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七大强国什么意思 晋悼公的曾孙是谁

导语:七大强国是指公元前5世纪末至公元前4世纪中期,中国战国时期的七个强大的诸侯国。晋悼公的曾孙是晋烈公。

目录导航:

  1. 七大强国什么意思
  2. 向姓的历史由来
  3. 战国晋国二十六代国君
  4. 晋文公死后,强大的晋国分裂为三国给后人一个什么样的历史教训
  5. 六霸的故事
七大强国什么意思

春秋战国时期的七大强国: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

齐国:春秋时期,齐桓公首霸中原。公元前221年,秦灭韩、魏、楚、燕、赵后,使将军王贲从燕地南攻齐国,俘虏齐王建,齐国灭亡。

楚国:先秦芈姓(芈本作幁)周朝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亦称荆。芈姓是所谓“祝融八姓”之一,始祖为季连。季连的后世子孙鬻熊为周文王师。古书记载,鬻熊以下楚君皆以熊为氏,但据出土战国晚期楚国铜器铭文,楚君名号皆以酓为氏。鬻熊曾孙熊绎僻处荆山(在今湖北南漳、保康一带),跋涉山林,以事周成王,被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阳(今湖北秭归),从此立为国家。

燕国:燕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北方的一个诸侯国。战国时为七雄之一,前222年被秦国灭亡。

韩国:韩国先祖为晋公族。曲沃桓叔生子万,封于韩原,立韩氏。后晋国称霸,韩氏中衰。至韩厥,为晋悼公正卿,晋悼公复霸,韩厥之力颇多。后韩起执政晋国27年,韩氏显贵。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韩虔与赵、魏同为诸侯,建立韩国。

赵国:赵国先祖造父为周穆王御戎,非常得宠。后平定徐国之乱中,造父军功显赫,乃受封于赵城,立赵氏。赵氏大宗的宗主后位列周王卿士。周幽王时,叔带因见周室腐败,离开镐京,来到晋国。以下七代而至赵衰,辅佐晋文公成就霸业,赵氏因之位居世卿。至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晋为诸侯,赵氏正式建国。

魏国:国君为姬姓魏氏,始祖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前期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后迁于大梁(今河南开封)。疆域大致包括现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西邻秦国,东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地处中原四战之地。梁国。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十六年),魏国被晋献公攻灭,封给毕万(战国时魏国国君先祖)。

秦国:战国时期,魏用吴起为将,屡败秦军,攻入关中腹地。秦孝公即位后,下求贤令,卫鞅入秦,见用于孝公,孝公委之以国政实施变法,史称“商鞅变法”。从此秦国开始不断强大。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前316年秦灭蜀,从此秦正式成为一个大国。前246年秦王赵政,即位,前238年掌权,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从前230年秦灭韩国起,到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

向姓的历史由来

向姓由来: 第一个渊源 源于子姓,出自商汤王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的记载,春秋时期,宋国君主宋桓公子御说有五个儿子,他的第四个子名叫子肸,字向父,其后世代为宋国卿士。 到了子肸的孙子子戎时期(一说曾孙),

向姓由来:

第一个渊源 源于子姓,出自商汤王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的记载,春秋时期,宋国君主宋桓公子御说有五个儿子,他的第四个子名叫子肸,字向父,其后世代为宋国卿士。 到了子肸的孙子子戎时期(一说曾孙),出任宋国左师,并主掌国政。 公元前546年,向戎师华元故智,约合晋卿赵武、楚令尹子木在宋结盟,再次弭兵,谈判修和。此次弭兵大会共邀二十余诸侯国参加,使晋、楚藉以平分霸权。这次盟会以后,中原各诸侯国在十余年间未再发生较大战争,各国得以安宁生息积蓄力量。这在春秋乱世中是非常少见的,子戌也因此名扬列国。 子戌就是以祖父向父之字为姓氏的第一人,因此又称向戎、向子戌,其后裔子孙沿续相传,皆称向父氏、向氏,后向父氏亦省文简改为单姓向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向氏正宗。 向氏族人大多尊奉向父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 源于姜姓,出自炎帝姜姓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上记载,西周时期有个向国,为小诸侯国,是西周初期周武王大封诸侯时,在追封先帝后裔时,封炎帝的一个裔孙在向地(今山东莒县南部),建有向国,国君称向伯。 另外,在史籍《潜夫论·志氏姓》中更明确地记载:“炎帝苗胄,四岳伯夷,为尧典礼,折民惟刑,以封申、吕。裔生尚,为文王师,克殷而封之齐,或封许、向,或封于纪,或封于申。申城在南阳宛北序山之下,故诗云:‘亹亹申伯,王荐之事,于邑于序,南国为式。’宛西三十里有吕城。许在颍川,今许县是也。姜戎居伊、洛之闲,晋惠公徙置陆浑。州、薄、甘、戏、露、怡,及齐之国氏、高氏、襄氏、隰氏、士强氏、东郭氏、雍门氏、子雅氏、子尾氏、子襄氏、子渊氏、子干氏、公旗氏、翰公氏、贺氏、卢氏,皆姜姓也。” 在周平王五十年(公元前721年),向国被强大的邻国莒国所吞并,亡国时间在史籍《春秋·隐公二年》中有记载:“莒人入向。向,小国也,谯国龙亢县东南有向城”。 向国灭亡之后,向伯的王族后代子孙以及国民遂以故国名称为姓氏,称向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 源于子姓,出自商汤王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的记载,春秋时期,宋国君主宋桓公子御说有五个儿子,他的第四个子名叫子肸,字向父,其后世代为宋国卿士。 到了子肸的孙子子戎时期(一说曾孙),出任宋国左师,并主掌国政。 公元前546年,向戎师华元故智,约合晋卿赵武、楚令尹子木在宋结盟,再次弭兵,谈判修和。此次弭兵大会共邀二十余诸侯国参加,使晋、楚藉以平分霸权。这次盟会以后,中原各诸侯国在十余年间未再发生较大战争,各国得以安宁生息积蓄力量。这在春秋乱世中是非常少见的,子戌也因此名扬列国。 子戌就是以祖父向父之字为姓氏的第一人,因此又称向戎、向子戌,其后裔子孙沿续相传,皆称向父氏、向氏,后向父氏亦省文简改为单姓向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向氏正宗。 向氏族人大多尊奉向父为得姓始祖。

第四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上卿羊舌肸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羊舌肸,亦称叔肸、杨肹,字叔向,具体生卒年代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后再予刊载。他是春秋时期的晋国贵族,晋军名将羊舌斗克之后,是春秋历史上著名的先贤之一。 羊舌肸主要活动在晋悼公姬周、晋平公姬彪、晋昭公姬夷三代晋侯执政时期(公元前572~前526年),他的封地在杨邑(今山西洪洞东南七公里处),故又称杨肹。 羊舌氏家族是晋国的公族,羊舌肸之父羊舌职即为大夫。到羊舌肸这一代,羊舌氏家族极盛,有兄弟四人,即羊舌赤(铜鞮伯华)、羊舌肸(叔向)、羊舌鲋(叔鱼)、羊舌虎(叔虎),皆为晋国大夫,史称“羊舌四族”,声名四播,连当时的晋国世敌楚国人,都称其为“强家”。 在羊舌肸的其他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字为姓氏者,称叔向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向氏、叔氏(舒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 源于西南夷,出自汉朝时期巴郡“南郡蛮”,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记载,古巴郡(今川东、鄂西地区)的“南郡蛮五姓”中,有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五个大的氏族群体,其中的巴氏之子务相为五姓之首,被大家共尊为廪君,曾聚居在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一带)。 在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公元~年),在廪君的后裔子孙中有人改为汉姓向氏。一直到清朝时期的湖广施南地区,该向氏家族世为巴地土司,其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 源于土家族,出自五代时期赣西地区原汉族,属于汉姓夷化为氏。 土家族向氏,源出汉族。 在唐朝时期,今江西吉安地区先后由彭氏、覃氏、冉氏、田氏、向氏等汉族人组成较大的准军事力量占据。 到了唐末五代时期,湖南和今鄂西、黔东部分地区被楚王马殷父子割据,马殷委任彭瑊为溪州刺史,辖永顺、龙山、保靖等县地。此后,那些本以征战为目的西迁的五大姓汉族人就驻留于该地区。此后,因朝代更迭、战乱等原因,这五大姓汉族人逐渐与当地著民通婚,逐渐被现代人视为“土家族”。 该支向氏,就是这样的土家族人,世代相传至今。 其他个渊源 源于西南夷,出自汉朝时期巴郡“南郡蛮”,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记载,古巴郡(今川东、鄂西地区)的“南郡蛮五姓”中,有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五个大的氏族群体,其中的巴氏之子务相为五姓之首,被大家共尊为廪君,曾聚居在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一带)。 在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公元~年),在廪君的后裔子孙中有人改为汉姓向氏。一直到清朝时期的湖广施南地区,该向氏家族世为巴地土司,其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土家族,出自五代时期赣西地区原汉族,属于汉姓夷化为氏。 土家族向氏,源出汉族。 在唐朝时期,今江西吉安地区先后由彭氏、覃氏、冉氏、田氏、向氏等汉族人组成较大的准军事力量占据。 到了唐末五代时期,湖南和今鄂西、黔东部分地区被楚王马殷父子割据,马殷委任彭瑊为溪州刺史,辖永顺、龙山、保靖等县地。此后,那些本以征战为目的西迁的五大姓汉族人就驻留于该地区。此后,因朝代更迭、战乱等原因,这五大姓汉族人逐渐与当地著民通婚,逐渐被现代人视为“土家族”。 该支向氏,就是这样的土家族人,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侗族、彝族、苗族、蒙古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向氏族人分布

