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雍正怎么夺得王位的 雍正继位历史解说

导语:雍正怎么夺得王位的历史解说是关于雍正继位的文章,详细讲述了雍正如何在历经权力斗争后成功夺得王位的过程。

目录导航:

  1. 雍正怎么夺得王位的
  2. 雍正是怎样继承王位的
  3. 为什么雍正登基前是雍亲王,以后清朝皇帝都是亲王
  4. 雍正王朝剧情讲解
  5. 雍正继位是为什么
  6. 雍正继位后各兄弟结局
  7. 历史雍正是怎么继位
  8. 清开国到雍正即位隔了多长时间
  9. 雍正篡位还是继位
雍正怎么夺得王位的

雍正的继承帝位,历史学界从来就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雍正是由康熙临终传位的合法君主;另一种认为雍正继位是夺权篡立。

雍正擅自修改诏书后夺得王位的,雍正的父亲并没有将王位传给雍正而是另有其人,但雍正得知后,立刻修改了诏书,将自己封为皇帝。

雍正皇帝是真正的继承者,他并没有篡位!所以也不存在夺取王位。在康熙的遗诏中就写着将皇位传给自己的皇四子,雍正的皇位是名正言顺的。

历史上的雍正是在其父康熙帝的“遗诏传位”下登上皇位的。

雍正皇帝原名为爱新觉罗·胤禛,是康熙帝的第四子,因其在位期间年号为“雍正”,故史称“雍正皇帝”。胤禛于公元1722年继位,因见证了康熙帝晚期时的“九子夺嫡”的惨烈,在继位次年便颁布了秘密立储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皇子间互相倾轧的局面。

雍正不是夺得王位。雍正不是夺得王位,是康熙传位给他的。有传位诏书和大臣作证的,说雍正夺得王位纯属谣言。是无知之谈的。

雍正皇帝是正常继位的。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胤禛继承了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 。即位后,雍正帝重用康熙十三子胤祥,不想放过政敌胤禩等人,胤禩等人也不甘心失败,所以双方的斗争在雍正帝继位后延续下来,他在政治上采取多种措施以巩固自己的皇位。首先是消除异己,分化瓦解诸皇子集团,将胤禵从西北军前召回,加以圈禁。晋封胤禩为廉亲王和总理事务大臣。将胤禟发往青海西大通(今青海大通西北)。鉴于清朝没有行之有效的立储制度,常因皇位继承权产生争端,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

雍正是怎样继承王位的

1.修改遗诏说

这种说法认为康熙本来是把皇位传给十四子允祯的,而且也写好了遗诏“传位十四子”,可雍正却和他的同党暗地里把诏书中的“十”字改成“于”字,这样诏书就成了“传位于四子”。于是他通过这种手段抢夺了弟弟的皇位。

但这种说法却找不出任何史料进行支持,主观臆断的可能性比较大。而且这种说法也有明显的漏洞,因为根据清朝的用语规范,传位诏书均写为“传位皇某子”,如果将“十”字改成“于”,就成了“传位皇于四子”,明显就说不通了,而且在清代的诏书中,用的都是“于”的繁体字“於”字,没办法改。此外,清代诏书都是满、汉两种文字写的。满文是竖写的,很难更改。所以雍正想通过修改诏书来夺取皇位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2.弑父篡位说

这种说法说雍正为了夺取皇位,在康熙病重时,给他进献了一碗参汤,康熙喝完后就驾崩了。而且雍正之所以不敢葬在康熙陵前,就是毒死了父亲。心中有鬼,不敢见康熙。

康熙帝

这种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据记载,颇懂医术的康熙生前并不爱食人参,他曾说过,人参对南方人合适,对北方人并不适合。曹雪芹的祖父、江宁织造曹寅病重之时,苏州织造李熙曾上奏康熙代请赐药,康熙在奏折中曾批示: 曹寅的病就是因为人参吃太多而导致的。雍正作为康熙的亲儿子,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况且就算雍正真想投毒的话,皇帝的饮食检查也是异常严格的,甚至还会有专人试毒,投毒搞不好会弄巧成拙,把自己给搭进去。

3.年羹尧遗子说

这种说法认为,雍正的母亲德妃,在入宫前曾与年羹尧私通,怀了他的孩子,所以进宫以后仅8个月就生下了雍正。后来年羹尧为了帮助儿子夺取皇位,就偷偷地修改了康熙的诏书。

年羹尧

这种说法就更是无厘头了,因为雍正生于公元1678年,年羹尧则生于公元1679年,年羹尧比雍正还小,怎么可能是他的父亲呢?这种说法完全是后人为了黑雍正而胡编乱造出来的。

4.隔代传位说

这种说法认为,康熙特别喜欢雍正的儿子弘历,也就是后面的乾隆皇帝,并亲自把他带来身边进行培养调教。所以康熙选择让雍正继位,很大程度上是想以后让弘历继承皇位,这样康熙身后的盛世又起码可以再延续两代,所以雍正其实是沾了儿子的光。

