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楚河汉界的历史典故 历史项羽拿刘太公要挟刘邦

导语:楚河汉界历史典故中,项羽曾拿刘太公要挟刘邦,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刘邦拜师”事件。刘邦最终通过刘太公的指导,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将领和政治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录导航:

  1. 楚河汉界的历史典故
  2. 刘邦封辟阳侯的史料
  3. 依据材料归纳刘邦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
  4. 刘邦父亲因他入狱
  5. 秦孝王是刘邦的爹
  6. 刘邦将儿女踢下马车原文
  7. 古代十大经典对话
楚河汉界的历史典故

1.公元前203年,刘邦出兵攻打楚国,项羽粮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的要求,从此就有了楚河汉界的说法。

2.“楚河汉界”在古代的荥(xing)阳(属郑州)成皋一带,该地北临黄河,西依邙山,东连平原,南接嵩山,是历代兵家兴师动众的战场。

2.据《史记》记载:“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历史就这样使鸿沟成了“楚河汉界”。

历史典故

楚、汉在荥阳展开了长达四年(从前205年到前202年)之久的拉锯战。当时楚军锐气正旺,对荥阳加紧了围攻,形势对汉军非常不利。相貌酷似刘邦的大将纪信为解汉王安危,为了汉军的生存,决定牺牲自己,建议刘邦逃走。刘邦在陈平的劝说下,深被纪信之举所感动,于是让纪信穿上汉王服乘汉王车扮汉王出荥阳东门诈降,自己则趁机从西门出逃至成皋。项羽发现上当后即焚了纪信,攻破成皋。刘邦又迅速从成皋逃出,北渡黄河,军至修武,得到韩信的援助,势力又壮大起来。他接受以往教训,决定采取深沟高垒和项羽作持久战,以消耗楚军兵力。同时,又派兵袭楚烧其粮草。

秋天,项羽率兵东进开封、商丘一带作战,留部将曹咎守成皋。并再三嘱咐无论如何不要与汉军交锋。汉军得知情报后,多次到城下叫阵,曹咎擅自率部出城,欲渡过汜水与汉军作战。当船至河中时被汉军突袭而败,曹咎后悔不迭,自知无颜见项羽遂自杀身亡。刘邦复取成皋,屯兵广武,取敖仓之粮而用。

项羽闻知成皋失守,急回师广武,刘邦闭城不出。楚军粮食缺乏不利久战。为了迫使刘邦投降,项羽据城东把俘虏来的刘邦的父亲拉至广武山(今霸王城)上,隔涧要挟刘邦说:“你若不及早投降,我就把你父亲下锅煮死。”刘邦故作镇静地说:“当初咱二人共同反秦,在怀王面前誓盟结为弟兄,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你要煮咱们的父亲,别忘了给我一碗肉汤。”听后项羽更加恼怒,决定杀掉刘太公。这时,项伯劝项羽道:“杀太公不是时候,也对楚军不利。”项从其言,太公幸存。项羽虽勇却无谋。此后不久,刘邦兵分两路,一路仍在荥阳同项羽相持,一面派大将韩信抄楚军后路,占领河北、山东一带。从此汉军有了更为巩固的后方,关中的萧何更是源源不断地运来兵员、粮饷。而此时项羽则补给困难,危机四伏,形势发生了逆转,楚军渐弱,汉军日盛。公元前202年秋,楚军粮尽,无奈之下与汉军讲和,双方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以西为汉,以东为楚。这即历史上著名的“楚汉相争,鸿沟为界”故事的由来。

刘邦封辟阳侯的史料

审食其(?-前177年),是刘邦的同乡,沛县人。

以舍人身份照顾刘邦的妻子儿女,渐为吕雉所亲信。后被封为辟阳侯,因得幸与吕后,被汉惠帝发现,想要诛杀之。但其朋友帮助他躲过一劫。

吕后死后,诸吕被杀,淮南王刘长伺机杀了他,死后谥号幽侯。

刘邦自立沛公后,将父亲刘太公托付给兄刘喜和审食其。高祖二年(前205年),汉王刘邦败于西楚霸王项羽,丢弃妻子逃走。刘邦之妻吕雉(吕后)、刘邦之父刘太公被项羽俘虏,审食其开始跟随吕后。之后,吕后、刘太公、审食其被项羽放回给汉王。

