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三国右中郎将与黄普高齐名的是谁 皇甫嵩是不是名将

导语:三国时期,右中郎将与黄普高并称的人物是谁?皇甫嵩是否也算得上名将?让我们一起来探讨。

目录导航:

  1. 三国右中郎将与黄普高齐名的是谁
  2. 汉末三杰实力排名
  3. 治乱扶危形容哪个历史人物
  4. 东汉明章时期的武将
  5. 刘备射箭击中的黄巾将领是谁
  6. 曹操与皇甫嵩年龄
  7. 三国志战略版郭淮皇甫嵩
三国右中郎将黄普高齐名的是谁

朱儁(jùn),字公伟。会稽郡上虞县人。东汉末年名将。朱儁少年时父亲就去世了,他的母亲曾经以贩买缯为家业,朱儁因孝养母亲而远近闻名。

其为人好义轻财,乡里都敬重他。朱儁为孝廉。后升任兰陵县令、交州刺史,都亭侯、谏议大夫。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朝中公卿都推荐朱儁,说他有才略。于是,朝廷任命他为右中郎将,持节,与皇甫嵩共同出征。

朱儁先与黄巾军波才部作战,失败。皇甫嵩退守长社。波才率大兵包围城。当时,城中兵少,众寡悬殊,军中震恐。

皇甫嵩安慰部下,并打算使用火计。天遂人愿,当晚大风骤起。

皇甫嵩命令将士扎好火把登上城墙,先派精锐潜出围外,纵火大呼,然后城上点燃火把,与之呼应。皇甫嵩借此声势,鸣鼓冲出。

黄巾义军缺乏战斗经验,惊慌散乱,被迫后撤。这时,曹操也奉命赶来,于是皇甫嵩、曹操、朱儁合兵,乘胜追击。黄巾义军顽强抵抗,数万人惨遭屠戮。

接着,皇甫嵩又和朱儁一起乘胜镇压汝南、陈国地区的黄巾军,并追击波才、进攻彭脱,连连取胜,平定了三郡之地。

皇甫嵩上表朝廷,推功于朱儁,朱儁被封为西乡侯,迁镇贼中郎将。

当时南阳黄巾首领张曼成起兵,自称"神上使",拥众数万,杀郡守褚贡,屯驻宛城百余日。后任太守秦颉击斩张曼成。

黄巾余兵又举赵弘为帅,人众越来越多,达到十几万人。朱儁、荆州刺史徐璆和秦颉合兵,共一万八千多人,进击赵弘,从六月直到八月,始终不能取胜。

有人上奏,要召朱儁回京。司空张温上疏劝阻,他说:"当年秦用白起,燕任乐毅,都是旷年持久,才能够克敌。朱儁讨颍川,已经有功效,率部南征,计划已定,临阵换将,这是兵家所忌的,应该给他时间,让他成功。"

灵帝依议。朱儁于是挥兵急攻宛城,杀死赵弘。

黄巾义军又以韩忠为帅,仍然占据宛城。朱儁兵少不敌。于是解散城围,扎下营垒,筑造土山,面对城内。鸣鼓呐喊,摆出进攻城西南的态势。

黄巾军全都赶赴应敌。朱儁却自率精兵五千,进攻东北,将士鼓勇,登城而人,韩忠退守小城,惊惧非常,请求投降。

朱儁的司马张超及徐璆、秦颉皆欲听之。

朱儁不同意,他说:"出兵有形同而实异的地方。当初在秦末的时候,人民没有稳定的君主,所以以赏附来劝降。现在海内一统,只有黄巾造反,纳降他们不能使人向善,讨伐他们足以惩恶。现在如果接受他们的投降,那就滋长他们造反的意念,给他们有利就进战,不利就乞降的想法,这是纵敌长寇的策略,不是良计。"

说完,下令急攻,但一连数日,都未能攻克。

朱儁于是下令解围。韩忠见围解,果然引军出战,朱儁乘势进击,大破其军,追击十余里,斩杀黄巾军无数。韩忠等人只好投降。

秦颉杀死韩忠。黄巾余众不能自安,又以孙夏为帅,还驻宛城。朱儁进攻,孙夏败走,朱儁纵兵击杀数万。黄巾因此破散流离。

公元185年春天,朝廷任命朱儁为右车骑将军。朱儁率兵回京,被任命为光禄大夫,增加食邑五千户,改封钱塘侯,加位特进。

黄巾起义之后,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其中大声的就自称雷公,骑白马的就自称张白骑,行动轻便的就说是飞燕,胡须多的就号称于氐根,大眼的就说大目,如此多的称号,都各有原因。

