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为何偏好征用中国劳工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为何偏好征用中国劳工

导语:日本在二战中更愿意征用中国劳工的原因是因为中国的劳动力廉价且数量庞大,加上中国政府无力保护自己的劳工,使得日本可以轻易地征用他们。一战期间,中国政府向欧洲战场派遣了14万至20万劳工,其中包括了5000人的死亡,而日本只参战了2.3万人,死亡人数仅为300人。

为什么二战日本更愿意征用中国劳工?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日本三菱公司被中国劳工索赔的消息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力。这则新闻的历史背景是日本这个军事国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征用中国劳工。现在索赔的是二战期间被日本征用的中国劳工,一战期间中国劳工数量也惊人。

众所周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加入了交战各方的盟国,与参加国是平等的。但是,作为参与国,中国士兵并没有出现在一战的战场上,中国劳工却出现了。这是为什么?

对中国行动的解读,离不开当时的历史背景。当时东方的格局是“日本的主人,中国的奴隶”。自从日俄战争中日本打败了俄罗斯,日本就成了东方独一无二的“新主人”。中国北洋政府的一切都离不开“新主子”的保护,相当于“藩属国对宗主国”。

一战爆发后,麻烦不断、内斗频繁的北洋政府无意参战。然而,日本政府要求中国站在一边,表现出对日本的声援。于是,在日本的坚持下,中国北洋政府大胆宣布参战。加入了英法美日为首的同盟国。

然而,厌倦了应付内战的中国军阀没有额外的军事力量来控制外部世界。我们做什么呢

幸运的是,日本和盟国并没有看中中国军队,也不需要中国军队的支持。他们看中的是独特的中国人口:劳动力。

有消息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政府向欧洲战场派遣了14万劳工,而其他人则表示超过了20万,无论是14万还是20万,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庞大人群。需要注意的是,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行动主要是在中国战场上与德国作战,参战人数为2.3万人。在整个一战中,日本是参与国死亡人数最少的,只有300人,而欧洲战场上到处都是中国劳工,死亡人数多达5000人。

为什么同盟国和日本对华工情有独钟?

当时日本有一位著名的政论家,名叫Tokutomi Soh,他在当时日本的影响相当于梁启超对中国的影响。

Tokutomi Soh认为,中国不能忽视的真正原因是苦力的存在,那些在树下弯腰、脚踏石头的苦力,才是让中国永远屹立于世界的原因。

他在《中国七十八天游记》中写道:没有李鸿章无所谓,没有苦力中国的影响力就变为零。

“当世界强国因文明疾病而瘫痪时,苦力们就以其动物般的能量在世界各地发挥作用。对中国来说,这比百万大军还要强大。而且中国人的活力和民族精神也体现在苦力上。苦力是中国的恩人和救星,就是大明神的苦力。”

当然,Tokutomi Soh也指出,中国最便宜的东西是人的生命。他们可以随时交换商品和人命,廉价对待人命是中国能在世界上形成可怕力量的原因之一。

那么,这个“中国苦力”从何而来呢?是政府还是人民自己?

Tokutomi Soh发现,几乎所有的中国人在面对任何灾难时都是个人主义者。中国人必须靠自己,因为政府不能指望。“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中国人更独立于政府了...中国人是独立的。”在这种“独立”的背后,有一种深刻的无奈和抛弃——“政府连指甲都没有用心去照顾人民”,而人民却没有兴趣去关注任何与个人无关的公共事务。

Tokutomi Soh甚至为中国劳工而战——“把政府当成整个国家,认为一个富裕的政府就是一个富裕的国家,这是很恰当的。为了一个有钱的政府,可以让老百姓愤怒,可以让老百姓拼命受苦。”

德福还对比了日本人和中国人的人生观:日本人珍惜生命,不坚持,不怕死。中国人视人命如草芥,却怕死。日本人和男人一样,懂得羞耻,所以他们强大而有力。中国人不像男人,不懂得羞耻,什么都能做,所以也很强很厉害。

这种对比让日本人领略到了中国苦力的真实心态:不是出于仰慕,而是因为他们能为日本人做“贵人”不愿做的工作。日本在一战中损失了300人,获得的利益几乎和英法一样,是远东最大的赢家。付出了5000人生命代价的中国,处处靠脸。从同样的东方国民,不同的死亡价值观,生命承受的重量就可以看出来。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wenming/281239.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永乐大典》是被烧了 还是给嘉靖皇帝陪葬了 《永乐大典》是被烧了 还是给嘉靖皇帝陪葬了下一篇:曹丕一生中最大的失误:孙权给了他一统天下的机会 曹丕一生中最大的失误:孙权给了他一统天下的机会 可惜白白放弃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