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清末碗的特点 顺治铜碗的历史意义

导语:清末碗是具有独特特点的陶瓷器物,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成为收藏家们的心头好。而顺治铜碗则是清朝时期的一种贵族器物,具有历史文化意义。本文将从这两种碗的特点和历史意义入手,探讨其独特之处。

目录导航:

  1. 清末碗的特点
  2. 上梁在古代叫什么
  3. 盖房上梁上供上什么
  4. 顺治青花瓷器砂底特征
清末碗的特点

特点如下:

清代瓷器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达到鼎盛,青花瓷、粉彩、五彩、斗彩、珐琅彩、金彩、黄釉、绿釉、紫釉等星光璀璨,流光溢彩,使人的视觉受到极大的震撼。

清代瓷碗由于距离今天时代比较近,传世品较多,品类丰富,为人们最常收藏到的器皿之一,所以作伪器的清代瓷碗可以说比比皆是,高仿与低仿同在,真伪难辨。本文将介绍12个鉴定清代瓷碗要点。

一、清代瓷碗数量

清代古瓷碗在现存数量上达到了新高。清代古瓷碗主要以窑口和城址为主,多数窑口和城址出土数量可达数万件,墓葬当中较少,多为1到几件。现存清代瓷碗的另外一个来源就是传世品,清代距今太近,清代瓷碗流传下来的可能性也最大。

从博物馆收藏品中的实物观测上看,清代瓷碗在数量上基本形成了传世品和出土器物平分秋色的格局。

二、清代瓷碗品类

清代瓷碗中传统的青瓷、黑瓷、白瓷等依然存在。在一些乡村的小窑场内经常可以看到,这说明传统瓷碗在民间是根深蒂固的,再者加上清代老百姓生活困苦,许多穷人依然使用着千百年来的传统瓷碗。

这些瓷碗看起来多是以粗瓷为主,显然不是清代瓷碗的主流。而与传统瓷碗相对应青花瓷碗,沉静典雅,在清代形成了“通销天下”之势。

粉彩、五彩、斗彩、珐琅彩、金彩、黄釉等各种颜色釉瓷碗也成为重要一极,但颜色釉碗单品种所占比例很小,如珐琅彩碗在清宫内部基本由帝王和后妃们所使用,数量之少可以想象,但目前古玩市场上时常出现大量的珐琅彩碗,伪器较多鉴定时要注意分辩。

三、清代瓷碗造型

清代瓷碗在造型上以简洁明快为主,少见矫揉造作之器。

大多数清代瓷碗在造型上秉承了实用的原则。多数清代瓷碗造型规整,制作精致,整器线条流畅,古朴大方。

官窑器皿几乎不见变形器,民窑瓷碗只有很少量的一些粗糙瓷碗有变形现象。

从大小和款式上看,清代瓷碗在造型上进一步固定化。以乾隆朝为例,出现了一些固定的尺寸,如《钦定皇朝礼器图式》中记载“盛大花瓷碗,口径一尺一寸七,五寸三分……”虽然这个尺寸主要是针对官窑的,但反过来这对于民窑瓷碗在体积上影响也很深刻。

从发掘出土的器物来看清代无论官窑还是民窑瓷碗同一型号体积基本相同。

四、清代瓷碗纹饰

清代瓷碗在纹饰上异常繁荣,从饰纹方法上看,传统的刻划纹急剧衰落,青花及各种彩绘纹饰极其繁盛。

清代瓷碗常见的纹饰种类主要有各种缠枝花卉、人物故事、莲纹、云纹、莲瓣纹、龙纹、独诵人物、寿松、岩石、卷云纹、折技花卉、岁寒三友、海兽、双圈、蓖纹划花、勾勒卷草纹、团龙、鸳鸯戏水、三星图、百子图、荣升、福寿、百福、麒麟送子、“寿”字纹等,可见清代瓷碗在纹饰种类上已接近颠峰,观察这些纹饰种类,显然是以花鸟虫鱼、人物故事、团龙、山水等吉祥图案为主,其他图案多为衍生图案。

在构图上,勾染并用,线条流畅,刚劲挺拔,画笔工整,民窑器有见纹样守旧者,拘谨,呆板。此外清代还喜将诗词、“寿”字等吉祥语烧制于青花瓷碗上,这为清代青花瓷在纹饰上的重要特征。

