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赵匡胤后代排字有哪些 宋太祖赵匡胤历史简介

导语:赵匡胤是北宋的开国皇帝,被尊称为宋太祖。他是赵匡胤后代排字中的重要人物之一。赵匡胤在五代十国时期出生,经历了多次战乱和政治斗争,最终建立了宋朝,开创了北宋的盛世。他的统治期间,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目录导航:

  1. 赵匡胤后代排字有哪些
  2. 为什么赵匡胤要毒死南唐后主李煜
  3. 宋神宗是赵匡胤的后人吗
  4. 赵匡胤的宰相有哪些
  5. 赵匡胤的主要事迹50字
  6. 与宋太宗赵匡胤有关的两个典故
  7. 宋太祖赵匡胤有后人吗
  8. 王立群认为赵匡胤怎么死
赵匡胤后代排字有哪些

赵匡胤一脉的字辈为: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顺。如今浙江慈溪赵氏正是沿用了这一字辈

从善 德承克叔…原来瑶头赵氏字

宋太祖赵匡胤在家族中为“匡”字辈,其兄赵光济原名赵匡济,早薨,无子。其弟赵光义(宋太宗)原名赵匡义,赵光美原名赵匡美,宋太宗登基后,为避太宗讳,又改名为赵廷美。赵光赞原名赵匡赞,早薨,无子。

宋代建国之初,宋太祖分封兄弟,并亲书玉牒,确定三派子孙十四字辈,虽每派只有十四字,但可循环不息使用。赵匡胤派系字辈为: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顺。赵光义派系字辈为:元、允、宗、仲、士、不、善、汝。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在位十六年,累谥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小名香孩儿。涿郡人,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次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

为什么赵匡胤要毒死南唐后主李煜

毒杀李煜的不是宋太祖赵匡胤,而是宋太宗赵光义。

宋太宗赵光义是一介武夫,当然看不上文人又是亡国之君的李煜。他对于文人似乎有着天生的嫉妒,甚至由嫉妒而至于迫害。他巡视李煜的藏书房,看到藏书房的很多图书都是南唐带过来的,而且还是李煜很心爱的图书,就让李煜解释书中的大意。李煜睹物伤情,想起亡了的南唐朝廷,一边解释一边哭泣,宋太宗赵光义却感到很快活。

赵光义还看上了李煜的女人小周后,要把小周后抢过来。由此要给李煜安上谋反的罪名,杀之而后快。赵光义让南唐投降的大臣徐铉去试探李煜,李煜竟然毫无防备,说了真心话,后悔当年杀了很多忠臣良将。徐铉报告给赵光义,赵光义大为震怒。

当李煜写下那首流传千古的《虞美人》的时候,赵光义总算逮住了把柄,说他“贼心不死,眷念故国。”用牵机药毒杀李煜,然后霸占小周后。

赵匡胤要毒死南唐后主李煜是因为李煜是南唐后主,而赵匡胤是宋朝的皇帝。不可能让前朝皇帝活着的。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籍贯徐州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生于江宁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山隐士、钟锋隐者、白莲居士、莲峰居士,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南唐末代君主。

因为当时李煜的旧臣徐铉去探望过李煜,李煜当时对徐璇说自己不该错杀抗宋大将,导致宋太宗以为李煜还有复国的念头。所以宋太宗才会痛下杀手,将李煜毒死斩草除根以儆效尤。宋太宗赵光义是诸多宋朝皇帝中,在后人心中印象最不好的一位皇帝了,因为他做的事情毫无人性,杀兄篡夺皇位流放自己的骨肉兄弟,还将骨肉兄弟的儿子们也一样斩杀干净。

杀李煜是宋太宗赵光义。

因为当时李煜的旧臣徐铉去探望过李煜,李煜当时对徐璇说自己不该错杀抗宋大将,导致宋太宗以为李煜还有复国的念头。所以宋太宗才会痛下杀手,将李煜毒死斩草除根以儆效尤。

宋太祖赵匡胤将后周废除,直接建立宋朝。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南唐后主李煜立刻效仿自己的父亲李瑾,将自己的身份由皇帝降为江南国主,想以此来讨好宋朝,并且称宋朝才是正宗的天命。宋太祖赵匡胤可能是看着李煜的诚心十足,所以也没有杀他,只是将他从金陵城中带出,降为违命候。