高祖六年(前201年),封辟阳侯。高祖八年(前199年),赵王张敖暗杀高祖未遂事发,赵王所献的美人赵姬受高祖宠爱正怀孕,也连坐下狱。她弟弟请审食其说服吕后放了他姐姐,吕后嫉妒,审食其没有尽力争取。此女生下刘长后就自杀了。

高祖十二年(前195年)、燕王卢绾叛乱的计划被高祖得知,遂派审食其和御史大夫赵尧去迎卢绾,卢绾称病不朝。

依据材料归纳刘邦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

刘邦战胜项羽,很重要的原因:团队的力量。我们看到刘邦这边,人才济济,有萧何、张良、韩信、陈平、周勃等,可以说是人才济济,他们齐心合力,团结一致,产生了强大的合力。

我们再看看项羽,除了有个范增之外,感觉上像是孤家寡人,单打独斗,天下无敌,但遇到了刘邦团队,就会寡不敌众。最终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被刘邦等人打得一败涂地。

1、刘邦知人善任,项羽刚愎自用。刘邦有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萧何坐镇后方,解决粮草供应问题,使刘邦无后顾之忧;张良出谋划策,制定战略计划,决胜千里;韩信攻城拔寨,开疆拓土,所向披靡。这三个都是一时人杰,而刘邦能知而善用;反观项羽,有一个范增也不知道用好,自恃本领非凡,听不进别人劝。

2、刘邦宽于赏赐,项羽吝于赏赐。据说,项羽在授命将领时,授印在自己手里都要磨烂了还不肯交给所授将领;而刘邦能对有功之臣厚加赐赏,甚至连他最痛恨的人雍齿也给封了侯,此外还许愿封官,以换来将士的效命。

3、刘邦脸皮厚,项羽脸皮薄。当初刘邦在吕公宴会上能喊出"贺钱万",并且在宴会上狎戏众宾客;而项羽一度想以烹杀刘太公来要挟刘邦投降,结果被刘邦说成是"我们是结拜兄弟,我父就是你父,要烹你父,请分我一杯羹",于是,项羽碍于脸面没有烹杀刘太公。

4、刘邦老婆是事业的助力,项羽老婆是事业的阻力。刘邦老婆吕雉虽说与刘邦感情不深,但能够帮着刘邦处理事情,像彭越、韩信等异性王就是吕雉帮忙铲除的;而项羽老婆虞姬是一个儿女情长之人,她关心的不是项羽事业的发展,而关心是不是能和项羽长相厮守,对于其事业没有多大推动作用,甚至消磨了项羽的斗志。

5、刘邦会讲"仁义道德",项羽一味残暴不仁。刘邦入关中后,与百姓约法三章,取得百姓的爱戴;项羽攻入咸阳,则尽杀秦宗室人员,并火烧宫殿,还坑杀投降的秦兵。

6、刘邦输战役赢战略,项羽赢战役输战略。项羽虽说屡战屡胜,但是兵力越大越少,没有及时补给;刘邦则在战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一次失败不代表什么,取得最后的胜利才是关键。

7、刘邦懂得造声势,项羽只自己一味蛮干。刘邦能自己制造斩白蛇起义的传说,知道制造天命所归的气象;而项羽叔侄扶立楚王熊心,项羽后又把他杀死,将自己陷入弑君之罪。

8、刘邦有一帮一起打天下的兄弟,项羽是孤独的贵族。一个好汉三个帮,刘邦早年仰慕魏国信陵君魏无忌,知道怎么笼络兄弟感情,笼络人心。

9、刘邦能忍辱负重,项羽不能 。刘邦被项羽分到巴蜀,能在那里养精蓄锐,伺机而取三秦;项羽垓下一败,便自刎乌江。

10、项羽迷恋武力,刘邦能用智计。项羽力能扛鼎,身边集聚的多是武人,少有谋士;刘邦则有张良、陈平等智计无双之人,后又采用陈平离间计使项羽仅有的谋士范增被气走了。所以,纯靠武力最终胜不了文武兼备的刘邦阵营。

刘邦父亲因他入狱

刘邦父亲刘太公因为刘邦三次入狱,第一次刘邦芒砀山斩蛇起义以后,被沛县的县令把刘太公和吕雉抓入了大牢,二是雍齿造反,也把刘太公和吕雉抓入了大牢,三是在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时,又把刘太公和吕雉抓入了大牢,还差点没被项羽烹了,最后刘邦夺得了天下,刘太公被封为太上皇。

