的性命,传位给九弟长广王髙湛。

髙湛(537年——568年)是高演同母弟,即位后还是杀了高百年。髙湛昏庸无能,沉湎于酒色,不思国事,565年传位于太子高纬 自任太上皇,最后因酒色过度而死,十年三十二岁。

高纬,昏庸无能,整日沉湎于酒色,诛杀忠臣兰陵王,又于武平三年(572年)六月,杀死大将斛律光。周武帝得到斛律光被害的消息极为高兴,下令大赦境内,于577年攻入邺城,灭了北齐。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qiwen/601649.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史书怎么记载刘邦的 汉高祖是下一篇:为什么要弄成木乃伊 木乃伊是怎么做成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