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李治驾崩的真相 唐高宗李治历史事件简介

导语:李治驾崩的真相 唐高宗李治历史事件简介

目录导航:

  1. 李治驾崩的真相
  2. 李治开创了什么盛世
  3. 李治是唐什么宗啊
  4. 李治为何叫唐高宗
  5. 李治的时代叫什么
  6. 李治活了多大岁数
  7. 如何评价李治的功绩
李治驾崩的真相

唐高宗李治怎么死的,年五十六岁的唐高宗李治在贞观殿龙驭殡天,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说是病死,有人说被人害死,下面我们来李治是怎么死的,李治死亡的真相。

唐高宗李治在位三十四年,执政期间一度历经了废立中宫、改立太子等大事,在武则天的辅佐下政绩斐然,因而高宗时期为唐朝版图最大之时,太宗皇帝所创下的贞观之治,也在这一时期得以延续和光大。

永淳二年十二月,时年五十六岁的唐高宗李治在贞观殿龙驭殡天。

关于李治的死因,据史料记载是病逝。李治在位时,日常主持朝政,批阅奏章之时,常犯头痛顽疾,侍医秦鸣鹤曾以针灸刺穴之术为帝王治愈。

随着时间的推移,曾一度辅佐李治整顿朝纲的武后逐渐展露出难以驾驭的政治野心,有逾越君王主导朝政之势,高宗看在眼里,逐渐兴起废后的念头。

岂料早在天子身边布下耳目的武则天知悉后,立刻向李治痛陈己过,申诉辩解。在她的巧妙周旋下,废后一事不了了之,然而拟诏大臣上官仪却遭到诛灭九族的下场。至此之后,李治无力再制约武后,加上长年累月的劳累,旧疾复发,一度竟发展成目不能视的地步。

帝王难以操持政务,遂命太子李显监国,代行政务。昏聩无能的李显难以担此重任,而此时,锋芒毕露的武则天实际上已完全掌控了李唐江山的军政大权。

由此不难得出结论,李治之死,一半是由于他身体孱弱被风眩症疾病所累,另一半也是因为其后半生一直生活在强悍的妻子武则天的阴影里,内心绝望而又无力改变现状,只得忍气吞声,郁郁而终。

永淳二年(683年),李治驾到奉天宫,当时武后从封泰山以后,劝李治封中岳,李治因患病而终止,李治苦于头痛不可忍耐,侍医秦鸣鹤道:“刺头微微出血,可以治愈。”

武后在帷帐中说道:“此医可斩首,想要在陛下头上刺出血来吗!”李治说:“我苦于头痛,出血未必不好!”侍医就用针刺百会,李治道:“我的眼睛明亮了。”

不久,诏命皇太子李显代理国政,裴炎、刘齐贤、郭正一等人在东宫任同平章事,李治从奉天宫回东都洛阳,病得很厉害,宰相以下大臣都不能晋见。

同年十二月,诏令改永淳二年为弘道元年,将要宣布赦免之书,李治想要亲自到则天门楼,由于气不顺而不能上马,于是召百姓在殿前宣读赦免书,礼毕,李治问侍臣:道“百姓喜欢吗?”侍臣道:“百姓承蒙皇上赦免,没有一个人不感动喜悦。”李治道:“百姓虽喜,但我的性命危险。天神地神若延长我一两个月的命,能够回长安,死也无遗憾了。”

当晚,李治在贞观殿去世,终年五十六岁,宣布遗诏:“七天装在灵柩内,皇太子在灵柩前即皇帝位,园陵制度,务以节俭,军国大事有不能决断者,请天后处理决断。”群臣上谥号曰天皇大帝,庙号高宗。

文明元年(684年)八月十一日,安葬在乾陵,天宝十三年(754年),改谥为天皇大弘孝皇帝。

关于李治之死,通行的说法是病逝。

660年之后,李治经常出现头晕目眩的症状,虽然也在医治,但是总不见好,而且还在一点点加重,目不能视。

也正是在这段期间,武则天从开始插手政治,到后来慢慢能够主导政局,李治察觉不妥,想要废后,结果武则天抢先一步向他申诉,这个念头也就被搁下了。

不过,李治是放下了,协助李治拟诏的上官仪却被诛三族,这也是日后上官婉儿极其痛恨武则天的缘故。

病情恶化,导致李治实在是难以处理政务,武则天的势力也就越来越大,不过实权仍旧是握在李治的手里的,他将武则天的政敌拜相,扳倒武则天的支持者,被武则天杀死的王皇后的族兄也得到重用,出台一系列训诫,用以压制武家人的势力。武则天对此也是无可奈何,一直到李治最终因病去世。