秦孝王是刘邦的爹

不是。

刘太公(前3世纪?-前197年),中国秦末汉初时期沛县丰邑(今中国江苏省沛县)人,是汉朝建立者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于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前,一直居于沛县。

不是,刘邦的爹是刘太公。

刘邦的爹是史上第一位生前就当上太上皇的人,公元前271出生在沛郡丰邑,名叫“刘湍”、后世大多称为“刘太公”。一直到六七十岁高龄,还在家乡耕作为生。

公元前206年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刘太公所在的丰邑也成为了项羽的领地。不久,刘邦以派人迎接刘太公、吕雉为名,派出薛欧、王吸等将领前往楚境。项羽便出兵将他们阻拦在了阳夏。

楚汉战争爆发,项羽将刘太公、吕雉等人抓起来作人质。两年后,项羽将刘太公放置在一个高大的砧板上,以此威胁刘邦道,如果他不投降的话,就会将刘太公烹杀。但刘邦回应道:“吾与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

看了回信,项羽勃然大怒,当即就要处死刘太公,但项伯苦苦相劝,才得以保住了刘太公的性命。后来,楚汉相争中楚落于下风,项羽便将刘太公、吕雉等人奉还刘邦请求和谈,双方定下楚河汉界。

公元前202年刘邦统一天下,成为了汉朝的开国皇帝,刘太公也成为了太上皇。在为父亲祝寿时,他笑着问:“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公元前197年,刘太公病逝于栎阳城,在劳碌大半生后得以在高龄善终。

刘邦将儿女踢下马车原文

公元前205年,刘邦率五十六万诸侯联军进攻彭城,原以为胜券在握,不曾想项羽只带三万精骑兵,迅速回援,在半天之内,将刘邦大军击溃。刘邦惶惶如丧家之犬,被项羽追得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夏侯婴驾车,刘邦坐车,在逃亡的路上,他们碰到了刘盈和鲁元公主。

史料记载“见孝惠、鲁元,载之。汉王急,马罢,虏在後,常蹶两兒欲弃之,婴常收,竟载之,徐行面雍树乃驰。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馀,卒得脱,而致孝惠、鲁元於丰。”

夏侯婴心地良善,急忙将两个孩子救到车上,带着他们一起逃命,可是两个孩子加重了马车的负担,于是乎刘邦情急之下将亲生儿女踢下马车。刘邦多次将孩子们踢下车,而夏侯婴多次将孩子们救上来,最后被逼无奈,夏侯婴让两个孩子抱住自己的脖子,继续行驶。

最终,在夏侯婴娴熟驾驶技术的帮助下,车上的所有人都逃出生天。那么为何刘邦如此狠心,将亲生儿女抛下马车?

一、刘邦对亲情看得比较淡

在古代,部分成就大业者,对亲情看得都很淡,就比如刘邦。在这些人眼中,在某些情况下,亲情会成为他们的牵绊和阻碍,为了心中的事业,他们可以轻易抛弃所谓的亲情。

彭城之败后,虽然说刘盈和鲁元公主得救了,但刘太公和吕后等人成了项羽的俘虏,为了逼迫刘邦投降,项羽将刘太公拉了出来。

项羽命人做了个高高的台子,将刘邦的老爹刘太公绑在上面,并威胁刘邦道:“你如果不赶紧投降,那我就杀了你老爹!”刘邦对此不以为然:“我和你都曾受命于楚怀王,所以我爹就是你爹,如果你真的要杀了你爹,请分给我一碗汤喝喝!”

项羽被气得鼻子都歪了,刚要来个手起刀落,项伯在旁劝谏:“争夺天下者大多不顾及亲属,即便你杀了刘太公,也无济于事。”听了项伯的话,项羽这才没有动手。

由此可见,刘邦对亲情确实看得比较淡,要说他跟他老爹一点感情也没有,这不尽然,但在其心中,已经切断了这根亲情的盲肠,哪怕他老父亲真的被人烹杀,他也不会为之所动。

古代十大经典对话

1)周公与太公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周灭商后,

周公被封在鲁国,

太公被封在齐国。

姜太公问周公:“何以治鲁?”

周公道:“尊尊亲亲。”

(意思是尊崇地位高的人,

亲近自己的亲属宗族。)

姜太公闻言道:“鲁从此弱矣!”

周公又问太公:“何以治齐?”

