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历史是一面镜子谁说的 唐太宗历史是一面镜子

导语:唐太宗曾说过,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过去,更能够反省现在和展望未来。通过历史的镜子,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行为。

目录导航:

  1. 历史是一面镜子谁说的
  2. 唐太宗的镜子是谁
  3. 唐太宗以人为镜典故背景
  4. 历史若镜是什么意思
  5.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典故
  6. 被唐太宗誉为“一面镜子”的著名谏之臣是
历史是一面镜子谁说的

这句话最早由美国历史学家卡尔·马克思(Karl Marx)提出的。马克思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变过程。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而经济基础又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因此,历史的发展可以被看作是一面镜子,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了解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变革的根源。

唐太宗的镜子是谁

唐太宗时期以直言,失去一面镜子的是魏征

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由于唐太宗重用人才,能采纳大臣的直谏,政治比较开明,而且注意减轻百姓的劳役,采取了一些发展生产的措施,唐朝初期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做“贞观之治”。

唐太宗以人为镜典故背景

唐太宗是封建帝王中少有的明君。他心胸宽广,能够虚心接受大臣的劝谏。李世民和魏征的故事被传为美谈。

贞观年间,国家富裕了,边境也安宁了,天下太平,李世民对自己的功业有些陶醉,想效法古代圣君,去泰山封禅。封禅是一件大事,必定劳民伤财,大臣魏征认为太宗好大喜功,便极力反对。李世民问魏征:“朕要你凭良心说,朕对天下功劳大不大?”

魏征点头回答道:“大!”

太宗有点得意地问:“那么,你为何反对朕去泰山?”

魏征说:“陛下治乱世,安天下,刚刚才开始,百姓还没得到足够的好处。天下是安定了,但还未曾令人满意,如今仓廪还空虚,丰收的粮食仅够消耗罢了。由于这些原因,现在还不是封禅的时候。”

太宗听完魏征的话,认为有道理,就取消了封禅泰山的计划。还有一次,李世民得到一只鹞鹰,非常喜欢,爱不释手。他正玩得高兴,远远地看见魏征来了,赶紧把鹰藏在了怀里。

魏征和他谈论国事,很长时间才告退。等他走后,李世民拿出鹞鹰,发现它已闷死了。这件趣事反映了李世民对贤臣的尊重态度。

后来,魏征去世,李世民悲痛地说:“一个人用铜做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做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做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现在魏征去世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啊!”

唐太宗是一个文武双全,英明盖世的能人,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他身边有两位监督他言行的“明镜”:一为长孙皇后,另一位乃忠义贤良的魏征。皇上一有过错,他们立即会巧妙地指出。据《贞观政要》一书所载:唐太宗喜欢一只小鹞子,一日正在玩鸟,魏征来了,太宗怕魏征指责自己,赶快把小鸟藏到怀中。

魏征假装没看到,故意留下来与他商谈国家大事。太宗心里虽为鸟着急,却也怕暴露,因为他信任、敬畏魏征。等魏征走后,太宗取出怀里心爱的小鸟一看,早已命归黄泉了。

于是伤心地回到后宫,大发雷霆说:“我非杀掉这个田舍翁不可!”皇后闻之,问明原委,立刻穿上大礼服向太宗行礼道贺:“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唐朝有魏征这样的好臣子,又有您这样的好皇帝,这是有史以来没有过的好现象,国家兴盛指日可待。”故使太宗渐渐平息了怒气。

唐太宗就“以人为镜”常观察自己,真正做到了勇于改过、从善如流。后来魏征死了,唐太宗惋惜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而今魏征不在了,朕就少了一面镜子。”

历史若镜是什么意思

答:历史若镜的意思是历史就像是一面镜子,正如唐太宗所说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镜子的意义在于让你有所借鉴,以便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中华民族浩瀚烟海般的历史正是这样一面明镜,每每抚今追昔,我们总能收获很多很多。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典故

唐太宗李世民喜听与善取各种献议,深谙“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之理。其直谏大臣魏徵曾上疏数十,直陈其过,劝太宗宜内自省,居安思危,察纳雅言,择善而从。后魏徵逝死,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叹曰:“以铜为镜,可使穿戴之时,端庄齐整;以史为镜,可知历朝以来,存亡兴替;‘以人为镜’,可观人之举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镜矣。”

“以人为镜”。乃指以人为借鉴。即将其成败得失,引以为鉴,以免重蹈覆辙。

在唐贞观十七年,敢于直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非常的难过,他流着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这段话是是对魏征人生价值的评价,表示敢于直言的魏征,就是唐太宗对错的一面镜子。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用铜当做镜子,可以让衣服穿得端正。一个人用历史当做镜子,那么他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一个人当做镜子,那么就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在最会唐太宗还感叹,魏征去世之后,自己就少了一面好镜子。

这个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的典故,出自《旧唐书·魏徵传》,可以说是李世民对魏征的最高评价了。

被唐太宗誉为“一面镜子”的著名谏之臣是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现在也有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的,意思一样。

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唐太宗)

唐贞观年间,唐太宗在大臣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人的辅佐下,以隋亡为教训,励精图治,在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治国措施,使得国家政治清明、军事发展、社会安定、思想文化繁荣、国力日益强大、民族关系缓和、中外友好往来增多。史称“贞观之治”。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568864.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夏朝君主 夏朝最早的皇帝是哪一位下一篇:古希腊三大哲学家是谁 为什么古希腊产生那么多哲学家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