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北方六镇归北周还是北齐 古代北方人发配到哪

导语:北方六镇是隋朝时期的重要军事防线,被分别归属于北周和北齐两个朝代。古代北方人被发配的地方主要有边疆和南方两个方向。

目录导航:

  1. 北方六镇归北周还是北齐
  2. 古代南京人迁移到哪儿了
  3. 古代管理驿站的机构
  4. 云南陆良县人是说的什么方言
  5. 古代流放犯人的岭南是今天的哪里
  6. 扶疏和秦始皇什么关系
北方六镇北周还是北齐

北周和北齐各得一部分。

六镇之乱后,六镇的人却在后来的隋唐时代发挥了重要影响。北魏分裂成东西魏后,东魏的实际控制者,以及取代东魏的北齐实际建立者,高欢,是本籍渤海郡,祖上被发配到怀朔镇的人,属于汉人胡化,六镇之乱被平定以后,六镇军民大多被迁移到定州、冀州、瀛洲,也就是今河北山东一带,遗留下一个重要的群体,叫做山东群豪,窦建德、刘黑挞、魏征等,都是这个群体的后人,这个团体一直到唐贞观初年才算彻底被平息。

六镇的后世影响最大的还得是武川镇,西魏的操盘手,北周的实际建立者,宇文泰就是武川镇人,宇文化及是宇文泰后人。独孤信也是武川镇人,独孤信最牛的是他的三个女儿,长女嫁给了宇文泰的儿子,宇文毓,这个宇文毓是北周的第一任皇帝;次女嫁给了唐国公李虎,李虎有个儿子叫李昺,李昺有个儿子叫李渊,独孤信的小女嫁给了杨坚。其他如长孙、尉迟等姓氏都是武川镇的,他们这个团体就是关陇集团的前身,这是胡人汉化的一个典型群体,一直到唐高宗时,长孙无忌死后,其影响力才逐渐式微。

古代南京人迁移到哪儿了

古代南京人从明代开始经过了几次大的迁移,由于当时政府的强制执行,大都迁移到了云,贵等边远地区。

有迹可寻最著名的聚集地在贵州天龙屯堡,那里老婆婆们的穿着,习俗还保持着老南京人旧时风俗。好像明朝首富沈万三也被发配到那里。

古代南京人迁往贵州,主要在明清时期,当时江南城市繁华,尤其京城南京,人口密集,而相对贵州地广人稀,资源匮乏,为了眷顾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政府经常组织人口迁移活动,规模最大的还是明初的“调北征南”和“调北填南”,表现形式是“军屯”和“民屯”。

采用军屯制度,大量军人及家属“调北征南”,留守贵州

一、南征的起因

我们把时间定格在明朝初年,朱元璋统一全国后,派遣徐达多次剿灭元朝大军,并将元朝旧部赶往北方,后来命令蓝玉深入漠北,也就是现在外蒙古和俄罗斯南部区域,彻底粉碎北元余孽。

在剿灭北元之前,有一批元朝贵族分支潜伏并霸占着西南地区,首领叫把匝剌瓦尔密,是元朝的梁王。朱元璋推翻元朝之后,曾经试图劝降他,不过这个梁王有点不识抬举,竟然多次斩杀使臣。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这是几千年前的规矩,何况你小小的残兵败将,竟然不给我大明帝国面子。事情传到皇帝耳朵后,朱元璋怒发冲冠,气的直跺脚,马上叫来颍川侯傅友德,让他率领30万大军,扫平这个小渣渣。这还不解气,同时命令前两年刚平完西番叛乱的蓝玉和自己的干儿子沐英分别作为傅大将军的左右副将一同前往。

二、南征后军人留守

公元1381年,剿匪大军出发。

给你个枣你嫌小,给你个西瓜压死你。不到一年,梁王拜拜,西南各路叛军、起义军均被清理干净。傅友德和蓝玉班师回朝,干儿子沐英留守西南,注意这不是简单的留守,这是肩负着西南大开发任务。

