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 唐太宗作为一个历史人物

导语:唐太宗作为唐朝的杰出政治家,不仅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还在文化、军事等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他实行了多项改革,推行了平均地税制度、均田制度等,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他注重文化教育,推行科举制度,重视佛教发展,使得唐朝文化达到了巅峰。在军事方面,他率领军队征战四方,统一了中国大陆,扩大了唐朝的领土。可以说,唐太宗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家三位一体的杰出人物。

目录导航:

  1. 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
  2. 五个正义的历史人物
  3. 唐太宗考试内容有哪些
  4. 七下历史对唐太宗的评价
  5. 唐太宗是什么号
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

唐太宗是一位开国君王,经历了建国的艰难,生死,兄弟权位之争,兄长,弟弟,之间相残,亲人相残,如此之激烈,在历代帝王中也是少有的,摆在他面前之有两条路,残暴之君和盛世明君,重生之后必有一作为,生死关经历过好几回的人,胸怀之宽广不是常人能所及的,造就伟大的盛世也就是必然。

唐太宗(598649年)即李世民,李渊次子,是唐朝第二代皇帝,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李世民在位23年(627—649年),

在位期间选贤任能,兼听纳谏,视民如子,不分华夷,海纳百川,国泰民安,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繁荣,世誉“贞观之治”,也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强盛的时期之一。

李世民精于战法,善于运用骑兵,出奇制胜。临战身先士卒,统军驭将,恩威并用。对降将和少数民族将领,能竭诚相待,委以重任,被夷狄蛮羌尊为“天可汗”。李世民不仅将封建社会推向鼎盛高峰,还身体力行地倡导书法,他也是我国书法史上以行书刻碑的首创人物。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以后,就充分显示了自己的治国才能。

他对隋朝后期天下大乱的情景心有余悸,所以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唐太宗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充分认识到要以民为本,不能过分压榨百姓。他采取了减轻税赋,发展生产,保持物价低平,治安状况良好。

唐太宗李世民勤于政事,善于听取正确意见,他要求官员廉洁奉公,严格执法与守法,严惩官员违法和渎职,重新树立起百姓对官府的信心和依赖。

唐太宗把用人和保持时局稳定结合起来,善于用人,不管出身地位如何,只要对国家有用就积极吸纳录用。在用人做事方面,他管放得体,让有真才实学之人能够人尽其才。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历史上少有的善于纳谏的君王。因为他知道,凭一己之力难以考虑周全,做到尽善尽美。以上这些充分显示了一代帝王的胸襟。这也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最应该拥有的大智慧。

唐太宗派军队平定了东突厥,收复高昌,平定西域大部地区,重新打通了中西陆路交通---丝绸之路。唐朝在东到大海,西至焉耆,南达林邑,北抵大漠,东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万九百一十八里的广袤疆域里设立州县。经过唐太宗李世民的励精图治,唐朝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

他相信“中国既安,四夷皆服”。他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深受各部落首领拥护和爱戴。

正是这些积极的发展政策,让唐太宗李世民成为了历史上少有的武能安邦,文能治国的一代明君。

五个正义的历史人物

岳飞

(1103年3月24日(宋徽宗崇宁二年二月十五日)—1142年1月27日(绍兴十一年冬十一月二十七日)),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程岗村)人,南宋将领、官至少保、枢密副使,封武昌郡开国公。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是南宋中兴四将之首。他坚主抗金,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因岳飞志向是迎二圣回京,所以,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1月27日,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为朝廷杀害。后平反昭雪,追谥武穆、追赠太师、追封鄂王,改谥忠武。

戚继光

(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即嘉靖七年闰十月初一-万历十五年十二月初八),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汉族,山东登州人,祖籍安徽定远。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与俞大猷齐名。其父戚景通任漕运官员(今山东省微山县鲁桥镇)戚继光亦出生于此地。率军之日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现代中国誉为民族英雄,卒谥武毅。

于谦

(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汉族,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永乐十九年(1421年)登辛丑科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

海瑞

(1514年-1587年),字汝贤,号刚峰,广东琼山(今属海南)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

1549年(嘉靖二十八年)海瑞参加乡试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得到提升,历任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

包拯

(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或称包文正,字希仁,庐州人(今安徽合肥肥东人),中国北宋官员,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曾任天章阁待制,人称“包待制”;后进为龙图阁直学士,故后人亦称“包龙图”,卒谥孝肃,赠礼部尚书。其廉洁公正、不攀附权贵,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

1管仲(公元前723年-约公元前645年) 汉族,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颍上(今安徽颍上)人.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 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2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爱国英雄,民族英雄,军事家、抗金名将.字鹏举,谥武穆,后改谥忠武.汉族,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城东30里的菜园镇程岗村)人.岳飞20岁投军抗金.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桧以“莫须有”(或许有)的罪名将岳飞治罪,在临安大理寺狱中被狱卒拉肋(猛击胸肋)而死,时年三十九岁.乾道五年(1170年),宋孝宗诏复飞官,以礼改葬,建庙于鄂.六年,赐岳飞庙曰忠烈.淳熙六年(1180年),谥武穆,嘉泰四年(1204年)宋宁宗,追封高宗的抗金诸将为七王,岳飞封为鄂王.岳飞留有《岳武穆集》(又称《武穆遗书》).