人多的聚众二三万,小的也有六七千人。其中,以常山人张燕势力最大,他轻勇矫捷,军中都号称是"飞燕",他善得士卒的爱戴。据众百万,占据黑山,朝廷无法讨平。

后来,他遣使至京师,投降了朝廷,被拜为平难中郎将,领河北诸山谷事。

后来,张燕渐渐率兵侵犯河内郡,进逼京师。朝廷任命朱儁为河内太守,率领家兵击退张燕。后来他们大多都被袁绍所讨平。此后,朱儁历任光禄大夫、屯骑校尉、城门校尉、河南尹。

公元190年,关东州郡起兵讨伐董卓,推袁绍为盟主,兵锋甚为强盛。董卓感到恐惧,想请公卿们商议迁都长安,朱儁屡次阻止。

董卓虽然厌恶朱儁和自己作对,但贪图他的高名,于是上表奏请朱儁为太仆,做自己的副手。使者到朱儁府上后想要宣示诏命,朱儁坚决推辞,不肯接受。

公元191年,董卓进入关中后,留朱儁守洛阳,朱儁便和山东诸将通谋,想作内应。后来,朱儁害怕董卓袭击自己,弃官逃往荆州。

董卓任命弘农人杨懿为河南尹,驻守洛阳。朱儁闻讯,率兵还洛阳,杨懿退走。朱儁见河南残破,无法作为屏障依靠,于是引军向东面,屯驻在中牟县。并传信给各个州郡,召请部队讨伐董卓。

徐州刺史陶谦派来精兵三千。其他州郡也派了一些兵来,陶谦便上表奏任朱儁代理车骑将军。董卓闻知后,让他的将领李傕、郭汜率领数万人屯驻河内抵挡朱儁。朱儁出击,被击败。朱儁自知众寡不敌,于是停留关下,不再前进。

公元193年,李傕、郭汜掌权。朱儁当时还在中牟,陶谦认为朱儁是名臣宿将,屡立战功,可以委以大任,于是和诸豪杰共同推举他为太师,并传檄给各州牧伯,相邀一同讨伐李傕,奉迎天子。

正好李傕听从太尉周忠、尚书贾诩的计策,派人用天子诏书征召朱儁入朝。两条道路,摆在面前,何去何从,亟待选择。

军吏将士都不愿入关,想与陶谦等联合。朱儁却不慌不忙,说出了一番道理。

他说:"用天子的命令召臣子,应当不等征召就要去,何况是天子的诏命呢?而且李傕、郭汜是奸乱小人,樊稠是平庸无用的人,没有别的什么远大的谋略,又势力相等,变乱必定发生。我乘他们的不备,突然行动,那大事就可以成功了。"

当下辞谢陶谦等人,奉诏入京任太仆。陶谦也只好作罢。同年,朱儁接替周忠为太尉,录尚书事。

公元194年秋,朱儁因日食而免职,又奉命代理骠骑将军职务,持节镇抚关东,但未出行。

公元195年二月,李傕杀死樊稠,郭汜自疑,又与李傕相互攻杀,长安大乱。

朱儁留京没有出行,任大司农。李傕劫持献帝到自己的营中,献帝命朱儁和太尉杨彪等十多人去说服郭汜,让他与李傕和解。郭汜不肯,扣留朱儁、杨彪等为人质。朱儁的性格刚猛,当日便过于愤怒发病而死。

总结:朱儁镇压黄巾,手段过于血腥。但他不附董卓,明显其节,讽刺迁都,曲表其愤,欲乘傕、汜,更见其深谋远虑。对此,则应一分为二地给予评价。

汉末三杰实力排名

第一位、皇甫嵩

皇甫嵩是东汉末年的名将。汉灵帝时,太平道教主张角作乱,置军三十六方,祸乱天下,京师震动,天下响应。这时,汉灵帝以皇甫嵩为左中郎将,和右中郎将朱儁,总计率领四万多人,征讨颍川的黄巾军。平定黄巾起义的最大功臣,无败绩。可惜为了自己一时的名节没有早点除掉董卓,否则也不会有董卓什么事情。董卓专政时期,又懂得放弃,懂得隐忍,使自己得以善终。