弘历

但其实这种说法也缺乏依据,当时康熙的众多皇子尚未搞定,按胤禛的说法,直至临终时才 “仓促之际一言而定大计”,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跳过儿子去选第三代接班

而且据考证,弘历出生于承德避暑山庄围墙外狮子沟的草房里,自幼在狮子沟读书。康熙直到弘历10岁时才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孩子,而且在一年以后康熙便去世了,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能有什么能力,让康熙忽略自己众多的儿子,直接敲定他以后要继承皇位?这实在是缺乏说服力。

而且有很多专家论证过,康熙重视宠爱皇十四子的儿子弘明,远在雍正的儿子弘历之上。因此第三代接班人计划纯是雍正父子给自己脸上贴金而已。

5.正统继位说

这种说法是现在最主流、大家最认可的。首先在台湾故宫的雍正文物中,有一件康熙遗诏的汉文本,上面清晰地写着: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可以说为雍正继位的正统性给出了很好的物证。

而且康熙虽然是一代明君,但在晚年有些过于仁慈,使得官场中出现了腐败的现象,他自己也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为了大清江山,他要挑一位能彻底整顿吏制的皇子来即位,这样以铁面无私而著称的皇四子就走入了老皇帝的视线。

雍正是在康熙晚年九王夺嫡中胜出继承了王位的,雍正的母亲是康熙的庞妃德妃乌雅氏,德氏为康熙生了两个儿子皇四子和皇十四子,继位的是皇四子

为什么雍正登基前是雍亲王,以后清朝皇帝都是亲王

皇室宗亲都可以被封为亲王啊,并不是只有皇帝登基前才是亲王。如清末的恭亲王奕欣(道光第六子,道光三十年正月封,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卒,世袭)醇亲王奕譞(道光第七子,溥仪的祖父。咸丰元年封醇郡王,同治三年,加亲王衔。同治十一年,晋封醇亲王。光绪十六年十一月卒,世袭)还有非皇室宗亲也有被封亲王的,如大名鼎鼎的吴三桂(顺治元年五月封平西王,康熙元年晋封亲王)

皇室宗亲都可以被封为亲王啊,并不是只有皇帝登基前才是亲王。

如清末的恭亲王奕欣(道光第六子,道光三十年正月封,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卒,世袭)

醇亲王奕譞(道光第七子,溥仪的祖父。咸丰元年封醇郡王,同治三年,加亲王衔。同治十一年,晋封醇亲王。光绪十六年十一月卒,世袭)

还有非皇室宗亲也有被封亲王的,如大名鼎鼎的吴三桂(顺治元年五月封平西王,康熙元年晋封亲王)。

清代亲王,根据清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卷五十一《户部·俸饷》所示,亲王岁银一万两,岁米五千石。

世袭罔替的王爷有礼、睿、豫、肃、郑、庄、怡、恭、醇、庆这十位亲王和顺承郡王、克勤郡王。亲王和郡王世袭罔替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级别是一样,但是后代的袭爵待遇不一样。

满清皇室爵位是这样的: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清初诸王都是因军功受封,功劳大的被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后代袭爵没有变化都是原始的王爵。

没有世袭罔替待遇的,就按照清朝的袭爵制度“递降袭爵”,如果没有特殊的功劳受到皇上的再次嘉奖,每传一代爵位就下降一级,直到亲王降到镇国将军、郡王降到辅国将军为止不再下降。那些因系“天潢近支”而封世爵的皇子王孙,称为“恩封诸王”。

雍正王朝剧情讲解

公元1722年清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北京九城戒严,康熙皇帝驾崩,举国震惊。继位者不是当了近四十年太子的二阿哥,不是精通经史的三阿哥,不是贤名远扬的八阿哥,也不是深受康熙钟爱的大将军十四阿哥,而是素有“冷面王”之称的四阿哥胤祯。

胤祯并不是朝野看好的人选。他曾在江南“煸动”灾民闹事,在城隍庙摆鸿门宴,软磨硬逼,掏走了地方官和富商二百多万两银子筹款赈灾;他追讨国库欠款,逼得老臣上吊,皇子王爷到前门大街变卖家当,令满朝官员惶惶不可终日;刑部冤狱案,他隔岸观火,让八阿哥和太子斗得两败俱伤;百官行贿案,他借年羹尧之手血洗江夏镇,使得太子再度被废。

胤祯的皇位不是篡来的,不是改遗诏偷来的,不是毒父夺来的,而是康熙传授的。康熙选择了胤祯为雍正皇帝。在当政后出现的山西诺敏案、科场舞弊案中,雍正杀了一批牵扯进去的朝廷中枢重臣。