战国晋国二十六代国君

《史记》关于战国年份较为混乱,学者一般用古本《竹书纪年》去校订《史记》的错误。而《竹书纪年》正是三晋之一的魏国史书,所以对于晋国的记载又是更加可靠的。我们姑且以前453年作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点,来看看前453年以后的晋国发生了什么。

前453年是晋出公二十二年,此年韩赵魏三家攻灭智氏。次年(前452),晋出公出奔楚国,晋昭公的曾孙被立为国君,是为晋敬公,也叫晋哀公。晋敬公在位十八年去世,即位的儿子幽公柳。晋幽公在位的时候,晋君反而要朝见韩、赵、魏三家大夫,晋君真正控制的城邑独有行政中心绛和宗庙所在地曲沃,其余地盘都被三晋瓜分。晋幽公元年是前433年。

晋幽公在位十八年(前416),晋幽公出城与妇人幽会,被刺客杀死。魏文侯带兵平定晋国内乱,立幽公子止即位,就是晋烈公。不过也有资料认为杀死幽公的就是魏文侯。晋烈公十三年(前403),韩、魏、赵三家正式被册封为诸侯,与晋国并立。晋烈公在位二十七年去世,子孝公颀立。孝公在位十七年,子静公俱酒即位。

公元前349年,赵国夺晋君的端氏,徙回屯留。但是屯留长期被韩国占有,韩国不能容下晋君,所以韩昭侯就把晋静公杀了,晋国也就最终灭亡了。

所以晋国在战国的世系是:晋出公—晋敬公—晋幽公—晋烈公—晋孝公—晋静公。

晋景公(?—前581年),姬姓,名獳,一名据,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第二十六代君主(公元前599年—前581年在位),晋文公之孙、晋成公之子,于公元前599年继其父晋成公在位。

晋景公时期,晋军在柳棼之战和颖北之战先后击败楚庄王率领的楚军,但在前597年的邲之战被楚国打败,使楚庄王成为霸主;前583年晋景公即派兵在晋伐蔡攻楚破沈之战中攻入楚国本土,使楚国霸业结束。在前589年的晋齐鞌之战中,晋景公派兵击败齐国。公元前600年(成公七年)晋成公去世,儿子晋景公据立。晋景公在晚年将国都由绛迁往新田(今山西侯马),并改称新绛。之後又发兵消除专政的赵氏家族,取得了公室对卿族的第一次胜利。