宋太祖赵匡胤对南唐后主李煜也算是宽容,因为他只是把他圈禁,还给他了一个闲散的官位当。但是等到赵匡胤死后,宋太宗就没有这么好说话了,据说李煜的旧臣徐璇,是奉宋太宗之命去看望李煜的,而李煜说自己后悔斩杀了抗宋大将时,也只有徐璇一个人听到。而且旧时君臣见面难免不会回想当初,所以李煜说后悔杀抗宋大将也并非就一定是指他有反叛之心。总而言之,宋太宗已经有杀李煜之心,就不愁没有理由。

皇帝是古代的最高统治者,但如果皇帝成为阶下囚,那么连普通百姓都不如,还可能随时遭遇杀身之祸。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之变后被俘,在长达一年的囚徒生涯中,受尽了苦难,好在明帝国实力尚存,被送了回来。

不过有些皇帝的命运就没有那么好了,在靖康之变后,宋徽宗、宋钦宗被俘,最后只能屈辱地死在金国的牢狱中。在南唐灭亡时同样有一位君主被俘,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君主被俘除特殊情况外,就意味着国家式微,国与国的较量中,实力是最重要的,国家沦陷之后,君主如果被俘,就必定没有什么好下场了。

李煜的一生比较憋屈,他本不是治国的材料,却只能由他来做皇帝,他的哥哥们都先后离开人世,最后无奈之下李煜登上了皇位。《宋史》记载“煜字重光,景第六子也,本名从嘉。少聪悟,喜读书属文,工书画,知音律。”当上皇帝李煜并没有勤于政务、努力振兴国家,而是整日在后宫吟诗作对,饮酒作乐。

在北宋建立之后,赵匡胤开始了对南方诸国的统一战争,开宝四年(971年),北宋灭掉南汉,李煜慌了,不敢再做皇帝,直接像北宋称臣。但赵匡胤并不会因此就放到南唐,开宝七年,赵匡胤以李煜不来开封朝拜为名,发兵南唐,令西南面行营马步军战棹都部署曹彬为总指挥。

当曹彬在采石矶铺设浮桥的时候,南唐人还在笑话北宋军兵,当北宋军兵兵临城下的时候,李煜还在内宫玩乐。只派出皇甫继勋守卫金陵城,一天,李煜上城视察,才发现城下的宋兵根本看不到边,大惊失色。“及后主登城,见王师旌旗垒栅,弥遍四郊,始大骇失色。”不过为时已晚。

曹彬为了避免战事祸及百姓,以生病为名要求士兵进城后不可滥杀无辜,且在围城的时候多次劝降李煜,李煜则一直推脱不出城投降,最终宋军攻破城池。李煜并没有崇祯刚烈的性格,直接向大宋投降了。

就这样李煜被押送开封,成为了北宋的阶下囚。其实李煜还是比较顺从的,只是他心理实在是很纠结,他深知此时的屈辱,但也无力改变,他没有勇气自杀,只能委曲求全,在开封苟且偷生。赵匡胤在位的时候,对李煜还是不错,只要赵匡胤在,李煜是不会死的,但宋太祖去世后,赵光义就不这么想了。

李煜好比明熹宗朱由校,生错了地方,朱由校擅长木匠活,而李煜擅长诗词。在开封被囚禁的这段时间,李煜心情郁闷,每天郁郁寡欢,只能以诗词来发泄情绪。李煜的诗以《虞美人》最为有名。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绝命词流传甚广,但也传到了赵广义的耳朵里,也随了赵广义的意。因为诗词中有暗讽他被宋朝所害的意思。宋太宗直接下令以谋反为名赐给李煜毒酒一杯,至此李煜撒手人寰,再也不能吟诗作对了。

李煜假如出生在平民百姓家,那么可能生活得很快乐,但就创作不了那么多文采华丽、寓意深远的诗词了。不幸的是李煜生在帝王世家,且做了亡国奴,他无法改变国家的命运,只能任由他人摆布。从中我们也能看出,国力强大与否,在国与国的博弈中有多么重要。

因为南唐后主李煜非常思念故国,总是写一些比较敏感的诗词,赵匡胤觉得他有可能会谋反,所以要毒死李煜。

李煜生于公元937年,死于公元978年,享年41岁,字重光,号白莲居士,是唐元宗李璟的第六个儿子,南唐末代君主,又称为李后主。

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宋神宗是赵匡胤的后人吗

不是

宋神宗赵顼,宋英宗赵曙长子,生母宣仁圣烈高皇后,北宋第六位皇帝(1067年1月25日—1085年4月1日在位)。宋仁宗赵祯,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母为李宸妃。宋仁宗赵祯无子,于嘉祐七年(1062年)八月正式立赵宗实为皇子,赐名曙,是为宋英宗。