第二位、朱儁出身寒门,赡养母亲,以好义轻财闻名,受乡里敬重。后被太守徐珪举为孝廉,任兰陵令,颇有治绩。再升任交州刺史,以家兵五千大破叛军,平定交州。战后以功封都亭侯,入朝为谏议大夫。光和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朱儁以右中郎将、持节平定三郡之地,以功进封西乡侯,迁镇贼中郎将。又率军讨平黄巾,“威声满天下” 。中平二年(185年),进拜右车骑将军,更封钱塘侯。后为河内太守,击退进逼的张燕。权臣董卓秉政时,想任朱儁为副手,遭其婉拒。其后出逃荆州,更屯军中牟,徐州刺史陶谦等欲推举他为太师,并传檄各州牧伯,相邀讨伐李傕、奉迎天子。但朱儁却奉诏入京任太仆。初平三年(192年),升任太尉、录尚书事。兴平元年(194年),行骠骑将军事,持节镇关东,因故未成行。

兴平二年(195年),李傕与郭汜相互攻杀,郭汜扣留朱儁作为人质。朱儁性格刚烈,即日发病而死。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朱儁形象与正史相似。是汉车骑将军。黄巾造反时,为中郎将,引军讨伐。屡立功绩,迁车骑将军,河南尹。后董卓余党李傕、郭汜乱政,掠夺公卿,朱隽对汉室衰微的状况感到悲哀,归家后即病逝。

第三位、卢植卢植的才华是不用说的,文能搞培训,传播儒学,武能上阵杀敌。平黄巾之乱,卢植就是第一波。只是因为卢植没有给领导派下来的太监小费,所以被撸了下来,后来派了董卓跟皇甫嵩。可是,卢植有点生不逢时啊。他出来得太早了。出场时,三国这场大戏才拉开一点点帷幕。他刚表现了一下,就被赶出朝廷,后面虽被袁绍聘为军师,但第二年就去世了。

治乱扶危形容哪个历史人物

指皇甫嵩(?—195年)

他字义真,安定朝那(今宁夏固原东南)人。名将皇甫规之侄,雁门太守皇甫节之子,中国东汉末年将领。

皇甫嵩少时好诗书,习弓马。汉灵帝时被征为议郎,迁任北地太守。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后,灵帝令其为左中郎将、持节,前往颍川郡镇压黄巾军波才部,后击退波才,封都乡侯。十月,奉命北上,领军与张梁激战于广宗(今河北威县东)。次月,又击杀张宝于下曲阳(今河北晋州市[52]),升左车骑将军,兼冀州牧,封槐里侯。中平二年(185年),被宦官诬告,罢左车骑将军。中平五年(188年),出任左将军,与所督前将军董卓合兵往援陈仓(今陕西宝鸡东)。初平元年(190年),董卓专权,任命皇甫嵩为城门校尉。皇甫嵩至京师,董卓立即下令将其逮捕,欲杀之。因众人求情,改任议郎、御史中丞。初平三年(193年),董卓被诛,皇甫嵩任征西将军,继为车骑将军、太尉、光禄大夫、太常。兴平二年(195年),皇甫嵩病卒。[50]

皇甫嵩一生为人爱慎尽勤,先后上表陈谏有补益者五百余事,皆手书,毁草稿,不宣于外。又不置亲信下士,门无留客,时人皆称其忠贤廉明。其身经灵、少、献三帝,始终忠于朝廷,屡建战功,平乱维稳。虽多次被诬陷,但刚直不阿,不参与党锢,还谏言赦免。忧国扶民,德布天下,为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治乱扶危形容刘备。
刘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创立者。
"治乱扶危"形容刘备,是因为他在乱世之中,能够以仁义之心治理国家,扶持民众,稳定社会秩序。
首先,刘备具备良好的治国能力和智慧。
他善于倾听各方意见,重视人才选拔,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和稳定的政府机构。
他注重农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推行公平的政策,使得蜀汉国内相对稳定。
其次,刘备在乱世之中能够扶危救困。
他积极寻求联盟,与其他势力合作,共同对抗外敌。
他曾经救助了孤立无援的刘璋,使得蜀地得以保全。
他也积极招纳人才,如诸葛亮等,为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刘备的治国理念和品德也深受人民的尊敬。
他以仁义为本,注重民生,尊重各方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和拥护。
他的高尚品德和为人民着想的行为,使得他成为了历史上备受推崇的人物。
综上所述,刘备以其治国能力、扶危救困的行为和高尚的品德,被形容为"治乱扶危"的历史人物。
他在乱世中能够稳定国家,扶持民众,为后世留下了崇高的榜样。

