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煤炭一直是重要的资源,为何古代人这么害怕去挖煤呢?

导语:从古代到封建时代末期,采矿都是高风险职业。古人在采煤过程中对人身安全的担忧揭示了这个问题。文章介绍了古代煤矿开采的工艺、技术及存在的问题。

如果生活富裕幸福,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冒险。所以北京有句话叫“家里有粥不能去门头沟。”其中,“门头沟”是指北京西部已经关闭的门头沟煤矿。但是这个生产温暖千家万户的煤炭的煤矿,在古人眼里已经成了一个危险的地方。

危险的手工采矿

煤炭依附于中国人太久了。在旧石器时代,人们开始使用煤作为燃料。当秦昭国王修建长城时,城墙上也有烧煤的残留物。宋元时期,中国许多地方形成了许多大型煤矿。但是,虽然煤炭已经进入人们的生活很久了,但是古人从来没有能够处理好这些“黑金”——1840年以前,采煤一直完全依靠人工。

一般来说,煤炭开采包括扩井、采煤、挖井、排水、照明、通风等一系列工艺和技术。根据相关史料和考古发掘,这些工艺在古代煤矿开采中已经基本形成,但技术远不如今天发达。古人使用的工具有金属斧、金属铲、木铲、木槌、木桶、竹篮、卷扬机等。作为主要矿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立井、斜井、斜巷、平巷等多种形式。

至于通风、排水、巷道支护和有害气体处理,古代的解决方案比现代煤矿工业采用的解决方案效率更低。由于没有通风设备,古人只能封闭废弃的巷道,然后利用不同井口气压的差异,在井内形成自然风。有时候为了保证空的空气流通顺畅,人们也会在井口布置手动风机。而排水,露天煤矿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但是随着地下矿井的增多,古人发现,这真的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由于没有水泵等工具,很多矿井积水越来越多,直接废弃。如果实在不行,再安排一批“挑水宫”,用人力和水桶或轮子把地下水运到井口。

而为了解决如何在深邃黑暗的地下照明,古人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起初,由于不了解气体等易燃易爆气体,工人们直接在地下使用明火。但是随着事故的不断发生,人们逐渐意识到这是不恰当的。于是灯龛应运而生。堪称中国古代采煤业的一项先进发明。关于巷道支护,木工经验丰富的古人也把榫卯带入了矿井。一些古老的脚手架即使在2000多年后仍然很坚固。

但总的来说,古代矿工真的是在拿生命换煤矿。他们缺乏人身保护,工作工具差,完全依靠人力,工作环境不稳定,随时可能发生危险。所以“不去门头沟”揭示了古代人在采煤过程中对人身安全的担忧。

没有管理和保障的煤矿开采

体力要求很高的工作,比如采煤,自然更适合体力强的人。在古代,这种劳动力基本上是家庭的支柱。所以对于有从事煤矿开采的人的家庭来说,“去门头沟”就是把全家的希望寄托在一艘随时可能翻船的船上。而古代朝廷对采煤的态度,更是把人们的担忧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周代朝廷专门任命“矿工”管理各地的矿业事务。这些“矿工”不仅可以识别各种矿物,还可以科学地勘查矿床和确定矿址。因此,他们的存在被视为人们的“保险”。

明代,朝廷除了任命专门官员外,还任命熟悉各种矿山的有钱人作为“矿长”,尽可能维护矿山安全。但由于明朝中后期的黑暗,加上采矿业的官员也是吃素的,矿工们一次次掀起骚乱。最终明朝禁止各地继续开采。

清朝紧随其后,决定禁止采矿。但由于封建迷信等原因,清朝最终禁绝并允许,禁绝完全是民众自己组织的,朝廷基本不管理。

所以在这个政府不干预的“黑带”里,“乱”成了常态。矿工们对待工人压榨得很惨,已经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只要有可以换钱的煤矿,就会有组织开采的商人,不管风险有多高,不管有多少人死在这里。

新煤矿事故

进入近代以后,特别是洋务运动以来,先进技术的引进,使煤炭开采从工具到产出都有了质的提高。然而,矿山事故的发生率和矿工的伤亡率没有显著下降。

以当时官办煤矿为例,光绪十年,河北开平煤矿发生瓦斯爆炸,造成多人伤亡;光绪十八年,开平煤矿因土石崩塌死亡50余人;光绪十九年,中兴矿务局一半奶酪井漏水,死亡人数超过100人;光绪二十一年,湖北马鞍山煤矿发生山体滑坡,80余人遇难;光绪二十六年,山东章丘的一口副井发生渗水,造成130多名工人死亡...

可见,从古代到封建时代末期,采矿都是高风险职业。如果有活路,人自然不会想去门头沟。只是古人背负着苛捐杂税,不得不冒险养家。也许这就是世界的悲哀。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的原始版权受到侵犯,请通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1963.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古代将军画像为什么都是大肚子 长得胖或许还能保命下一篇:享誉文坛的唐宋八大家,他们的仕途都是怎样的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