976年,宋太祖驾崩,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997年5月8日),赵光义驾崩于万岁殿,时年五十九岁,在位二十二年。皇太子赵恒登基为帝,是为宋真宗。

不是,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后人。

宋太祖赵匡胤暴毙后,赵光义依靠金匮盟约,在其母后和宰相赵普的帮助下,登上了宋朝的第二任皇帝宝座。

赵光义坐稳江山后,背弃金匮盟约的誓言,逼死其弟赵廷美,还有太祖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将皇权逐步转到自己的一脉上来。

自此北宋一朝,皇权均来自太宗一系。

宋神宗赵顼,宋英宗赵曙长子,北宋第六位皇帝。

宋神宗赵顼父亲是宋英宗赵曙,赵曙父亲是濮王赵允让,赵允让父亲是商王赵元份,而赵元份父亲是宋太宗赵光义。

所以,由此可见宋神宗赵顼不是赵匡胤的后人,而是赵光义的后人。

赵匡胤的宰相有哪些

太祖朝:赵匡胤(960年—976年) 宰相六人。

范 质, 大名宗城人(今河北威县)。

王 溥, 山西祁县人。

魏仁浦, 卫州汲(今河南卫辉)人。

赵 普, 河南洛阳人。赵普虽读书少,但喜观《论语》。其“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后世很有影响,成为以儒学治国的名言。

薛居正, 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

沈义伦, 河南太康人。

太祖朝:赵匡胤(960年—976年) 宰相六人:范质、王溥、魏仁浦、赵普、薛居正、沈义伦。

北宋继承五代的后周而建立,故而最初建国之时的制度与五代一脉相承。五代时期兵荒马乱,握有兵权者才有话语权。宰相文臣而已,若不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则不得为真宰相。后周显德六年(960年)六年六月己丑, 周世宗柴荣“加王溥门下侍郎,与范质皆参知枢密院事,以魏仁浦为“枢密使、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半年后,赵匡胤即发动陈桥兵变,变周为宋。

最初,为保持政局稳定,后周三相继续为相,太祖虽然依然任命他们三人为相,但是范质和王溥枢密使的职务都罢了,只余下了空名;况且三人本是先朝旧臣,周世宗信任备至,一旦改朝换代,即使新君做出信任的样子,也是要小心翼翼,尽量避开事的。

赵匡胤(960年一976年)的宰相有六人。分别是:范质、王溥、魏仁浦、赵普、薛居正、沈义伦。

范质:宰相范质是一个明白人,开国几年,基本没有施政建议,只是维持会议,起个象征意义。

赵普:是赵匡胤的心服,赵普不仅在陈桥兵变中拥戴有功,在铲除李筠、李重进过程中都有很好的建议,尤其是他对帝王心术及权谋深有研究,针对禁军将顾、藩镇的收权建议深得帝心。

赵匡胤的宰相六人,分别是范质、王薄、魏仁浦,赵普,薛居正,沈义伦。宋太祖赵匡胤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重新回复了华夏地区的统一,结束了自唐末以来五代十国长达七十年的藩镇割据混战时间局面,为社会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太祖朝:赵匡胤(960年—976年) 宰相六人:范质、王溥、魏仁浦、赵普、薛居正、沈义伦

北宋时期,宰相为朝廷推荐人才。宋太祖赵匡胤的宰相赵普,为大宋选拔了许多有用之才。有一次,赵普向皇帝推荐一名具有管理才能的官员。但赵匡胤并不喜欢此人,便拒绝推荐申请。并且给了一个莫名其妙的理由,不是知名人士。