五、清代瓷碗青料

清代瓷碗基本都使用国产料,顺治时期青花碗多发色灰暗,有些发褐色,浓淡层次不太分明,这种局面直到康熙中后期才得以改观,通过使用浙料和珠明料,瓷碗发色艳丽,呈蓝色,浓淡层次分明。雍正、乾隆时期基本延续了康熙青料之特点,在发色上都较为明快,但之后在青料的使用上逐渐走向黯淡,发色灰暗,釉层漂浮不定,浓淡层次无法分辨。从官窑与民窑的区别上看,官窑瓷碗在青料使用上普遍优于民窑,鉴定时注意分辨。

六、清代瓷碗胎质

清代瓷碗胎质得到普遍提高,多数瓷器选料考究、淘洗精练、细腻致密、厚薄均匀、瓷化程度较高,胎釉结合良好,夹砂胎只在一些粗瓷上有见。从厚薄上看,清代瓷碗在胎体上有向薄发展的趋势。

清代官窑瓷碗在胎质上精益求精,少见有瑕疵者。民窑瓷碗有时会见到一些胎体不尽如人意者,这在青花瓷上表现并不多,多表现于传统黑、白釉瓷碗等粗瓷。

七、清代瓷碗口部

清代瓷碗在口部特征已逐渐固定化为几种,其中以敞口、微敛侈口为最多见,直口、撇口、葵瓣口等衰落,这显然与清代瓷碗造型固定化的趋势不谋而合。由此可见,清代瓷碗规模化生产达到很高的程度。

八、清代瓷碗唇部

清代瓷碗在唇部特征上较为丰富,常见的唇部造型有尖唇、圆唇、平唇、尖圆唇、方唇等,由此可见,清代瓷碗在唇部特征上有复杂化的趋势。

清代瓷碗主要还是以尖唇,特别是以尖圆唇为主,其他的造型虽然有见,但数量很少,基本上为偶见。不过这一点显然已注定,只要瓷碗没有改变实用的功能,为了迎合人们在口唇上的舒适感,瓷碗尖圆唇的基本造型就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九、清代瓷碗腹部

清代瓷碗腹部特征比较复杂,常见的有浅腹、斜腹微弧、深腹、折腹、弧腹等,由此可见,清代瓷碗腹部特征变化不大。

不过和口唇特征相比,清代瓷碗在在腹部特征上的变化还算丰富,典型的如折腹碗,它是在深腹的基础上在碗的中部突然有一个大的转折。显然有以造型装饰为主的特点,在清代这种碗以青花瓷为多,在清代末期的民间十分流行。

十、清代瓷碗足部

清代瓷碗在足部特征上摆脱了复杂化的发展趋势,向简单方向发展。

以圈足为主要特征,圈足壁与明代相比变薄,向细腻化的方向发展,基本都修胎,经过打磨后的圈足底十分光滑,人们称之为“泥鳅背”,碗足的内侧平直,不再有划破手指的感觉。

圈足大小多以普通尺寸为多见,大圈足和小圈足的情况不是很多见。特殊的圈足并不是太多,偶有底挖削成小圈足的情况。从高矮上看,矮圈足有见,但数量已非常少,过高圈足的器皿基本不见,由此可见,清代瓷碗在足部特征上逐渐向着固定化的方向发展。

十一、清代瓷碗底部

清代瓷碗底部特征十分明显,主要以平底为主,平底中大平底和小平底有见,但不是很多。

从平坦性上看,多数底部较为平坦,特别是官窑青花瓷碗。民窑瓷碗比较复杂,底内凹的情况有见,通常内凹的程度不大,底心凸起的情况也有见,不过程度都比较弱,形成乳突的更是少见。

十二、清代瓷碗款识

清代瓷碗在款识上的特征十分明显,从类别上看,主要以青花瓷碗底部书款为多见,颜色釉碗书款也比较多,而传统的黑、白瓷碗底部有款识的并不多。

从题材上看,主要分为帝王年号款和吉祥语款,帝王年号款多见于官窑瓷器,当然民窑瓷碗上也有见。

官窑和民窑在帝王年号款的区分上通常以“制”和“造”为区分,“制”多为正统代表官窑如“大清康熙年制”、“大清同治年制”,而“造”则多代表民窑,如“大清乾隆年制”等,这只是说是一般的情况并不绝对,而且不同的时期在款识上特征不同。吉祥款比较复杂,常以吉祥文字和图形款为主,偶见复杂器,如“福”、“山”、“中”、“正”等款识,多为仿明器,鉴定时要注意分辨。