乍一看,武则天干预政治似乎是因为李治病了才偶然接触,但若是其他人可能也就不会被联想到夺取皇位上,但武则天不同,她心狠,有手腕,没办法让人不多想。

当李治病重时,御医的意见是对脑进行针灸,按理来说如果真心想要李治好起来,也不是不可能试一试,但是武则天确认为这是想要害李治,或许也是不希望李治真的好起来。

如果上面这件事还能被解释为武则天心存警惕,但是当李治痛苦难耐的时候,她建议李治去中岳嵩山举行封禅大典,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看到李治难受的样子,却还让他长途跋涉去祈求风调雨顺,祈求皇帝长命百岁,不管怎么说,都是非常不合情理的吧?李治最终没有答应,也许他也想去,但实在是有心无力,他经不起长途颠簸。

李治的病,或许只是一个巧合,正好给了武则天干预政治的机会,但她的一些作为又难免让人不会多想。事实真相已经无从得知,通过猜测去判断一个人也不大公正,不过作为皇帝,武则天也还是很有能力的。

李治是谁可能很多人并不是很清楚,但是如果提到唐太宗和女皇武则天,大家或许就会知道李治身份。李治就是唐高宗,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武则天丈夫。李治本身并不是特别有名,但是因为他去世后就诞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这也让他的死产生很多说法。下面就一起看看李治怎么死的。

一、正史上李治怎么死的

在正史中,唐高宗李治是因病去世,于弘道元年去世,享年五十五岁,谥号天武大帝,葬于乾陵。在李治去世前,李治就经常头晕目眩,严重到已经影响到他正常处理政事,后来又逐渐严重,甚至到眼睛无法看清事物。在其病逝前,李治已经病倒,无法晋见任何大臣,由于气不顺,赦免之书也不能宣布,最终于贞观殿溘然长逝。

二、关于李治怎么死的疑问

由于在李治患病影响处理政事时,武则天趁此机会参与政事,并在参政过程中不断铲除异己,扶植党羽,培养自己势力,形成“帝后争锋”的局势。后来武则天又被封为“天后”,同时武则天掌握实权政权也逐渐转移到武则天手中。

在这种局势下,李治病越来越重,同时,武则天权势也越来越大,这也不禁让人怀疑李治死与武则天或多或少有联系。历史上虽然没有多少武则天谋害高宗记载,但是却有大量正史记载武则天害死李治多子的记载,从这些记载能看出武则天早已有独揽大权排除异己想法,而且手段阴狠。因此,也有人怀疑武则天是导致李治病重元凶。

三、李治怎么死的合理推测

首先,武则天开始参与政事时,李治便已经患有疾病,而且武则天也是通过李治患病而上位。武则天想要造成李治慢性死亡方法并不是很多,无非就是下毒,但是皇帝饮食管理和御医问诊都十分严格,想要做到无声无息下毒并不容易。

其次,武则天在李治病开始加重时,还未有很大权势,想无声无息不被察觉并不容易。而且,最关键的是,李治死后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李治体内有毒元素超标,也没有历史记载武则天有对李治进行过有关谋害。因此,在没有证据表明李治死有阴谋,正史也有记载情况下,我们应当认为李治就如记载中一样,不宜产生过多阴谋论。

李治开创了什么盛世

李治开创的是永徽之治,不是盛世。

永徽之治,是指“贞观之治”之后,唐高宗李治统治时期的一段治世,因唐高宗在位第一个年号为永徽而得名,时间起于贞观二十三年(649),讫于永徽六年(655)。

唐高宗即位之初,君臣都牢记唐太宗的遗训、遗嘱,继续执行唐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经济,提倡文教,由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

当时唐朝版图空前广大,边陲安定,百姓阜安,使得天下大治,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

李治做了皇帝以后,继承了父亲的遗愿,继续实行父亲以前的政治制度。在他身边,有长孙无忌等人辅佐,他本人对朝廷事务也十分用心。并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最终创造了"永徽之治"。

据史料记载,唐高宗时,唐朝的疆域最广。而这一切,都是高宗亲自促成的。从这一点来看,这位唐高宗李治颇有唐太宗李世民的风骨。不仅要守住老祖宗留下的遗产,更要发扬光大。

李治是唐什么宗啊

唐高宗。

贞观二年(628年)六月,李治出生于东宫丽正殿。贞观五年封晋王,后太子李承乾与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于贞观十七年被册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