3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中国古代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史书记载其身高八尺.约合现今1.84米.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张氏病逝,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一说河南南阳卧龙岗;一说湖北襄阳(现湖北襄樊)之西二十里隆中)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建安四年(公元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后人为了消除诸葛亮隐居地一事留下的历史纷争,清代在河南南阳做知府的湖北襄阳人顾嘉蘅写到:“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后主;名高天上,何须辨襄阳南阳.”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即《草庐对》).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联孙抗曹,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三年(公元223年),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

蜀汉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将后事托付姜维.

4 卫青(?~公元前105年),汉族.字仲卿,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河东平阳(今中国中西部山西临汾西南)人,是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主要将领.卫青父亲郑季,是一个县吏,在平阳公主家做事时,和婢女卫媪私通,生下卫青.后来,卫青的同母异父姐姐卫子夫入宫得到汉武帝宠爱,所以他们兄弟姐妹七人都冒姓卫.

在姐姐怀孕之后,当时的皇后陈阿娇嫉妒,派人抓到卫青,想杀死他.卫青被好友公孙敖救出,汉武帝听说后,召见了卫青,并封他为建章宫监加侍中官衔.后来姐姐做了皇后,卫青也升为大中大夫.

汉武帝改变了西汉初期和匈奴和亲的政策,靠“文景之治”积累的财富和兵力,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的反击.卫青从公元前129年被封车骑将军开始,共有七次领兵打击匈奴,立下了赫赫战功.

卫青率军与匈奴作战,屡立战功,所得封邑总共有一万六千三百户.虽然战功显赫,权倾朝野,但从不结党干预政事.他和霍去病不同,对士卒体恤较多,能与将士同甘苦,威信很高.最后卫青病死于公元前106年

5 周公(?-约前1095)姓姬,周武王之弟,亦称叔旦.因以周地(今陕西岐山北)为其封地,胡称周公,是西周初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

殷周交替之际,周公辅助周武王伐纣灭商.建周次年,武王即逝,周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他立殷纣王之子武庚于殷,令其弟管叔、蔡叔监国.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不服,造谣说周公“将不利于孺子”.当武王病重之时,周公尝祝祷祝,愿以身相代,祝文藏于金滕匮中.后成王因天灾震恐,发金滕之匮,发现祝文,乃大感悟,亲迎周公归.管叔、蔡叔和霍叔勾结武庚及东方夷族叛周,周公奉成王命出师东征,“降辟三叔”,伐诛武庚,营建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作《大诰》,收殷遗民.在摄政期间,周公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比较重要的如:广封诸侯,先后封了宋、卫、鲁、齐、燕等七十一个诸侯国,“封建诸侯”有效地巩固了西周的统治;制礼作乐,依据周朝的特点对殷礼进行损益,完善了各种典章制度,这些典章制度后来被称作“周礼”或“周公之典”,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周公接受了夏、商两代灭亡的教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政治思想:既主张有“天命”的存在,但又反复强调“惟命不于常”,不能听命是从;“敬德”思想,强调统治者必须修明德行,“以德配天”,不能够贪图]享乐,“无康好逸豫”,要知“稼穑之艰难”;“保民”思想,认识到“民心无常,惟惠之怀”,要取得民心,就要施行德政;“明德慎罚”,在提倡“敬德”的同时又主张“敬明乃罚”,要有一定的强硬手段人微言轻辅助,但用刑罚需谨慎.周公的思想言论,基本集中在《尚书》的《大诰》、《康诰》、《酒诰》、《多士》、《无逸》、《多方》诸篇中,这些思想是后来儒家主张“德治”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三国时期著名的常胜将军赵云。

岳飞(1103~1142),男,汉族,南宋时期著名抗金英雄,后被巨奸秦桧诬陷被朝廷杀害。

海瑞(1514~1587),男,汉族,明朝著名清官,一生主持正义。

戚继光(1528~1588),男,汉族,明朝时期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民族英雄。清朝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