姜太公答道:“举贤而上功。”

(意思是任用有才能的人,

奖励有功劳的人。)

周公道:“后世必有劫杀之君。”

意思是这么做,会出现大权独揽的臣子,臣子大权独揽,最终会弑君自立。

果然:齐国日益强大,出现了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但经24代便被田氏取而代之,所谓“田氏代齐”。

鲁国确实日益弱小,但没有臣子篡位(其实鲁国并非没有篡位之事,只不过篡位弑君的都是周公的宗族后代罢了),不过也出现了儒家创始人孔子,鲁国至32代才亡。

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命在直中去,不在曲中求!

2)老子与孔子

老子:道家创始人。

孔子:儒家创始人。

孔子问道于老聃。

老子问孔子:“你说牙齿与舌头,哪个坚硬?”

孔子答:“故然是牙齿!”

老子张开嘴:“看看我的牙。”

孔子看到老子嘴里的牙齿全掉光了。

然后老子又道:“你再看看我的舌头。”

孔子看到老子的舌头完整而灵活。

最后老子说:“柔弱胜刚强。”

孔子感叹不已,获益良多,逗留数日。

孔子向老子辞行,老子送至馆舍之外。

老子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

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孔子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不绝,浊浪翻滚不息,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啸龙吟。

孔子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

闻孔子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

生於自然,死於自然,顺应自然,则本性不乱;不应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於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则烦恼之情增。”

孔子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

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

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

孔子曰:“水有何德?”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子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茅塞顿开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

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

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

说完,告别老子,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回到鲁国,孔子三日不言。

众弟子好奇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

孔子道:“见之!”

弟子问:“老子何样?”

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

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能屈能伸,如龙之变化无穷。

老聃,真吾师也!”

真乃吾师也。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1、最经典就是刘邦的“分我杯羹”;

汉高祖刘邦是历史上著名的流氓皇帝,说话相当的贴地气,而且什么“无耻”的话他都能说得出口。也正因如此,就连楚霸王项羽也拿他没办法。

有一次,项羽打算拿刘邦的老父亲刘太公来要挟刘邦,扬言如果他不投降,就直接把刘太公给煮了。而且还现场搭起了炉台,给刘邦来个直播煮人。

谁知刘邦不仅不为所动,还直接把项羽怂回去:“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意思就是,咱两是拜过把子,我父亲就是你父亲,你敢煮,我就敢吃。

刘邦这么不安套路出牌,一下子就把项羽给怂回去了。而“分我杯羹”也因此流传千古。

2、“何不食肉糜?”

也不知道司马懿造了什么孽,我国史上公认的三个白痴皇帝,他们司马家就独占其二,而晋惠帝司马衷就是其中之一。

司马衷智力低,却当上了皇帝,西晋的灭亡也就不难解释了。有一年西晋国内饥荒,饥饿的百姓连草根、观音土都得吃了。而当大臣们向晋惠帝汇报后,人家直接就给大臣们来了句:“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就是说,百姓既然没饭吃,为什么不吃肉呢?

晋惠帝这么一说,还真的让大臣们无言以对啊!

3、“卧榻之侧,岂可许他人鼾睡。”

这又是一句怂得对方无话可说的回复,当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兵讨伐南唐,南唐遣使前往指责北宋的侵略行为。面对指责,赵匡胤也拿不出理由来解释,于是就直接来了一句“卧榻之侧,岂可许他人鼾睡!”

这话的意思很明确,我老赵就是看不惯你们南唐在自己旁边,所以就把南唐给灭了。

4、“一朝天子一朝臣。”

这句话想必大家也都耳熟能详,但其实这曾经也是一句神回复,而且还直接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这个人就是清代状元——秦大士。

秦大士文采出众,最终通过科举成为了状元。可是,他有个遗臭万年的祖先,那就是秦桧。因此,当时乾隆皇帝很担心他是奸臣之后,会有辱朝廷。所以,便在殿上询问秦大士。

但秦大士确实秦桧之后,要是承认,虽然不会死,但功名可就没了;要是不承认,那就是欺君,搞不好就会杀头。于是,想了一下,秦大士直接就回了一句:“皇上,一朝天子一朝臣。”

潜意思就是,当年秦家在宋高宗这种昏君手下,自然是奸臣;可而今皇上你可是盛世明君,我秦大士在你手下,那绝对就是治世能臣。这乾隆皇帝素来自恋,他马上就知道秦大士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夸他的同时,也表明自己是能臣。

于是,凭着这句漂亮的马匹,秦大士最终顺利的拿稳了自己的状元帽!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568037.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古代的妖怪文化是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和信仰的?下一篇:炎黄时期的社会制度是什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