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谗杀白起的范雎 谗杀白起的范雎 被云梦秦简道出真正结局 比《史记》里惨的多

导语:文章讲述了范雎因嫉妒之心谗杀白起,丧失了长平一鼓作气灭赵的战机,间接导致了邯郸之战秦国的丧师失地,延缓了秦国走向一统的步伐。最终,范雎主动辞相离秦,但在云梦秦简《编年纪》中记载他最终没能逃脱秦法制裁

《云梦秦简》讲的是杀死白起范雎的真实结局,比《史记》差多了。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看!

一般来说,人们都会认为秦国能最终攻灭六国,其主要归功于使秦地上下风气为之一新,使秦人怯于私斗唯务耕战,使秦国经济实力、军队战斗力大为增强的商鞅变法。然而,秦法虽强,也要能够坚守,才能发挥其作用,秦国能自孝公而至始皇,代代坚守秦法,不改其志更是殊为难得。这除了因为七世秦王的坚守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自秦孝公发布《求贤令》以来,秦国几乎代代而出的名相、名将,如商鞅、张仪、司马错、樗里疾、魏冉、白起、范雎、吕不韦、王翦、李斯等等。 在秦国的众多名相之中,争议最多的恐怕就是提出「 ”远交近攻”大策的范雎了。就拿他以言语相激,帮助秦昭襄王免去魏冉相位,走出宣太后羽翼,成为独当一面的君王这件事来说,一方面有如李斯等人认为「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另一方面有如司马光等人认为「 ”若雎者,亦非能为秦忠谋,直欲得穰侯之处,故搤其吭而夺之耳。遂使秦王绝母子之义,失舅甥之恩”。至于究竟他的功绩是否能超过他的前任魏冉,历代更是争议不休。然而真正给应侯范雎招来诸多非议的,还是因为他因嫉妒之心,谗杀了秦国柱石白起,丧失了长平一鼓作气灭赵的战机,间接导致了邯郸之战秦国的丧师失地,延缓了秦国走向一统的步伐。 公元前260年,经过三年苦战秦国终于在长平之战中惨胜,使赵国惊惧,诸侯震恐,正是再战而灭赵的战机。然则,丞相范雎害怕白起功高,压过自己,遂以秦军疲劳应休整为由,向昭襄王建议同意韩、赵割地议和。然而,秦赵撤兵之后,赵国并未按照约定将六城送与秦国,反而当成了合纵伐秦之资,简直如同当年张仪以「 ”商于之地六里”欺骗楚怀王的翻版。一样的,秦昭王一如当年的楚怀王,再次举大军伐赵,然而此时,邯郸已做好与秦一战之准备,其余诸侯也明白了唇亡齿寒的道理,不再坐视赵国灭亡,灭赵之机早已失去。果然,邯郸之战惨败,秦国丧师三十万,失地三郡数十城,伤筋动骨,极大地拖缓了了攻灭六国的步伐。 邯郸之战中,秦王屡次请白起为将,然白起已然看出秦国绝无胜机,而且因长平杀降,赵人恨白起入骨,若再次挂帅,引来的必是赵国的殊死抵抗,因此劝谏秦昭王退兵,不愿挂帅出征。范雎因不愿让人觉得因自己的私心让白起撤军,成为秦国丧失战机的主因,因而,力劝秦昭王攻赵,乃至不惜以「 ”武安君谋反”之罪诬之。直到白起被贬出咸阳,害怕其死灰复燃的范雎,已然穷追不舍,向秦昭王进言「 ”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最终一代将星,陨落在了唇枪舌剑之下。 关于范雎的结局,据《史记》记载,因他举荐的郑安平率部投降了赵国,他举荐的河西郡守王稽「 ”三年不上计”,再加上长平、邯郸之战中所犯下的过失,尤其是谗杀了秦国柱石白起,他深感有罪于秦,因此主动辞相离秦,让蔡泽代替他。然而,秦法严苛,举荐非人是要「 ”以其罪罪之”的,郑安平、王稽之罪,皆当诛族,范雎真能抽身而出么?在1975年出土的云梦秦简《编年纪》中记载「 ”五十二年,王稽、张禄死”。张禄是范雎在秦国的名字,可见范雎最终没能逃脱秦法制裁,结局比《史记》中悲惨的多。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284133.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唐朝中期发生的一场藩镇叛乱 唐朝中期发生的一场藩镇叛乱 比「 ”安史之乱”更加严重下一篇:中国地名有哪些生僻字 中国地名有哪些生僻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