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蒙元的统治制度 元朝的主要重臣有哪些

导语:蒙元的统治制度 元朝的主要重臣有哪些

目录导航:

  1. 蒙元的统治制度
  2. 郑氏十大名人
  3. 成吉思汗的谋士名单
  4. 朱棣时期名臣武将排名
蒙元的统治制度

从政治制度、军事机构、经济措施以及民族政策上进行归纳。

一、政治制度

1、中央行政机构

中书省,领六部,主持全国政务。

枢密院,执掌军事。

御史台,负责督察。

2、地方行政机构

行省,行省是朝廷委派重臣到各地署事,行使中书省职权的派出机构,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并为一级政区名称。简称行省,或只称省。元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也称都省;因元朝幅员辽阔,除腹里地区直隶于中书省、吐蕃地区由宣政院管辖外,又于诸路重要都会设立十个行中书省,以分管各地区。在世祖、武宗朝三次短期设立尚书省主管政务期间,行中书省也相应改称行尚书省。元人称其制为:“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二、军事机构

宿卫军队,由皇帝或亲信大臣直接节制。担任京城(大都和上都)防卫的军队是侍卫亲军。

三十余卫,卫设都指挥使或率使,隶属于枢密院。

镇戍军,负责镇守全国各地。军队包括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新附军等。

三、民族政策

元朝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的统治特权,削弱各族的反抗,采取了分化的民族压迫政策。元朝把全国人分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四等南人。四等人在政治、法律和经济上的地位,都有不同的规定,带有明显的种族歧视成分。如地方机构中的达鲁花赤掌握实权,而此职只能由蒙古人担任。

四、经济发展

元朝的运河和海运航线由于蒙古的势力扩展到了西亚地区,使得欧洲与元代中国的交往更加频繁,技术交流更加迅速。元朝的经济仍以农业经济为主,生产技术、垦田面积、粮食产量、水利兴修以及棉花泛种植等都超过了前代。因漕运、海运的畅通及纸币的流行,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以纸币作为流通货币的朝代,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完全的纸币流通制度,比欧洲早了400多年(元末时因滥发纸币而造成通货膨胀),商业在元朝也极度繁荣起来,使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之一。但元朝经济相比于宋朝却是大有退步,这是不争的事实。

五、元朝简介

元朝(1271年—1368年)由蒙古族忽必烈建立,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历时九十八年。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战灭南宋统一中国,结束了自晚唐五代以来的分裂局面。元中期政变频繁,政治始终未上正轨。后期政治腐败,权臣干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导致元末农民起义。

元朝政治制度

元朝与蒙古帝国的皇位继承异于中国历代朝代,采取库力台大会推举的制度,由王室贵族公推大家的领袖。而元朝皇帝也是兼任蒙古帝国的可汗,由于元世祖的汗位没有经过库力台大会的认可,使得四大汗国纷纷不奉正朔,直到元成宗方恢复宗主关系。

中文名称

元朝政治制度

主要民族

推行汉法与抵制汉法、四等人制

行政机构

一省两院,库里台大会

选举制度

科举

郑氏十大名人

郑旦:春秋晚期著名的巾帼人物,在吴越两国长年战争时期,只身入吴作内应,助越国顺利灭吴,立下汗马功劳。

郑国:战国末期韩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专家,曾助秦国修成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使秦沃野千里,国力更加强盛。

郑吉: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曾率兵抗击匈奴入侵,为汉始设西域都护之始。

郑兴、郑众:河南开封人,系父子。

兴为东汉时期学者,对中国历史上的儒学进一步发扬,贡献巨大,世称“先郑”。

郑众:郑吉之子,为东汉经学家,曾任大司农,通晓《易》、《诗》等经学。

郑玄:东汉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世称“后郑”,其潜心著述,遍注群经,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被称为“郑学”,在整理古代历史文献上颇有贡献。

郑道昭:荥阳开封人,北魏书圣,曾任国子祭酒,工文词书法,其书法笔力雄健,兼有隶意,被后人推崇为“魏碑之宗”。

郑泽:隋朝荥阳人,有学识,知钟律,考校大东钟律,著有《乐府歌辞》、《乐府声调》等。

郑虔:郑州荥阳人,盛唐时期学者、画家、广文博士,诗书画技冠京华,玄宗曾题赠:“郑虔三绝”。

著有《天宝军防录》。

郑樵:莆田(今属福建)人,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史籍学家,一生著作丰富,其晚年所著《通志》是继《史记》后又一部伟大的通史著作,且颇具创见。

