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明末四大名将 孙承宗死亡真相大白

导语:明末四大名将之一的孙承宗,一生尽忠报国,但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军攻占北京城时,却被误杀。近年来,通过多方考证,孙承宗死亡真相终于大白。

目录导航:

  1. 明末四大名将
  2. 明朝末年辽东抗清金姓将领
  3. 辽西的历史名人
  4. 10 中国历史上孙姓的名人,比较厉害的有那些人
  5. 努尔哈奇的秘密历史
明末四大名将

第四名、孙传庭(1593年—1643年)

明末兵部尚书。崇祯九年(1636年)率部击败并活捉了“闯王”高迎祥。后又多次成功镇压了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

第三名、卢象升(1600年—1639年)

明末最强军队“天雄军”的创建者。多次击溃国内农民起义军。崇祯十一年(1638年),担任兵部尚书,力主抗清,守卫京师,连战皆捷。

第二名、孙承宗(1563年—1638年)

明末最伟大的战略家。官至蓟辽督师、太傅。修筑宁锦二百里防线,有效抵御了清军入侵的风险。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军犯保定,攻高阳。

第一名、李定国

(1621年—1662年),南明永历政权抗清名将。在南明最艰难的时期,李定国带领明军连战连捷,从清军手里夺回了明朝的半壁江山。清军定南王孔有德、和硕敬谨亲王爱新觉罗·尼堪,皆死于李定国之手。

一、孙承宗:孙承宗(1563年—1638年),字稚绳,号恺阳。明末著名军事家、关宁防线建设者、统帅级人物,官至兵部尚书、辽东督师、东阁大学士等

二、卢象升:(1600年—1639年),字建斗,又字斗瞻、介瞻,号九台。因镇压国内反民不断升迁最后官至兵部尚书。手里有著名的明末三大军队之一的天雄军。力主抗清,守卫京师,连战皆捷,反被太监高起潜陷害,免去尚书职务,以侍郎视事。

三、孙传庭:(1593年—1643年),字伯雅,又字白谷,代州镇武卫(今山西代县)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崇祯十五年(1642年)任兵部侍郎,总督陕西。

四、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生于广东东莞石碣,祖籍广西梧州,明朝末年蓟辽督师。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明末第一强军关宁铁骑的创建者。

一、孙承宗:孙承宗(1563年—1638年),字稚绳,号恺阳。明末著名军事家、关宁防线建设者、统帅级人物,官至兵部尚书、辽东督师、东阁大学士等。

二、卢象升:(1600年—1639年),字建斗,又字斗瞻、介瞻,号九台。因镇压国内反民不断升迁最后官至兵部尚书。

三、孙传庭:(1593年—1643年),字伯雅,又字白谷,代州镇武卫(今山西代县)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崇祯十五年(1642年)任兵部侍郎,总督陕西。

四、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生于广东东莞石碣,祖籍广西梧州,明朝末年蓟辽督师。

1.袁崇焕:大明王朝的最后顶梁柱,可惜最后被魏忠贤等小人陷害,凌迟处死。

2.孙承宗:明末军事战略家、爱国者。曾为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

3.孙传庭;明末名将。此人评价相当高。(明史)称“传庭死,而明亡矣”。孙传庭为捍卫明帝国的荣誉做最后的一番努力,肝脑涂地,在所不惜。

4.卢象升:明末第一悍将,民族英雄。从小就志存高远,不仅读书勤奋,而且还学习兵书习练武术。所以,此人文武全才。

答,1,孙承宗。

他不仅是皇帝的老师,还是文坛的领袖,而且还是一位著名的军事家。

二、卢象升:兵部尚书。力主抗清,守卫京师,连战皆捷。

三、孙传庭:任兵部侍郎,总督陕西。后面官至兵部尚书。

四、袁崇焕:明末第一强军关宁铁骑的创建者,保卫辽东阻止满清的第二号人物。

袁崇焕,孙传庭,孙承宗,卢象升,明朝最后的岁月,这四个人要是得到朝廷的支持与信任,估计明朝不会亡,阻击后金不进山海关,是有可能的,收复辽东也不再话下。可惜历史不能重来,这4个人二个战死,一个自杀,一个凌迟,下场都不是太好,可惜了!唉

