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什么意思 王阳明说没有天理的人生

导语: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没有天理的人生是没有方向和意义的。良知是指人内心对于善恶的判断和选择能力,而天理则是一种宇宙的道德规律。只有通过良知的引导,才能真正地体验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目录导航:

  1.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什么意思
  2. 去人欲而存天理是谁说的
  3. 心即理也天下无心外之物
  4. 王阳明为什么说天理即人欲
良知天理之昭明灵觉处什么意思

致良知是王阳明全部思想的结晶,“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天理,“天理在人心,亘古亘今,无有终始。天理即是良知”。良知更是人心,或曰心之本体,“良知者,心之本体,即前所谓恒照者也。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虽妄念之发,而良知未尝不在”。

致良知是良心的彰显和善性的扩充,而不是知识的积累和增益,“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谓充广其知识之谓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对于人生而言,致良知就是修身,修身既要有本体,又要有功夫,既要在心上用功,又要在事上磨炼。

致良知是王阳明全部思想的结晶,“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

良知乃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

人皆有良知,圣人之学,就是致此良知。自然而致的是圣人,勉强而致的是贤人,不肯致的是愚人。

虽是愚人,只要他肯致良知,就和圣人无异。此良知所以为圣愚之同具备,而皆可为尧舜者,以此也。

~王阳明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 天理良知自在人心,良知即是天理,思是良知之发用。良知是每个人先验的是非标准。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出自王阳明《传习录》。

去人欲而存天理是谁说的

王阳明说:“去人欲,存天理。”也说:人欲即天理。

人欲与人需(天理)是两个意思,人欲是过度的欲望(贪嗔痴之类),人需是正常的欲望(吃饭,睡觉)。

心即理也天下无心外之物

王阳明是继孔孟之后的一代圣人,是心学儒学集大成者,在他的心学理论中有三个主要命题,一、心即理,天下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二、知行合一;三、致良知。

王阳明认定:吾心便是天理,便是世界的本体,它既是万物产生的根源,又是事物变化的归宿。因此,天地间诸事万物,举凡纲常伦理、言行举止,成败荣辱等等,无一不是根于吾心而森然毕具。所以,王阳明反复强调:“心外无物,心外无义,心外无善”,“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他提倡求“理需从自己心上体认,不假外求始得”。

王阳明“心即理”之说,是其“知行合一”论的基础,它充分肯定了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相信自我的道德力量和自我成圣潜在能力,反对迷信外在权威,否定用现成规范和书本教条来禁锢人的身心,而主张依靠自我的“心之本体”(良知)来主宰和支配一切行为,在道德实践中努力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然而,王阳明的“心即理”之说,把人类的主观意识和客观存在等同起来,这就否定了有离开心而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王阳明所谓“天下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从反映论的角度来看,就是把人类认识的能动作用片面夸大和过分神化,以致用吾心之主观精神吞并了客观存在之物理。

王阳明为什么说天理即人欲

天理人欲之关系,是中国哲学的重要问题,也是宋明理学的关键问题。某种程度上来看,“理欲”范畴在宋明理学众多范畴中使用最多,也最为广泛。从心性的逻辑来看,也可以说“理欲观”是宋明理学的人性论上的核心范畴。

“理”“天理”和“欲”“人欲”的内涵纠缠不清,着实有些难以理解。其实理欲之辨与儒学道心人心之辨、义利之辨、公私之辨具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发展到阳明心学,理欲之辨基本涵有了道心人心之辨、义利之辨、公私之辨等儒学重要问题,在宋明理学研究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563605.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1587年是哪个朝代?历史上发生了什么重要事件?下一篇:谁是古希腊的哲学家,自然科学家和文艺理论家 古希腊数学家是思想家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