公元前581年去世,在位共计十九年,之後由其子晋厉公继位。

曲沃武公统一晋国,周釐王封曲沃武公为晋国君主。国君分别为

晋武公 姬称 前679年-前677年

晋献公 姬诡诸 前677年-前651年

晋君奚齐 姬奚齐 前650年-前650年

晋君卓子 姬卓 前650年-前650年

晋惠公 姬夷吾 前650年-前637年

晋怀公 姬圉 前637年-前636年

晋文公 姬重耳 前636年-前628年

晋襄公 姬欢 前628年-前621年

晋灵公 姬夷皋 前620年-前607年

晋成公 姬黑臀 前607年-前600年

晋景公 姬据(姬獳) 前599年-前582年

晋厉公 姬寿曼 前581年-前573年

晋悼公 姬周(姬纠) 前573年-前558年

晋平公 姬彪 前557年-前533年

晋昭公 姬夷 前532年-前527年

晋顷公 姬弃疾 前526年-前513年

晋定公 姬午 前512年-前475年

晋出公 姬凿 前474年-前452年

晋哀公 姬骄 前451年-前434年

晋幽公 姬柳 前433年-前416年

(三家分晋后)

晋烈公 姬止 前416年-前389年

晋孝公 姬颀 前388年-前377年

晋静公

晋文公死后,强大的晋国分裂为三国给后人一个什么样的历史教训

晋文公留给后世的教训,就是曾经患难与共,创业而来的兄弟也要有:上下尊卑、主从分明。这一点有两个人最为明了,刘邦与朱元璋。

刘邦建立汉朝称帝以后。当时还存在很多的王国。这些王国和战国时期的诸侯一样他们拥有独立的行政、司法、税收。实际上的地位与刘邦相差并不多。而刘邦吸取晋文公患难兄弟。发展壮大之后后世危急晋国政权的教训。将各分封国剿灭,对不贪恋权势的却并没有处理。

同样贫苦出生的朱元璋也采取了大致相同的策略。在朱元璋做皇帝的几十年里,可以允许一起打天下的兄弟富贵却不给他们任何权利。于是出现了朱元璋大规模屠杀功臣的局面。但是自动回家享富贵的汤和却不太此列。原因很简单,汤和放弃了所有的军事政治地位,所要的只是富贵。只是待在老家安心休养,对统治没有危害。

我们都知道韩,赵,魏三家分晋。韩赵魏原来都是晋国的公族。三家的祖先追随晋文公逃亡,并最终帮助晋文公登上晋国王位。随后晋文公对这帮追随他患难的兄弟,都给予了很高的地位,位列六卿。在他们的帮助之下,晋文公迅速建立霸业。他们的地位也随着晋文公霸业,逐渐提高。晋文公去世以后的几个朝代里,晋国的霸业一直维持。这时晋国并没有出现公族危机。随着的晋国国主势微,公族危害逐渐凸显,国主权利降低。以至于到了晋国后期,晋国各项权利掌控在各个公族手中。晋国国主并没有实际权力。最后的结局就是韩,赵,魏三家分晋。

这段历史很多人都知道,具体就不赘述了,带来的影响就是礼乐制度从公认的不可变动,被践踏成有实力的诸侯随意修改打扮,王成傀儡,中央极权只不过是一个摆设。

一国分裂成三国,国家力量就变弱小了,被人灭掉就更容易。二战时期,法国、比利时、荷兰、波兰等国都被德国完全占领,投降,就是因为国家不够大。而当时的苏联,虽然并不比这些国家发达,但苏联很大,德军占领苏联很多地方,但苏联后方还很大,因此有回旋余地,积蓄力量反攻。二战时期日本不能灭亡中国,也是因为中国大,有广阔的后方,再加中国人不甘当亡国奴,奋战到底,最后胜利!

因此要珍惜爱护我们的大中国!

晋文公开创了晋国的霸业,到晋悼公时晋国才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晋平公又非常无能,把晋国引向水深火热中,让晋国面临末世,他调动不了六卿的财产和部队。

后来在六卿中,赵氏灭悼了范氏,中行氏,最后赵氏,韩氏,魏氏又灭悼了智氏,三家把晋国给瓜分了!

这些都是在晋文公死后两百多年间所发生的一些事!

古代晋国分裂成三国,和苏联解体带来的历史教训是一样的!

这些教训我们必须引以为诫,不要重蹈他们的覆撤,国家必须统一,只有统一了才不会被外敌欺凌,挟持!

国家统一了,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会进步,国家才会发展!

中华民族的统一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

台湾与大陆只一水之隔,咫尺天涯,两岸迄今尚未统一是历史遗留给中华民族的创伤!

国家统一是中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是不可动摇意志和庄严神圣使命!