郑光祖: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人,元曲四大家之一,一生创作颇多,代表作为《倩女离魂》,他被后人誉为“名香天下,声振闺阁,伶优辈称‘郑老先生’”。

郑和:云南昆阳(今晋宁)人,明航海家,曾率船队七下西洋,远达非洲、红海等地,促进了中外交流,而且还创制了我国第一部航海地图。

郑成功:福建南安人,明末名将,被赐姓“朱”,曾英勇抗击清军,在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民族英雄,被尊称为“国姓爷”。

郑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一、郑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郑板桥(1693年-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二、郑成功(明末清初军事将领)

郑成功(1624.08.28-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

三、郑光祖

郑光祖(1264年—?),字德辉,汉族,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市襄汾县)人,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

郑振铎、郑伯奇、郑毓秀、郑午昌、郑天挺、郑国鸿、郑文宝等。

1、郑振铎: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代表作品有《猫》《我们是少年》等。1898年12月19日出生于浙江省永嘉县,1958年10月17日去世。

2、郑伯奇:电影剧作家、文艺理论家,左翼文学运动开创者之一。代表作品有《泰山鸿毛》《华山艳史》《女儿经》《到西北去》等。1895年6月11日出生于陕西长安,1979年1月25日去世。

成吉思汗的谋士名单

前言: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那么成吉思汗的成功又有那些好帮手呢?

成吉思汗虽然横扫欧亚大陆,却没有灭掉宋朝一统天下。之后窝阔台汗、贵由汗、蒙哥汗等虽然屡屡发起对宋朝的骚扰和攻击,但都没有灭掉宋朝统一中国,而忽必烈做到了,建立起统一的元朝。比起他的前辈,忽必烈在思想、策略、用人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他重用汉族儒生,改革蒙古旧制,采取比较进步的政策。他这种思想的形成,与三个汉人分不开--刘秉忠(子聪和尚)、姚枢、郝经。

郝经字伯常,自幼家贫,他白天打柴买米供养母亲,晚上苦读诗书。在一次战乱中,其母被烟火熏死,当时才九岁的郝经,居然用野菜拌着蜜汁将母亲救活。此事传到大将军张柔耳中,特将郝经接到府中,待为上宾。张家有许多藏书,郝经几乎都读遍了。后来,张柔听说忽必烈招纳贤士,便推荐了郝经。忽必烈问以"治国安民"之策,郝经陈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子聪俗姓刘,名侃,字仲晦,为官后改名刘秉忠。史书说他"风骨秀异,志气英爽不羁。""八岁入学,日诵数百言。"十七岁即为邢台节度使府的令史,算得上是位大器早成的神童。子聪博学多才,天文、地理、律历无所不精,对《易经》造诣尤深。"论天下事了如指掌",忽必烈"大爱之"。他是忽必烈招纳的第一位汉族儒生。

姚枢字公茂,柳城人,是当时有名的程朱理学家。他向忽必烈提出上千言的治国之道,从定典章、立纲常到兴办学校、重农桑等几乎都涉及到了。

耶律楚材是元代著名政治家,也是“元朝三重臣”之一。在任职的二十几年里,他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原地区经济、政治等方面发展的策略,为蒙古国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出身于贵族家庭的耶律楚材虽然是契丹人,但他十分崇尚汉学,从小便博览群书,精通汉文,小小年纪就能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数学以及中医占卜等学说。

正因为他的才能出众,所以早年跟随成吉思汗时就受到了重用,号称成吉思汗身边的“第一谋士”。

朱棣时期名臣武将排名

朱能,张玉,邱福。

朱能(1370—1406),字仕弘,怀远(今安微怀远)人,明朝靖难名将。朱能原是朱棣的燕军中护卫副千户,建文元年(1399),朱棣起兵靖难,丘福与朱能、张玉一同夺取北平九门,控制了北平城。朱能先后击败耿炳文、李景隆,在灵璧(今安微宿州)俘虏南军10万人,还生擒主将将平安。靖难成功后,累功升至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成国公,加太子太傅。永乐四年(1406年),朱能担任征夷大将军,征讨安南,不幸病死军中。追封东平王,谥忠烈。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554626.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被注射病毒、吃生蛆烂肉的美国俘虏竟然活到97岁?!下一篇:先有南朝还是先有北朝 为什么北朝能统一南朝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