太祖朝:赵匡胤(960年—976年) 宰相六人:范质、王溥、魏仁浦、赵普、薛居正、沈义伦

太宗朝:赵匡义、赵光义、赵炅(976年—997年) 宰相九人:赵普、薛居正、沈义伦、卢多逊、宋琪、李昉、吕蒙正、张齐贤、吕端 真宗朝:赵德昌、赵元休、赵元侃、

赵恒(997年—1022年) 宰相十二人:吕蒙正、张齐贤、吕端、李沆、向敏中、毕士安、寇准、王旦、王钦若、丁谓、李迪、冯拯

仁宗朝:赵受益、赵祯(1022年—1063年) 宰相二十三人:王钦若、丁谓、冯拯、王曾、李迪、张知白、张士逊、吕夷简、王随、陈尧佐、章得象、晏殊、杜衍、贾昌朝、陈执中、文彦博、宋庠、庞籍、梁适、刘沆、富弼、韩琦、曾公亮

宋太祖赵匡胤(960年—976年)时期,共有宰相六人,分别为:范质、王溥、魏仁浦、赵普、薛居正、沈义伦

其中以范质最负盛名。

范质(911年-964年),字文素,大名宗城人。主要贡献是编定后周的《显德刑律统类》。宋代第一部法典《宋刑统》直接来源于此法典。与卤簿使张昭、仪仗使刘温叟讨论旧的典章制度,从此礼仪制度开始完备。以廉洁耿介自持,从未接受各方人士的馈赠,前后的优厚俸禄赏赐常常送给孤寡之人。家无多余钱财。

宋太祖赵匡胤(960年—976年) 宰相六人:范质、王溥、魏仁浦、赵普、薛居正、沈义伦,刚建国的时候,赵普还没有担任宰相,因为资历远远不够,但是他的作用和对赵匡胤的影响却远高于宰相。

宋刚刚建立时,提拔了不少自己的亲信。但为了和平过渡,尽量减少内部纷争,原来的官员只要不反对赵匡胤,都留任原职。

1、范质(911年—964年),字文素,大名宗城(今河北邢台市威县)人。五代后周时期至北宋初年宰相。范质自幼好学,博学多闻。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登进士第,官至户部侍郎。后周建立后,历任兵部侍郎、枢密副使等职。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病危,托孤于范质等人。

获封萧国公。陈桥兵变后,范质与宰相王溥、魏仁浦被迫拥立赵匡胤为天子。曾举荐赵普、吕庆余、窦仪等人。乾德元年(963年),封鲁国公。次年罢相。同年九月去世,获赠中书令。

2、王溥(公元922年-公元982年),字齐物,宋初并州祁人。历任后周太祖、周世宗、周恭帝、宋太祖——两代四朝宰相,又为著名之史学大家,编撰《世宗实录》、《唐会要》、《五代会要》——三部史籍共170卷。

出生于官宦世家,乾祐年间,甲科进士第一名,任秘书郎,广顺三年(公元953年),官至宰相。乾德二年(公元964年)正月,罢相,任太子少保。

王溥任丞相十年,三次迁升一品。太平兴国初年(公元976年),封为祁国公,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八月去世。朝廷停朝两天,赠侍中,谥文献。

3、魏仁浦(911年—969年),字道济。卫州汲县(今河南卫辉市)人。五代后周至北宋初年宰相。历官后晋小吏、后周枢密都承旨、中书侍郎、平章事,居高位而不念私怨,宋初,进位右仆射,从征太原中途病死。

他为人清静俭朴、宽容大度,能言善辩、足智多谋、与人为善、左右逢源。“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可以说是他心胸的体现。他博闻强记,殚精竭虑,为后周统一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

4、沈义伦(909—987),因避太宗光义名讳而单名伦,字顺宜,开封太康(今属河南)人。北宋的开国功臣之一,在太祖和太宗两朝执掌财政大权,后任宰相。沈义伦少习《三礼》,以讲学授徒为生。沈义伦是赵匡胤霸府幕僚中继赵普之后第二个升任宰相。曾经因得罪卢多逊被罢相。

赵匡胤的主要事迹50字

赵匡胤的主要事迹有:

1、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又称陈桥驿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

959年,周世宗柴荣崩,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

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

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仍定都开封。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锜、张光翰、赵彦徽皆得授节度使位号。

2、千里送京娘

赵匡胤年少时,因得罪朝廷而闯荡江湖,走遍了天下各地,曾经路过华山,从一群强盗手里救下苦命女子赵京娘,赵匡胤与赵京娘结为兄妹,并独行千里护送赵京娘回家。

一路上赵匡胤对京娘体贴关怀。途径武安门道川,赵京娘晨起,临渊梳妆,向他诉说爱慕之情。赵匡胤踌躇满志,婉言回绝。

3、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是指发生在北宋乾德年间,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避免下属将领也被迫“黄袍加身”,起兵篡夺新生政权,通过酒宴方式,威胁利诱,要求高级将领交出兵权的历史事件。