任何外部势力也阻挡不了中华民族统一的步伐!愿祖国早曰统一,愿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愿中华民族早日扬眉吐气!傲立世界东方!

晋文公开创了晋国的霸业,到晋悼公时晋国才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晋平公又非常无能,把晋国引向水深火热中,让晋国面临末世,他调动不了六卿的财产和部队。

后来在六卿中,赵氏灭悼了范氏,中行氏,最后赵氏,韩氏,魏氏又灭悼了智氏,三家把晋国给瓜分了!

这些都是在晋文公死后两百多年间所发生的一些事!

古代晋国分裂成三国,和苏联解体带来的历史教训是一样的!

这些教训我们必须引以为诫,不要重蹈他们的覆撤,国家必须统一,只有统一了才不会被外敌欺凌,挟持!

六霸的故事

中国古代,关于‘晋国六霸’的传说?

晉國六霸,晋文公·重耳、晋襄公·驩、晋景公·獳、晉厲公·壽曼、晋悼公·周、晋平公·彪;先秦五霸定天下,春秋五霸乱天下,晋文公奠定霸图一百年,晋国当有六霸主,各制春秋一霸业。

晋文公,城濮之战,郤毂之阵,先轸之诈,当是第一功;践土会盟,《晋文侯命》,弓锡专征,晋国终成天下霸主。

晋国六霸,指的是春秋时期,为晋国打下霸主威严的六位国君,他们分别是:晋文公晋重耳、晋襄公晋欢、晋景公晋獳、晋厉公晋寿曼、晋悼公晋周、晋平公晋彪。

民族

华夏族

主要成就

称霸天下

会盟诸侯

国家

晋国

所处时代

春秋时期

本名

晋国六霸

别称

晋国六霸主

晋文公

晋文公晋重耳(前671年或前697年-前628年), 姬姓,晋氏,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 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 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晋文公初为公子,谦虚而好学,善于结交有才能的人。骊姬之乱时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立。晋文公在位期间任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作三军 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 子带之乱,受到周天子赏赐。前632年于 城濮大败楚军,并召集齐、宋等国于 践土会盟,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晋襄公

晋襄公晋欢(?—前621年),晋国国君,政治家,军事军,姬姓, 晋氏,名欢,是晋文公和逼姞的儿子。

晋襄公于公元前627年继位,在位期间于 肴之战和 彭衙之战中大败秦国,又在 汦水之战中击败强楚,继其父为中原霸主,垂拱而治,将晋国霸权再次推向高峰。学者全祖望的《鲒崎亭集外编》将晋襄公列入春秋五霸之一。近现代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先秦史著名史学家童书业、先秦史及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等学者均认为晋襄公为当时的霸主。

童书业在他的《春秋史》中对晋襄公有很高的评价,他把襄公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分为几个方面,一是北伐狄人,二是南略楚国,三是东征卫国,四是西征秦国,五是重组六卿。

晋景公

晋景公晋獳,姬姓, 晋氏,名獳,一名据,是中国 春秋时代诸侯国 晋国的一位君主。为 晋文公之孙、晋成公之子。于前599年继其父晋成公在位,晋景公曾被楚国打败,使楚庄王成为霸主,不过晋景公亦曾攻败 齐国。晋景公在晚年将国都由 绛迁往 新田(今山西侯马),并改称新绛。之後又发兵消除专政的赵氏家族,取得了公室对卿族的第一次胜利。前581年去世,在位共计十九年,之後由其子晋厉公继位。

方朝晖所著的《 春秋左传人物谱》中赞扬了景公的霸业成就。认为景公之所以能反败为胜,一反赵盾专政时代的霸业中衰及诸侯离心。一方面是晋国人材辈出。另一方面,景公本人在邲之战失败后,冷静沉著,既不自乱方寸,没有大肆对内部问罪;对外也没有急于雪耻而盲目出兵。且还懂得知人善用,有容人的雅量。

《 春秋左传人物谱》又总结了《左传》对景公一生所犯错误的记载。一是在景公十二年对 鲁成公不敬;二是为拉拢齐国,强迫鲁国归还汶阳之田令诸侯离心;最后则是晚年以武力压服郑国,令郑国存有背晋的意图。