明朝末年辽东抗清金姓将领

满桂(1594年—1630年),宣府(今河北宣化)人,祖籍山东兖州府峄县(今枣庄市),明朝末年抵抗后金的著名将领。满桂从小练习骑射,入伍后以军功先后任总旗、百户、守备。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后,逐渐崭露头角,历任参将等官职,天启四年(1624年)署总兵衔,是宁远之战、宁锦之战的明军主要统帅之一,功勋卓著。崇祯二年十二月十六日(1630年1月28日),满桂在保卫明朝都城的战斗中壮烈殉国。

首先,根据《明史》等史料的记载,满桂,生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宣府(今河北宣化)人。其先祖是山东兖州府峄县人,因立有战功,遂在宣府卫为官,至此世居于宣府。对于满桂来说,年近三十,才当上总旗。又过十年才当上百户长。后来经几次升迁做到潮河川守备。由此,非常明显的是,满桂曾经长期郁郁不得志。

但是,明朝和后金的萨尔浒之战后,杨镐在四路败师的情况下推荐几位将领,首先就推荐满桂。满桂于是移兵驻守黄土岭。期间得到总督王象乾的赏识,先后提升喜峰口参将。而这,意味着满桂的仕途终于获得了转机。

天启二年(1622年),大学士孙承宗出任边帅,满桂进去拜见,孙承宗看到他相貌威武,和他谈论兵法,对他格外称赞。等孙承宗出来镇守山海关时,就提拔满桂担任副总兵。在明朝末年,总兵是非常重要的官职。所以,满桂被提拔为副总兵,无疑是获得了重用。

天启三年(1623年),孙承宗打算出关修复宁远城,询问哪位将领可以前去驻守。袁崇焕、茅元向孙承宗推荐了满桂。于是,孙承宗唤来满桂,跟他说了,满桂慨然答应,请命而行。马世龙怀疑满桂的能力不行,孙承宗不听,当天就摆下酒席,替他饯行。满桂到宁远后,和袁崇焕同心协力修筑城墙,使宁远巍然屹立,成为辽东的一个重镇。而这,无疑为宁远之战、宁锦之战的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明朝末年,蒙古的一些部落驻在宁远(今辽宁兴城)东郊放牧,辽东百姓来归附宁远的都遭受他们的抢劫,孙承宗为此很忧虑。天启四年(1624年)二月,孙承宗派满桂和总兵官尤世禄在大凌河袭击他们。面对蒙古的一些部落,满桂善于掌握处理,这些部落都服从,每年还节省无数的抚赏银。

努尔哈赤乘辽东明军易帅和匆忙撤军之机,亲统八旗军约六万人(号称十三万)于1626年(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正月十四出沈阳,十七日西渡辽河,直逼宁远,这就是著名的宁远之战。正月二十四日,后金军包围宁远,满桂和袁崇焕在城里死守。后金军开始攻打西南城角,他们点发西洋红夷大炮,打伤很多攻城的后金军。

在宁远之战中,袁崇焕组织军民坚壁清野,协力防守,铲除奸细,凭坚城用大炮,配以火攻,杀伤后金军1.7万人,挫败了努尔哈赤夺占辽西和山海关的企图,是明朝对后金作战的一次重大胜利。虽然这场战役的主角是袁崇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坚守城池的满桂,也立下了赫赫战功。

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后金军包围锦州,分出兵力进取宁远,这就是著名的宁锦之战。此战,满桂派兵援救锦州,被包围在笊篱山。满桂和总兵尤世禄赶赴前线,大战一场,胜负相当。于是进入宁远城中,和崇焕商量防御的办法。

不久后金军兵临城下,满桂率领副将尤世威等人出城迎战,杀伤不少后金军,满桂自己也身受重伤。由此,非常明显的是,面对后金大军,满桂可以说是没有丝毫的畏惧,这也成为明朝可以打赢宁锦之战的原因之一。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天启帝去世,崇祯帝朱由检即位。朱由检登基称帝后,下诏告诫王之臣注意不要再蹈袁应泰、王化贞的覆辙,并且批评满桂迎合王之臣的心意。满桂于是告病,请求解职,但是,崇祯皇帝不同意。