东汉明章时期的武将

窦固的主要贡献是再次北击匈奴,并且帮助朝廷恢复了对西域的统治,进一步压缩匈奴战略空间,为窦宪给予匈奴最后一击奠定了战略基础。

刘备射箭击中的黄巾将领是谁

刘备射箭击中的黄巾将领是张宝。张宝是黄巾起义的领导者之一,他与张梁、张角一起发动了这场起义。刘备在战斗中展现出了卓越的射箭技巧,一箭射中了张宝,使得黄巾军士气大挫。这次射箭事件也成为了刘备崭露头角的契机,为他日后的事业打下了基础。刘备的射箭技艺和勇气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了他的传奇故事之一。

张宝被刘备射中左臂。

张宝被刘备射中左臂。张宝施法被解,他落荒而走,刘备发箭,射中张宝左臂。张宝,汉末农民起义首领,张角之弟,熹平年间,张角创太平道,宝与角同在河北一带传教,秘密进行组织工作。中平元年,发动黄巾起义,号称地公将军。张梁战败牺牲,宝率军在下曲阳继续抗击皇甫嵩,英勇战死,全军十余万人亦壮烈牺牲。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曾经射箭击中黄巾将领孙仲。

孙仲是黄巾军将领,与程远志一起攻打涿郡。在刘备等人的反击中,孙仲被关羽斩杀。

虽然孙仲是黄巾军将领,但他在小说中的形象并不鲜明,也没有对故事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刘备射箭击中的黄巾将领孙仲只是小说中的一个小角色。

曹操与皇甫嵩年龄

需要推论了,曹操父亲曹嵩是194年死的,当时曹操已经39岁了,曹操是曹嵩长子,故推断曹嵩死时不到60岁,曹嵩位列三公九卿时可以推断为50岁左右,所以曹操当时29岁左右,也就是184年黄巾起义,当时曹操为骑都尉。

曹操,155-220年,皇甫嵩(?-195年),字义真。安定郡朝那县(今宁夏彭阳)人。东汉末期名将,雁门太守皇甫节之子、度辽将军皇甫规之侄。

皇甫嵩出身于将门世家,最初被举为孝廉、茂才。汉灵帝时被征为侍郎,迁北地太守。黄巾起义爆发后,皇甫嵩与吕强上疏请求解除党禁,被授为左中郎将,率兵讨平黄巾之乱,“威震天下”。

战后被拜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封槐里侯。到任后,他奏请减免冀州百姓一年的租税。后因得罪权宦赵忠、张让而被罢免,改封都乡侯。

中平五年(188年),被起用为左将军,击破王国叛军。董卓掌权时,皇甫嵩遭董卓陷害,经其子皇甫坚寿求情,才得以保全性命。董卓被诛后,皇甫嵩出任征西将军,诛灭其宗族。晚年历任车骑将军、太尉、光禄大夫、太常等职。

兴平二年(195年),皇甫嵩去世,获赠骠骑将军。唐德宗时,位列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位列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三国志战略版郭淮皇甫嵩

不能。

郭淮是曹魏阵营的武将,皇甫嵩是东汉末年名将,忠于汉室。

皇甫嵩,是雁门太守皇甫节之子、度辽将军皇甫规之侄。对于皇甫嵩来说,无疑来自于武将。皇甫嵩少年时便有文武志介好诗书,熟习弓马。最初被举为孝廉、茂才。为郎中,迁任霸陵、临汾县令,因父亲去世而离职。后来,太尉陈蕃、大将军窦武相继聘他为官,都没有应召。汉灵帝以公车征辟他为侍郎,迁任北地郡太守。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556929.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王方翼在历史上有哪些重要事件?下一篇:宋真宗硬笔书法:《劝学诗》作品展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