李治成就唐高宗时期,确定了进士考诗赋杂文的制度,对唐代诗文的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

李治为何叫唐高宗

死后被称高宗得李治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的。在即位之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由于他勤于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高宗还在废立皇后问题上坚持自己的主张,排除了元老派的干扰。显庆五年(660年)以后,高宗经常头晕目眩,影响处理政务。武皇后乘机开始参与国家大事。高宗的健康状况不佳,政权由高宗向武则天手中转移的趋势逐步形成。唐高宗在位期间先后灭西突厥(657年)、灭百济(660年)、灭高句丽(668年)。高宗时期唐朝版图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扩咸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中部,维持了三十二年。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字为善,唐朝第三位皇帝(649年7月15日-683年12月27日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前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同母弟。

贞观二年(628年)六月,李治出生于东宫丽正殿。贞观五年(631年)封晋王,后太子李承乾与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去世于贞观殿,享年五十六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天宝八年(749年)增谥为天皇大圣皇帝,天宝十三年(754年),再增谥为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高宗是古代帝王的一个赞誉较高的庙号。第一个使用此庙号的帝王是商高宗武丁,其余较出名的还有唐高宗李治、宋高宗赵构和清高宗弘历。

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

高宗是古代帝王的一个赞誉较高的庙号。

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完全按照谥法,但是参照来看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是守成令主的美号。谥法上说:德覆万物曰高;功德盛大曰高;覆帱同天曰高。所以高祖、高宗都是很高的赞语,高祖多半用在开国皇帝上。历代开国皇帝,不是太祖,就是高祖。相比之下,高宗虽然也是比较高的赞誉,但由于历代后继皇帝多半会有其他合适的谥号,因此显得比较少,有名的高宗也就是唐高宗李治、宋高宗赵构、清高宗乾隆三人。

李治的时代叫什么

唐高宗李治是唐国公李渊之孙,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亦是大唐开国之后的第三代皇帝。唐太宗子嗣众多,因而原本性格懦弱缺少王者气度的李治是不在储君考虑范围之内的,然而诸皇子皆对皇位虎视眈眈,等不得父亲百年归老就接连发生谋反事件,另太宗伤心不已。

唐高宗李治继位前,大唐皇帝的年号几乎没有变动过,例如唐太宗在世时,一直使用贞观为年号,直至太宗殡天。而高宗执政期间,曾先后使用过永徽、显庆、龙朔、麟德等十四个年号,如此高频率地改换年号,在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李治活了多大岁数

李治活了56岁

唐高宗李治(628~683) ,是唐代第三任开创永徽之治,灭高句丽、西突厥等,唐朝版图达到极盛皇帝。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贞观二年(628)六月十三日出生,卒于弘道元年(683),享年56岁。太宗第九子,母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字为善。贞观五年(631)封晋王。

李治年龄:享年56岁。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 [1-2] -683年12月27日),字为善,唐朝第三位皇帝(649年7月15日-683年12月27日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前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同母弟。

贞观二年(628年)六月,李治出生于东宫丽正殿。贞观五年(631年)封晋王,后太子李承乾与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

如何评价李治的功绩

李治(628年-683年),唐高宗,唐朝第三任皇帝,他在位时开创了相对稳定的时代,被认为是唐代中期的一个重要统治者。以下是对李治的一些主要功绩评价:

1. **政治改革**:李治致力于推行一系列政治改革,包括整顿官制、减轻赋税负担、削弱宦官权力等,从而加强了皇权,改善了政治环境。

2. **贞观之治**:他实行了贞观之治,提倡勤政务实,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控制,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3. **文化繁荣**:贞观时期,文化繁荣,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和历史学家,如王勃、杨炯、杜牧等。

4. **外交边疆**:李治对外展示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处理了与吐蕃、新罗等邻国的外交关系,保持了边疆的相对稳定。

5. **加强军队**:他加强了对军队的统制,确保了军事力量的稳定和士气的高昂。

6. **保护人才**:李治重视人才选拔,提拔了许多有才华的官员,为政权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7. **文化传承**:他对唐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后代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然而,也应该注意到,在他晚年时期,受到权臣武则天的影响,政治逐渐走向腐化,开始出现一些腐败现象,对后来的唐朝走向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总的来说,李治作为唐高宗,对唐朝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在唐代的历史评价中被认为是一个相对出色的皇帝。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589774.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南安诗山英雄梁清筠:抗日纪实下一篇:南越为何很快就被北越统一了 越南历史总统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