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言官纷纷弹劾王之臣,进而连及满桂。王之臣遭到罢官,满桂也被召回了军府。恰逢大同总兵渠家桢出事,就让满桂接替渠家桢担任大同总兵。大同长期以来仗着议和放松战备,满桂到任后,视察八路七十二座城堡,边防战备得到大力整顿,大同将士和百姓因此才消除恐惧心理。

1629年(明崇祯二年、后金天聪三年)十月,皇太极率军号称10余万,避开宁远、锦州,分兵三路从龙井关、洪山口、大安口突入关内,攻占遵化(今属河北),直逼明朝都城。对此,崇祯皇帝急令各地兵马驰援。督师袁崇焕统领诸路援军,阻拦后金军于广渠、德胜等门外。

与此同时,满桂率领五千名骑兵进京护卫,驻扎在顺义,与宣府总兵侯世禄都打了败仗,于是奔赴明朝都城。崇祯帝派官前来慰劳,犒赏他们一万两银子,让他和侯世禄一起驻扎在德胜门。不久,他们出外交战,侯世禄的队伍败退下来,满桂独自向前拼杀。城墙上边发大炮配合他,却误伤满桂的部队,满桂也受伤,崇祯皇帝让他进城门外的瓮城中休息。

最后,皇太极进攻受挫,遂施反间计,中伤袁崇焕。援军军心动摇,总兵祖大寿还师宁远。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焕被朱由检认为与后金有密约而遭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实则家无余财。

对此,在笔者看来,在这场护卫明朝都城的战役中,不仅袁崇焕被皇太极除掉,满桂这位抵抗后金(清朝)的名将,也最终战死沙场了。

等到祖大寿的军队向东逃跑后,崇祯皇帝就加封满桂为武经略,统领所有过来保卫京师的部队,赐给他尚方宝剑,催促他出兵作战。因为皇太极率领的大军长途奔袭,后勤补给是一个重要问题,所以,只需要坚守下去,皇太极完全就会退兵。因此,满桂说:“敌兵强大,我们援兵不多,不可轻易出去打。”

但是,崇祯皇帝派遣的宦官紧催他,满桂迫不得已,只好指挥黑云龙、麻登云、孙祖寿等大将,于十二月十五日(1630年1月28日),起兵营移到离永定门二里左右的地方,树起栅栏,等待后金军。

后金军从良乡回师后,第二天拂晓,用精锐骑兵从四面八方挤压过去,明朝的将领阻挡不住,被打得大败。满桂和孙祖寿阵亡,黑云龙、麻登云被活捉。得知满桂这位名将阵亡之后,崇祯皇帝极为伤心,派礼部侍郎徐光启对他们进行祭奠,追赠满桂为少师。

明朝末年辽东一带抵抗清军的将领中姓金的人只有金冠一人,他是觉化岛守军的参将,在公元1626年(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正月,后金与明朝在宁远(今辽宁兴城,包括觉化岛在内)进行的作战。明朝方面称之为“宁远大捷”。此战明军取得胜利,后金军战败,这也是首次明军打败后金军。不过在觉化岛战斗中金冠阵亡。

辽西的历史名人

1、慕容皝(297年—348年10月25日),即前燕文明帝,字元真,小字万年, 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人,鲜卑族,西晋辽东公慕容廆第三子,十六国时期前燕的建立者。

慕容皝勇武刚毅且多有谋略,崇尚经学,熟悉天文。建武初年拜冠军将军、左贤王、封望平侯。

2、公孙瓒(?—199年),字伯圭(出自《刘宽碑阴》,《三国志》等文史多作伯珪,公孙瓒为刘宽门生,参与了刘宽的葬礼,碑阴为当时人甚至本人签名,故当从碑)其名与字的对应当是取自“圭瓒”一词,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东汉末年武将、军阀,汉末群雄之一。

3、前燕景昭帝慕容儁(319年—360年2月23日),字宣英,鲜卑名贺赖跋 ,昌黎棘城(今辽宁锦州市义县)人,鲜卑族,十六国时期前燕开国皇帝,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第二子。