杯酒释兵权是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被视为宽和典范。其后,宋太祖还在军事制度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大大强化了北宋中央集权。

4、雪夜访赵普

一个大雪天的夜晚,宰相赵普正在家中读书,忽报有客人来访。赵普十分惊疑,只好出门迎接只见三个人立于风雪中之。为首一人,除下头上斗笠,赫然乃是皇帝赵匡胤。

赵普燃炭烧肉置酒以进,赵匡胤呼赵普的妻子为嫂,君臣甚为相得,谈话的中心是商量用兵北汉的问题。

赵普认为:“太原(北汉)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宋朝)独当之,不如等待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赵匡胤表示深合心意。

5、烛影斧声

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赵匡胤大病,召晋王赵光义议事(另有记载说,是召太祖第四子赵德芳进宫商议后事,被晋王知晓后未召进宫),左右不得闻。

席间有人遥见得烛光下光义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又听见太祖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另有记载说“好做,好做”)。后晋王光义继位,史称太宗。

对此事件后世议论不一,一说光义谋害太祖篡位;又有说太后杜氏去世前与太祖、赵普立下“金匮之盟”,定下太祖去世后由其弟光义继位,所以当时只是太祖向晋王嘱咐后事,并不是赵光义行篡逆之事。

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同年,赵匡胤登基为帝,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或北宋。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

通过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

陈桥兵变,960年赵匡胤在开封城外陈桥驿发动的兵变。

杯酒释兵权,赵匡胤在当上皇帝后宴请石守信等禁军将领,乘机收回了兵权。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战略,先平定南方割据政权,后平定北汉政权。

以文立国战略,一改唐中期以来武人专权的局面。

与宋太宗赵匡胤有关的两个典故

杯酒释兵权:赵匡胤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演变为一个成语,引申为轻而易举,解除将领兵权。

黄袍加身: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发生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太子,后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

1. 黄袍加身。

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

后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

2. 斧声烛影。

烛影斧声,也称斧声烛影,是指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赵匡胤大病,召晋王赵光义议事(另有记载说,是召太祖第四子赵德芳进宫商议后事,被晋王知晓后未召进宫),左右不得闻。

席间有人遥见得烛光下光义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又听见太祖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另有记载说“好做,好做”)。

后晋王光义继位,史称太宗。

对此事件后世议论不一,一说光义谋害太祖篡位;又有说太后杜氏去世前与太祖、赵普立下“金匮之盟”,定下太祖去世后由其弟光义继位,所以当时只是太祖向晋王嘱咐后事,并不是赵光义行篡逆之事。

对此事件史料记载不一,争论一直存在。

宋太祖赵匡胤有后人吗

宋太祖赵匡胤有后代,而且数量还不少。

赵匡胤一共有四个儿子,分别是大儿子赵德秀、二儿子赵德昭、三儿子赵德林和四儿子赵德芳。其中,老大赵德秀、老三赵德林死得早,没有儿子。

老二赵德昭,字日新,太平兴国四年自杀,宋太宗追封他为魏王。赵德昭留下了五个儿子,分别是赵惟正、赵惟吉、赵惟固、赵惟忠、赵惟和。其中,赵惟正、赵惟固没有儿子。

老四赵德芳,死在太平兴国六年,时年二十三岁,宋太宗追封他为岐王,宋徽宗时改封为秦王。赵德芳留下三个儿子,即赵惟叙、赵惟宪和赵惟能。

王立群认为赵匡胤怎么死

王立群全面分析了赵匡胤自然死亡与非自然死亡的两种说法。对于赵匡胤“睡觉睡死”,王立群明确表示不信。通过赵匡胤死亡前后的一系列事件,王立群认为赵匡胤之死,其弟赵光义难以摆脱嫌疑。

而通过对宋史上“金匮之盟”的分析,王立群认为兄终弟及的金匮之盟确实存在,但只是口头上的。赵匡胤晚年对是传位其弟,还是其子,产生犹豫,因而导致悲剧。

王立群同时说,这一切只是推测,真正的历史已经无法证实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585955.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在五代十国时期,有哪些重要的间谍人物?下一篇:谁最终成为汉朝的皇帝:灌婴还是周勃?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