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大明建国时间 燕王朱棣称帝的历史意义

导语:燕王朱棣在大明建国时间称帝,这一事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他的登基标志着明朝的正式建立,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王朝之一奠定了基础。朱棣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政策调整,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他的治理手段和政策理念对后来的统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录导航:

  1. 大明建国时间
  2. 燕王朱棣是谁的儿子
  3. 朱棣为什么是好圣孙
  4. 朱棣为何敬畏朱元璋
  5. 燕王扫北是怎么回事
  6. 燕王朱棣取得帝位的过程
  7. 朱棣为何被称为燕王
大明建国时间

建国时间是公元1368年。

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国号大明,定都应天府(今南京),年号洪武。

1420年,燕王朱棣夺了建文帝的帝位,迁都到顺天府(今北京),如今北京残存的明城遗迹就是在这次迁都过程中陆续建立起来的。

一直到1644年,崇祯帝在李自成大军攻入北京后,于景山自尽,明朝前后持续275年,一共传了16位皇帝。

燕王朱棣是谁的儿子

朱元璋第四个儿子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即明成祖,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永乐皇帝等。朱棣生于应天府,明朝建立后被封为燕王。就藩北平之后,多次受命参预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不仅监视朱棣, 还欲调走他的军队,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 。建文四年取得胜利,在南京称帝。

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洪武三年被封为燕王。

建文元年,朱棣在北平起兵,以清君侧为名,发动靖难之役,与侄儿兵戎相见。建文四年,朱棣攻占北京,改元永乐。永乐皇帝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在军事上,面对北方蒙古的威胁,他迁都北京,并且数次率兵亲征蒙古,极大的削弱了北方蒙古的势力,在政治上,他继续实行削藩政策,强化中央集权,为后来的“仁宣之治”奠定了基础。

朱棣为什么是好圣孙

在选太子的时候,朱棣左右为难,有一次,他把他比较信任的解缙叫过来,想听听他的意见。解缙这个人少年得志,性情直率非常能干。在议论储君这件事时,他更倾向于大皇子,认为:皇长子仁义孝顺,天下归心。接着他又扣头说:好圣孙。 这句话当时就说到了朱棣的心理,这里指的圣孙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于是朱棣微微点头,决定立皇长子为太子。

好圣孙是解缙为明成祖选太子时说的一句话,指的是明宣宗朱瞻基,明朝第五位皇帝。

明朝时期,当朱高炽、朱高煦两兄弟为皇位继承权明争暗斗的时候,朱棣也拿不定主意了。朱棣向文渊阁侍读学士解缙征求意见。解缙认为:“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朱棣不作声。解缙连连叩首,劝说道:“还有一个好圣孙!”

朱瞻基为明成祖朱棣之孙,明仁宗朱高炽长子,明朝第五位皇帝(1425年5月29日-1435年1月31日在位),年号“宣德”。

明宣宗朱瞻基生于北平燕王府 。幼年聪颖,深得祖父朱棣喜爱。永乐九年(1411年),册立为皇太孙,多次跟随明成祖朱棣征讨蒙古。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

好圣孙,指的是明成祖朱棣在确立皇储太子人选时,大学士解缙像他提出的立储建议。此事的真相,涉及到明成祖后期激烈的太子之争。

解缙的建议虽然最终被采纳,但他本人因为介入帝王家事,惹来了朱棣的猜忌,最终遇害而死。一、明成祖朱棣遇到的头痛事:让谁来当太子自古以来,如何确立太子人选,都是摆在历代皇帝面前的大难题。明成祖朱棣也被这道难题困扰。长子朱高炽性格仁慈,温文尔雅,知书达理,深得人心,但偏于软弱,不为朱棣所喜。次子朱高煦生性勇猛果断,曾在“靖难之役”中立下大功,朱棣很欣赏他这一点,觉得他很像年轻时的自己,但为人胆大妄为,经常肆无忌惮违反法度。朱棣思来想去,难以决断。有心立朱高煦为太子,但又觉得违背了“立嫡以长”的古训,有心立朱高炽为太子,又实在不喜欢朱高炽的性格。因此左右为难。有一次,他把大学士解缙找来,秘密商议立储之事。解缙与朱高炽关系很好,因此力挺朱高炽。解缙非常精明,他没有直截了当说出自己的意见,而是委婉地说:“好圣孙”。因为朱高炽的儿子、也就是朱棣的孙子朱瞻基,从小就天资聪颖,精明聪慧,长大后定能成为一代明君。因此让朱高炽当下一任皇帝,就意味着日后朱瞻基也能成为明朝皇帝,从而能让大明保持三代盛世。朱棣觉得解缙所说很有道理,最终决定把朱高炽定为太子。

