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围魏救赵是什么战役 围魏救赵发生在什么时期是谁的故事?

导语: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战役之一,讲述了孙膑和田忌联手采取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战术,最终击败了魏军。这种辩证法的灵活运用不仅在战场上屡试屡爽,而且广泛地应用到了社会生活的不少方面。

梁惠王闻知齐兵直袭大梁,十分惊恐,深怕齐兵与攻击襄陵的宋军对大梁形成夹击之势,便急令庞涓班师回救,以阻止齐军长驱直入。庞涓得令亲率主力星夜兼程急驰大梁,兵分三路对齐军应战。魏军的这三路兵马兵力悬殊很大,左军力量最强,中军次之,右军最弱。

与此同时,齐国军师孙膑获悉庞涓分兵三路急返大梁的情报之后,即让田忌一方面指派少数轻骑部队向西,直捣大梁城郊,另一方面,由田忌亲率主力急驰北上,埋伏在魏军归途必经的桂陵,即今山东省荷泽市东北,摆开阵势以逸待劳,只待魏军进入伏击圈,便给予迎头痛击。

围魏救赵

为了确保全歼魏军,孙膑让田忌把齐兵按战斗力强弱分为上、中、下三路,接着,孙膑又提出了具体的作战方案:“让兵力最弱的下路同魏军最强大的左军交战,让中路同魏军的中军交战,让兵力最强的上路同魏军最弱的右军交战。形成前者敌强我弱、中者势均力敌、后者我强敌弱的局面。这样以来齐兵的下路和中路就可以占据有利地形,紧紧地咬住魏军不放,但决不与敌正面交锋、死打硬拼,而要想方设法钳制魏军,拖延时间,等待上路援军到来。同时,上路要采取速战速决的战术,打击魏军最弱的右军;歼敌后再与中路一起,合击魏军的中军。两路得胜后,再与下路协力,三路联手共击魏军的左军。这样,齐军在每一局部战场上,都形成了绝对优势。”田忌采纳了孙膑的作战方案,对魏军采取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战术,很快便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此时的魏军,由于旷日持久的与赵交战,阵亡兵员得不到补充,粮草供应日趋紧张,再加上长途跋涉,仓促应战,战斗力明显下降。三路兵马一经交战,魏军即陷入重围,左、中、右三军人马又不能互相救援,顷刻间即丢盔弃甲,溃不成军。庞涓眼看兵败如山倒,心慌意乱,六神无主,忽然又瞧见一面大旗,上书斗大的“孙”字,心头猛一惊,差点从马上摔下来。幸亏庞英、庞葱两员部将赶到杀出一条血路,把庞涓救出。庞涓侥幸捡了一条命,但却损失了两万名将士。齐国人大胜而归。

“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战役之一。后人将其收录在“三十六计”中,并列为第二计。此计比喻避实就虚,借打击此处而解救彼处的危机,迫使敌人、对手退缩的战术或计策。这种辩证法的灵活运用,2000多年来不仅在战场上屡试屡爽,而且广泛地应用到了社会生活的不少方面。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29433.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中日交火 外媒报导日本对历史很无知 中日距离交火只剩一步下一篇:法国大革命的意义 解析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