公元1382年,沐英带领的20万大军驻守西南,分散于云贵两省。守卫边疆容易,这么多将士们吃什么?到处都是森林荒地,连个像样的平原都没有,又不能向当地老百姓征收赋税,人家自己还种不够吃的。

三、实行军屯制度

这时候有人给朱元璋出了个主意,让军队自己种地自己吃,这是个好主意,朱元璋立马采纳了:来人,给沐英发信息,实行军屯制度。

好嘛,任务来了。曾经舞刀弄枪的汉族将士们开始拿起锄头,开垦田地,按3:7的比例,三成士兵负责守卫巡逻,七成军队负责农田开发。不愿意?想回去?不可能,把你的老婆孩子接过来吧,没有对象咋办?不用担心,政府给你包了,从今往后你们就在西南地区生活吧。

古代管理驿站的机构

以中国古代驿站唐朝驿站和清朝驿站为例


唐朝驿站: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据说杨贵妃喜欢吃荔枝,每年结实的唐玄宗总要派专人给她从四川涪州快马长途传送,到达长安时要求荔枝鲜味不变。要做到荔枝鲜味不变,就要短时间内送达长安。在快速发展的今天,没有什么太大的难度,可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没有飞机、高铁是如何做到的荔枝短时内送达目的地?从涪州到长安千里之遥,这就要归功于驿道快马。

一骑红尘

“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流星。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在这里诗人岑参把驿骑比做流星。按唐政府官方规定普通驿马要求一天行180里左右,再快些则要求日行300里,最快的则要求日驰500里。唐朝规定30里一驿,每两驿置驿防兵300人 ,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期全国有水驿260个,陆驿1297个,专门从事驿务工作的员工20000多人,其中驿夫1700人。所以有这样一支有保障的邮驿畅通的队伍在,“”云想衣裳花想容”的杨贵妃固然可以吃到新鲜荔枝了。



清朝驿站:

1644年,清兵入关,建立了清王朝。清代邮驿制度经历了重要改革,“邮”与“驿”合并。从汉唐以来,“邮”和“驿”是两种不同的职能部门,“邮”是负责传递公文,而“驿”是负责提供各种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兼有招待所的性质。清王朝将这两种机构合并,归中央兵部管理,专设一车驾司,任命官员七人,管理全国驿道驿站。

据史料记载,清朝通信的时限达到了历史上最快的速度。清朝的马递传送公文,最快可达一昼夜600至800里,康熙年间平定吴三桂三番叛乱,从大西南到京师送情报,路程达5000余里,快马通信只需九天即可到。施琅收复台湾,从福建报捷到京师,路程4800多里,也是九天内消息便传递到。

清政府在东北、北部、西北和西南边疆地区,开辟了许多新的驿道,新设了许多新的邮驿机构,这些机构随着名称不同而不同,大部分称为“驿”,是官府接待宾客和安排官府物资的运输组织。军用称“站” ,传递军事情报。“铺”由地方州县领导,负责公文、信函的传递。新疆甘肃地区称为“塘”,北方蒙古地区称为“台”,甘肃一部分地区 又称为“所”。 清王朝的邮驿事业达到了古代的巅峰。

人员配备

由于文献记载粗略,秦汉时邮亭、驿置的人员夫马配备不能详知,仅知驿有承驿吏;亭有亭长、亭掾、亭父、亭卒、亭候、鼓吏等人员设置。亭长乃一亭之长;亭掾管文书档案;亭父管“开闭扫除”;亭卒管支应各项差务;亭候管治安;鼓吏掌握作息时间。从亭的人员配备看,驿站亦应配有相关人员,但具体职务名称不详。唐代馆驿的人员夫马配备如下:

驿长,驿长乃一驿之长,初称“将”,以州、县富强之家充任。至唐代宗时,始“以吏主其事”,有了驿长之名。其职责为:负责官方文书及军情、急报的传递;乘驿官使的接待;驿卒的管理;驿舍的修缮及驿马、驿船的补充。同时,并要例行做许多表报工作,如呈报驿马、驿驴的死损、肥瘠数目;馆驿经费的支出和余存;估报人员食粮及牲畜草料等。驿马、驿驴若有死亡,驿长有赔补责任。京畿地区驿事繁忙,驿长工作相当辛劳。柳宗元在《馆驿使壁记》中述:“告至告去之役,不绝于道;送往迎劳之礼,无旷于日。”

驿夫,驿夫又称驿卒,即马夫、水夫及其他杂役人员,由民役承担。依规定丁男每年服役20天;有事加役者,外加15天;但最多不超过50天。服役者先富强户,后贫弱户;先多丁户,后少丁户。各家人丁轮番服役。农忙时,抽富家多丁户;农闲时,抽贫家少丁户。

各驿驿夫数额,按额定驿马配备,大体3匹驿马配备驿夫1人;每只船配船夫3人。计陆站都亭驿25人;诸道一等驿20人;二等驿15人;三等驿10人;四等驿6人;五等驿4人;六等驿2人。水陆相兼驿即关津渡口,一般配水夫3名至5名。

北宋时每驿置军吏1人,驿卒20人。驿夫由军卒充替,不准役用民力。

元代改驿称“站”或马站。陕西境内有马站80处,水站1处。每站有驿令、驿丞、提领和百户,分管各项事务。

驿令是驿站首脑,驿丞襄理驿务,提领专管车马,百户为“百夫之长”,于站户内选充,为驿站司库人员。守仓库的人称库子,归百户领导。并设首思官掌管饮食供应。驿官任期3年,期满更换。

征派民役到驿站充役者称站户。站户一经编入户籍,终身服役;其户不绝,则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站户负责为驿站置办马、骡、车、船,并自备一切什物费用。各站站户,多少不等,多者二三千,少者数十或一二百户。站户按十进制编制,十户为一甲,有牌头,即十户之长,管站马供应。十甲设百户。站户除供应交通工具及服杂役外,并要供应来往使臣饮食。由于官吏贪暴,站户负担没有定额,往往倾家荡产,离家逃亡,至为凄惨。

明代驿站设驿丞1人,无品级,来源多为承差,管驿站迎送之事。任职3年,即可赴吏部听选。驿丞选自民间殷实之家,择其才貌可用者,县申州、州申府、府申布政司,方许收参。也有朝官贬为驿丞的。偏远地区亦有未设驿丞者,由卫所百户为驿官。驿丞虽官卑职微,但责任重要,迎送对象多是显官大吏。除驿丞外,通常并有1名吏员协助驿丞工作。驿吏需任职9年方为期满。

明驿除管理人员外,另有夫役。夫役又称驿卒,数额庞大,来源复杂。有常年在驿站服役的职业驿卒,有自备口粮轮番到驿站服役的贫苦农民,有抽调的边防戍卒,亦有发配到边远驿站的刑徒。夫役分工较元代站户更为细密,有马夫、驴夫,马头、驴头。马夫驴夫管饲养马驴,答应差事。马头驴头管收买马驴和杂物。车夫、厨夫各有专司。库子分为廪米库子、铺陈库子、草料库子。斗级和防夫负责驿站及仓库安全。看囚夫负责过往囚犯的看管。轿夫、杠夫是最劳苦的夫役。

清承明制,仍设驿丞,但乾隆中叶以后改由地方官兼理。驿有马夫、杠夫、募夫等夫役。在一些富庶州县,要抽调一些驿马、驿夫协济贫穷地区的驿站。

宋、元、明、清时期于驿站之外有递铺之设。宋代递铺设铺长、铺卒。铺卒人数,因路的冲僻而不同,僻路每铺4人至5人,一般有12人;冲路每铺铺卒多达百余人。《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二八记:“郝州四路,半当冲要,尝以闲慢路分递铺兵卒之半,贴冲要二路,每铺得百人,每三人挽车载物。”