朱棣是好圣孙,因为他在位期间实行了多项利国利民的政策,如修建河堤防洪,兴建水利工程,提倡农业发展,建立铁路交通等,使得社会经济繁荣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同时,他也善于纳贤用能,重视教育,提倡文化,引进西方知识,对于明朝的文化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因此,朱棣在中国历史上被誉为“好圣孙”,他的治理能力和崇尚文化的形象深受人民的爱戴和赞誉。

朱棣为何敬畏朱元璋

朱棣怕朱元璋,因为他的父亲朱元璋是一位政治强人。朱元璋以其无情的角色而闻名。他白手起家。历经风风雨雨,他率领军队打败了对手,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当时,朱棣只是一个普通皇帝的儿子,排名第四。他是由朱元璋训练的。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勇气反抗朱元璋。

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也是奠基者,他废除了丞相制,诛杀胡惟庸,严办蓝玉案,大力封王于全国,为老朱家控固了江山,燕王朱棣那个时候也是随父愿镇守北方边陲的。他还算干的不错,朱元璋都曾器重他,原因是这位儿子和他有同样的血性,但抹不去一点就是太残忍了,这是朱元璋为什么不立他为太子的原因,其中还有个原因是长幼之分,应当把长子放首位,没立多久,而他喜欢的朱标恰恰英年早逝。这时候的朱棣已经和李世民一样,已在诸王子中,战功卓越,可最终擦肩而过。

结果是朱元璋却将皇位传给了长孙朱允炆,在他眼里,朱允炆要比他器重朱棣好的多,而且仁孝,相反朱棣的残忍会续写他的罪恶史的,如果他坐了皇帝,会与他的政策背道而驰。晚年朱元璋没有让四子朱棣放下念头,他和李世民有同样的观点,皇位应该属于有实力的人,而不是靠恩宠,李世民当机立断逼宫。朱棣就不敢在父亲面前逼宫,只有等到朱允炆时机会来了,夺回皇位,那时他是永乐大帝,朱棣和李世民一样可以说开创了一个盛世,他之后的政策跟朱元璋想的一样,明朝自闭关锁国后一段时间走向开放。

燕王扫北是怎么回事

燕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名朱棣,领重兵镇守大都(北京)。朱元璋长子朱标早逝,根据传长不传嫡的传统,朱元璋死后,其皇太孙(朱标的大儿子)朱允文继皇帝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即位后,与侍臣密谋削藩之策,企图改封朱棣于南昌。燕王朱棣本来就对朱允文继承皇位不满,便以“诛奸臣,清君侧”为借口,起兵反抗。建文帝得知,便诏集山东、河南、山西三省兵将30万人,自太行山以东,陈兵于滹沱河沿岸,企图阻止燕王朱棣南下。

1400年4月6日(明建文帝二年农历三十日)始,双方几十万大军在滹沱河沿岸展开激战,其中正定府所属各县是这次战争的主要战场。双方在此进行了长达一年之久的“拉锯式”争夺战,最后燕王朱棣获胜,明朝庭军部都督被擒,主帅耿炳文逃入正定闭门固守。建文帝又令李景隆为大将军,率兵50万攻打燕王,欲挽败局。但因将士多属临时拼凑,号令不一,指挥不灵,一战即溃。而燕王且追且战,相继攻入南京,建文帝自焚而亡。1403年朱棣登帝位,改号永乐,后又迁都北京,是为明成祖。历史上称此事为“靖难之变”,民间俗称为“燕王扫北”。