咸康七年(341年),东晋册封慕容皝为燕王,以慕容儁为假节、安北将军、东夷校尉、左贤王、燕王世子。永和四年(348年),慕容皝去世后,继袭燕王之位。

4、后燕成武帝慕容垂(326年11月4日—396年6月2日),原名慕容霸,字道明(一说字道业、叔仁),鲜卑名阿六敦,昌黎郡棘城县(今辽宁锦州市义县),鲜卑族。十六国后燕开国君主、军事家。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第五子,母为兰淑仪。

5、慕容德(336年-405年10月18日) ,后改名慕容备德,字玄明,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人,鲜卑族,前燕文明帝慕容皝幼子,母公孙氏,前燕景昭帝慕容儁、后燕成武帝慕容垂皆为其兄,五胡十六国时期南燕开国皇帝。

辽东三杰: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他们都是明末军事统帅,在大明王朝在辽东抗击后金入侵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及杰出贡献,被后人尊称为:辽东三杰

熊廷弼

(1569~1625) 明末军事统帅。字飞百,亦作非白,号芝冈,湖广江夏(今湖北武汉)人。熊廷弼有胆略,知兵事,且善射。少时家境贫寒。放牛读书,刻苦强记。

万历二十五年(1597)举乡试第一,次年中进士,授保定推官,尽释被税监王虎冤系狱者多人,并上撤矿疏,以能擢为监察御史。

三十六年巡按辽东。面对辽东地广人稀,边防多事,特别是后金势力兴起,实行军屯,缮垣建堡,按劾将吏,军纪大振。上疏备陈修边筑堡、以守为战的存辽大计,与巡抚杨镐之议不和。不久督学于南直隶,以严明声闻。

韩当(?-226年),字义公,辽西郡令支县(今河北迁安)人,汉末至三国时期吴国将领。

长于弓箭、骑术并且膂力过人,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代,随从其征伐四方,功勋卓著,对江东基业的逐渐稳固和吴国的建立有着重要影响,被陈寿盛赞为“江表之虎臣”,官至昭武将军、冠军太守,加都督称号,封爵石城侯,黄武五年(226年)统帅敢死及解烦营兵万人大破丹阳郡贼寇,旋即病逝,子综袭侯领兵。

10 中国历史上孙姓的名人,比较厉害的有那些人

孙阳:春秋时秦国人,是最早在史书上出现的一位孙姓名人,因以善相马闻名,后世也就以"伯乐"两个字来表示一个人的知人之明。

孙 武:春秋末期伟大军事家,齐国人,应用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编撰成《孙子兵 法》,成为当时乃至今后的战争具有指导意义的兵学盛典。

孙膑: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孙武后裔。受庞涓暗害,受膑刑,故称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东汉末长沙太守孙坚(孙权父)。

孙 权 (1 8 2 — 2 5 2 年)吴郡富春人(今杭州市富阳县)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在位二十二年,江东六郡得以有相对安定的局面,人民得以休养生息。他重视农业、设立农官、奖励农事,兴修水利,还在山越地区建置郡县,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他派遣大将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渡海开发台湾,开拓了大陆与海岛的联系。 东汉末,孙权继兄孙策据有江东六郡。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cao上表请封孙权为讨虏将军、会稽太守,他屯守江浙一带,并以此为根据地逐步收罗人才,发展势力。建安十三年(208年)和刘备联合大败曹cao于赤壁。建安十九年,刘备定蜀,孙权西联蜀汉,北抗曹魏,成三分天下的局面。建安二十四年,孙权败关羽,袭荆州人,任骠骑将军、荆州牧,封南昌侯。建安二十五年曹cao去世,曹丕自立为帝,派使者安抚孙权,封他为吴王。黄武元年(222年)吴蜀彝陵之战,大败刘备。黄龙元年(229年)称帝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以后和蜀魏时和、时战。在位期间,曾四改年号,称黄龙、嘉乐、赤乌、太元,七十一岁去世,谥为吴大帝。

魏国经学家兼训诂学家孙炎。

西晋文学家孙楚、名士孙康。

东晋文学家孙绰、无神论者孙盛。

孙思邈(581-682) 唐京兆华原人。少因病学医,并博涉经史百家学术,善言老庄,兼通佛典。隋文帝尝以国子博士召,不拜。唐太宗时召诣京师,年已老,欲官之,不受。高宗显庆中复召见,拜谏议大夫,上元元年称疾还山。采药治病,贫富贵贱,一视同仁,后世称"药王"。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唐朝书法家孙过庭、画家孙位。

