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天马行动的故事 李广利真的没才能吗

导语:天马行动的故事中,李广利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勇气,成功地成为了一名合格的驯马师。他并不是没有才能,只是需要通过实践和努力来发掘自己的潜力。

目录导航:

  1. 天马行动的故事
  2. 《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李广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天马行动的故事

你说的是天马行空吧

在西汉时期,西域大宛国出产一种名马可以日行千里,被称为西极天马或天马行空。汉武帝派使臣出河西走廊武威郡,带上金银珠宝去换这种千里马,大宛国国王毋寡杀了使臣侵吞财物。汉武帝大怒,派李广利率军讨伐大宛国,取得西极天马3000匹。

天马行空:天马,神马。世间有马超龙雀(甘肃武威雷台汉墓)传世。意思是天马奔驰神速;像是腾起在空中飞行一样。多比喻诗文气势豪放,不受拘束。也比喻人浮躁;不踏实。

《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李广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汉武帝是西汉最有抱负的皇帝,一生打过很多仗,在西汉象李广这样名门子弟,武艺超群,英勇过人的大将怎么会不封侯呢?

李广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射艺了得,李广射虎大家都知道,情急之下能把箭射进石头里,这武艺高强啊,但是一生打仗无数,却未立大功,运气真的很差!

有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为证: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什么意思说李广,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飞将军厉害,卫青不败由天幸,大将军卫青,我们说卫青打仗没打过败仗是由老天爷照顾他宠幸他,说白了就运气好,李广无功缘数奇,李广几次对匈奴打仗没立下功劳,运气太差。

另外一个是他自身的气量和格局太小,李广武力值太高,又出身名门,因此太自负,从心眼里看不起匈奴,打仗起来都是拼命三郎,不会用计谋,虽然每次打仗都身先士卒,勇猛过人,但是都是以力降敌,一介武夫,百人敌而已,只是个武将,不是帅才!

还有就是度量太小,有怨必报,把曾经得罪过他的小校尉招至自己军中,找个借口杀了。不听从大将军卫青指挥,要做先锋出风头,不顾及大局观。

所以,李广这人,遇上匈奴,单打独斗,或者人数不多的小打小闹,他是个猛将。遇到大规模的作战他就不行了,他性格上的缺陷,以及没有运筹帷幄的思路,注定了他只能做个有勇无谋的武夫,做不了常胜将军!

性格决定命运,运气又不好,注定了李广只能是个悲剧人物!



各位朋友晚上好: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从三个方面简要概括下让后详述原因。

李广一生七十余战,声名远播,胡人慕之,后人仰之,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诗为证。但就是这样一个骁勇善战的李将军,至死都未能封侯,并且最后是悲愤难抑,抽刀自刭。王勃曾悲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确令人嘘唏。究其原因,司马迁和后人多认为是汉朝统治者扼杀人才所致,这一因素确实存在。