晋厉公

晋厉公 晋寿曼(?―前573年),姬姓,晋氏,名寿曼(《左传》作名州蒲), 晋景公之子,公元前580年—公元前573年在位。

晋厉公即位后,与秦桓公订盟,但后来秦桓公急欲向东发展而背约,与狄合力攻晋。公元前578年(鲁桓公二十六年),晋使 吕相绝秦,并率诸侯伐秦, 秦军大败,退至泾。

厉公六年, 郑国不顾与晋国的盟约,而与楚盟。栾书建议发兵伐郑。及至发兵,楚来救。郤至说发兵诛逆,见到强援就退缩,那就没办法号令诸侯。于是迎战楚师,射伤楚共王,大败楚师于 鄢陵。

自文襄,经灵成,至景厉,晋国遏秦困齐,与楚国争霸也大获全胜,更以诸侯身份立周天子(入襄王、立匡王)。

晋悼公

晋悼公晋周(前586年-前558年), 姬姓, 晋氏,名 周,一作纠,又称 周子或孙周。为 惠伯谈次子,其祖父 桓叔捷为晋襄公的小儿子。在堂叔 晋厉公被弑后,被迎立为君。,谥曰“悼”,侯爵,称“晋侯周”,简曰“晋周”(先秦男子用氏,故不作“姬周”)。

晋悼公乃晋襄公曾孙, 桓叔捷之孙,惠伯谈次子, 晋厉公侄。悼公少聪慧,居洛,师侍单襄公,兼君、相之才,许有争国之望,尝揣窥晋之心。年十四即入主晋国,以韩、栾为股肱,祁、杨为谋主,重用韩厥、智罃、魏绛、赵武等一干贤臣,严军纪而恤民力,治律历而行礼法,于是晋宗谐睦,举国大治,戎狄亲附,惠及中原。史载凡晋之盟:“如乐之和,无所不谐”,故华夏尽附。悼公矫天子之命,僭天子之尊,十年之功,以靖外难。晋国在其治下,国势鼎盛,军治万乘,成为了当时绝对的天下霸主。

前573年至前558年在位,前558年卒,年仅29岁。他的文治武功引领晋国再次走向全盛,铸造军国霸权,挟天子而令诸侯,和戎狄以征四方,最终得以再次称霸中原。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战略家、纵横家,同时也毫无疑问是 春秋战国时期最伟大的诸侯之一。

在位时重用吕相、 士鲂、魏颉、赵武等人,惩乱任贤,整顿内政,晋悼公四年(前569年)魏绛推行“和戎狄”的策略,同戎狄相处融洽。联 宋纳 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将 晋国霸业推至巅峰。

晋平公

晋平公晋彪(?―公元前532年), 姬姓, 晋氏,名彪, 晋悼公之子,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公元前557年―公元前532年在位。晋平公即位之初,与楚国发生湛阪之战,获得胜利。公元前552年,同宋、卫等国结盟,再度恢复晋国的霸业。在位后期由于大兴土木、不务政事,致使大权旁落至 六卿。公元前532年,晋平公去世,谥号”平“,其子公子夷继位,是为 晋昭公。

晋平公继位后,任命羊舌肸为太傅,张君臣为中军司马,祁奚、韩襄、 栾盈、 士鞅为公族大夫,虞丘书为乘马御。改穿吉服,选贤任能,在曲沃举行烝祭。在晋平公执政期间赋税繁重、贪图享乐、不务政事,政务落在六卿手中,六卿的实力愈加强大,为日后的 三家分晋埋下了伏笔。

公元前557年,晋平公和 鲁襄公、 宋平公、卫献公、 郑简公、 曹成公、莒子、邾子、薛伯、杞伯、小邾子在湨梁(今河南济源县西)会盟。命令诸侯退回互相侵占的土田。由于派遣使者来往晋国的对手齐国、楚国为由拘捕 邾宣公和 莒犁比公。晋平公在温地举行宴会并与诸侯约定共同讨伐不忠于盟主的诸侯,形成新的军事联盟。

公元前557年,晋平公攻许,于湛坂大败楚国。公元前536年,晋国攻打 燕国。自公元前552年至公元前548年十年间,晋国与齐国发生多次战役,先是包围齐国临淄,又在高唐打败齐国。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564853.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古罗马铜币是否能够在水中流通?下一篇:上古五大姓氏 古代五姓是哪五个姓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