五代后周名将孙方谏、诗人孙光宪。

北宋经学家孙奭、名士孙复。

明朝大臣孙承宗、孙传庭。

孙存:(1491-1547) 明滁州人,字性甫,号丰山.正德九年进士.授礼部主画,仕至河南布政使.精於吏治,尝取律之全文,以《大诰》、《会典》等与律有关者次之,附以条例、诸家注解及案例,辑为一书,名《大明律读法》。工书法。有《岳麓书院图志》、《丰山集》。

孙云球:明清之际光学仪器制造家,曾创制察微镜、夜明镜等70种光学仪器,是我国民间最早独立制造望远镜的人。

孙奇逢(1584--1675) 明清之际学者。字启泰,一字钟元,世称夏峰先生。直隶容城(今属河北)人。万历举人。明亡隐居不仕。与黄宗羲、李顒并称三大儒。力学"以慎独为宗,以体认天理为要,以日用伦常为实际"。初宗陆(九渊)王(守仁),晚倾慕朱熹理学,终于成为两派的调和论者。提倡不拘门户,重深造自得。著作有《理学宗传》、《读易大旨》、《四书近旨》、《夏峰先生集》等。

清朝直隶总督孙嘉淦、经学家孙星衍、经学家兼文字学家孙诒让、诗人孙原湘。

孙中山:(1866-1925) 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先籍河南陈留)。幼名象,原名文,字载之,简署载,又号逸仙,人称中山,尊称中山先生,之后,章士钊首以孙中山相称,从此也就流传开来。伟大的民主主义先行者。曾学医和行医,并留日。后组织同盟会,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辛亥革命,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后又在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的帮助下,改组国民党,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实行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有《孙中山全集》等。长兄孙眉,夫人宋庆龄。

努尔哈奇的秘密历史

定命七年,努尔哈赤大北辽东经略熊廷弼和辽东巡抚王化贞,牟取明辽西重镇广宁。随后,金莲沦陷到辽西的宜州、锦州、大凌河等40座城堡。熊廷弼、王化贞率明军残部与数十万灾民往山海关而去。三年以后,努尔哈赤迁都沈阳,此时的努尔哈赤曾经达到了人生的顶峰,合法努尔哈赤预备集合军力大肆入关时,他遇到了一生中最为难受的敌手——袁崇焕,努尔哈赤终身交战少有败绩,然而最初却败在了袁崇焕手中,在山海关外,努尔哈赤遭受惨败,孙承宗和袁崇焕率领的关宁铁骑将八旗兵打的落花流水。

但是袁崇焕回到大明朝,却被自己忠诚的皇帝给处死了,我们知道努尔哈赤一生的战绩非常辉煌,但是之前的时候,死亡的秘密一直没有被查清楚,现在我们知道了努尔哈赤死亡的真相了,袁崇焕虽然被崇祯处死了,但是他做出来的贡献是非常大的。之后的历史我们都知道了,崇祯自杀之后,清军就入关了,让明朝的历史彻底划上了句号。之后,清朝建立起来了自己的王朝。

努尔哈赤(满文: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原姓不明,后改姓爱新觉罗,因为努尔哈赤曾入赘佟氏,后来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元妃佟佳氏为元配,故明朝文献称其姓童或佟,名努尔哈赤,号淑勒贝勒,后金太祖高皇帝。

关于努尔哈赤的名字,明朝人文献多记载为童奴儿哈赤或佟奴儿哈赤,朝鲜人早期文献记载为老乙可赤、奴儿哈赤,清朝官方文献中则记载为努尔哈齐(《清太祖实录》)或努尔哈奇,现多称其为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在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出生于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后改称兴京,今中国辽宁省新宾县)。祖父觉昌安(明代译作叫场)、父塔克世(明代译作他失)为建州左卫指挥,母为显祖宣皇后。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560136.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刘邦的母亲 三国时皇甫谧生卒时间下一篇:历史上三大天灾,至今都是未解之谜,那时候究竟发生了什么 盘点人类生活的地球十大未解之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