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1932年苏联发生大饥荒鲁迅为何反而赞颂它 1932年苏联发生大饥荒鲁迅为何反而赞颂它

导语:鲁迅为什么反而称赞1932年苏联饥荒?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鲁迅曾为“左联盟”官方刊物《北斗》写过几篇文章,其中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是《我们不再受骗》。《北斗》是文学月刊,丁玲主编。1931年9月首次出版,8期后停刊。鲁迅的文章最早发表于1932年5月20日,但离发表只有两个月了。鲁迅在这篇文章中说:“帝国主义必须进攻苏联。苏联越好,他们越急于进攻,因为他们越是要灭亡

鲁迅为什么反而称赞1932年苏联饥荒?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鲁迅曾为“左联盟”官方刊物《北斗》写过几篇文章,其中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是《我们不再受骗》。《北斗》是文学月刊,丁玲主编。1931年9月首次出版,8期后停刊。鲁迅的文章最早发表于1932年5月20日,但离发表只有两个月了。

鲁迅在这篇文章中说:“帝国主义必须进攻苏联。苏联越好,他们越急于进攻,因为他们越是要灭亡。我们长期被帝国主义及其随从所欺骗。”看完这段话,70多年后的今天,已经不熟悉这个世界的人,已经看到了真实的世界。当然,我们永远不能用现在进步的眼光来来回回地看过去的历史,因为也许连上帝也看不清楚共产国际所解读的迷雾时代。没有人能预测到,经过时间的筛选,苏联在冷战结束时崩溃了。当时法国作家纪德去苏联前后考察了两次。回到法国后,他把苏联的真相写成了《从苏联回来》,但立即遭到了苏联和不知道真相的亲苏人士的攻击。尤其令纪德苦恼的是,以人道主义著称的大作家罗曼·罗兰也如此猛烈地抨击纪德。但无论是时代的年轮,还是当时苏联真实的社会现状,都无法抹去或使其消失。“历史就是历史。对于已经发生的历史,不能随意增删,也不能随意修饰。”那么1932年的苏联是什么情况呢?根据解密的数据,苏联为了建设工业化大国,获取国外的机械设备,加强了国内的粮食生产和石油出口。也就是鲁迅在《我们不再受骗》一文中说的:“现在苏联的事实是什么?小麦和煤油的出口不是让世界大吃一惊吗?”没错,当时苏联的出口真的让全世界大吃一惊!因为当时“1928年开始出口不到100万Cu,1932年突然增加到1810万Cu,4年内增加了近20倍。”在30年代,这是一个震惊全世界的大动作,是一件大事。然而,为了提高出口生产的高效率,斯大林在中国采取了强制性的农村集体化运动。然而,大多数农民对集体化和义务粮食生产没有热情。但是,为了进行这一行动,斯大林利用国家政治安全局作为一个强大的机构,对那些不愿集体化的农民实行专制政权所使用的总捕法。他把被管理的农民看作“制定反革命阴谋,意图阻挠社会主义胜利的阶级敌人”,把他们看作当时反对集体化的敌人而消灭。当时反对集体化的不仅仅是富农,还有农民,甚至还有穷人和一些经常去教堂做礼拜的人。事实上,这种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体育生产方式,在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就是整体集体化的年代,就已经出现了。“消灭富农这个阶级”的行动计划,枪毙了那些富农。富农下面的贫中农呢?这一时期,在全苏联实现体育的统一生产方式下,他们只能像“与罪犯或奴工无异”那样生活。

于是,1932年至1933年间,苏联大地终于发生了大饥荒。

斯大林确实促成了这场史无前例的饥荒。资料显示,1933年饥荒期间,政治安全总局执行了两项重要任务。第一,因为当时乌克兰饥饿最严重,饥饿的乌克兰人首先与外界隔绝,甚至不允许外界向灾区运送食物,不允许乌克兰人离开居住地。所有的火车都被克格勃占领了,没有特别通行证的都被赶下了火车,就连一些乌克兰国家干部也没有幸免。那里到处都有人吃人。有消息称,“仅20世纪30年代初乌克兰就饿死了!”当年因为刑法中没有食人的处罚条款,所有食人者都交给克格勃处罚。同时,克格勃的第二项任务是严密封锁有关饥荒的消息,让饥荒中的人们能够与外界生活在密闭的环境中。当然,掩盖这样一场惊天动地的饥荒,让外界一无所知,几乎是不可能的。毕竟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地方。透过层层铁帘,人们总是隐约知道大饥荒的消息。在一些西方杂志上,有关于苏联大饥荒的报道。

