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人们熟知的“地道战” 曾与这些位开国将帅有渊源

导语:众所周知的“隧道战”曾与这些开国将领有关。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原标题:人们熟知的“地道战” 曾与这些位开国将帅有渊源 “地道战”是中国人民最熟悉的名称之一,随着同名老电影的几十年传播,“地道战”几乎成了抗战

众所周知的“隧道战”曾与这些开国将领有关。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

原标题:人们熟知的“地道战” 曾与这些位开国将帅有渊源 “地道战”是中国人民最熟悉的名称之一,随着同名老电影的几十年传播,“地道战”几乎成了抗战打鬼子的代名词。 >其实,地道在中国自古便有,宋、明、清等朝代都有利用地道征战的记载。 >但真正使“地道战”扬名天下,的确是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华北平原游击战场。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2年左右,我党领导的冀中平原等敌后游击区,开始有个别村庄利用地窖的来躲避敌人的扫荡,直至后来发展到地窖相通甚至村村相连,最终用于歼敌。正如电影歌曲所唱的那样“打得鬼子魂飞胆丧”。 >亲身领导和参加过华北平原抗战的老同志回忆说,“地道和地道战,很难确切指出是什么时候,从哪个村庄,哪一家开始的···。”认为,这是抗日军民不约而同的广泛创造。 >至今,在北京顺义、河北的保定邯郸等地,仍保存有焦户庄、冉庄、峰峰、西河头、曲阳等地道及地道战遗址。 >翻阅冀中平原抗日游击战相关史料会看到,多位开国将帅及有关领导人,都曾和组织利用地道战打鬼子有关联。本篇选择盘点几位与大家分享: >聂荣臻元帅抗战开始后的1937年11月,聂荣臻受命出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率部3000人在五台山区创建了敌后第一个抗日根据地,也可以说,聂帅是当年冀中平原地道战的总指挥。 >在敌后艰难的条件下,聂帅贯彻毛主席、党中央的指示,坚持军政并举,组建边区政府,遍地发动群众打击日寇。创造出了地雷战、地道战、交通破袭战、联村作战等游击战法,真正“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 >到1939年,晋察冀军区辖区就已扩大到72个县,10万平方公里,1200万人口,部队扩展为31个团和数十万民兵。 >1943年聂荣臻奉命回到延安,他从创建晋察冀根据地到离开时,先后指挥八路军部队和民兵对日伪军作战17000余次,毙伤、俘虏、反击敌人23万5千多人。真正把晋察冀根据地建设成了模范根据地。 >因为五台山在抗日根据地内,毛主席曾风趣地说:“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聂荣臻就是新的鲁智深。”并号召八路军要向晋察冀根据地学习。 >吕正操上将1937年10月吕正操在冀中率部起义,两个月后,他在河北保定阜平县城见到了聂荣臻司令员。聂荣臻鼓励他说:“你们就在平津路、平汉路、津浦路之间,南边以滏阳河为界,搞冀中根据地吧!” >1938年5月,吕正操被任命为八路军冀中军区司令员兼八路军第3纵队司令员。抗战期间,冀中平原根据地的地道战战法,即在此期间出现。随着战事发展,吕正操指挥军民们不断挖掘地道战的潜在功能,在研究防水、防毒等自卫方式的同时,还发明了如何藏兵,如何在众多隐蔽的射击孔偷袭敌人等作战方法。 >吕正操曾在半年时间内,指挥部队与日伪军作战100余次,根据地很快发展到几十个县。 >1941年至1943年,为了粉碎敌人的“蚕食”进攻和大“扫荡”,吕正操带领部队官兵和人民群众,在无险可据的平原上,灵活运用地雷战、地道战、蘑菇战、顶牛战等新战法,使敌人吃尽苦头。1943年11月,吕正操调任晋绥军区司令员。他和时任晋绥分局代理书记兼军区政委林枫一道,坚持贯彻党中央和毛泽东关于“把敌人挤出去”的指示,带领晋绥边区军民迅速开展秋季反“扫荡”作战行动,使边区根据地形势得到根本好转。 >此期间,吕正操陪同中央派来的工作组实地调研地道发展情况,最终确认地道战是消灭敌人的有力形式。地道战的作战方式得到毛主席批准推广后,吕正操带领根据地广大军民,利用地道战不断打击敌人,取得了诸多胜利,他也被冠上“地老鼠”的名号,在各大根据地广为人知。 >杨成武上将抗日战争后期,杨成武出任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冀中军区司令员,率领部队参加了抗击日军“五路合击”和百团大战。他坚持带领根据地军民创造性地运用地雷战、地道战、交通战、平原游击战、水上游击战歼敌,形成了华北抗日战场“层层火阵烧野牛”的有利局面。 >他在战场空隙时间亲自撰写的《冀中平原的地道斗争》一书,作为秘密文件油印下发,成为冀中地道战指导性文件。 >上世纪六十年代,军事教学影片《地道战》的创作,受到中央军委重视。剧本创作历时两年,几易其稿。在创作第二稿时,杨成武将军特地为八一厂提供了《冀中平原地道战总结》一文。这份总结对地道战产生的前前后后以及战斗设施、战斗过程都有详尽描述,后来成为了影片至关重要的依据”。 >、聂荣臻、杨成武、聂鹤亭在晋察冀军区司令部驻地) >1951年,杨成武率志愿军第20兵团入朝参战,在山岭纵横的朝鲜战场上,他再次用地道这种战术,演绎出战争史上的奇迹。从马蹄形小坑道到Y形、H形、鸡爪形坑道,使坑道从战斗掩体发展成为集作战、指挥、囤兵于一体,由主干、支干、火力点、观察孔、住室、粮弹库、储水池、防毒门等能防、能打、能生活的地下工事。整个阵地战时期,志愿军共歼敌533200人,接近五次战役中总歼敌数的3倍。 >旷伏兆中将抗战时期根据地军民开展的地道战,曾被日军惊呼为“奇幻战争”的游击战术。开国中将旷伏兆的名字,和神秘的地道战有着不解之缘。 >1943年2月,曾任红军团政委的旷伏兆被分配到晋察冀军区第十军分区任政治委员兼地委书记。在到职的第二天,他赴杨庄和地委其他领导谈工作时,突然遭到数百名日军的包围。 >当时,旷伏兆带领的十几个随行人员临时住在一户群众的大院里。为了尽可能地减少伤亡,旷伏兆当机立断,决定化整为零分散突围。 >在群众掩护下,旷伏兆匆匆钻进了一个仅能容纳一人、设在鸡窝下的被称之为“蛤蟆蹲”的地洞里,而且一藏就是三个多小时。 > >这地洞藏身经历,让旷伏兆萌生了一个军事构想。从洞中出来后,他对这种以“蛤蟆蹲”躲避敌人“扫荡”的方法,进行了反复研究,觉得可以把这类单口单人藏身的小地洞联通扩展,做到能藏能打。旷伏兆立即和分区司令员刘秉彦等人研究。很快,他的构想得到了一致支持。分区决定派作战参谋任子木和熟悉本地状况的高荣到二连县米南庄,进行挖掘地道试验,结果大获成功。正是旷伏兆这一个“洞中构想”,后来的地道战大显神威,几乎改变了冀中敌后战场的敌我力量对歭局面。 >也因此,旷伏兆被许多战友和部下推崇为冀中平原地道战的创始人。 >王耀南少将王耀南被公认为我军部队的“工兵王”,也被推崇为冀中地道战创始人之一。王耀南是早年跟随毛主席上井冈山的红军爆破专家,他在红军时期曾用地道打过胜仗。如红军1931年10月会昌战役、1932年2月的江西赣州战役、1936年5月的陕北安边战役等,都是红军利用地道攻破敌垒的成功战例。 >1941年,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将王耀南调到晋察冀军区任工兵主任,当时交给他的任务是推广“地雷战”战术。 >王耀南在冀中军区深入研究后,又提出了与地雷战相结合的“地道战”战术。他建议利用冀中平原的有利土质结构,把村民已经在地下连通的菜窖和小地道进行改造,把这些过去只能藏人的地下通道,改造成可以防毒,防水,防挖,可以藏,可以打,村内村外联成一片的战斗地道。 >“地道战”战法一经尝试,大大增强了冀中军民坚持敌后抗战的信心。于是,聂荣臻元帅下令在冀中大力推广“地道战”。王耀南则组织工兵配合野战部队挖地道,掏据点,炸坦克,袭军列,捣毁火车站,打得日伪军心惊胆颤。 >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彭德怀元帅三次向军委请调时任绥远军区参谋长的王耀南到朝鲜前线,指导解决志愿军的防空和防重炮问题。 >王耀南根据朝鲜战场的地形地貌,结合当年平原地道战的经验,提出山地坑道战的战术。志愿军用此战术,在巩固我军三八线的山地防御战中起了极其重要作用。志愿军的坑道甚至可以抗敌重磅炸弹和200毫米口径重炮的轰击。坑道,被志愿军指战员誉为“打不垮,炸不烂的地下钢铁长城”。 >鲜为人知的是,王耀南将军还是《地道战》、《地雷战》这两部电影的军事顾问。而这两部电影能在文革期间得以上映,正是他与江青据理力争才实现的。 >魏洪亮少将抗日战争时期,魏洪亮在冀中军区任第九军分区司令员时,以领导地道战而闻名远近。而他也是个名副其实的地道战战术专家。 >1945年1月13日,美军驻延安观察组成员艾斯·杜伦上尉来九分区考察,由魏洪亮接待。正在考察时,附近日军得到了情报并悄悄将九分区包围,企图活捉美军上尉。 >面对紧急敌情,魏洪亮立即将杜伦上尉带入地道隐蔽。在地道里,魏洪亮用电台调集部队对日军反包围。同时,指挥警卫部队利用地道射击孔与敌周旋。战斗持续到傍晚,日军在八路军里外夹击下伤亡大半,只好夺路溃逃。 >亲身经历此战的美军上尉竖起大拇指,连声称赞魏洪亮说:“OK,你是了不起的地道司令”。 在敌后战场,指挥根据地军民利用地道战地雷战、拔据点、炸碉堡,多次粉碎日寇的残酷扫荡,直至取得最后胜利的,还有张宗胜少将、梁仁芥少将等开国将军。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以上内容由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大宋之安居乐业 为了保护宋国百姓的安居乐业 宋昭公做了些什么下一篇:埃弗顿为何当年签下众多中国球员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