上梁在古代叫什么

上梁在古代叫合龙口。民间建宅,每至上大梁或过窑顶时,总要备酒饭宴请匠工及帮工亲友,过去上梁讲究颇多,须择吉日,放鞭炮,预使着顺利

上梁是建房最主要的一环,时间应择于“月圆”、“涨潮”时辰进行,取合家团圆,钱财如潮水般涌来之意。

上梁时如家人生辰时刻与上梁时辰相冲,必须避讳。上梁前必祭神,祭品有“全猪”(即用猪头一只,猪尾一根,意即全猪),俗称“利市”。鱼、鹅、豆腐、蛋、盐与酱油五色或七色,用木制红漆祭盘,置于供桌上端,其他菜肴廿四碗及南北果品十二盆。贴“上梁欣逢黄道日,立柱巧遇紫微星”之类的对联。对联用黄或绿色纸,切忌用红纸。梁之两端挂红绸,红绸下垂清顺治铜钿一枚,取“平安和顺”之意。

古代建筑房屋时,在上大梁以前,要举行一种诵唱“上梁文”的仪式,以祈求根基牢固,诵祝房舍平安长久。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对此有相关解说:“按上梁文者,工师上梁之致语也。世俗营构宫室,必择吉上梁,亲宾裹面(今呼馒头)杂他物称庆,而因以犒匠人,于是匠人之长,以面抛梁而诵此文以祝之。其文首尾皆用俪语,而中陈六诗。诗各三句,以按四方上下,盖俗体也。”

盖房上梁上供上什么

上梁前必祭神,祭品有“全猪”(即用猪头一只,猪尾一根,意即全猪),俗称“利市”。鱼、鹅、豆腐、蛋、盐与酱油五色或七色,用木制红漆祭盘,置于供桌上端,其他菜肴廿四碗及南北果品十二盆。

贴“上梁欣逢黄道日,立柱巧遇紫微星”之类的对联。对联用黄或绿色纸,切忌用红纸。梁之两端挂红绸,红绸下垂清顺治铜钿一枚,取“平安和顺”之意。

仅供参考,一般家里的老人对上梁要买的东西比较知道,可以多问问他们!

上梁前必祭神,祭品有“全猪”(即用猪头一只,猪尾一根,意即全猪),俗称“利市”。鱼、鹅、豆腐、蛋、盐与酱油五色或七色,用木制红漆祭盘,置于供桌上端,其他菜肴廿四碗及南北果品十二盆。 贴“上梁欣逢黄道日,立柱巧遇紫微星”之类的对联。对联用黄或绿色纸,切忌用红纸。梁之两端挂红绸,红绸下垂清顺治铜钿一枚,取“平安和顺”之意。 仅供参考,一般家里的老人对上梁要买的东西比较知道,可以多问问他们!

顺治青花瓷器砂底特征

胎釉 顺治时期青花瓷制作使用了浙料和石子青,出产青花胎质疏松、粗糙,胎体厚重,个别胎质较细密坚韧;青花颜色呈现正蓝色或深沉、晕散的墨蓝色;釉层 稀薄。

纹饰 顺治时期青花瓷纹饰多为花鸟、山水、瑞兽、芭蕉、云气等,画面布局丰满,其中大盘的口沿出常画有一青花线圈,再在青花线圈内绘制主题纹饰;小盘则 多在盘面的一侧绘一片梧桐叶,另一侧则书“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的皆秋”等诗词。

装饰手法有勾勒、平涂、渲染和线描相结合的手法。

器形 顺治时期青花瓷器形较少,主要有炉、瓶、碗、罐、觚、小盘、大盘等。罐、瓶、觚、大盘等纹饰布局丰满,并出现皴法和浓淡色阶的变化,瓶、觚多为平 砂底,碗、盘、罐底部多见缩釉现象,底足有粘砂,此外碗的底足还有跳刀痕迹。

款识 顺治时期官窑青花瓷款识多为纪年款,如顺治年制、大清顺治年制、大明顺治年制,祭器多为干支纪年款,如“顺治丁酉”净水碗等,还有玉堂佳器、百花 斋等篆书款。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568890.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六艺所指的是哪六种技能 古代六艺指的哪下一篇:中国有多少个皇陵没动过 元朝皇帝墓没有挖掘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