西北用兵、数省天灾,急需军费和赈灾,抄贪官污吏的家财,解决急需。而后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河南罢考案”、“铁帽子亲王大殿发难逼宫”、“含泪杀亲子”等一系列旨在推行新政、抑制官绅敛财和宫廷内部党争、挤压的历史事件贯穿雍正的一生和雍正王朝。公元1735年,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二日,中国历史上最勤勉的皇帝心力交瘁,暴猝在自己的御案旁。之后,开始了六十年的乾隆盛世。

雍正继位是为什么

雍正继位一方面是康熙遗诏所定,二是本人也想继承大统,当时面临九王夺嫡,雍正经过千辛万苦,惊心动魄的过程,也是应该继承皇位的

雍正继位后各兄弟结局

大阿哥胤褆是在太子废立中得罪皇父,被夺封爵,幽于府第。雍正十二年死,以贝子礼殡葬。

2、二阿哥即废太子胤礽被禁锢在咸安宫。雍正二年(1724年),胤礽死去。

3、三阿哥胤祉,本不太热心皇储,一门心机编书,但也遭到牵连。雍正即位后,将其幽禁于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1732年),胤祉死。

4、五弟胤祺曾领正黄旗大营,后被封为恒亲王。胤祺没有结党,也没有争储。雍正即位后,托故削其子的封爵。雍正十年(1732年),胤祺死。

5、七弟胤佑雍正八年(1630年)死。

6、八弟胤禩是雍正兄弟中最为优秀、最有才干的一位。雍正继位后,视胤禩及其党羽为眼中钉、肉中刺。胤禩被幽禁,受尽折磨,终被害死。真的挺惨的。

7、九弟胤禟因同胤禩结党,也为雍正所不容。传说是被毒死的,也算没得善果。

8、十弟胤誐因党附胤禩,为雍正所恨。雍正元年(1723年),被托故将其夺爵,逮回京师拘禁。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才释放,后死。

9、十二弟胤祹不断被降职,但是这位胤祹较之其他兄弟气量大,不断活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享年78岁。

10、十三弟允祥,从小母亲早亡,跟着四哥长大,收到四哥照顾,因此一心守护胤禛,在康熙第一次废太子时,胤祥一些行为遭到康熙不满,失宠于康熙。一直到康熙去世之前,胤禛安排他处理丰台大营的武装控制,为雍正继位立下汗马功劳,雍正继位后立即封允祥为怡亲王,格外信用。

11、十四弟胤禵虽与雍正一母同胞,但二人是势不两立的冤家兄弟。雍正即位,命其在遵化看守皇父的景陵,再将其父子禁锢于景山寿皇殿左右。乾隆继位后,将其释放。

12、十五弟胤禑康熙帝死后,雍正命其守景陵。

13、十六弟允禄,过继给庄亲王博果铎为后,袭封庄亲王。

14、十七弟允礼,雍正继位封为果郡王,再晋为亲王,先掌管理藩院事,继任宗人府宗令,管户部

历史雍正是怎么继位

关于雍正是如何继位的,我想说一句!做为一个80后钱币收藏者,和本着对历史爱好,相信有读过很多关于清史的学者不难猜到。雍正的位子可以说是明正言顺的,子承父业的。正儿八经的继位。

民间关于雍正继位的传说一直争论不休。特别是影视圈对这种传说,投其所好,扭曲历史。为了只是搏取收视率。

早年作者本人听到一个流传最广说法,讲的是当时还是皇子的雍正对康熙的绍立“传位十四子”的十改为于,变成“传位于四子”。稍有点智力的就能明白,以前的“于”是繁体“於”,对此本人只能感叹。国人脑洞真大阿!

根据本人对《清史稿》的了解,以及《清圣祖康熙退位原文》。其中退位绍书以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不可能更改!

事实也证明,圣祖康熙空前绝后的出色眼光!雍正在位十二年,兢兢业业。实行加强中央管理制,百姓安居乐业。为乾隆皇帝巩固稳定了昌盛局面。是康乾盛世中承上启下。最关键的核心人物!

清开国到雍正即位隔了多长时间

清朝开国到雍正继位,相隔了有将近八十年。清朝开国到雍正经历了顺治,康熙两朝,从公元1644年到公元1722年,整整相隔了七十八年

雍正篡位还是继位

合法继位。

雍正皇帝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从康熙皇帝手中拿到了皇位的接力棒,因此后世之人一直没有放弃对于雍正皇帝的皇位合法性的猜测,很多人都以为雍正皇帝的皇位是他谋朝篡位得来的,直到康熙皇帝传位遗诏亮相之后,才证明了雍正皇帝的皇位得来的合法性。

雍正是堂堂正正继位的,至于说的篡位之说完全是子虚乌有。康熙的继位遗诏是分为蛮、汉、蒙三种文字的,根本不可能有造假的可能性。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585840.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曾国藩的目标是什么?下一篇:lv创始人的故事 揭秘拿破仑的财宝之谜拿破仑战败心不甘/宝藏被沉入湖底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