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朱唇翠眉映明眸 朱唇翠眉映明眸 大唐女子敢于秀出最美自己

导语:唐代女子的化妆风俗倾向于浓艳和开放,敢于秀出自己最美甚至最妖娆的一面,直接反映出唐代女子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当然这一切都源于大唐盛世。本文介绍了唐代女子的发型、面部、手臂化妆等细节,以及不同阶层女性的化妆差异。

朱翠梅的嘴唇映出明亮的眼睛,大唐女人敢于展示最美的自己。下面的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大家快来看看。

唐代女子化妆风俗倾向于浓艳和开放,敢于秀出自己最美甚至最妖娆的一面,直接反映出唐代女子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当然这一切都源于大唐盛世。不过不同背景和阶层的人的化妆,也表现出不同的诧异。以家教严厉着称的李晟家,李晟的女儿嫁人时,仍不可化浓艳的妆:“妇德克备,治家整肃,贵贱皆不许时世妆梳。” 宫中女子的化妆是十分讲究的。当时朝廷里的宫女是要“掠髻用郁金油,敷面用龙消粉,染衣以沉香水”,而化妆用品同样名贵,化妆主要包括发髻装饰、面部化妆手臂化妆等。 >唐朝女子妆容 >发式分为鬟和髻,未婚女子所梳多为鬟,成年已婚女子所梳多为髻。唐代流行的发式非常多:半翻髻、反绾髻、乐游髻、双鬟髻、望仙髻、惊鹄髻……唐初流行高髻:“俗尚高髻,是宫中所化。”盛唐流行假髻,杨贵妃就喜欢穿黄裙,用假髻作装饰。假髻又叫“义髻”,天宝末年有童瑶唱:“义髻抛河里,黄裙啄水流。” >唐人还喜欢用钗、梳、簪等装饰发髻。钗上装饰各种花纹图案,还有各种各样的垂饰物,贵族还会在钗上装饰各种宝石、金珠,据传宰相王涯之女出嫁时,头上所戴的一枚玉钗就要十七万钱。钗往往一种款式的有两枚,图案相同,但方向相反,用于左右对插。“宫样衣裳浅画眉,晚来梳洗更相宜。水精鹦鹉钗头颤,举袂佯羞忍笑时。”此诗中提到的钗,便是由水精鹦鹉装饰的钗。 >唐朝女子妆容 >面部化妆是唐代女子最注重的,包括描眉、点唇、花钿、额黄、妆靥等。其中眉毛的化妆为首要。因为眉毛衬托的是眼睛,眼睛是一个人心灵的窗户。正所谓“美人一双闲且都,朱唇翠眉映明眸”。唐玄宗幸蜀时,就曾命令画工画《十眉图》,其中包括横云眉和斜月眉。此外还有小山眉、五岳眉、垂珠眉、柳眉、蛾眉等,还分颜色形状,有黑、翠、绿等。 >唐玄宗 >盛唐以后,多以桂叶来形容蛾眉的短阔形状,诗中有很多此类描写:“桂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新桂如蛾眉,秋风吹小绿。”“注口樱桃小,添眉桂叶浓。”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画眉,这是在吐蕃的影响下,盛行起的“八字眉”。白居易的《时世妆》中提到:“双眉化作八字低。” >点唇名目繁多,颜色不同、形状不一,在面部化妆中,若化得出彩,可画龙点睛。有石榴娇、万金红、半边娇、天宫巧、淡红心、小朱龙、格双唐、眉花奴等。还有乌唇——“乌膏注唇唇似泥”,来自吐蕃的唇妆习俗。 >相传,韦固的妻子貌美如花,但她经常在眉间帖一花子,即使沐浴时,也不曾洗去。原来她是用花子来掩饰眉间留下的刀痕。花子又叫“媚子”,是花钿的别称。花钿不是用染料染的,而是用剪好的花样贴在额前眉心处,用于装饰。花钿材料也很广泛,有金箔、纸、茶油花等。 >额黄是指妇女在额上涂黄粉的化妆习俗;而妆靥,是在两颊点上赤点。妆靥盛行于九世纪上半叶。 >手臂化妆主要有臂钏、指环和义甲等。臂钏和指环相当于今天的手镯和戒指。义甲是套在指尖上的护套,既可装饰,亦可保护指甲。刘言史诗云:“月光如雪金阶上,迸却颇梨义甲声”。和今人一样,唐代女子也喜欢染红指甲,传言杨贵妃的指甲天生呈红色,宫中女子纷纷效仿,于是就流行开来。 “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圆鬟无鬓堆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昔闻被发伊川中,辛有见之知有戎。元和妆梳君记取,髻堆面赭非华风。” 白居易的《时世妆》描写的则是唐宪宗元和年间,从当时的西北少数民族传来的“啼妆”,在当时贵族女子间非常盛行。“啼妆”的特点非常明显:两腮不施红粉,唇上涂黑色的膏,而眉毛化成八字眉,头梳圆环椎髻,看上去有悲啼之状,故名为“啼妆”。以上内容由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wenming/288281.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梁启超的历史地位 梁启超的历史地位下一篇:历史上哪个皇帝老婆最多 历史上哪个皇帝老婆最多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