所以鲁迅在《我们不再受骗》一文中也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说:“因为苏联在建设的路上,在外面受帝国主义压迫,很多项目当然不够。”基于鲁迅当时与世界的接触,我认为这些苏联的信息来源应该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日本资料的介绍,二是上海左联与瞿秋白的交往接触。然而,为了掩盖这种情况,斯大林精心安排外国政要和一些记者来访。所有游客的消费都是苏联官方接待,宴会是特意安排的,行程是精心安排的,给人的印象是蒸蒸日上,真正走上了前人未曾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一些衣冠楚楚的“波将金村”在外国人到来之前就已经安排妥当。然而铁幕总是露足。现在重读鲁迅的文章《我们不再受骗》,可以看到:“最近看到一本小册子说,美国金融有复兴的希望。前言,苏联购买和接收的货物必须排长龙,现在和过去没什么区别,好像他对排长龙的人愤愤不平,大发慈悲。我相信这件事。”当年的鲁迅,因为不太了解苏联的真实情况,对苏联发出了善意和理解的声音。

铁幕往往能蒙蔽很多人的眼睛,让人陷入文化孤立,无法了解外界的真实情况。善于观察的鲁迅也不例外。当时连两位法国总理爱德华·赫里奥特都蒙在鼓里。在乌克兰呆了五天之后,他还批驳了资产阶级刊物《关于苏联饥荒和改善工作时间的谎言》。另一位西方人伯纳·索耶(bernal Sawyer)也说:“我在俄罗斯没见过吃不饱的人,不管他总是多少。”当时,《纽约时报》驻莫斯科记者希奥特·杜兰金(Hiort Durankin)也因“公正诚实地报道俄罗斯”而获得普利策奖。他曾说:“现在所有关于俄罗斯饥荒的报道,要么是夸大其词,要么是恶意宣传。”英国的阿特里斯·悉尼-韦伯在1932年至1933年访问苏联后也得出同样的结论。他认为,一些地区的“居民搞破坏”造成了农作物的“歉收”...写到这里,真的让人想起了我们河南作家张一工,他的小说《囚徒李同中的故事》塑造了这样一个基层干部形象,在1961年后的大饥荒中,他冒着生命危险打开锁着的粮仓,拯救村民。

你看,当时在举世瞩目的苏联大形势下,难怪我们的鲁迅先生也说了这样一句话:“帝国主义和我们,除了它的爪牙,都和我们有同样的利益?我们的坏疽是他们的财富,所以他们的敌人当然是我们的朋友。他们正在崩溃,无法支撑自己。为了挽回最后的运气,他们厌恶苏联的向上运动。谣言,诅咒,怨恨,无所不在,没有效果,最后只好准备战斗,必须灭掉它才能睡觉。但是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还会被骗吗?”

那么,当时苏联其他方面的情况如何呢?鲁迅先生曾在文章中说:“文人如隋拉菲莫维之、法捷夫、格拉科夫、隋福林那、索洛霍夫等。,不就是西欧和东亚吗,都是夸自己的作品吗?我对艺术不太了解,但据乌曼斯基说,1919年莫斯科有20个展览,列宁格勒有两个,现在非常繁荣。然而,这个谣言极其无耻和聪明。一旦发现他的话是骗人的,他就会躲起来,再来一批。”但是根据《苏联历史档案选编》,人们已经可以看到很多迫害知识分子的材料。比如《扎米亚丁》,鲁迅编了一本苏联短篇小说集《竖琴》,里面有他的《洞穴》。在《竖琴》后记中,鲁迅称之为“一部关于‘冰冻’的好作品”。至于作者,鲁迅在后记中告诉读者:“现在已经被认为是反动作家,发表作品的机会很少。”实际情况远比不让他发表作品严重。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解密的苏联档案。在1922年7月拟驱逐的知识分子名单中,有这样一条:“扎米迪·叶夫根尼·伊万诺维奇——已被逮捕,驱逐已推迟到有特别指示——捷尔任斯基同志的委员会于今年8月31日决定。”鲁迅当然看不到这样的秘密档案。另一方面,扎米·亚丁在1931年流亡国外。1937年3月10日,他在巴黎去世。

鲁迅终其一生,始终自觉地站在穷人、弱者、被侮辱者、被损害者的一边,应该说是“同情弱势群体”的最佳品质。但是由于当时通讯条件的限制,不可能读到真实的信息,当然更不可能看到苏联的一些档案。此外,在整个共产国际形势的背景下,鲁迅并不了解苏联的真实情况。然而他毕竟被强大的斯大林专制政权“忽悠”了。时至今日,距离鲁迅1932年5月20日发表这篇文章已有八十年;世界和中国在一瞬间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斯大林和他的苏联这两个名词早已成为过去的历史。但是,如果从21世纪的角度来看,一个强大的傻瓜不应该蒙蔽人民的眼睛,尤其是一个血淋淋的、受人爱戴的中国作家的眼睛。当然,鲁迅思想的复杂性,无论从对象还是主体,1932年的世界和苏联发生了什么,如果我们再回头看这段历史,或多或少会为我们从不同角度研究现代问题提供一些线索。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常州巨大变化的文章 常州巨大变化的文章下一篇:唐代诗人汪遵:一个逆袭考生的典范 唐代诗人汪遵:一个逆袭考生的典范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