首先:有大勇小谋的将才,无远见卓识的帅才。 本人认为李广的命运和他自身的能力、性格和思想也有很大的关系。李广世世受射,人长,猿臂,是一个射箭的天才,一次还把箭射入石中,可以说是勇力过人,战斗中常常冲陷折关,斩将夺旗,匈奴称之为“飞将军”,可见其行动迅速,箭法高明,两军交战,取敌人性命是眨眼之间的事。如果说是一场或几场战斗,凭借将军这样的勇力,或许可以取胜,但对于两国之间,又是较为长期的作战,单靠勇力或许就不够了,则还需要谋略,而在这一点上,李广就有些欠缺了。诚然,李广是有一定的谋略的,如追杀射雕者后,自己的百余骑碰上匈奴的数千骑,李广表现得非常镇定,让士兵往前靠,并且故意下马解鞍,使匈奴认为他们是诱饵而不敢贸然进攻,最后得以逃生;还有后来的佯死逃跑等事件,都可以看出李广是有一定的谋略。但这些谋略只是小的谋略,或者说只是关乎个人性命的“雕虫小技”,距离指挥大兵团作战所需的谋略还远远不够。仍以这两件事为例,第一件事追究一下起因,是李广为了替中贵人出一口恶气,悄悄地离开大军追杀数十里,射杀二人,生得一人,但也一下子把自己和百余骑置入了险境。匈奴人是中计了,万一匈奴没有中计呢?不仅李广恐怕是必死无疑,连同去的士兵也很难幸免。幸好李广只是一个偏将,若是三军统帅的话,结果就可怕了。所以李广的行动显然是太唐突了,可以说是“逞一时之勇”。再看李广被俘一事,汉武帝时一次分兵四路向匈奴进攻,李广是其中一路的统帅,匈奴集中兵力迎击李广,一个伏击就打败了汉军,生擒了李广。虽说胜败乃兵家之常事,但这样容易就被十分畏惧自己的匈奴击败了,且自己还被活捉,不得不让我们怀疑李广的军事能力了。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不敢说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作战时最起码的地况地貌还是应该要知道的吧,而李广则太令人遗憾了。清代黄淳耀曾说:“李广非大将之才也,行无部伍,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太史公知意》引)说得很有道理。

其次,有真才能真性情,无背景无人缘;

李广对下仁爱,比霍去病强,比李广利更强;但对上则自负其才,敢于顶撞通过关系爬上去的卫青,应该说,这是司马迁心目中理想的有着真性情的人物。再加上李广讷口少言,口不能道辞,这也就决定了有着卓越才华的李广与上层统治者的关系肯定处理得不好,而关系在汉代尤其是汉武帝时期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有皇亲国戚,你可以平步青云,卫青、霍去病、李广利是典型;有一定的才能而没有皇亲国戚,但人际关系较好,有尊贵朋友帮忙,同样也可以获得封侯。卫青之所以要把李广从前将军徙为右路军,不就是想给他的好朋友公孙敖提供机会,使他能恢复侯位吗?关系处理得不好肯定会影响李广的升迁。

最后,心胸狭隘,无政治头脑。

而影响李广升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心胸狭隘,睚眦必报。霸陵尉只是按规定不许你夜行,你就想方设法将之杀掉,俗语云“将军额头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而李广却是如此气量,怎能成大事?清代田汝成曰:“广之不侯,非数奇也,孝文知之深矣。怀私恨以斩霸陵尉,岂大将军之度哉?故苏子瞻云:‘今年定起故将军,未肯先诛霸陵尉’是也。不然,以亚夫之贤,帝托景帝曰:‘真可任将矣’宁独不知广才耶?”(《史记评林》引)司马迁为李广作传,以其“射”才贯穿全篇,李广也是自得于其射才,想藉此封侯晋爵,但在政治上他缺乏一定的政治头脑,功名之心太强,心态不够平和,这也是他悲剧结局的另一个原因。平吴之后,梁孝王的一颗将军印,李广就急不可耐地接受了,引得汉景帝大为不满,于是其前半生的政治前途也就葬送了。汉武帝时期李广有一定的升迁,虽说声名远播,但作战败多胜少,也未能达到封侯的标准。李广在心中肯定会认为其地位与自己的射才并不相当,所以在卫青霍去病等青年才俊涌现之后,在自己已经六十多岁时仍然要坚决请战,迷路后卫青让其交待原委时则不能接受而抽刀自刭,这明显都是心态失衡所致。

总之,可以说李广的射才成就了他,由射才带给他的自负的思想也毁坏了他。李广一生忠勇为国,汲汲追求功名,但由于统治者的原因,再加上他自己能力性格思想上的原因,未能如愿,竟含恨而死。好在借着司马迁的如椽之笔,他的声名必将永传后世,如果李将军泉下有知,或许能感到一些安慰吧。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564345.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历史上有玉漱公主吗 秦朝玉淑公主历史记载下一篇:古代男子成为太监后如何解决上厕所的问题?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