元代于州县各铺设铺司、铺兵。铺兵,要路每铺10人,僻路每铺4人至5人。铺兵是徭役的一种,凡充铺兵者,可免除其他杂役。

明初沿袭元代,置递铺,设铺兵、铺卒。但中叶以后,由于公差频繁和官吏玩忽职守,紧要公文,改派专差经由驿路传递,急递铺形同虚设,有的并入驿站。

清代仍设递铺。雍正年间陕西省共设递铺715处,铺司铺兵共2629人。府、州、县治所设总铺,四乡设递铺。多者30余铺(如商州设31铺),少则1铺至2铺(如潼关厅只设1铺)。铺兵一般每铺20人至30人,多则50余人。至光绪年间,全省递铺减少至563处,铺兵减少为1861人。清朝后期,州县未见总铺之设,只设在城铺,其职责相当于总铺。

明代和清代在一些主干驿路有递运所设置,专司官物运输。递运所一般有牛200头左右,供驾车用。每大车1辆,载粮15石者,配车夫3人,牛3头,布袋10条。小车1辆,载粮3石者,配车夫1人,牛1头。大车比较节省人力与牛只。

清康熙年间递运所设有募夫,人数多者如西安递运所有募夫300人;少的如黄霸递运所,只有募夫42人。全省17个递运所共有募夫2487人,平均每所140余人。至雍正年间,开始裁汰递运所,如潼关递运所并入潼关驿;停口递运所并入长武县宜禄驿管理。全省递运所夫役减至1768人。西安递运所只有夫役210人,取消了牲畜。光绪以后,递运所全部裁并归驿,所有募夫、所夫一并移交驿站使用。随着驿站的日趋衰败,驿铺、递运所均告消失

国古代驿站源于秦汉,而兴于魏晋。唐代驿站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形成为相对比较完善的驿站军事化管理体系。这种体系的建立明确了中国古代驿站的军事交通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并沿用到明清时期,且并对现代邮驿管理制度产生一定的影响。东汉《说文解字》中记载“驿, 置骑也”, 驿骑是驿站最早的源头。根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驿站最早起源于秦代,主要体现在是用于军事的驿骑。所谓驿骑,就是指由专门的军人骑驿马执行紧急军政公务的的交通工具。

秦统一六国之后,为了军事信息的传递高效便捷,也为了中央政令的上传下达,修建了以秦都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以供皇帝和军队使用,以传递相关信息和公文。西汉武帝时期,出于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和对外战争的需要,驿骑制度得到了充分发展,驿骑更加广泛地用于军事用途,其安全、高效和快捷的特性满足了西汉时期军事信息传递的需要。

唐代驿站的最高直属管理机关为六部之一的兵部,并设有“兵部驾部郎”专司全国驿站之管理。根据《唐六典》卷五载:

“驾部郎中、员外郎掌邦国之舆辇、车乘, 及天下之传、驿、厩、牧官私马、牛、杂畜之簿籍, 辨其出入阑逸之政令, 司其名数”。

也就是说驿站设置、驿站政令的颁布和实施、驿站车马和人员的管理以及交通所需车、马等的管理都是有专门的兵部驾部郎中负责的。而各个地方的驿站管理则是由负责地方军务的兵曹负责,据《唐六典》卷三十载:“兵曹、司兵参军掌武官选举,兵甲器仗,门户管钥,烽候传驿之事”。

中国古代驿站起源于秦汉时期,主要设于交通要冲,负责为朝廷使臣、朝觐进贡者、赴任或进京的地方高官以及传送公文和奏章的信差,提供马匹和食宿服务的官方机构。在交通、通讯技术并不发达的古代,驿站的存在为朝廷与地方的公文往来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驿站的设置,在一个州县内数量不等,一般是一到三个,视具体需要而定。每个驿站都备有一定数量的马匹,偏远地区的驿站则只备几匹传递公文的马匹。由于驿站的重要性,大多数驿站归州县官直接管理,有些地方由驿丞管理。即便如此,州县官也负责监督所有事务,并负责维持其办公经费。因此,州县官有义务确保驿站的马匹饲养得法,照料得当,使用合理。保证公差有马匹使用,防止公文传递延误。