历史上有正义的人

一、黄帝。没有黄帝,就没有数千年的中国和中国文明。

二、大禹。大禹治水的功绩,怎么称赞也不为过。

三、诸葛亮。忠诚和智慧的代表,塑造了中国人的心理。

四、唐太宗。三代以后最了不起的君主,特别是华容合一的思想扩大了中国的内涵。

五、黄巢。农民起义的杰出领袖,代表了人民的意愿。

六、岳飞。虽然壮志未酬,但无损大英雄的名声。

七、成吉思汗。蒙古族的英雄,也是中国的英雄。

八、李自成。又一个农民起义的领袖,其业绩和志向永远值得后人钦佩。

九、清圣祖。虽是少数民族,但其功绩为整个中华民族共享。

十、张自忠。其事迹极具传奇性,需要大力加以宣传。

明朝的杨继盛,为了弹劾奸臣严嵩,使用了“死劾”的方式,即不是严嵩下台,就是杨继盛舍生取义。最后,他被奸人所害,入狱之后被奸人用尽酷刑,将他打的皮开肉绽,而他却拿着碎瓷片“刮骨疗毒”,去腐生新。

明朝的杨涟,弹劾魏忠贤,反被魏忠贤诬告入狱,逼他承认被诬陷的事情,而他为了正义,毫不畏惧,毅然的与魏忠贤战斗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文天祥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

“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史可法

唐太宗考试内容有哪些

以唐代为例。

作为科举考试正式兴起的朝代,唐代的科举考试所考的内容自然就是了解科举内容的范例。

唐代的科举考试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首先是常科。

据《唐六典•尚书礼部》载:“凡举试之制,每岁仲冬,率与计偕。其科有六:一曰秀才,试方略策五条。此科取人稍峻,贞观已后遂绝,二曰明经,三曰进士,四曰明法,五曰书,六曰算”。唐代的常科,在贞观之前共有六科,即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和明算。

一、秀才科。秀才科始于汉武帝元封四年(前107年),这一年武帝下诏求贤:“其令州郡词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让各地郡县长官推举出众的优秀人才入朝为官,始开秀才科。秀才科最重策问,所考内容也以策问为主,所谓“策问”,就是皇帝提出问题,考生给出答案。《晋令》载:“策秀才,必五策皆通,拜为郎中”,也就是说要想通过秀才科,就必须连过五策,方可授予官职。

简单的说,秀才科很难,是唐代所推行的六项常科中最难的一个,能够通过的人是少之又少。据史所载,唐初,从武德到永徽年间,每年通过秀才科的不过一、二人,因此在永徽二年(651年),高宗李治见秀才科每年录取的人才实在太少,索性就下诏将其停办。此后,终唐一代,除玄宗、代宗时曾短暂恢复过秀才科,其他时期皆处于停办的状态。

据《新唐书•选举志》载:“凡秀才,试方略策五道,以文理通粗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凡四等为及第”,通过五策的考生,主考官根据其文理通粗情况,定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四等,而后以等授官。

二、明经科。明经科始于汉武帝时期,是汉代察举中的最为重要的一项特科(不定时举行)。所谓“明经”就是通晓经学(经学指的就是儒家经典,即《诗》、《书》、《礼》、《易》和《春秋》),汉代若想通过“明经科”,就必须精通五经,因为“明经科”所考的内容就是五经中的内容,当时汉代许多名臣,如孔安国词条、贡禹词条、韦贤、韦玄成等都是以明经科入仕的。

到了唐代,“明经科”成为了其科举考试的常科之一,与进士科同为最重要的科举考试科目。据《新唐书•选举制》载:“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

唐太宗考试的内容是科举制度。唐代的科举分为常举和制举两部分,其中常举比较重要。

厂址的内容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算、童子等八科,其中一名经和进士两科最为重要。

进士考试的内容为帖经、诗赋和时务册,以侍赋为主,中进士是比较困难。

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时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创立完善科举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七下历史对唐太宗的评价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儒家政治偶像级的人物,是中国古代政治家的顶及标杆,是中国古往今来政治人物学习的榜样,他知人善任,任用贤能,励精图治,在他去世后留下的是一个空前强大,统一的,富饶的唐帝国,是一位明君,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主

唐太宗是什么号

太宗是他死后的庙号,谥号为“文皇帝”唐太宗。庙号是东亚地区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通常意义的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

太宗皇帝。帝姓李氏,字叔德,号世民,有济世安民”之义。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 】-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571083.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betclic是什么公司 足彩历史欧洲结果下一篇:朝什么面的窗户接受阳光的时间最长 北古代哪朝最长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