明成祖为了彻底解决元朝的残余势力。

从公元1410年(永乐八年)开始,朱棣亲自率领明军进行北伐,明军在飞云山大战中击破五万蒙古铁骑。

公元1413年(永乐十一年),永乐帝封鞑靼大汗阿鲁台为和宁王。

公元1414年(永乐十二年),永乐帝举行第二次北伐,在忽兰忽失温(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南)击败瓦剌将领马哈木,追至土剌河,马哈木逃遁。瓦剌战败,明成祖诏告天下。

公元1422年(永乐二十年)三月,明成祖率军从北京出发,亲征蒙古阿鲁台所部,是为第三次北伐。明军经开平向东北方向进军,于阔栾海北道发现阿鲁台部大批辎重,发兵焚烧,收其牲畜班师。回师途中,以兀良哈附逆阿鲁台,击败之。

公元1423年(永乐二十一年)七月,第四次北伐,再次亲征阿鲁台。十月,于上庄堡接受也先土干投降,封忠勇王,赐名金忠。十一月,班师回朝。

公元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正月,鞑靼部进犯边关,朱棣组织进行第五次北伐。五次北伐致使蒙古势力进一削弱,维护了明朝边境的安宁,后来成祖亦在第五次亲征得胜回朝途中病死

燕王朱棣取得帝位的过程

燕王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了帝位。
因为明朝第三任皇帝永乐帝去世后,皇位由其孙子英宗继承。
但英宗在位期间,宦官权势极大,导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
朱棣在宦官刘瑾篡夺大权后,起兵讨伐。
在靖难之役中,朱棣击败了宦官势力,夺得了皇位。
值得一提的是,朱棣在夺得皇位后,开创了“永乐大典”的编纂,这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对于汉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您好,燕王朱棣取得帝位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

1. 1399年,明朝第三任皇帝建文帝被其叔父永乐帝篡位,建文帝被迫流亡,朱棣作为建文帝的儿子也被迫流亡。

2. 1402年,朱棣在山东发动反抗,开始了靖难之役。他在军队和民众的支持下,先后攻占了徐州、南京等地,最终于1402年7月攻入北京。

3. 1403年,朱棣在北京称帝,建立永乐朝。他废黜了永乐帝的后代,成为新的皇帝。

4. 1405年,朱棣发动了第一次北伐,攻打北元。在战争中,他成功占领了漠南地区,北元皇帝也被迫向他臣服。

5. 1421年,朱棣在北京建成紫禁城,开始了长达28年的统治。他号召文化人才进入宫廷,促进了文化、科技和艺术的发展。

6. 1424年,朱棣改国号为大明,意味着他成功地巩固了自己的帝位和统治。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重建,使明朝的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总的来说,朱棣取得帝位的过程是通过靖难之役夺取北京,废黜永乐帝后代,称帝建立永乐朝,进行北伐扩张领土,建造紫禁城巩固帝位,改国号为大明巩固统治。

朱棣为何被称为燕王

朱棣被朱元璋封在了北京,元代北京为元大都,封在北京也是为了震慑北元势力。至于为什么叫燕王,那是在因为在周代,诸侯国之一的燕国都城就在蓟,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市。朱棣作为朱元璋的儿子,受封为亲王。在古代,亲王封号大多为一个字,即用周王朝所分封诸侯国名,例如秦,燕,晋等等,这也是戏文中所谓一字并肩王的由来。

北平(燕京)是朱棣的封地,故而朱棣被称为燕王。

懿文太子未死之前,朱棣纵有野心,但也不敢夺嫡,毕竟有朱元璋坐镇,容不得他乱来。懿文太子、太祖朱元璋相继过世之后,斯文儒雅的建文帝朱允炆一上位,朱棣在下属的怂恿之下,野心不可遏止地膨胀起来。遂挥军南下,一举“靖难之役”,稳稳当当地坐上了皇位,一代明君就这样堂而皇之地产生。

明成祖朱棣的一生功绩繁多,无论是组织修撰《永乐大典》,还是派郑和下西洋彰显国威,似乎都不及他迁都北京对后世的影响大。自明成祖迁都北京,明王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全面转移,清朝继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又继之,数百年京都龙脉旺盛,不曾衰竭。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589136.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卤肉饭的品种有哪些 韩国竹筒饭的历史下一篇:为什么说汪曹是一家 朱元璋的弟弟汪文历史原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