州县官负责统筹管理驿站的一切事务,看似拥有很大的权力,其实这是一件苦差事。因为在实际运作中,州县官不仅要承担迎送朝廷钦差和高阶官吏的马匹、护卫、住宿和膳食,还要向高官及其随从们馈赠礼物。如果没能使官员及其随从满意,往往会招致屈辱和麻烦。

更有甚者,尽管律例规定禁止违规使用驿马,但许多过往的官吏总是索要超过规定数量的马匹。州县官很少敢于违背他们的要求,更不敢依法向兵部揭发这种违规之事。为了维持驿站的正常运转,很多州县官便向当地百姓摊派驿站喂马、支付驿站费用或无偿提供驿马等。这样,真正为驿站事务承受痛苦的往往是当地老百姓。

云南陆良县人是说的什么方言

陆良位于北方方言语言区内,云南的汉族大多是古时发配边疆时从北方发配过来的人,以及为了躲避战乱而进入云南深山的北方人,所以和北方方言中的大部分发音一样,但由于地理位置时间等的限制,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生了一些变化,这就是为什么陆良方言中的很大一部分与普通话不一样的名称最终会在北方地区的地区方言中找到。

陆良位于北方方言语言区内,云南的汉族大多是古时发配边疆时从北方发配过来的人,以及为了躲避战乱而进入云南深山的北方人,所以和北方方言中的大部分发音一样,但由于地理位置时间等的限制,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生了一些变化,这就是为什么陆良方言中的很大一部分与普通话不一样的名称最终会在北方地区的地区方言中找到。

古代流放犯人的岭南是今天的哪里

岭南:指五岭之南,主要指今天的广东广西一带,古代曾经是蛮荒之地,作为国家流放充军犯人之处。

岭南,是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 岭南古为百越之地,是百越族居住的地方,秦末汉初,它是南越国的辖地。所谓岭南是指五岭之南,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一说揭阳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 大体分布在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五省区交界处。是中国江南最大的横向构造带山脉,是长江和珠江二大流域的分水岭。长期以来,是天然屏障,南岭山脉阻碍了岭南地区与中原的交通与经济联系,使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远不及中原地区,被北方人称为“蛮夷之地”。

扶疏和秦始皇什么关系

是扶苏,不是扶疏。

扶苏是秦始皇长子,和秦始皇是父子关系。

扶苏这个名字出自《山有扶苏》,“扶苏”是古人对树木枝叶茂盛的形容,可见得秦始皇对于这个长子寄予了厚望。而扶苏也仁厚有德,以秦始皇的雷霆手段统一天下,若再以扶苏的宽厚做一个守成之君,才从战火中新生的秦帝国必将更加繁荣强大。

秦始皇没有及时立下继承人,而扶苏因为直谏,触犯秦始皇,同时秦始皇也出于锻炼儿子的考虑,将扶苏发配到北方和大将蒙恬一起修长城。但历史永远不会有“假设”,扶苏离开大秦权利中心,就给了秦始皇小儿子胡亥可趁之机。秦始皇巡游到沙丘时亡故,阉人赵高、胡亥拉拢秦相李斯矫诏,逼杀扶苏,处死蒙恬,让胡亥继位。强大的秦帝国在胡亥手里败个精光,二世而亡。

扶苏是嬴政的长子,也是嬴政最看好的皇位继承人。作为嬴政的长子,扶苏从小就受到嬴政的注重,嬴政一直都将扶苏当成王位的继承人进行培养。扶苏也没有让嬴政失望,政治和治国方面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也拥有着很长远的政治眼光。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wenming/562907.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历史上像仙人掌的人物 杨再兴个人简介是哪里人下一篇:李鸿章李鸿藻关系 年羹尧杀和珅是哪一集

文章评论